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無望?海歸內卷?到底該工作還是繼續讀書?

2021-02-25 留學就這YOUNG

是否要繼續留美讀研,還是早點回國深造?

父母勸我回國,我想留美但是迷茫,該如何選擇?

隨著」海歸」在疫情年數量的暴增,「海歸內卷」這個新詞也逐漸成為留學圈裡的常見現象。

據UniCareer的2020海歸調查數據顯示,海外留學生回國求職人數同比激增6成,回國大潮異常兇猛,平常少見的美高+美本+美研系、美國上班族都隨著海外疫情紛紛回國。

熱播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裡,

斯坦福海歸王驍的舉止被評「凡爾賽化」(太『低調奢華』)

海歸越多越「卷」,國內企業也認清海外學歷的實際價值,文化適應性成為海歸的內傷。比如國內的資深HR就認為許多海歸不適應國內吃苦的職場文化,「比較容易心高氣傲。」 學歷不等於能力,越早具備行業經驗和人脈的越在國內吃得開。

而在美國本土不僅疫情嚴峻,而且招聘崗位還嚴重縮水,H1B新規更是給留美工作難上加難

再花費財力精力讀兩年美研值得嗎?美本畢業生的迷茫思緒蔓延到整個留學群體...

「不知道現在應該是去讀研還是去工作,不知道該回國還是留在這邊。」

「我是應該聽父母的讀金融,還是堅持我自己喜歡的土木專業呢?」

「留美的路實在是『太難了』,但是回國又要面對『996』,作為一名疫情期間身處海外的留學生,每每想到都有些『絕望』...」

面對選擇,你是否也質疑和糾結?

是否也曾幻想如果當年做另一個決定

現在的生活會不會更輕鬆?


中國電信CTExcel致留學生短片,

帶你探索留學路上的各種可能

人生到底有沒有更容易的選擇?

也許你會受到一些啟發...

臨近畢業季,Chloe夜以繼日趕出的畢設被教授無情的斃掉,父母與朋友不在,生活的壓力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在咖啡店焦頭爛額的忙碌時,仿佛從匆匆忙忙來取咖啡的年輕建築師眼中看到了「另外一個自己」。

那個自己應該已經在知名建築公司工作,充實且忙碌。只有當自己稚嫩的作品拿給BOSS前才醒悟:

其實那條我們一直在尋找的路,

就是我們腳下邁出的那一步。

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校園入口,有一座著名的銅雕 」Alma Mater「,所有UIUC的訪客和畢業生的慣例都是在這座永遠敞開雙臂的「孕育母親(拉丁文直譯)」銅雕前合影。

圖源:UIUC Alumni Association

在雕像下銘刻著這樣一句話 「To thy happy children of the future, those of the past send greetings.」 「未來幸福的學子們,曾經的我們向你們問侯。」

這句話讓人深思:如果未來可以問候現在,我們能否會認為現在的自己是幸福的?現在的選擇是正確的?

賈伯斯曾經歷過,他在旁聽裡德學院的字體課時,沒有任何其他意義,除了自己喜歡。這節課學習的內容後來成了蘋果麥金託什電腦的字體原型。


沒有什麼選擇是值得後悔的,因為是現在的選擇成就了你未來的樣子。

「很多海歸身上的特質不是自然生長或者說是野蠻生長出來的,而是可以被包裝和調教出來,你一旦把他放回汪洋大海裡,這條魚並不一定能躍龍門。」

一位在美多年的資深HR點出當代海歸的一個宏觀問題:缺乏野蠻生長

「因為這些孩子家庭環境大多都是好的。就算到了國外,也沒有真的苦過,而是衣食無憂。」 在這種環境下,海歸身上的很多特質是具有「同質性」「像包裝過的」

相比之下,國內的白熱化競爭環境造就出來很多讓自己「野蠻生長」的求職者,這些求職者往往比海歸更能吃苦,也更渴望、需要事業上的成就。

但其實,不是所有留學生家庭環境都非常優異,海外的留學生活也充滿挑戰和磨練。

「在異國他鄉獨自生活受過的苦,對一個人性格的塑造甚至比讀書帶來的影響還深遠。」 當代的海歸需要讓自己找到合適的土壤,來讓自己的特質能夠適應野蠻的環境。

「說到底,無論是做什麼選擇,目的應該都是自我修煉。」

最近正在上映的電影《心靈奇旅》中有一個簡單的道理,卻是我們社會很容易忽視的多元化的價值觀共存

「做一名理髮師也很開心。」即使之前全力以赴的夢想不能實現,但是當一個平凡的理髮師給別人帶來快樂又有什麼不好?

人和人之間的比較是無止盡的,人也會容易在互相攀比中迷失自己的方向。我們應該為自己選擇一條適合的道路,因為自我的選擇而感到充盈和安心,這才是年輕人最好的狀態。

理想的生活光鮮耀眼,現實的生活卻要披荊斬棘,這就是生活的原貌。無論是選擇了作為一名異國他鄉的留學生,還是一名初入社會的打工人,在稚嫩的年紀我們都要面對未知的風浪,唯有腳踏實地才能不迷失自我,一往無前才能到達遠方。

感謝中國電信CTExcel的留學生短片

讓我們深刻的理解到

留學路上的選擇,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

只有選擇過後,勿忘初心,全力以赴

其實每條路都有最美的風景

在海外求學和熬夜工作的迷茫時刻,

你是否也曾後悔過自己的選擇?

又是如何走出的呢?

相關焦點

  • 深度 | 最新海歸調查報告:北美留學生回國根本不能逃離內卷?
    金融、網際網路、文娛行業更受海歸偏愛;4.疫情促使2020年應屆留學生群體回國求職同比增長67.3%,二季度同比增幅高達195%;5.除此之外,留學生對於國外宏觀環境與政策還是非常敏感的。22.1%的留學生擔心國際關係變化對留在國外發展不利而選擇回國,17.9%的留學生因所在國對華人政策不如以前友好而回國。由此可見,大多數留學生選擇回國絕非網絡上偏見的「混不下去才回國」,而是與國際大環境,日常生活習慣,以及和自身未來發展休戚相關。
  • 留學後到底留不留在加拿大?你不知道的海歸鄙視鏈!
    《2017海外人才就業分析報告》顯示,留學生回國最主要的還是從事工商管理和金融行業,排名第一,有14.8%的海歸期待回國後進入這個行業;排名第二的是網際網路行業,佔比11.2%;其次是文化教育行業,佔比7.7%,這是因為海歸的第二語言在留學的時候得到了提高。
  • 海歸留學生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還是出現了...
    隨著2021國內春招上線,「80萬海歸就業問題嚴峻」、「海歸求職者不如內地高校畢業生」、「名校海歸不如985、211」等文章開始在Senior留學生的朋友圈裡刷屏,各種令人哭笑不得的求職經歷也陸續出現:"XX母校OSU在美國被稱公立常青藤,在國內娛樂版塊卻成了「國內二本大學」,卒本科母校美國排名前
  • 澳洲海歸回國到底能掙多少錢?這留學留的到底值得不值得?
    澳洲海歸回國到底能掙多少錢?留學到底留的值得不值得?不久前在微博上看到了各國的海歸們對工資的吐槽,小編特地把其中澳洲海歸的部分摘選了下來。各位看官不妨仔細看看,這些真實的海歸工資分享》》》1:呵呵....我個男的留言還是如此傷心的話題,澳洲8年回國5年,坐標南京月薪4000。
  • 讀書無望,逐漸失足
    然而不遂人意的是,他女兒第二年參加高考的結果並不理想,還是去了鄰省的一個三本院校讀書,他也就為未來女兒找工作的事擔憂了起來。我們在之前的《大城市,縣城和農村:做題家的無盡輪迴》裡提到過,大學擴招確實增加了農村和小縣城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城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的好處更多,更有機會獲得稀缺的高等教育資源。
  • 無處不在的 「 內卷 」,到底是什麼玩意兒?
    說實話,「 什麼是內卷 」 一直也是我想問的問題,我已經記不清今年到底聽過多少遍這個詞了。我只知道在人人以加班為榮(可能還沒給工資)的工作環境中,最高興的一定是企業家和資本家們。欸,說起這個,我想到前兩個月微博上有一個熱搜。
  • 如何看待海歸女碩士月薪1300元,辭職繼續考博
    今天在網上瀏覽新聞,突然看到一則消息說,山東濟南一個姑娘花了200多萬人民幣自費去澳大利亞念了本科和碩士,回國找工作很困難,月薪只有2000元,扣掉一些雜七雜八的費用,到手的錢只有1300元。決定辭職專心考博,希望博士畢業可以留高校任教。
  • 到底該讀研,還是工作?繼續閒在家就該完犢子了……
    我發現最近很多賦閒在家的學子,由於在家呆得太過舒適,反而丟失了這個年紀該有的愁苦。因為往年這個時候,後臺經常能收到這樣的私信: 畢導哥哥,聽說讀研很苦,工作很累,出國又很貴,我該怎麼選啊?
  • 中專畢業,是去工作還是繼續讀書?
    很快又到一年的畢業季,想必很多中專的同學都有個苦惱: 到底要出去找份工作,開始賺錢呢?還是繼續讀書,提升學歷呢? 理由如下: 第一,你作為一個中專剛畢業的學生,大則18歲,小則未成年,此時的你正處於人生中精力最旺盛的時期,這時,無論是學習知識還是技能,都是相對簡單的,如果你選擇先工作,再回過頭來讀書,則非常困難。 你想想看,為什麼很多社會工作者,想提高學歷,都覺得力不從心?
  • 海歸求職,找的到底是什麼?
    海歸求職,找的到底是什麼?薪水?待遇?價值觀認同?海歸在找工作的時候,想找的到底是什麼?日前,智聯招聘發布《2019中國年度最佳僱主評選報告》,站在評價僱主的角度,或許能更深層地讀懂求職者的選擇與偏好。而對於廣大歸國留學生來說,如何調整好就業心態以更好地面對職場,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 留美找工作不如「海歸」?海外工作與回國找工作體驗對比
    又或是留美工作幾年再回國一直以來都是令人頭疼的問題.對於留學生來講,更重要的可能還是有「行業相關的」「本地實習經歷」。大多數留學生都在吐槽,美國人中國人都有:「招聘的時候公司看的都是我們有沒有從業經歷,即使我們是剛從學校畢業根本不可能有相關工作經歷的也一樣。」
  • 清北碩博生,也難逃「內卷」
    在內卷這個生動且形象的詞出現前,高等教育領域的「內卷」是:隨著教育擴招,原本本科生就能勝任的工作,現在需要碩博學歷才能勉強搶到「入場券」。▎大學擴招:高學歷正成為「標配」1998年,中央採納經濟學家湯敏的建議,以「拉動內需、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為目標的擴招計劃轟轟烈烈地展開。
  • 清北碩博生,也難逃「內卷」......
    在內卷這個生動且形象的詞出現前,高等教育領域的 「內卷」 是:隨著教育擴招,原本本科生就能勝任的工作,現在需要碩博學歷才能勉強搶到 「入場券」。隨著我國博士生招生總規模達到 10 萬人,留校門檻還在繼續提高,海歸博士和本土博士被區分對待,篩選標準甚至能嚴格到 「學歷查三代」,本科不是重點大學即與高校無緣。是時代發展,社會對學歷的要求提高了嗎?未必。
  • 大學生的「內卷」:競爭還是內耗
    「我一直在猶豫是否要報考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一種聲音告訴我:考試與我所學的專業關係不大,而且是非必要的考試,倘若眼下著手準備,可能會佔用較多本該用於攻克專業課的時間;另一種聲音告訴我:如果通過了計算機考試,我就能夠拿到又一項技能證明,這將作為頗具競爭力加分項體現在各種簡歷中,會讓我在求職中比別人更有競爭力。」最後,陳佳穎還是決定報考,備考工作也隨即展開。
  • 「留美海歸歐文」騙女網友錢財被抓 會講流利英語
    「留美海歸歐文」騙女網友錢財被抓 會講流利英語 2017-05-06參與互動    本報訊(記者林靖)在各大社交平臺註冊的「留美海歸歐文
  • 本科畢業找工作 or 繼續讀書,綜合利弊該怎麼選?
    多數同學在本科畢業都會面臨兩個選擇,要麼繼續讀書,要麼直接去工作。工作 VS 讀書,哪個是更優選呢?但其實這兩個選項沒有對錯,因為無論是馬上就業 or 繼續讀書,兩者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有更好的發展。有的同學可能還是不知道該怎麼選,因此最近有部分同學來找隊長諮詢,隊長今天就來分析+解答一下~對於本科畢業繼續讀碩士的同學,最明顯的獲利其實就是學歷得到了提升,但讀研,尤其是去名校讀研本身就是一個加分項。
  • 內卷時代的學生們到底該何去何從?
    如果去網際網路,你到底適合哪個崗位?    想去阿里、騰訊、字節等大廠該如何準備?而最讓人焦慮抓狂的就是如今的內卷危機了。  和他們類似的故事其實有很多,可能是看到文章的你,也可能是你身邊的人或者是隔壁專業的某個同學……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內捲化的今天,我們更像是生存而並非生活。  高額的房價,要掏空六個人的錢包和兩個人追逐夢想的勇氣;長期的加班搶奪了陪伴家人的時間以及尋找自己到底適合做什麼的時間;越來越扭曲的小孩教育,瓜分了錢包,也搶走了快樂。
  • 到底什麼是「內卷」,如何應對?
    今天,藉此機會,我們就一起探討,到底什麼是內卷,應該如何應對? 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1 到底什麼是內卷?所以,內卷最初的意思,指的是在藝術領域沒有創新的複雜化。 那內卷是如何從藝術領域走向社會其它領域的呢?1963年,美國人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出了本書《農業的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生態變遷的過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他把內卷這個概念成功的從藝術領域,引入到了社會生活領域。
  • 80萬海歸留學生不敵985、211本土高材生?出國留學到底值不值?
    跟874萬應屆畢業生搶飯碗?她補充到,「就連我們公司裡一些高管也在給還在留學的子女訂票回國,寧願在家上網課,都不願意讓孩子在當地待著,畢竟國內還是比較安全的。」方靜將今年回國的海歸分為幾類:一類是在國外畢業甚至已經在當地工作的人,出於安全考慮,想要躲避疫情而儘早回來;另一類是原先打算畢業後留在國外發展,種種原因導致實際工作情況並未達到預期的人。
  • 人人都在說的「內卷」到底是個啥?用英文怎麼表達?
    最終馬東忍不下去了,連忙打斷劉純懿,不要只談「內卷」這個概念。最終,劉純懿「夢想成真」,成功地嘗到了「怎麼輸」。五位導師,沒有一個人立起「喜番」,她以零票慘遭淘汰。看到這裡,有些低齡段的朋友們就忍不住疑惑了:「讓一個北大學霸一直抓著不放談論的【內卷】一詞到底指什麼?」 它用英文怎麼說?這個詞語又跟我們普通老百姓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