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可到底應該如何培養呢?
多看書,增加閱讀量?
參加各種輔導班?
玩一些益智類小遊戲?
……
可能會有人說,小孩聰明的基因無論如何都掩埋不了,反之爛泥絕對扶不上牆。比如很多人專心伺候花花草草,經常無一存活,扔陽臺上經歷風雨,一片形勢大好。
可我一直認為,教育是最值得投資的。而最好的教育,一定就藏在日常生活的細節裡。最近,一個能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被科學家證實了,而且效果還奇佳哦!那就是——聊天。
What?跟孩子說話這麼簡單的事,居然能有那麼大的作用和好處?
01
這是來自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們開展的一項研究。
他們以波士頓地區三十多名4到6歲的兒童為測試對象,利用大腦掃描儀搜集了這些孩子聽音頻故事時大腦活動產生的核磁共振圖像;與此同時,還對孩子每天與家長的互動交流進行了錄音,並加以分析。
由此,科學家取得了一個重大發現——「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閱讀或全腦課程,而是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互動方式。」這份研究報告於去年八月發表在了著名科學雜誌《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上。
具體一點來說,是我們大腦有一個跟語言發育有關的區域,叫做布羅卡氏區(Broca's area)。它主要負責語言訊息的處理和話語的產生。
在嬰幼兒時期,刺激布羅卡氏區能夠使孩子有效地辨識語音、模仿語言、在短時間內掌握說話技能。因此,這個區域對兒童語言智能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孩子與父母聊天的頻率越高,布羅卡氏區就越發活躍,從而孩子在語言、語法和理解能力測試中的得分也越高。而這跟家庭貧富、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卻並沒有太大的關聯。
越交流,越聰明。原來,親子之間的聊天真的可以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和認知發展哦,amazing!
02
由此看來,與孩子多交流是一個簡單卻又高效的教育方法,不僅對孩子啟發智力具有強大的驅動力,而且不用額外花費任何錢,任何家庭都能進行。
然而,會說話可並不等於善於聊天哦。記得前段時間,葉一茜就在微博上吐槽,和女兒森碟的聊天,每一句都是ending。這番話得到了很多家長的深深共鳴。
孩子總是對自己挑起的話題不感興趣,這該如何培養?
和娃聊天,總是不出幾句就話題終結了,怎麼辦?
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與孩子保持高質量的溝通交流呢?
……
對此,我其實感觸很深。姐姐和弟弟算是「小話嘮」,每天都像小麻雀一般,在我跟前嘰嘰喳喳說個不停,也有朋友誇他們兩個伶牙俐齒。但實際上,他們並不是一開始就這樣的,姐姐小的時候,一度並不愛說話,跟她說什麼都總是以一兩個字回應,讓我哭笑不得。那又是為什麼,後來發生了那麼大的變化呢?
其實,我們的孩子都是社交型學習者,他們總是習慣於從身邊最熟悉的人那裡學到知識與技能,拿到聊天這件事情上來講也是如此。因此,想要培養善於溝通的孩子,父母的用心引導很重要。
03
把握親子溝通的核心
美國芝加哥大學兒科教授Dana Suskind在其作品《父母的語言》一書中指出:「一個語料豐富的家庭語言環境對於兒童大腦的發育是至關重要的。」
為幫助父母構建一個與孩子溝通的最佳方式,她提出了「3T原則」,即共情關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輪流談話(Take turns)。而這,其實也正是親子溝通的核心。
所謂「共情關注」,指的是父母有意識地去觀察孩子在關注什麼,並適時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回應。這是通過語言來開發孩子大腦的第一步,可以概括為三個關鍵詞:觀察、理解、行動。
比如,姐姐喜歡畫畫,而我也總是喜歡跟她聊關於美術的一切,每次她都會像打開話匣子一般,說得停不下來。其實這種投其所好的聊天,正是共情關注。
所謂「充分交流」,是指交流不能只是零星的話語,而是要全身心投入,努力挖掘話題並拓展交流內容。拿每天晚上刷牙前我跟姐姐的交流為例:
我:「寶貝,該刷牙準備睡覺了哦!」
姐:「好的,媽咪。」
我:「快找到你的牙刷,是哪一把呀?」
姐:「是粉色的那把。」
我:「那弟弟的呢?」
娃:「是藍色的。」
我:「答對啦!那現在我們開始擠牙膏吧!還記得順序嗎?」
……
發現了吧?很簡單的一件事,卻被我「沒話找話」拉扯了那麼多內容。哈哈,這個其實就是充分交流的奧秘,它能大大豐富孩子的詞彙量,所以很有必要哦。
而第三點「輪流談話」,則是3T原則中最重要的一環,對於開發兒童的大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要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時輪流參與談話,也就是「有來有往」的交流。
給大家透露一個小訣竅。其實對孩子來說,只需要問他們兩句話就能夠完美實現「輪流談話」的目的——「怎麼辦」和「為什麼」。
這種開放式的提問有助於讓孩子嘗試獨立思考,並最終學會如何獨立地解決問題。
04
親子溝通的注意事項
為了提高與孩子交流時的質量,還有幾個小tips推薦給大家。
1. 用方法增加對話回合
要讓聊天內容有趣有料,那就一定要有應有答。可想要有一場精彩的對話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大人之間有時候還會尬聊呢,更何況是小朋友。
為了不至於把聊天「聊死」了,我建議爸爸媽媽們根據孩子的年齡,有針對性地引導。
0-1歲的小寶寶還不太會說話,但我們依舊要積極回應他們。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發表在期刊《發展科學》上的一項研究結果就指出:「在嬰兒牙牙學語的時候,如果大人能通過眼神交流、語言回復等方式予以積極回應,會有助於孩子的語言發展。」
所以,我們不妨用溫暖的眼神、誇張的表情及時「接住」孩子發出的交流信號。此外,多多使用短句、每句話之間等待幾秒鐘,則能讓寶寶有充足的時間對我們說的話做出反饋。
1-2歲的小朋友,正是咿呀學語期,所以表達的欲望會變得更加強烈。這就需要家長們做個有心人,及時捕捉到他們想要交流的信號。
比如,當孩子指著某件東西、或是好奇地張望它時,這就說明孩子想要跟你聊天了哦!這時候,趕緊迎合他們,肯定他們的表達,同時幫助他們拓展語句吧。
而2歲以上的小朋友,則進入了語言發展大飛躍時期。這時候,可以通過一些小遊戲來增加聊天的趣味性。
我跟姐姐弟弟經常玩的一個遊戲叫做「你說我演」,其實本質就是看圖說故事,給他們一張圖片,鼓勵他們構思相關情節,並且說出來。而在其中一個說故事的同時,我們其他幾個人會配合著做出相應的動作,並且提出問題。
這個互動的過程既豐富了聊天的內容,又培養了孩子們的想像力和邏輯思考能力,還增加了他們的詞彙量。一舉多得,完美~
2. 把聊天主動權交給孩子
親子溝通,主角應該是孩子。所以在跟他們聊天時,我們不妨把主動權交給孩子,鼓勵他們成為談話的主導者,hold住交流現場。
比如,當孩子針對一件事情興致勃勃地跟我們展開交談時,儘可能多地堅持圍繞這個話題加以擴展,並多用反問或疑問的語句,啟發他們思考,並激發他們進一步交流的興致。
對於孩子感興趣的內容,我們要牢牢把握住。要知道,這可是培養小朋友交流能力的大好契機哦。
05
教育家蒙特梭利女士曾說:「語言是兒童獲得的最早的能力之一,將成為兒童未來進步與發展中影響最大的助力。」而這其中,真正為孩子所受益的根本因素,則是溝通與交流。
所以,多跟那個在你膝下撒歡的小小人兒說說話吧。正是在那不經意的你一言我一語中,他們會收穫智慧,得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