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這是陳航說留美的第362篇原創
(微信公眾號ID: chenhang_usa)
【哈佛秋季開放】哈佛將於2020年秋季開放入學,排除推遲到春季的可能
【早晚的事】對疫情肯定會被控制住,重點是何時能夠控制住
【秋季學期】無論大學採取什麼政策,線上終究無法與線下競爭
【疫情變量】是不是因為疫情,就不要出國?
【教育原則】留學是對教育的高回報率投資
「疫情可能會讓一部分家長對出國產生猶豫,但也會讓另一部分家長走的更加堅定。」
- Wendy 加州疫情堅守群的一位家長
「標題是:教務長稱哈佛將於2020年秋季開學,排除了推遲到春季的可能。
此前,美國大學中最先宣布『關閉校園』、『讓學生在五天之內搬出宿舍』,並開啟線上課堂的始作俑者就是哈佛大學。哈佛大學的聲音是一個風向標,它的地位無疑稱得上是美國大學的代言人、喉舌。」
- 家長更新的內容
哈佛大學的教務長 蓋貝爾博士 Alan M. Garber 在聲明裡說:
然而,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決定是一個明確的決定:哈佛大學將於2020年秋季開放。我們的目標是儘快將我們的學生,教職員工,博士後和工作人員帶到校園,但是因為大多數預測表明COVID-19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這將仍然是一個嚴重的威脅,我們無法確定屆時恢復在校園內進行的所有常規活動是否安全。因此,我們將需要為遠程進行大量或所有學習的情況做準備。即使條件不允許在校園內進行傳統的秋季學習,我們仍致力於確保學生的學習和研究將繼續以最高水平的卓越表現進行,並盡我們所能使他們實現自己的願望。
在疫情網和疫情群裡,我的同事做了一個問卷,了解留美家長對在疫情期間的關注話題。
圖片來源:http://goodliuxue.com/
從結果看到,大家最多想知道的,是疫情的發展,美國疫情怎麼控制,下這個下學期怎麼來上課?
疫情控制的發展,這是在科研,政策=層面的問題,也有健康的專家的更新。
我講一下一下疫情的對留學方面的影響。
從留學的學生家長的角度上怎麼來看這個疫情?
首先,我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我認為,或者多數專家,美國的股市的認知,這次疫情並不會引起大規模的人類毀滅。
變量是在何時能夠控制住。
中國的疫情也基本控制住了,比如紐西蘭,澳洲,德國,韓國,疫情也都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在美國,測試的人數非常多,到今天為止已經超過400萬了。
如果說疫情控制不住,人類就此毀滅,我覺得這個觀點太悲觀。
美國的什麼時候能控制住?
目前美國的也有多個州都已經開始重新開放 reopen。就跟中國這個解除隔離一樣。
這就是疫情已經基本在控制中。
比如我所在的匹茲堡市地處的Allegheny 阿勒基尼郡,已經連續14天,新增案例低於人口的0.1%,這就夠了重新開放的標準了。這一切,都在嚴密的檢測之中。
五月,六月,七月,八月,包括一個夏天之後,才是9月的秋季開學。
在9月,大概率看,疫情能夠被控制住了。
中國的高考,也是推遲到7月初。
我認為能能夠恢復正常的狀態,是95%以上概率的事件。
美國的學校會不會開學?
美國的學校絕對會開學,而且中國學校也絕對會開學。
這就和中國一樣,該高考還得高考。不高考這些學生怎麼辦呀?不能讓高中畢業都失學失業,在家一年吧。
從教育的社會功能上來講呢,也有讓學生接受教育,成長的社會功能,尤其在中小學在這個基礎知識教育環節,更是這樣。
秋季學期不太會純線上
如果秋季還是不能上課,從九月份到一月份全線上。那麼可能是全球的疫情,根本無法控制。
我的判斷,這個可能性非常小。
秋季學期,要選擇校園課程還是網課呢?
目前,美國的大中學校,還沒有說秋季要全部線上的,都在等待疫情的發展。
我的判斷,秋季學期,很可能給學生線上和線下兩種選擇。
因為從實際情況上來講,很多國際學生需要籤證,而北京的籤證,已經預約到11月底了。學生來不來。
如果線上和線下同時開放,那麼為了學術公平,學校很可能給線上學生進行不同的課程。
原因很簡單,因為線下的課程的知識接受程度,要比線上好。而且線下,有美國校園裡的資源,比如圖書館,輔導中心,實驗室等。線上的學生難以同校園學生競爭。
具體的政策,還要等7月以後,學校宣布。
學校給線上 具體實施的辦法,有可能上同樣的課程,也可能會上不同的課程。
只要校園開學,我建議學生要選擇校園授課。
線上課程內容早存在
美國的MIT,斯坦福,哈佛,杜克這幾個名校幾乎所有的課程,一直就在線上存在。
很多課程都可以免費去上,就和一個線上的課程圖書館一樣。
在線下,師生的面對面的教學當中,在校園的環境裡,有光是看書本,看視頻的學不來的東西。
比如我的孩子,鄰居的那些孩子,現在都在線上上課,他們知識,要比課堂裡,少得多。
而大學的一些科,比如藝術,設計,實驗課程,communication,心理,醫學,如果只能在線上,一定會大打折扣。
所以,如果你的同學選的是校園上課,你選的是線上上課,那麼你們到時候得到的成果,也肯定是不同的。你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人家不怕死,你怕死,那你就不要抱怨人家學到更多學位,更多本事。
這是個人的選擇。
名校依然是名校
免費的線上資源一直都存在。不同就在於,缺乏稀缺性,缺乏群體感。
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的學生,還要費這麼多事,要考斯坦福,考哈佛,交那麼多學費,去學呢?當然是為了學校的環境,錄取的班級名額。學生要得到的是這個平臺,為了和優秀的人在一起,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
名校依然是名校,哥大,斯坦福,賓大,還是會保持他們的團體和文化。
並不是學生轉移到線上,以後就不是賓大的學生了。
賓大本科,一年依舊只招2500個,不管學校決定這個學期如何上。
不可能因為線上,賓大下一屆本科,就招收10萬個學生。這不可能發生。
是不是因為疫情,就不要出國,而去高考?
有家長問,是否因為美國有疫情啦,就不要出國啦?我就要去高考,或者我就要去研究生考試公務員考試?
高考,研究生考試,公務員考試,一直都在存在,不管你出國不出國。
這裡要問的問題是,你是為什麼要出國呢?
我在《憑什麼你選校?憑什麼你被名校選中?》文章裡說過,當時錢文忠老師對我講的,留學是「空間換時間」。
個人有什麼成長,學術能力增長,平臺增長,閱歷能夠增長,國際的視野增長,英文水平成長。
作為同樣的學生,教育機會的增加。
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確實有更好的教育機會。
比如同樣的學生在中國,是不可能進到所以八大名校的,但是通過留學,就可能進入美國的前50名大學,也就是世界的前200名大學。
比如有些高考分數只在一本末,二本,甚至大專線的學生,通過在美國讀書,轉學,考研,能進入到美國前50,甚至前30的大學,包括密西根大學,加大伯克利,加大洛杉磯大學。這都是在世界上響噹噹的名校。我每年都有非常多的學生,通過留學之路,爭取到更好的教育機會。這條路不容易,也不便宜,也需要指導,這些都是在成功路上付出的努力。關鍵是,通過留學,給了學生新的選擇,至少對於很多高考,研究生考試失利落榜的同學,是這樣的。
達到這樣的結果,需要長期的規劃和個人的的努力,在國際教育裡面,就有這樣的機會。
如果你認為,單單是因為疫情來了,就不要這樣的機會了,也不要上好學校了,也不要學知識了,不要這樣的教育了,甚至說就不要成長了。那麼,疫情過後,你幹什麼去呢?這樣勢必會比你的同伴相差更遠,以後在學業,就業,個人發展方面,更缺乏競爭力。
而且很顯然,疫情之後,就業可能更加難,競爭更大。
如果說,我原來為了更好的機會,並不選擇去高考或者考研,現在等就業競爭更大了,我就選擇去高考去考研。這在邏輯上講不同。
所以我希望,同學們和家長的能夠把關注度的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如何能夠提高孩子才是根本。學生的成就,你說把他定義成學到的本事也好,把定義成名校也好,排名也好,畢業證含金量也好,英文能力,知識的先進也好,都需要主動爭取好的教育機會。
世界上前十名的大學呢,有八所都在美國。比如說匹茲堡大學,這在美國就是排名大概50多名。每年接收清華醫學院的學生,在匹茲堡大學醫學院學習兩年。清華醫學院是和協和醫科大一體的,中國最一流的醫學院。
而匹茲堡大學在美國,就算按排名來講,至少有四五十名學校是至少類似的。
學校的好壞,它是有一個絕對的一個標準來比較的。
不能說,我就住在中國,中國的人大就比美國的芝加哥大學好,這顯然是笑話。人大自己也不敢這樣說的。數一數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數目,就知道了。
而且人大在中國的八大名校裡,也是在國際上排名最低的,都進不了國際的前200。
疫情後沒錢留學怎麼辦?
如果在疫情之後呢,我沒錢了。那的確沒有辦法,
因為留學,本來就是一個對教育的投資。投資是需要本錢的。只不過投資的回報,教育的成就,會比投入的更多很多倍。
教育的可選項,早就存在,比如網課,校園課程,出國還是高考。
有了疫情,只不過是增加了一個變量,而沒有改變教育的本質,學生的內在發展。
這個變量的作用,很有可能是,把原來好的變得更好;原來不好了,可能變得更不好了。比如說疫苗,測試的研究,創新和突破,還是在美國,比如斯坦福,哈佛,匹茲堡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這些大學的團隊裡。
而不大會出現在中國的哈爾濱醫科大學這些地方。這是由水平和地位造成的,不是吹牛就可以的。
好的,在新的條件下還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