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北碩博生,也難逃「內卷」

2020-12-17 澎湃新聞

原創 數據洞見未來 青塔

萬物皆可卷,一夜之間,「內卷」這個詞遍地開花。

但沒有什麼東西是平地起波瀾毫無預兆的,水面總有漣漪。在內卷這個生動且形象的詞出現前,高等教育領域的「內卷」是:隨著教育擴招,原本本科生就能勝任的工作,現在需要碩博學歷才能勉強搶到「入場券」。

▎大學擴招:高學歷正成為「標配」

1998年,中央採納經濟學家湯敏的建議,以「拉動內需、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為目標的擴招計劃轟轟烈烈地展開。

次年,中國普通高校招生人數增加51.32萬人,招生總數達159.68萬人,增長速度達到史無前例的47.4%。

擴招推動了我國高層次人才規模的擴大,促進了我國高等教育的蓬勃發展。大學的大門越開越廣,傳統的高學歷正在逐漸成為「標配」。

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4002萬人,其中,在學博士生42.42萬人,在學碩士生243.95萬人。

高校擴招的20餘年,也是學歷貶值的20年,中國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學歷泡沫。

▎學歷貶值:呈指數增長的「內卷」速度

上個世紀,考上大學意味著能當「幹部」,吃「城鎮糧」,一個大學生甚至能帶動整個家族實現鯉魚躍龍門的階級跨越;而現在,博士學歷才勉強擁有留校的資格。

隨著我國博士生招生總規模達到10萬人,留校門檻還在繼續提高,海歸博士和本土博士被區分對待,篩選標準甚至能嚴格到「學歷查三代」,本科不是重點大學即與高校無緣。

是時代發展,社會對學歷的要求提高了嗎?未必。

每年都有大批量畢業生流向市場,而社會所能提供的工作崗位卻遠遠跟不上實際需要,再加上未就業的往屆畢業生,僧多粥少,競爭激烈。

自1999年第一次擴招至今,擴招的腳步一直不曾停下。教育部副部長翁鐵慧透露,2020將擴大碩士研究生招生預計同比增加18.9萬。

僅2020年這一年的擴招漲幅,就達到了之前5年的總和。可以預見,當這批人進入就業市場,本科生在求職市場中的競爭力將蕩然無存。

博士扎堆想進高校卻沒有坑位,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與碩士生爭搶工作崗位,而碩士生競爭不過博士生,只能選擇和本科生爭奪工作崗位。

以前,博士擔任高中教師是大新聞,現在博士入職小學已是平常事,直到前不久,杭州街道錄取的全部都是清北的碩博士,才再一次引發高層次人才「出圈」職業選擇的輿論討論。

▎內卷時代:不斷自我鞭打的旋轉陀螺

擴招導致的學歷貶值,越來越多的本科畢業生抱著「讀了總比不讀的強,研究生更好找工作」的想法,投身到考研大軍中,儘管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對科研並無興趣,只把學歷當好就業的跳板。

考研的焦慮甚至蔓延到了大一新生上,入學就開始著手考研的大有人在:「大一能進實驗室嗎?」「本科需要發論文嗎?」……

圖|現在的新生,比學長學姐更早感受到內卷的焦慮。

已經成功上岸的青年教師同樣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非升即走、評職稱大戰、申請科研基金……

曾經一篇CNS可以參評副教授,現在需要手攥更多論文才能保證不被出局。有青椒在網上分享了自己的內卷經歷:為了評職稱,把一篇好論文拆成了八篇水文。

作者在文中這樣自訴:「一開始大家都在認真做科研,認真寫文章,雖然文章數量少,但是質量高。後來,有人發現做短平快的工作,灌一些水文章可以對其他人形成數量碾壓,從而在評職稱時佔據極大優勢。於是剩下的人也被迫參與灌水以求在文章數量上不落人後。最後人手一把水文,大家又回到了同一起跑線,都沒賺到便宜。」

在職位數量一定的情況下,爭取職位的競爭對社會而言是一個零和博弈。所有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卻沒能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這就是內卷。

高等教育領域的內卷,是一場消耗精力的死循環。

▎不允許退出,不允許失敗

高強度的競爭使人精疲力盡,越來越多人對此感到疲倦和困惑:為什麼我那麼努力,卻連最基本的期望都沒有達到?

知識改變命運,一直以來,教育都肩負著「命運上升」的重要使命。高學歷卻沒有獲得與之匹配的體面工作和高價薪酬,在某種社會層面上就被定義成了loser,背負著強大的道德壓力。

所有人都擠在一個賽道上,壓力逼迫著你要往上走,不允許你往下落,不被允許退出的內卷讓每一個人都成為了不斷自我鞭打的、停不下來的旋轉陀螺。

經過激烈的競爭拼殺,收穫的卻是一場空,而身處於內卷的環境之中,明知道競爭無用,還是要競爭,這才是最讓人感到絕望的。

一邊是社會用工荒,一邊是大學生就業難,學歷成了屠龍之技,無處發揮,卻又必不可少。

對未來的迷茫、對當下的困惑,讓不少大學生主動「內卷」:只顧著著超車,卻沒想清楚自己的目的地到底在哪裡,比提升自己更重要的,是競爭過別人。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2019年公布的「高校教學質量與學生發展監測」調查數據顯示,本科院校中將近42%在校生對於未來沒有清晰的生涯規劃。

面對內卷,除了「被卷」,更重要的是想明白: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賽道終點的獎品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

如果註定要被「內卷」裹挾著往前走,至少不要溫馴的走向那良夜。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清北碩博生,也難逃「內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清北碩博生,也難逃「內卷」......
    在內卷這個生動且形象的詞出現前,高等教育領域的 「內卷」 是:隨著教育擴招,原本本科生就能勝任的工作,現在需要碩博學歷才能勉強搶到 「入場券」。學歷貶值:呈指數增長的 「內卷」 速度上個世紀,考上大學意味著能當 「幹部」,吃 「城鎮糧」,一個大學生甚至能帶動整個家族實現鯉魚躍龍門的階級跨越;而現在,博士學歷才勉強擁有留校的資格。
  • 國內高學歷人才內卷嚴重?深圳再現清北扎堆進小學
    曾經一個家庭供養出了大學生都是光耀門楣的喜事,如今就算培養出了碩博研究生也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了;曾經進入一批次填報的重點大學名單僅有兩頁A4紙,如今過去的二三本院校都進入一批次招生,重點線以上收分的院校名錄已經成了厚厚一本書。
  • 清北碩博畢業生扎堆去當中學教師現象,是就業擠壓,還是人才浪費
    近年來,頻頻爆出清北碩博畢業生應聘中學教師的新聞越來越多,尤其是一線城市,近來中小學校招聘連續出現「豪華陣容」引人關注。過去中小學教師是師範學院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市場,現在正在被清華北大等一流大學的碩博畢業生所搶佔。結合前段時間發生在深圳、杭州的清北碩博畢業生扎堆進街道辦現象,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國內頂尖高等學府的畢業生扎堆從事初等教育以及基礎性質工作,引發網絡熱議。
  • 985 二代「內卷」真的不可避免嗎?
    能不能讓效率的歸效率,讓公平的歸公平?
  • 餘杭有錢,但清北沒有理想?
    年就業有多難」、「連清北都內卷了」、「清北去街道辦就是浪費」等討論甚囂塵上。「紆尊降貴」這件事,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在街道辦能做什麼?」這是許多人的質疑。當我拿著「清北畢業生去街道辦」的新聞,給一名清華大學碩士畢業的朋友看的時候,她說:我比較理解這些去街道辦同學的選擇,因為我身邊也有很多同學走這條路
  • 魏程琳:清北碩博扎堆街道辦,中西部基層幹部「酸」了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魏程琳】 最近,清北碩博生2018年到杭州餘杭區街道部門高薪任職的消息,引起網絡輿論關注,其中高材生「大材小用」和「街道幹部高薪」更是引起網友、學人熱議。 多數網友認為清華、北大的碩士博士到街道政府工作,是教育投入產出不成比例的表現,不少專家學者也順著這一話題指出,「過度教育」導致「高學低就」。
  • 清北碩博生競聘中小學教師,老師工資水平如何,一張工資單引熱議
    名校生挺進體制內,清北碩博生競聘小學教師前段時間深圳某學校公布擬2020年擬聘應屆畢業生信息表,除少數幾位畢業於國外和香港的大學外,來自清華和北大的碩博生幾乎「霸榜」,而且教授的學科從高中到小學。不少網友表示,學校招聘清華北大的碩博生當老師是為了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提高學校的知名度,這可以理解,但是清華北大等名校的畢業生選擇當小學老師則多少有些不可思議,畢竟清華北大的碩博生培養成本太高,而且公眾對於清華北大的畢業生的期望值也相對較高,如此多清華北大的碩博生選擇到學校教學,難免伴隨著人才浪費的質疑。
  • 清北碩博街道任職,是地方「高攀」人才「低就」了嗎?
    還有人發問,名校碩博竟然這樣「不值錢」了?清北畢業生放下名校包袱,投身基層施展才華,是擇業觀逐漸自主和成熟的標誌;而基層部門有魄力有底氣去清北等一流高校搶人才,也是我國公職人員聘用制度的創新。清華北大又刷屏了,一張杭州餘杭區的招聘公示上了熱搜,這份長長的公示名單裡,清一色是來自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其中最亮眼的是當地運河街道等8個辦事處錄取的都是清華北大的碩士或博士。
  • 湖北高考狀元有志從事研究工作,清北碩博扎堆街道辦,我看迷糊了
    近日,8名清北碩博研究生扎堆應聘餘杭街道辦事處崗位一事大紅於網絡,也是引起了不小的紛爭,眾說紛紜起來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官方態度也來了:無論是去科研單位,還是去街道辦,都值得被祝福。讓我們來捋一捋這樣幾條相互關聯的信息:2020年湖北理科狀元(也是全國I卷狀元)唐楚玥有志從事研究工作、中科院合肥研究所研究人員集體辭職、8名清北碩博生扎堆應聘街道辦。
  • 條條大路通「內卷」
    一邊是只有5%的錄研率,另一邊是超過20%的免研率,結合著近年來出國人數的減少,這透露出了悄然變化的新「內卷」信號。當本科畢業在即,你怎麼定義接下來的路?相信考研是大多數人的選擇。華科計算機學院一直人才濟濟,從華為百萬年薪到各大競賽冠軍得主,這裡一直有著量產「天才」的稱號。
  • 中工快評:清北碩博,何日「組團」奔東北?
    最近,一組清華北大碩博畢業生到杭州街道辦等基層單位就職的消息引發了人們的熱議。雖然每次都是引發驚呼,但清北碩博組團去「某地」就業的新聞已經不再新鮮。比如,龔家言注意到,去年在南方某省一所中學的新入職人員名單公示就基本是由清華、北大的畢業生構成。只是,這裡的「某地」都是經濟水平較為發達的省份,至今鮮有消息說有同類的「團」去往東北方向。
  • 清北碩博生入職教師編,江西70名在編教師辭職,相悖現象難理解?
    在前期很多清北名校生都在競聘中小學的在編教師,難道這70名教師要比清北的碩博生還厲害嗎?江西70名教師是辭職還是被辭職?固然薪酬低是一個原因,畢竟去年很多清北碩博生入職中小學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因為他們的薪酬高達三四十萬,如果和普通中小學薪酬太一樣高的話,這些學校也不會吸引這麼多的優質老師,不過這次江西臨川教師辭職主要不是這個原因。吃空餉是臨川70名教師被辭的主因?
  • 「清北碩博下餘杭」折射新時代人才觀念之變
    有觀點認為,清華北大碩博畢業生去了街道辦,是「屈就」。實際上,杭州餘杭區大量引進清華北大等國內外名校畢業生的做法已持續多年,區一級負責人親自帶隊到清華北大招聘畢業生也早已是慣常做法。而清華、北大的學子往往是「高材生」「高端人才」的代名詞,他們自帶光環似乎也只有那些高大上的地方,才適合這些「清北碩博」。然而,在餘杭區,帶隊到清華北大招聘畢業生已經成為慣常做法,也吸引了很多的「清北碩博」到餘杭區發展。「高端人才」向餘杭區流動,既是餘杭區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人才觀念的變化。築巢引鳳,「餘杭區」成為了對人才有吸引力的經濟高地。
  • 清北碩博,大量就職杭州體制內單位引爭議,頂級碩博不該搞科研嗎
    ,自然讓普羅大眾很難接受,甚至呼籲減少清北經費的聲音也此起彼伏,不絕於耳。無論是碩士博士,其培養的方向都是向研究領域發展,像清北這樣的頂級名校培養出來的碩博,更應該成為科研領域的佼佼者,至少也應該是中堅力量。但清北畢業的大量碩博,卻無心科研。他們更善於利用清華北大這兩所高校附帶的光環,來獲取自己的最大利益,這部分人也被稱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 淺談失敗主義、內卷社會與自我和解
    這與上文所講到的「以比例而非對象」的成功衡量標準有異曲同工之處,中國的教育選拔機制正是建立在「以比例而非對象」為基礎之上的,以浙江省為例,浙江全體初中生無論怎麼努力補課,總有一半人中考排名位於後50%,將來要去職業中專。在浙江的高考,只有14%的人能上一本,在這批上一本的人裡面,只有10%左右的人能進入985,在這批進入985的人裡面,只有4%的人能進清北。
  • 杭州街道辦真牛,招8人全是清北碩博生!網友:中國科技如何騰飛
    二、清北碩博生進入街道辦工作是否大材小有?當年與他一同進入餘杭區的清北畢業生已經有多人走上重要工作崗位,柳雲南表示:相比一些進入大企業享受「996」工作制的同學,自己的工作收入穩定,晉升渠道順暢,特別是當地的生活環境十分舒適,如果有機會,他願意推薦北大的學弟學妹們進入杭州工作。
  • 為何清北碩博畢業生扎堆去當中學教師?僅僅因為待遇?原因很現實
    在以前,教師這個職位是師範生的主場,但近年來,隨著教師招聘門檻的降低,越來越多的非師範生也加入了教師行業,更讓人感到驚訝的是,越來越多的名校碩博畢業生竟然也爭相報名應聘中小學教師,比如杭州學軍中學擬錄用名單中清北碩博畢業生就佔了絕大多數,連學校自己都驚訝不已:沒想到會有這麼多清華北大學生來應聘
  • 我努力考清北,是為了下一代不考清北
    當然,按這個邏輯,高考本身就是一場內卷,因為在全國範圍內,高校的招生指標也是固定的,不論學生們多麼努力,招生指標都不會發生變化。推而廣之,這個世界的內卷無處不在,內卷才是社會的常態。因為資源總是少的,需求總是多的。
  • 莫名其妙被「內卷」?909萬應屆畢業生哭了
    最內卷的事情在於,以我當年的背景和簡歷,絕對沒有與他們競爭的能力。 我之所以能面試他們,給他們提各種刁鑽的問題,唯一的原因是:「我比他們早出生了五年」。 「卷文化」並沒有放過大學校園,受影響最深的應屆生們實難招架。
  • 清北碩博任職餘杭街道,是地方「高攀」人才「低就」了嗎?|新京報快評
    清北畢業生放下名校包袱,投身基層施展才華,是擇業觀逐漸自主和成熟的標誌;而基層部門有魄力有底氣去清北等一流高校搶人才,也是我國公職人員聘用制度的創新。此前,深圳南外高級中學、華中師範大學附中等招聘清北碩博等高層次人才當老師也曾引發熱議,不過總體來說,隨著雙向選擇空間越來越多元,如今輿論層面對清北碩博到最基層工作已經基本脫敏了。但此次杭州餘杭區的招聘名單依舊引發了熱烈的討論。不少網友質疑清華北大的畢業生去街道工作,會不會大材小用?還有人發出靈魂拷問,名校碩博竟然這樣「不值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