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隋唐 趙紫羽
|編審:肖瑩 蘇睿
6月5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耿爽宣布,他將不再擔任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發言人。
卸任之際,他幾度哽咽。「今天應該是我作為外交部發言人最後一次主持例行記者會,藉此機會也對大家在過去近4年時間裡給予我的關心、幫助、支持、鼓勵表示衷心感謝。作為一名中國外交官,無論走到哪裡,我都會繼續地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
2016年9月26日,耿爽成為自我國1983年外交部發言人制度創立以來的第30任發言人。
在外交部的藍廳裡,他主持了近400場記者會,金句橫飛,反駁犀利,還時而幽默,留下了無數值得回味的名場面。
在回應美打壓中國企業時,他那句「以『安全』為名,鎖住所有的門,囚禁的只是自己」擲地有聲。在回應蔡英文就香港「一國兩制」做文章時,他那句「挾洋自重,註定死路一條」引得人們紛紛稱讚,大呼過癮。
只要一說話,就必然散發魅力;只要一開懟,就必然酣暢淋漓。這大概是對耿爽最好的概括。
「愛學習」的外交官
第一次站在外交部藍廳的講臺上時,耿爽對記者們說,從今往後,他要重新學習很多東西。在他離任之際,他在記者會結束後又說:「繼續學習,從頭開始。」
「學習」二字始終伴隨著他。
耿爽於1973年4月出生在北京,高中畢業後考入了外交部唯一直屬院校——外交學院。在這裡,周恩來總理「站穩立場、掌握政策、熟悉業務、嚴守紀律」的十六字校訓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外交學子,耿爽便在這樣的滋養下默默耕耘。
那個時候,他在學霸雲集的學校裡成績中等偏上。授課老師回憶起他的印象是「中規中矩、不愛出風頭,但很嚴謹」。
雖然在學校裡不算特別,但是耿爽的組織能力還是得到了彰顯。他曾參與多項全校性的大型活動籌備,負責學生工作。
在學習上,他不光專注於課堂,還利用課餘時間在外交和外語綜合能力方面下了很多功夫。遇到不理解的問題,他反覆鑽研,找來相關書籍、文獻通讀。面對英語單詞晦澀繁多、英語聽力生疏難懂、專業書籍難啃枯燥等難題,他從不退縮,一個個去挑戰和攻破。
憑著這股不怕苦不怕累的韌勁和過硬的專業能力,畢業之後,耿爽成功被外交部挑中,成為外交部國際司科員、隨員。
國際司是外交部最早的業務司局之一,主管中國多邊外交,被稱為「在國際上吵架最厲害的一個司」。在這裡,耿爽不斷精進自己的業務能力,連續幾年獲得「先進工作者」稱號。
幾年後,他進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工作,長期主管中國參與聯合國及其安理會的相關工作。
隨著工作的變動,耿爽進入的領域、處理的事務越來越核心,這讓他時常警醒,不能放棄學習。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2005年,他前往美國塔夫茨大學弗萊徹法律與外交學院的國際關係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最終獲文學碩士學位。
而後,他在中國駐美國使館、外交部國際經濟司都工作過。中國參與的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亞太經合組織等多邊機制事務中,都曾留下過外交官耿爽的身影。
21年的多邊外交經驗、國際經濟領域的工作履歷、傑出的專業背景……這些過硬的業務素質疊加在一起,讓他在眾人中脫穎而出。
2016年,耿爽正式成為外交部新聞司副司長、新聞發言人。
釋放最燦爛的笑容,
撂最硬核的狠話
2016年9月26日,時任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帶著略顯羞澀的耿爽第一次在藍廳亮相。從此以後,這個國家多了一個「釋放最燦爛的笑容,撂最硬核狠話」的人。
從臺灣問題到香港修例風波,從貿易戰到疫情暴發,耿爽在4年的發言人生涯當中面臨的提問一個比一個尖銳。但是胸中丘壑鑄就的唇槍舌劍,讓他能永遠保持優雅。
一個「愛學習」的外交官就這樣被鍛鍊成了一個「國際名嘴」。
2017年7月14日,針對「蔡英文稱很榮幸接待巴拉圭總統」一事,耿爽回應:「奉勸島內某些人士,一定要睜開眼睛看世界,要擺正自己的位置,不要做井底之蛙。」
2018年4月4日,在被問及中方對美方公布對華301調查徵稅產品建議清單如何回應時,耿爽表示:「美方有清單,中方也有清單。請大家稍安勿躁,該來的都會來,並且很快會來。」
2019年7月9日,在回應「港獨」女藝人何韻詩要求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將中國除名一事時,耿爽忍不住笑出了聲,「這是痴心妄想,怎麼可能呢?她有點不自量力了。」隨後,「耿爽笑」這一關鍵詞登上了熱搜。
2019年7月13日,耿爽帶來了一場近些年最「酣暢淋漓」的外交部記者會。
在回應美國希望通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解決南海仲裁爭端時,耿爽語氣「平緩」地說:「美方自己沒有批准《公約》,卻整天把公約掛在嘴邊,言行過於荒誕。如果仔細審視這種荒誕,你會發現雙重標準、霸權邏輯、虛偽醜陋……」
之後,在回應美國副總統彭斯就宗教問題指責中國時,耿爽回應道:「美國號稱自己是全世界自由的燈塔,但這燈塔似乎不怎麼亮了。美國號稱要解決中國和全世界的問題,但這似乎有點大言不慚。美國沒有這個責任,也沒有這個授權,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水平。」
有網友形容那場發布會上,耿爽「面帶微笑,火力全開」,懟得很多不懷好意的記者面紅耳赤。
近幾個月,隨著世界疫情暴發,某些國家開始密謀「甩鍋」。耿爽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堅決不讓中國當「背鍋俠」。
美國在疫情上「甩鍋」中國,他引用中國古語回懟:「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的大意是「遇到困難要懂得自我反省」,擲地有聲地諷刺了美國抗疫不利還四處「咬人」。
4月底,耿爽和一名澳大利亞記者為期兩天的「交鋒」也曾引起關注。4月28日,《澳大利亞人報》記者對耿爽連環發問,兩人在發布會上當場交鋒6個回合,佔用了將近20分鐘時間。
交鋒過程中,澳記者問道:「中國大使接受採訪時稱澳方所為(將疫情問題「甩鍋」中國)讓中國人民遺憾,我想知道他具體指哪些中國人民?作為常住北京的澳大利亞人,我從未聽到過任何中國人如此批評澳大利亞,除了中國外交部和駐澳大使。
耿爽直截了當地回應:「我建議你上上中國的網絡。你可以上網看看中國普通民眾對當前中澳關係以及最近澳大利亞方面一些言行的反應和評論。如果你在現實世界中沒有聽到這樣的言論,證明你的接觸面還不夠廣。」
結果到了第二天,此記者繼續追問,於是耿爽露出了標誌性的笑容:「昨天咱倆確實進行了比較長時間的交流。我不知道交流之後,你對咱們的交流情況做了多少報導。我能問一句嗎?咱們的交流加在一起有小20分鐘,你在報導中對此寫了多少?你把我說的話都寫到你的報導裡了嗎?」
面對耿爽的反問,澳記者立馬「默不作聲」了。
在擔任外交部發言人的幾年當中,耿爽的妙語連珠、犀利反駁和「耿式」笑容一直是藍廳的一道風景線。時刻將微笑掛在臉上,卻總能漂亮回懟,這便是外柔內剛的「耿式外交」。
這種風格讓他「圈粉無數」。2019年7月8日,外交部發言人辦公室正式入駐抖音,因工作安排恰好「霸屏」的耿爽,一天內便給帳號帶來了217萬粉絲。
這樣的成績,足以為耿爽的外交部發言人生涯畫下完美的句號。
發布會之外的耿爽
在中國當外交部發言人並不是一項輕鬆的工作。
中國外交部是世界上唯一每個工作日都舉行例行發布會的機構,而且作為新聞司司長和副司長,耿爽還分管新聞司的其他業務。
但越是高強度高壓力的工作,越需要一顆「強大的心臟」。耿爽特別注重體育鍛鍊。不論工作多麼繁忙,總是保持每天至少1小時的長跑。要麼是在清晨五點,要麼是在晚上十點結束工作以後。
談及2019年的工作感受,耿爽回應了兩個字:辛苦。接著他又說:「不過這些工作都是值得的,這跟我們現在日益上升的大國地位是相匹配的。」
其實,提升的還有耿爽作為外交官的業務水平。4年當中,他每日水來土掩,兵來將擋,見慣了國際上的「大風大浪」。他的發言風格從最初的沉穩、從容,變得越來越堅定、犀利。
這樣的經歷給他的職業生涯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現在的耿爽在發布會之外,也能從容地與各國記者處理好關係。每次記者會結束後,他幾乎都會走到臺下與記者們面對面交流,在外交部發布的圖文版例行記者會中經常能看到耿爽和中外記者交流的照片。
2019年12月31日,也就是外交部2019年最後一場例行記者會上,在回答完記者提問之後,耿爽還暖心地在臺上送別了常年駐華的路透社記者:「白賓先生擔任路透社駐華記者已經有16年了,是藍廳的常客,見證了幾位外交部發言人的進進出出,是老資格了,比我資格老。祝白賓在新的崗位上一切都好,也期待在藍廳能與他重逢!」
·耿爽(右)與白賓
如今,耿爽自己也正式告別了藍廳。據記者了解,耿爽卸下外交部發言人的職位後,或將前往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工作,而這裡也恰是1999年耿爽第一次外派的地方。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相信「耿叔」會在那個夢開始的地方帶來更多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