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給了我什麼? 一位留美學子的疫情經歷與思考

2020-12-08 澎湃新聞

原創 林洪升 秦朔朋友圈

· 這是第3662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5k+ ·

· 林洪升 | 文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去年3月接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後,在「土澳」呆了四年的我,心想終於有機會踏上「美帝」了,心情難免澎湃。

我曾經幻想著,到矽谷參觀,進行一場朝聖之旅,在紐約時代廣場和世界各地的遊客一起倒計時,到好萊塢觀察現代電影工業是如何建成的,甚至到奧馬哈聆聽股神巴菲特和芒格分享他們的經濟見解。

和所有人一樣,我原有的計劃都因為新冠疫情而被打亂。

飛機上的小事

在中國陪伴年近90歲的爺爺奶奶度過短暫的寒假後,我在2020年1月19日晚,戀戀不捨地踏上了去美國的旅途。

我的航班從香港起飛,在阿布達比轉機到華盛頓特區。飛機上的幾十小時我基本是在睡夢中度過的,本來想在飛機上看幾部電影的我,也因為有一些輕微的感冒和咳嗽而作罷。

有件事我印象很深刻,我的鄰座香港旅客開始就一直戴著口罩,一開始我也沒有在意,但後來我發現飛機起飛後他還一直戴著口罩,我心想可能是他個人習慣吧。

但是,後來我發現我每咳嗽一下,都能感覺到他神情的不安和口罩背後的拘謹,他沒有嘗試和我說話,但我能夠從微小的氣氛中感覺到他對我咳嗽的「介意」,所以我嘗試著儘量控制自己咳嗽的頻率和音量,生怕打擾到他。

飛行的後半程,稍微睡醒的我,搗鼓了下機上的娛樂系統,打開了系統裡唯一的文字新聞app,看到了一則有關武漢發生肺炎的文字新聞報導,因為有一些醫學術語,我也就沒有細看。

我本來期待的是看到一些有關中東時事政治經濟的新聞,畢竟我待會兒轉機的地方是阿布達比,中東地區的中心,所以這條文字新聞很快就被我所忽略,自然也沒有太在意旁邊戴著口罩的香港乘客的反應,接著又昏睡過去。

直到幾個月以後,我才想起這件小事,想起這位在19號就戴著口罩的鄰座旅客,他似乎對疫情有先知,比我更加警醒。

下飛機後,我仍然一直咳嗽,加上聯想到新聞裡描述的疑似症狀,我第二天馬上去了當地的診所。該社區診所不大,只有3位醫生看診。進門時,我看到門口有醫用口罩可以取,因為我也不確定自己的咳嗽是什麼引起的,害怕有傳染性,所以立馬取了一個口罩戴上。

在向醫生描述完我的病情並告知他我剛從中國飛過來後,醫生讓我在房間裡等一下他。大概10分鐘以後,只見2位戴著護目鏡和N95口罩的醫生進來。我還是被他們的如此大的「陣仗」嚇到了,另一方面也感覺到他們的專業性。

他們進來後用一根細長的棉拭子在我的咽喉擦拭數次,然後把樣本拿去化驗。我在房間裡等待了差不多一個小時後,醫生進來了,但這次他換回了普通的醫用口罩,跟我說這只是普通的過敏,讓我不用緊張,我暗自鬆了一口氣,心想好險沒有「中招」。

疫情蔓延之快

回到美國的幾天後,武漢封城,全國都進入緊急防疫狀態,身在國外的我們也時刻關注著國內的一舉一動,大家都在為武漢揪心和加油,我也千叮嚀萬囑咐爺爺奶奶不要出門。

與此同時,我也從國內外媒體的不同視角裡,試圖了解疫情的真實情況。國內的媒體因為能夠身臨前線,更多地側重於報導疫情下個體的故事,我從一篇篇對各行各業的動人描寫中,讀到了奮鬥在疫情一線的醫生護士的艱辛與不易,讀到了外賣小哥、網租車司機如何堅守崗位,讀到了居委會和志願者們默默無聞的奉獻。

國外的媒體則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試圖對中國各種防疫措施進行評價,預測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但顯然,國外的媒體沒有想到疫情會這麼快傳播到自己的國家。

二月中,著名經濟學家哈繼銘博士還來到我們學校的保羅·尼採高級國際關係學院中國論壇,做「有關中國經濟的機遇和挑戰」的演講。現場座無虛席,來自世界銀行的專家、媒體記者、學界教授共有上百人參加了這次論壇。

在演講開始前,哈博士輕聲咳嗽了幾下,他還幽默地說讓大家放心,他只是普通的感冒,因為他這幾個月一直都在美國訪學。在提問環節,在場的專家學者們,都嘗試從哈博士的口中了解更多有關疫情的「內幕」。

在有關中國經濟的課上,教授也會和我們一起探討中國疫情的最新情況和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然而身處大洋彼岸的我們,在以旁觀者的角度觀察、探討疫情,但疫情卻比我們想像中變化發展得要快得多。

三月初,美國多州也相繼出現了新冠病例,而且很快席捲美國,在大家都沒有思想準備的情況下,三月中旬學校就宣布改成線上授課。

Zoom University

因為全美轉成線上教學,而且一般都是在Zoom這個視頻會議軟體上進行,所以大家都戲稱自己是Zoom University的學生。

剛開始線上授課時,因為大家都沒什麼經驗,各種各樣的問題也會發生。比如說,教授偶爾的音話不同步,同學們只能憑藉著豐富的想像力根據教授的口型猜測他15秒前說的話;PPT的字體太小,大家只有把臉湊到屏幕前才能看清小字,老師同時也在網課中收穫著同學的各種表情包;甚至還聽到同學在iPad旁肆無忌憚地煎雞蛋、烤吐司的聲音。

雖說網課遠遠沒有線下授課的效果好,但線上發生的各種趣事也是一番特別的體驗。當時,我們還心存僥倖地覺得疫情能在幾個月內控制好,9月份就有機會回到校園,和同學、教授面對面地交流了。所以,當時我選擇暫時留在美國,而沒有去搶動輒上10萬元的高價機票。

在宿舍裡呆久了,有時候也悶得慌,所以偶爾我們也會做好防護措施後出門。7月4日,美國獨立日的那天,在華盛頓特區的國家廣場會有獨立日的閱兵活動。

國家廣場由數片綠地構成,由西邊的林肯紀念堂一直延伸至東邊盡頭的國會大廈,白宮則在廣場的北邊,兩側還分布著史密森博物館,也是總統就職典禮的所在地。

每年獨立日都會有大量民眾聚集在這裡觀看表演,今年在疫情影響下巡遊花車被取消了,只保留了閱兵的活動,所以來的民眾也自然少些,但現場仍然非常熱鬧。

也許是因為今年是大選年的原因,除了來觀光的遊客以外,現場還有許多川普的支持者。剛進入國家廣場不久,我們就看到人們三三兩兩地坐在草坪上,大多數是一家人帶著小孩一起來觀看閱兵,或三五個好友一起聊天,大家都比較平靜地分坐在草坪各處。

相比之下,川普支持者的陣營則要熱鬧不少,從不遠處我們就聽到支持者們一直在喊「four more years」(再做四年)的口號,伴隨著的還有他們音箱裡熱情的音樂聲。

我們走近看到,支持者揮舞著「TRUMP2020」的大旗,頭戴著美國國旗花紋的頭巾,想儘可能地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而華盛頓特區作為一個深藍地區,90%以上的選票都是投給民主黨的地方,自然也少不了很多「有識之士」在現場和川普的粉絲辯論交鋒。

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的疫情從3月底的日均新增3萬,增長到7月的日均6萬,現在已經發展到11月的最高單日新增近19萬。

然而,美國卻沒能採取切實有效的防控措施,人們的自我約束也不夠。當地很多的餐廳已經慢慢開放了堂食,媒體的頭條也從疫情轉移到「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示威活動,到最近的總統大選,民眾也慢慢對於各項防疫措施有所放鬆。

在看到國內各項經濟活動早已恢復正常,餐飲美食街人山人海,而美國仍然身處疫情中心,絲毫沒有好轉的跡象時,提前回國似乎也成為了更好的選擇。

艱辛的回國路

在決定回國後,才發現事情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

一是需要運氣才能買到回國的機票。因為機票供不應求的原因,疫情初期回國的機票在黃牛手裡甚至能夠炒到上十萬元,我也只能每天一遍一遍地刷新網站,最後才很幸運地在航班起飛前一周搶到了一張別人的退票。

二是國內防疫政策很嚴格。按照規定,只有在上飛機前48小時內做完核酸和血清檢測,將陰性結果上傳並得到大使館認證的通行碼後,才能被允許登上回國的飛機。

在飛機上,所有的機組成員都身穿防護服,戴著N95口罩和護目鏡,並定時給我們測量體溫,讓我有一種處於生化危機中的感覺。

下飛機後,我們馬上被安排做核酸檢測,並統一乘坐大巴到酒店隔離14天。從登上回國的飛機起,到酒店隔離結束,我們直接接觸到的工作人員,從機組人員、機場地勤到隔離大巴的司機師傅,無一例外都是穿著防護服,做好了充足的防護措施。

隔離結束後,已經在房間裡拘束了14天的我,馬上在酒店所在的鎮裡閒逛起來,希望感受一下難得的煙火氣。

小鎮的街道還在不斷施工,依舊塵土飛揚,小鎮裡的大媽們在搞活動的超市門口排起了長隊,菜市場裡的村民和攤主七嘴八舌地聊天,這一切都和華盛頓特區的乾淨、整潔的街道,智庫、政府門前身光頸靚的政客們全然不同,甚至讓我有些恍如隔世,但我只想說:回家的感覺真好。

逆全球化的思考

疫情正在推動世界從全球化中退縮。疫情以來,各國都為了自己國家公民的安全,封鎖或減少了人員的跨境流動,航空業也受到了重創。各國政府質疑以前全球化供應鏈的政策是否走得太遠。

在不確定性不斷增大和國際上缺乏合作氛圍的大環境下,各國也在考慮是否應該減少國家間經濟的依賴關係。這次疫情更是為保護主義,特別是醫療設備和食品以及防疫物資的本地化生產和採購提供了新的理由。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儘管全球貿易仍在不斷增長,但貿易額佔全球GDP的比率卻是在不斷下降的(從2008年61.1%下降到2017年53.3%),這個階段也被稱之為「slowbalization」(緩慢的全球化)。新冠疫情更加劇了這一趨勢。世界貿易組織預測全球貿易額將在2020年下降13~32%,遠遠高於世界GDP的下降幅度。

但全球化遠不止於貿易和投資的跨境流動,還包括思想、文化、技術和人員的流動,後者更是前者的內生動力和活力源泉。如果說貿易和投資會因為國家的原因而暫時放緩,國與國之間人員交流的步伐則不應該停歇。

人才流動帶來的是信息、思想和文化的流動。小到人與人之間的糾紛,大到國與國之間的戰爭,都起源於不了解或者不願意了解對方的文化和背景所導致的誤會。儘管文化交流的效益無法像貿易額一樣被度量,但通過不斷地交流與溝通,卻能最大程度地消除誤解,避免更大程度的衝突,獲得無限的價值。

作者:林洪升,澳洲國立大學,經濟學及會計專業雙學士,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研究生。

和新冠相伴已經一年了,歡迎投稿相關紀念文章。投稿聯繫friends@chinamoments.org

「 圖片 | 視覺中國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開白名單:duanyu_H

原標題:《美國給了我什麼? 一位留美學子的疫情經歷與思考》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美國給了我什麼?一位留美學子的疫情經歷與思考
    心想終於有機會踏上「美帝」了,心情難免澎湃。 下飛機後,我仍然一直咳嗽,加上聯想到新聞裡描述的疑似症狀,我第二天馬上去了當地的診所。該社區診所不大,只有3位醫生看診。進門時,我看到門口有醫用口罩可以取,因為我也不確定自己的咳嗽是什麼引起的,害怕有傳染性,所以立馬取了一個口罩戴上。
  • 「2020年,美國給我們狠狠上了一課。」一位留美博士的疫情感悟
    這是我們的第1017篇文章2020年的留學生們,經歷了太多魔幻。一場疫情,將我們置身於水深火熱之中。從焦慮、失望、無奈,到忍耐、堅強、成長,這一路的酸甜苦辣,也許只有親身經歷過,才能體會。然而,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 美國駐成都總領事館關閉,留美學子怎麼辦?康德教育《2020美國秋季入學指南》為你指點迷津
    受國家之間政治關係的影響,留學局勢的變化也受到廣大留學生及家長的高度關注,為了更好的服務學校的每一位家長和學生,康德教育將實時關注最新的赴美籤證、留學政策並及時發布。受美國政府和媒體宣傳,美國社會對中國負面情緒日趨嚴重,影響到了中國留學生在美的學習和生活。留美學子情況統計據康德教育美國辦公室針對康德留美學子進行的調查,截至目前,服務的海外學生已有六成回到中國。不管回國或留在美國,學生幾乎都選擇上暑期網絡課程。
  • 疫情期間,那些留美的學生還好嗎?
    最近說起出國留學,特別是美國留學,其實不管什麼時候,美國留學都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在今年這個疫情時期,再加上中美關係的微妙變化,未來是否可以正常出國讀書,是否因為疫情導致仇華情緒;美國疫情發展和控制,還有中美關係這兩大塊,基本是每個留學家庭都很關心的問題。今天我們主要就疫情之下,滯留美國的中國學生真實感受進行分享,至於大國之間的政治博弈,那就留給專家們去談論了。
  • 留美學子孫居然創辦WST開創全球頂尖行業培訓
    (原標題:留美學子孫居然創辦WST開創全球頂尖行業培訓) 2010
  • 疫情泛濫,反華歧視,BBC稱留美中國學生因此更加愛國
    因疫情被迫滯留海外、又受到政治緊張局勢擠壓,留美的中國留學生們對所在國與母國有了新的思考。目前有約36萬中國學生在美國留學,過去幾個月以來,他們經歷了兩次歷史性的事件——全球疫情爆發及前所未有的中美關係緊張局勢,這也改變了他們對兩國的看法。
  • 中國留美畢業生自述:一場疫情下的美國
    我是提早畢業的,原本打算畢業後用60天的寬限期(國際學生畢業後仍可持F1籤證合法居留美國60天)在美國旅行,從西到東,從南到北地好好玩一玩,結果現在連西雅圖市區都不能去了。跟我同期畢業的同學裡,有兩位已經回國了。我和家人商量了一下,覺得這個時候坐飛機回國,一路上會有接觸病毒和交叉感染的風險,所以選擇暫時留在西雅圖,等到疫情過去之後再說。
  • 17歲杭州少年寫書講述三年留美經歷,字字扎心
    朱一泓在14歲的時候,一次偶然機會,認識了一位留學機構的老師,對方向他描述了在美國上高中的情景。「當時覺得美國教育跟中國教育蠻不同的,所以在仔細思考過之後,便跟父母商量,想要去美國留學。」如果留在中國,只要升學的壓力擺在那裡,焦慮的源頭就會一直存在。
  • 記者手記|疫情不止,在中國入學的留美大學生
    導讀大批留美學生在家門口開啟了留學生涯,被國內高校接收後,網課仍是教學主要部分,如何保障學生的課程體驗成為挑戰;教育部稱對留學生的各項保障政策正在研究制定當中在海外疫情肆虐之時能夠安穩地待在國內上學,葉敏和她的家人都鬆了一口氣。秋季學期已經到來,全球大流行尚未平息,歐美等國疫情更是反覆不斷,留洋學子的跨國求學路障礙重重。在疫情「重災區」美國,康奈爾大學、紐約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等高校相繼與他國合作,支持留學生在生源所在國入學。
  • 留美博士回國看牙驚嘆:碾壓我的美國牙醫
    再比如,一位在美留學的中國女生,生病昏迷前講得最後一句話竟然是「不要叫救護車」,原因是高昂的帳單費用……這兩天,又有一位留學歸國的博士感受到了祖國醫護人員的高超技藝……12日,微博ID為「@屠龍的胭脂井」發布一條帖子講述自己在北京看牙的美好體驗,「北大口腔醫院的醫生簡直是神醫,全面碾壓我美國的牙醫
  • 關於美國疫情的發展和留美教育的幾點個人看法
    摘要 這是陳航說留美的第362篇原創 (微信公眾號ID: chenhang_usa) 【哈佛秋季開放】
  • 大變革時代•優秀學子說 ——「後疫情時代」中國海外學子的挑戰與使命
    郝思嘉   美國波士頓大學金融碩士研究生、「第四屆聯合國婦女與女童參與科學國際日大會」中國代表團成員、美中外交政策論壇中國留學生代表、夢工坊青年人才發展中心海外中國留學生抗擊疫情大使、哈佛中國論壇志願者、「大時代青年Youth Today」創始人、 波士頓文化沙龍演講嘉賓。
  • 美國歷史系列123:留美學生第一人容閎
    留美學生第一人容閎(圖片:Fred Hsu)容閎是公認的中國首位留美學生,他於1850年進入耶魯學習,1854年畢業,是第一個獲得美國大學學位的華裔
  • 留美學子歸國分享經驗 稱留學海外須有自制力
    留美學子歸國分享經驗 稱留學海外須有自制力 在國外留學全靠自己的自制力圖為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李瓊 攝)   日前,在由中廣國際教育舉辦的「美國留學行前培訓暨分享會」上,多名從美國留學歸來的學子分享了他們在海外的所見所聞所想,新鮮真實的故事令大家耳目一新。
  • 留美or回國,有什麼建議給在美國留學的同學?
    每年都有很多美國留學生期待可以成為幸運兒留美。但是往往,被得不到都H1B逼瘋;從2015年到2019年,即便在法律沒有改動的前提下H1B回絕率依然保持平穩上升,2019年上升到了10年最高32%,中國留學生抽中的機率不足10%。
  • 還留美嗎? - 新浪財經
    我在這裡寫了三個故事,是三個是否留美的抉擇。其實,這是三段我們為了自己奮鬥和堅持的心路歷程,只是它們恰好與留美相關。註:故事都按照第一人稱進行敘述。奮鬥,生活會給我們一顆糖2020年6月,我在復旦的兩年研究生生活即將結束,想像過無數次即將畢業的最後一個學期我將怎樣度過,或是在公司實習,或是和同學安排幾場最後的畢業旅行,又或者去美國感受幾個月的異國學習生活。
  • 乾貨|OPT/H1B/綠卡 全方位解讀留美學子的美國身份
    本文為你解讀留美學子常見的留美之路上需要面對的各種身份,方便打算畢業後留下工作乃至移民的同學提前有個規劃;那些打算畢業後回國發展的也看下關於CPT和OPT的部分,畢竟以後都是要就業的,還是應該了解相關法規,萬一在美國有合適的實習機會,不會錯失良機。大家一般都聽說過的兩個身份是:綠卡和H1B。而可能沒聽說過的兩個身份叫做:CPT和OPT。
  • 留美無望?海歸內卷?到底該工作還是繼續讀書?
    是否要繼續留美讀研,還是早點回國深造?父母勸我回國,我想留美但是迷茫,該如何選擇?隨著」海歸」在疫情年數量的暴增,「海歸內卷」這個新詞也逐漸成為留學圈裡的常見現象。據UniCareer的2020海歸調查數據顯示,海外留學生回國求職人數同比激增6成,回國大潮異常兇猛,平常少見的美高+美本+美研系、美國上班族都隨著海外疫情紛紛回國。
  • 應該無條件幫助美國?看留美哈佛高材生,經濟學院副教授這樣說
    中國勝利後也不忘曾經在我國困難時幫助過我國的國家和地區人民,我們伸出了援助之手,積極地幫助那些現在正在忍受著新冠疫情肆虐的國家,援助了一批批急需的醫療器械和救護物資,派出了一批有著豐富的抗疫經驗專家奔赴世界各國。然而!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我們盡心盡力地幫助別國國家,卻並不能都得到別國的一致認同和點讚。
  • 疫情、新政、抽籤!美國留學生如何突破三重門,實現留美工作願望
    2020年對於美國留學生來說是具有挑戰的一年, 好不容易熬過了上半年的疫情,卻又被秋季入學新政攪得心神不寧。對於一些快要畢業的小夥伴們來說,畢業後的留美就業似乎也變成了一個越來越現實的問題擺在眼前:多重壓力下,到底是去還是留?如果要留下來的話,又有哪些途徑是可以選擇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