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地震活動和地形變推斷馬約特島附近深部巖漿的動態運移

2020-12-09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NG:通過地震活動和地形變推斷馬約特島附近深部巖漿的動態運移

火成巖厚度可達幾公裡至幾十公裡,它的形成和生長是地殼成形的重要過程。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越來越多地認為:火成巖的生成發生在整個地殼中(Cashman et al., 2017),很可能不是單一的生長過程,而是由不連續巖漿的反覆注入與積聚而成,但該過程在空間和時間上如何控制深部火成巖的侵位和生長以及相關礦床的形成機制仍不大清楚(Menand, 2011)。長距離巖漿運移現象在地殼內普遍存在(Ishizuka et al., 2014),巖漿運移不僅對火山建造的形成和火山活動有著重要的控制作用,而且對火山效應評估、裂谷帶形貌、洋殼形成以及大陸地殼的最終演化和增生都有著重要的控制作用(Ishizuka et al., 2014)。

地質調查、巖石學和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與火山學等在分析研究巖漿運移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地殼深處巖漿運移的動態過程很難被捕捉到(Cesca et al.,2020)。新近在Nature Geoscience發表的文章,利用地球物理(地震活動和地形變)觀測資料推斷出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的馬約特(Mayotte)島附近深部巖漿排出的動態過程。

西印度洋的馬約特島以東約35km為地震相對平靜區,但自2018年5月開始發生了複雜的地震活動,包括有史以來最大的Mw5.9地震以及2018年11月全球地震臺網檢測到的長周期地震信號(VLP事件),馬約特島上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4個觀測站也記錄到長期的沉降和東傾的位移(圖1a)。

作者利用2500km內的區域地震臺和遠在哈薩克斯坦ABKAR地震臺陣記錄的觀測數據,以4個不同速度結構模型進行了地震矩張量的全波形反演和深度震相分析,獲得了較強的火山構造地震的震源機制、質心位置和震源深度(圖1a中的震源球),且利用位於馬約特島上的YTMZ三分量地震臺(震中距100km內)來檢測較弱火山構造地震的相對位置(圖1a中的圓點),最終共檢測到6990個火山構造地震且確定了1904個地震的位置,並識別出407個VLP事件且得到22個VLP事件的高質量質心矩張量解(圖1a中帶紅線的黑白色震源球)。

作者通過地震和地形變數據分析,確定了研究時段的火山構造地震活動可劃分為4期:

(1)2018.5.10-2018.6.7為第1期,該期是火山構造地震最活躍的時段,5.15-5.20共發生11次Mw>5地震且主要發生在馬約特島以東約35 km處(圖2a),5.31-6.7的地震活動展示出向上遷移(參見圖2b及圖1a中深度剖面圖上的紅線箭頭);

(2)2018.6.7-2018.6.18為第2期,地震震中向南移動到靠近發現的海底火山位置(圖1a中橙色的圓和矩形條所示),第1-2期的震源機制以左旋走滑機制為主(圖1a);

(3)2018.6.28-2018.9.17為第3期,VLP事件佔主導,幾乎沒有發生Mw>4.5火山構造地震(圖2a);

(4)2018.9.17-2019.3為第4期,VLP事件增多並伴隨著新型的火山構造地震活動(圖2c和d)。

4個GNSS站觀測數據推斷出的VLP源位置(圖1a深度剖面中的紅色虛線橢圓)靠近馬約特島,所有伴隨著VLP事件的火山構造地震和第3-4期的大多數火山構造地震(圖1及圖2a和c的紅色和綠色點)都位於更靠近馬約特島的地方,並具有陡傾的NE-SW逆衝震源機制(圖1a),與研究區的張扭性應力狀態不一致。

該研究認為馬約特島附近的深部巖漿活動過程可劃分為2個主要活動階段(圖3):在第一階段(第1-2期)發生的由深到淺向上遷移的較強地震群活動是巖漿從Moho面向地表運移過程的響應,第2期結束時間可能標誌著海底巖漿噴發的開始;在第二階段(第3-4期)同步發生的VLP事件和火山構造地震活動及相關的大規模沉降變形,則標誌著大型巖漿儲庫的巖漿排出伴隨著的巖漿儲庫圍巖的逐漸破壞並觸發共振而致。研究分析表明:在馬約特島和新出現的海底火山間存在長約15km的近水平巖漿儲庫,該巖漿庫的深度位於25-35km,分析時段內至少有1.3km3的巖漿排出。

圖1 地震震源和形變觀測結果展示(a)與葛摩群島及主要構造和歷史地震及其震源機制解分布圖(b)。a中震源球和圓點的顏色代表著與YTMZ臺(黃三角形)的距離和波形相似性(Cesca et al., 2020)

圖2 巖漿活動相關的時間序列(Cesca et al., 2020)。a.火山構造地震的震級(圓點)和日發生率(黑線);b.基於地震矩張量反演(圓點)和臺陣分析(x)獲得的火山構造地震深度;c.YTMZ站記錄到的火山構造地震的S-P到時差作為到Mayotte島距離的近似;d.VLP事件的震級(紫色圓點)和日發生率(黑線);e.VLP事件優勢周期;f.GNSS的MAYG觀測站去均值和去傾後的東傾和北傾與垂直向位移;g.與巖漿活動相關的火山構造地震(藍線和紅線)、VLP事件(靛藍線)和MAYG站位移矢量長度(綠線)的歸一化累積數

圖3 深部巖漿動態運移過程示意圖(Cesca et al., 2020)  

參考文獻

1.Cashman K V, Sparks R S J, Blundy J D. Vertically extensive and unstable magmatic systems: a unified view of igneous processes[J]. Science, 2017, 355(6331): eaag3055.

2.Cesca S, Letort J, Razafindrakoto H N, et al. Drainage of a deep magma reservoir near Mayotte inferred from seismicity and deformation[J]. Nature Geoscience, 2020, 13(1) : 87-93.

3.Ishizuka O, Geshi N, Kawanabe Y, et al. Long-distance magma transport from arc volcanoes inferred from the submarine eruptive fissures offshore Izu-Oshima volcano, Izu–Bonin arc[J]. Journal of Volcanology and Geothermal Research, 2014, 285: 1-17.

4.Menand, T. Physical controls and depth of emplacement of igneous bodies: A review[J]. Tectonophysics, 2011, 500(1-4), 11-19.  

(撰稿:陳棋福/地星室)

美編:徐海潮

校對:張騰飛

相關焦點

  • 巖漿-巖漿的形成和運移
    巖漿分離後運移的方式可以呈底闢狀上升或沿伴隨巖漿發生時產生的斷裂上升上升的動力:密度差、張開裂隙產生的減壓作用、熱應力形成的擴張巖漿上升侵位的機制:1)底闢作用在近地表地區,如果已就位的巖漿房因巖漿噴發作用而變得空虛,上部的巖層就會斷裂成塊體發生沉陷,圍巖中形成環狀裂隙,巖漿將趁虛而入形成環狀雜巖體。巖漿的演化●巖 漿 從 開 始 產 生 直 到 固 結 成 巖, 始 終 處 在 不 斷 的 變 化 過 程 中。
  • 莫三比克海峽北端的馬約特島
    馬約特島位於印度洋西部,處在莫三比克海峽北端,該海域有股莫三比克暖流自印度洋塞席爾群島周邊流入,並向南流入到南非東海岸大約南緯27度附近同阿古拉斯暖流和東馬達加斯加暖流匯合。馬約特島的唯一機場在該島。馬約特島帕曼濟島附近衛星圖馬約特島帕曼濟島帕曼濟鎮
  • (科普)如何認識地球深部結構——固體地球物理學的六種分支學科概述
    地球可以看作一個大的彈性介質,震源(包括人工源或天然源)激勵出來的各種類型的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各層介質中或沿其表面傳播,依據這些波動的走時,頻率和振幅特性或波的頻散,可以推測地球內部各圈層介質的速度分布和結構。根據地震臺站紀錄的地震事件,可推斷震源的參數(震源深度、震中位置、發震時刻、地震震級和震中距離等)和震源機制,並進一步了解產生這種機制的應力狀態。
  • 六大板塊、三大巖石、火山地震帶——2020上海捲地理4~5題
    美國夏威夷島C. 日本北海道島D. 英國大不列顛島答案:D、C精講精析:(1)分析巖石的巖性。日本的北海道島火山與地震頻發,因此推斷其位於消亡邊界(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②海南島和大不列顛島位於亞歐板塊的內部,夏威夷島位於太平洋板塊的內部,沒有位於板塊的消亡邊界。
  • 玩轉地理 | 巖漿活動之火山
    (24分)形成玄武巖的巖漿流動性較好,噴出冷凝後,形成平坦的地形單元。如圖6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巖臺地上,有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巖平頂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巖尖頂山。調查發現,構成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玄武巖分別形成於不同噴發時期。(1)指出玄武巖臺地形成以來因流水侵蝕而發生的變化。
  • 大陸島、火山島、珊瑚島和沉積島有什麼區別?高考地理常考的「島嶼」類試題思維建模舉例,適合每個地理生
    火山島是指海底(主要是指海底)火山的不斷噴發,火山活動噴發的巖漿冷卻,不斷堆積,越來越高,最終高出水面而形成的島嶼。火山島的形成,需要有火山噴發條件,所以多形成在海底多火山分布的區域,所以在海底板塊的生長邊界附近和環太平洋區域分布較廣。火山島由於是火山噴發而成,往往由於火山的持續噴發,島嶼越來越高,火山島的地形往往比較崎嶇,和大陸島相比,火山面積要小得多。火山島有單個的,也有群島式的,世界上著名的火山島群有阿留申群島、夏威夷群島等。
  • 懷特島火山強烈噴發,為什麼紐西蘭是火山和地震災害多發的國家?
    自然災害的形成原因主要是自然原因,而有時候人類活動也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劇自然災害,包括自然災害的發生頻率、影響範圍和危害程度。我們根據自然災害的成因,可以把自然災害分為氣象災害、地質地貌災害、生物災害和海洋災害等分類,其中氣象災害和地質地貌災害是影響範圍最廣的兩類自然災害。
  • 淺談一下地震知識和結構設計!
    借著地震的事,我們簡單了解一下相關的知識吧,治不了它,了解一點總還可以!!!第一,地震類型按其成因分構造地震:由於地球內部巖層構造變化引起的地震。分布最廣,危害最大。火山地震:由於火山爆發,巖漿猛烈衝出地面而引起。(我國沒有,日本有)。陷落地震:由於地表或地下巖層突然發生大規模的陷落和崩塌所引起小範圍的地面震動。
  • 火山噴發和地震互為因果關係?針對這波火山傳言,院士有話說
    2014年日本中部御嶽火山噴發,造成60多人死亡;2017年哥斯大黎加的火山噴發,迫使其所在的國家公園關閉並疏散附近城鎮。近年來火山噴發報導頻見,這是否意味著地質活動比以前更加頻繁了?火山噴發是否只帶來溫室效應?火山與地震是不是一對「孿生」兄弟?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
  • 加拿大溫哥華島附近海域連發三次地震 最高6.0級
    人民網北京12月24日電 據中國地震臺網官方網站消息,加拿大溫哥華島附近海域連發三次地震,最高6.0級。 12月24日04時56分在加拿大溫哥華島附近海域(北緯50.50度,西經129.66度)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 巖漿-巖石的結束和開始
    巖漿巖漿巖巖石學:主要是研究巖漿的起源、運移、演化和結晶成巖過程,以及巖漿巖的產狀、結構構造、物質成分、分類命名、巖石共生組合、成巖機理及與構造、礦產和巖石圈演化等關係的一門獨立學科。相關的重要概念:1、原生巖漿:由地幔或地殼巖石經熔融或部分熔融形成的成分未發生變異的巖漿。原生巖漿的類型:橄欖巖巖漿、玄武巖巖漿、安山巖漿、花崗巖巖漿。
  • 馬約特為何要從法國領地升級為省?
    1841年,法國艦隊在印度洋尋找港口,從當地蘇丹手中購買了馬約特。當時的法國七月王朝國王路易·菲利普於1843年批准了這一購買,這裡隨即正式成為法國殖民地。  馬約特島面積約374平方公裡,比北京市海澱區的面積還小1/7。
  • 地球的內部結構之地幔:地球表面火山活動的巖漿來源地
    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情況示意圖我們通過地震波在地幔當中的傳播情況進行觀察,當地震波通過莫霍界面向下傳播時,橫波和縱波的速度都相應的加速,直到碰到古登堡界面後,橫波突然消失,縱波速度迅速下降,一般認為地幔部分結束,進入到了以液態物質為主的外地核。所以根據地震波速度在地幔當中不斷加速的特徵,科學家推斷,其組成物質主要為固態物質。
  • 組圖:印尼爪哇島日惹市附近發生芮氏5.9級地震
    印尼地震現場廢墟 儀器記錄下印尼發生強烈地震 印尼地震位置示意圖
  • 世界上最可愛的火山:巖漿可用來洗澡,還是美容聖物
    富油區這個盛產石油的國家有400多座火山,分布在歐洲和亞洲之間,一直有更多的火山被持續發現。十年前,一個佔地12000公頃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附近的阿布歇隆半島建立。板塊碰撞的地方泥火山通常出現在地球的俯衝帶,這裡是地球上板塊經常碰撞的地方,這些地方有時會引發地震、海嘯和劇烈噴發。地下氣團迫使泥漿噴出地表,釋放出甲烷以及水和油的渾濁混合物。
  • 地形、洋流和人類活動等因素,加劇了全球氣候類型分布的複雜程度
    為了研究氣候,我們應該從形成氣候的因素角度來入手,影響氣候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大氣環流、地形、洋流和人類活動等因素。氣候形成因素在上述因素中,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大氣環流三大因素,決定了全球氣候類型分布的基本格局,而地形、洋流和人類活動等因素,加劇了全球氣候類型分布的複雜程度。
  • 表現最為激烈的自然災害,地震和火山噴發之間有沒有什麼關聯?
    自然災害根據成因可以分為地質地貌災害、氣象災害、海洋災害和生物災害等,其中地質地貌災害主要是指地球的各種地質作用比如地殼運動、巖漿活動等,從而造成的自然災害,具體來說包括地震、火山噴發、滑坡、泥石流、崩塌和地面塌陷等等。在地質地貌災害中地震和火山噴發是兩種災害的表現形式是最激烈的,那麼這兩種自然災害之間有沒有什麼關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