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大家一起來談談關於兒童抽動的話題。為了讓大家對抽動行為有個直觀的認識,我們還是從一個案例開始:
東東,一個6歲的小男孩,平時特別好動,難以安靜,父母一直覺得男孩子皮點鬧點沒關係。但是,幼兒園的老師向媽媽反映說他在上課的時候經常發呆、走神、做一些小動作。同時,他還會不停地抖肩膀,老師提醒他很多次,但他自己根本控制不了。東東這樣的狀態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他平時做事情總是拖拉,注意力分散,比如做手工經常是做一會兒,就去那其它東西玩,玩一會又回來繼續手工,經常別人都弄好了,他才剛剛開始;別人和他說話時,他也常心不在焉;平時粗心大意、丟三落四,經常會把家裡的東西翻得亂七八糟。在跟小朋友一起玩的過程中,他還喜歡挑眉毛、聳肩、眨眼、搖頭,大家都覺得他太愛做「鬼臉」了。
最終,醫院檢查結果顯示東東是抽動症。在常人看來,挑眉毛、聳肩、眨眼、搖頭,看上去只是一些小毛病,可是,這些小毛病,有可能是抽動症的表現。
抽動症是兒童較常見的心理行為疾病,分為運動性抽動和發聲性抽動,東東屬於運動性抽動。運動型抽動包括前面所說的眨眼,擠眉,搖頭,聳肩,其它還有手臂揮舞,肚皮跳動,腿足抖動,它是一個從上到下到全身逐步發展的過程,嚴重的會全身舞動,停不下來;發聲性抽動患兒多表現為清嗓子、說話停頓、口吃、結巴、乾咳、嗓中發出咕嚕等鳥鳴音等。由於發聲性抽動多表現為喉部症狀,在門診中常常被誤診為過敏性咳嗽、慢性咽炎。
擠眉弄眼,搖頭晃腦,小學的小男孩就有這樣的情況還不少呢,都是抽動嗎?那麼要怎樣判斷這樣的行為是不是抽動症呢?
這裡要注意鑑別,不是說孩子愛擠眉弄眼就一定是抽動症。一般說來,如果孩子的抽動行為重複3個月,而且不分場合隨時發生,孩子自己想停止卻無法控制,是一種不自主的行為,就可能是抽動症;而有些孩子只是頑皮而故意搗亂,主觀能控制,這樣的行為就不屬於抽動。
從社會心理的角度看,除了癲癇或腦功能障礙造成的抽動外,幾乎所有的抽動行為和抽動症都有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處於緊張焦慮的狀態,再加上他本身有特別敏感的特質,便容易出現抽動的症狀。
有一個小學三年級的女孩,以前成績很好,門門功課都是第一名,可是到了三年級隨著功課的增加,難度也變大,不一定每次都是第一名了,她就開始抽到:扭頭,甩肩膀。父母只好帶著她四處求醫。對於她來說,要麼第一名,要麼就抽動,抽動是願望不能滿足而產生的焦慮的一個出口。
所以抽動很多時候是一種焦慮情緒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