課堂教學的質量與企業產品的質量相比,一個是隱性的,另一個是顯性的,一般來說,對顯性的產品質量容易監控,而對於隱性的產品質量監控絕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課堂教學質量的監控就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頭疼的問題,也是教學管理工作的薄弱環節,因此,建立高效的教學質量管控體系是當前教育發展中亟需解決的問題。
對教學全面質量管理,我提倡按PDCA管理循環辦事,即按P(計劃)、D(執行)、C(檢查)、A(行動)管理循環來開展工作,並通過不斷循環達到提高質量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的目的。
一、計劃(PIan)。
制定具體的教學計劃,是教學工作全面質量管理的第一步,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要廣泛收集教學的素材資料,反覆審查和研究,然後歸納總結,教學計劃是教學工作的參照,同時也是教學管理者檢查的依據,因此,教學管理者要深度參與教學計劃的制定。要使教學計劃具有指導性,教學計劃的制定就必須要具體:教學目標要具體;任務要求要具體;教學內容要具體;措施方法要具體;教學進度要具體。只有具體,才會出速度、出效益、出水平。同時也是為後面的管理工作做鋪墊。
二、實施(Do)。
實施過程中又有兩點注意事項:1、要隨時確認教學進度。2、確認教學目標是否出現偏差,如果出現偏差要及時糾偏,要一邊實施一邊檢查。
三、確認與檢查(Check)。
要養成檢查教學任務落實的習慣:有沒有按照要求在規定的時間通過有效的措施方法完成教學目標?哪些方面需要改進?通過這種檢查,就會發現當初制定計劃時不完善的地方和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然後分析具體的原因,從而改進和提高教學工作。
四、行動(Action)。
這一步就是對教學工作的經驗總結,好的經驗要繼續發揚,不好的方面及時彌補和改善,沒有完成和處理的問題就留待下一步繼續解決,如此循環下去,質量管控體系就建立起來了。
總之,教學質量管理需要通過全方位、多維度來抓落實,不僅僅抓老師「教」的質量,還要抓學生「學」的質量。重點是抓教學過程的質量,不是事後檢查,而是事前控制,不是只靠領導檢查,而是學生也要參與,在教學質量分析和質量控制時必須以數據為科學依據,才能建立起教學質量管控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