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覺聳肩、眨眼,警惕抽動障礙

2020-12-24 東方網

原標題:不自覺聳肩、眨眼,警惕抽動障礙

  10歲的小明(化名)最近一直不自覺地聳肩、扭脖子,喜歡眨眼睛,家人以為他電視看多了,眼睛乾燥,特意買了抗疲勞的眼藥水,結果仍然不見好轉。爸爸媽媽以為他故意做鬼臉,多次訓斥他,也仍舊沒有奏效。爸媽只好帶他來到江蘇省人民醫院婦幼分院兒童保健科。張丹醫師系統地詢問了小明的病史,同時為小明詳細進行了體格檢查,做了腦電圖,血常規、微量元素檢測,智商和注意力測定等相關檢查,排除了器質性疾病和多動症,最後確診小明為抽動障礙。

  據張丹醫師介紹,抽動障礙是一種起病於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慢性神經精神障礙,男孩多於女孩,以不自主、重刻板、單一或多部位肌肉運動抽動障礙為主,首發症狀大多數為簡單運動性抽動,一般以眼、面肌抽動為多見;少數病人的首發症狀是簡單發聲性抽動,如清嗓子聲、乾咳聲等。抽動形式多種多樣,具體表現為眨眼、撅嘴、搖頭、聳肩、扭脖子、甩臂、喉中不自主發出異常聲音等。抽動症狀的頻率和嚴重程度不一。在緊張、焦慮、疲勞、睡眠不足時可加重,情緒放鬆時可減輕,睡眠後可消失。患兒智力一般正常,部分兒童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情緒障礙等心理問題。

  最後,兒童保健科專家特別提醒家長,如發現孩子有擠眉、弄眼、皺鼻子、撅嘴、搖頭、聳肩、扭頸等異常表現時,要儘快帶孩子到正規醫院檢查。抽動障礙一般預後良好,早期症狀輕微的孩子,發病時間短,通過心理治療和認知治療,使孩子家長了解疾病的狀況,幫助孩子消除家庭和學校中存在的可能對孩子產生不利影響的因素等,大多數可以自行好轉。對於抽動症狀較嚴重者,可以給予藥物治療,給予小劑量的氟哌啶醇和安坦等,同時給予家長和老師正確的教育引導。家長儘量做到多給予孩子鼓勵,少打罵,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消除焦慮和壓力。與學校老師溝通,多給予正面性的激勵教育。陶燕張紅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962007

相關焦點

  • 寶貝頻繁刻板眨眼,是在賣萌嗎?警惕兒童抽動障礙
    圖片來源於網絡再看個視頻↓↓這個眨眼是不是很不一樣?有沒有發現視頻裡的孩子眨眼睛、努嘴等動作非常刻板且有不適感?包括以下幾種:①簡單運動抽動:突然的、短暫的、沒有意義的運動,如:眨眼、聳肩等;②複雜運動抽動:稍慢一些的、持續時間稍長一些的、似有目的的動作行為,如:咬唇、刺戳動作、旋轉、跳躍、模仿他人動作、猥褻動作等;③簡單發聲抽動:突然的、無意義的發聲,如:吸鼻、清咽、犬吠聲等;④複雜發聲抽動:突然的
  • 不停搖頭、聳肩、擠眉弄眼,警惕抽動症
    孩子總是經常不自主的搖頭、聳肩、不聽話、嗷叫、甚至打人,不分場合不分時間,很多家長認為這是孩子調皮的表現或是在外面學來的壞習慣,抱著僥倖的心理,認為孩子懂事後自然會改。同時我們也發現部分家長會及時幫助孩子糾正,但有些孩子不但沒改,反而變本加厲。
  • 抽動障礙——精神性運動障礙
    孩子出現不自覺的頻繁眨眼,做一些怪異的表情、發出聲音,很多家長認為這是孩子在淘氣。其實,如孩子太過頻繁的出現這些不能控制的動作或者面部表情,家長先不要苛責孩子,而是應該去做一個徹底的檢查,因為很有可能孩子是出現了兒童「抽動症」。抽動障礙是以抽動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起病於兒童期。
  • 孩子頻繁眨眼清嗓 家長需警惕兒童抽動障礙
    ,媽媽覺得情況不那麼簡單,就帶著軒軒去了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經過王素梅教授的診斷和解釋,這才知道原來軒軒不是突然養成了壞習慣,而是患上了一種叫做兒童抽動障礙的疾病,在王教授的中醫藥治療下,不久後軒軒的症狀就有了明顯的好轉。
  • 孩子頻繁「扮鬼臉」當心抽動障礙
    □河南省兒童醫院神經內科賀秋平劉婷婷「最近,被老師叫去三次了,說孩子上課老是擠眉弄眼、聳肩,以前他不這樣啊。」「我家孩子從5歲開始,就有眨眼、吸鼻子的情況,現在又開始清嗓子、聳肩、挺肚子。」「我兒子頻繁眨眼半年了,滴眼藥水也沒用。」
  • 寶貝頻繁刻板眨眼,是在賣萌嗎?警惕兒童抽動障礙!
    圖片來源於網絡 再看個視頻 這個眨眼是不是很不一樣?包括以下幾種: 簡單運動抽動:突然的、短暫的、沒有意義的運動,如:眨眼、聳肩等; 複雜運動抽動:稍慢一些的、持續時間稍長一些的、似有目的的動作行為,如:咬唇、刺戳動作、旋轉、跳躍、模仿他人動作、猥褻動作等; 簡單發聲抽動
  • 小兒面部不由自主抽動 需警惕「抽動障礙」
    原標題:小兒面部不由自主抽動 需警惕「抽動障礙」   6歲的丁丁是一個「留守兒童」,爸爸媽媽都外出打工了,把他一個人留在老家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近幾個月來,媽媽發現丁丁臉部時不時就會抽動一下,特別是緊張時,常常出現面部抽筋樣的抖動,眼角、嘴角處也可以看到抽動,甚至手腳也跟著抖動起來,有時候還伴有頭疼等不適症狀,而在心情比較放鬆的時候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 【天使科普】孩子喜歡眨眼、聳肩、做鬼臉,不是賣萌是抽動!
    孩子眨眼、吸鼻子、清嗓子、扭頭……面對這些抽動症的怪異表現,家長偶爾擔心:孩子的這些小動作是正常的嗎?會不會被人笑? 其實眨眼睛是抽動症的初期症狀,此時常常被家長忽略及誤解為孩子的習慣性「小動作」,導致抽動症病情加重,進一步的引發孩子其他部位的無意識抽動,如皺眉、歪嘴、聳肩等,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動行為改變。 時曉俠主任表示,不自主、無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縮,是抽動症的表現。家長不要忽視。
  • 壓力過大可誘發孩子抽動症!孩子出現眨眼、搖頭等家長要警惕
    抽動症的症狀和病因 廣東六一兒童醫院的兒科專家介紹說,兒童抽動徵是一種慢性神經精神障礙的疾病,抽動穢語症候群的特徵是不自主的、突發的、快速重複的肌肉抽動,在抽動的同時常伴有暴發性的、不自主的發聲和穢語。
  • 孩子經常眨眼搖頭,是抽動嗎?
    在跟小朋友一起玩的過程中,他還喜歡挑眉毛、聳肩、眨眼、搖頭,大家都覺得他太愛做「鬼臉」了。最終,醫院檢查結果顯示東東是抽動症。在常人看來,挑眉毛、聳肩、眨眼、搖頭,看上去只是一些小毛病,可是,這些小毛病,有可能是抽動症的表現。抽動症是兒童較常見的心理行為疾病,分為運動性抽動和發聲性抽動,東東屬於運動性抽動。
  • 孩子頻繁清嗓子、眨眼、說髒話…警惕是抽動症找上門!-重慶小米熊
    國內超百萬人患「抽動症」有人1分鐘扭頸62次小兒抽動症又稱抽動穢語綜合症、妥瑞氏症(Tourette症候群)。抽動症發病通常在2至15歲之間平均發病年齡為6歲約96%在11歲之前就發病高峰期通常在10歲至12歲之間每年有約36萬名新發病兒童真正的抽動症是這樣,警惕!
  • 男童愛「擠眉弄眼」不是調皮是抽動障礙
    通訊員提供武漢晚報訊(通訊員薛源 記者黎清)孩子總是愛擠眉弄眼「做鬼臉」、搖頭聳肩、沒事還總清嗓子,不少家長認為這些 「小動作」是孩子故意調皮。武漢兒童醫院專家表示,這些愛「擠眉弄眼」的小孩並不是故意調皮,而是患上了「抽動障礙」。家住漢陽的小天(化名)今年7歲。半年前,媽媽發現他總不停地眨眼睛。
  • 眨眼聳肩清嗓子,當心抽動症來敲門
    就是一個平常的清嗓子、咳嗽,怎麼會與抽動症關聯起來呢?其實小兒抽動症臨床上較為多見,男孩多於女孩,學齡期兒童較多。臨床表現為頭面、肢體等部位不自主抽動,比如眨眼睛、吸鼻子、搖頭、聳肩、嘴角抽動、頻繁清嗓子等等,動作快速重複單一,而且持續很久不能緩解。
  • 小兒擠眉弄眼、吸鼻子、歪嘴巴、清嗓子警惕「抽動障礙」
    ……這些答案都不對!孩子有可能是抽動障礙!!!兒童抽動障礙是一種原因尚未明確,與遺傳、生物、心理、環境密切有關的神經精神疾病。在兒童期起病,表現為不自主的、反覆的、快速的、無目的的一個部位或多個部位的肌肉抽動和(或)發聲性抽動的神經障礙,常伴有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強迫性動作及情緒行為異常。
  • 關於兒童抽動障礙的12條常識
    老師向家長反映,小明上課時總是擠眉弄眼、聳肩、甩頭,有時嗓子裡還發出類似狗叫的聲音。老師批評後只能有2-3分鐘有所「收斂」。家長也承認小明有不少「壞習慣」,還比較好動,脾氣急躁。後來別人的建議下到醫院就診,診斷為「抽動障礙,伴多動症」。 抽動障礙(tic disorders,TD)是一種起病於兒童時期、以抽動為主要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
  • 孩子抽動症怎麼辦?天佑兒童抽動症康復
    抽動症是一種慢性神經精神障礙的疾病,表現為某部分肌群不自主的、突然的多發性抽動,發病年齡為2-15歲,絕大多數在10歲前發病。 2、頸部肌肉抽動 表現為點頭、搖頭、扭脖子、聳肩等。 3、身體四肢抽動 表現為挺胸、扭腰、身體扭轉、甩手、舉臂、扭臂、搓手指、握拳、抖腿、踢腿、踢腳、走路中下蹲或轉圈旋轉,甚至步態異常等。
  • 7歲男童愛「擠眉弄眼」 原來是患上抽動障礙
    武漢兒童醫院專家表示,這些愛「擠眉弄眼」的小孩並不是故意調皮,而是患上了「抽動障礙」。家住漢陽的小天(化名)今年7歲,就讀小學二年級,半年前,媽媽發現他總在不停地眨眼睛。起初,小天只是在寫作業的時候頻繁眨眼,媽媽以為他是故意不想寫作業,便好好教育了他一番。之後,媽媽發現他在看電視的時候也會不停地眨眼。
  • 孩子總是不自主的使勁眨眼該怎麼治?
    孩子總是不自主的使勁眨眼該怎麼治?眼睛是孩子認清世界的第一窗口,眨眼也是一種保護眼球正常的人體機制,常人每分鐘眨眼次數大約15-20次左右,但是有些細心的家長就發現自家孩子總是頻繁的眨眼無法自控。那麼,孩子總是眨眼什麼原因,該怎麼治?
  • 南平一7歲男孩經常擠眉弄眼、聳肩……小心患上這種病!
    陳先生很嚴肅追問小浩為什麼這樣,小浩回答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總是控制不住。回答父親的提問時,小浩又不自覺地猛眨眼、皺眉、聳肩,連續做了幾個「鬼臉」……陳先生擔心再這樣持續下去會影響兒子的學習,經推薦,來到福州市婦幼保健院就診。
  • 孩子總是眨眼、搖頭、做鬼臉?重慶小米熊何旭濤:警惕是抽動症!
    包括短暫性抽動障礙、慢性運動或發聲抽動障礙、發聲與多種運動聯合抽動障礙。 嚴厲訓斥也不可能使孩子改正,反而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壓力,不利於康復。抽動症的孩子有40%—50%會有共患病,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強迫障礙(OCD)、行為問題等,對於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都會產生很大的創傷和陰影。 怎麼知道孩子可能患有抽動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