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川市沉湖鎮李花小學有一個特殊的班級體,那就是書法義務培訓班。這個班的老師不是別人,他就是漢川市沉湖鎮李花小學的副校長蘇廣紅。這個書法義務培訓班他已經開了21年了,他每年自費近1萬元購買筆墨紙硯(老師、學生書法作品裝裱等費用),義務向學生們教授書法,先後教授了300多名學生,已有200多名學生成名成家。今年教師節前夕,蘇廣紅被漢川市教育局授予優秀園丁光榮稱號。
受父影響 從小酷愛書法藝術
蘇廣紅5歲的時候,看到父親伏案寫毛筆字,就按捺不住心中對書法的渴望,跟著父親學起了書法。父親一邊寫字,一邊教他毛筆該怎麼握,提筆該怎麼提,下筆又該如何下。就是父親的耐心教導,讓他真正愛上了書法。也是從那時起,每天練習書法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他不僅從父親那裡學到了書法藝術,也學會了如何做人,因他父親常對他說「字要寫穩,做人也要穩。每個字都有一個主筆,寫好了,整個字就穩了。做人如寫字,也要對自己人生負責任,堂堂正正做人,穩穩噹噹做事,而且做每件事都要一筆不苟,還要不圖名、不圖利 、 做個熱心人。」他把父親的話當成座右銘牢記在心。的確從他5歲接觸書法到現在,他一刻也不曾鬆懈過。在他看來,練習書法這些年來,獲得的不僅僅是筆下功夫的提升,還讓他體會到父親那潔行篤學的精神,並從中獲得了一份淡然超脫的心境。正是由於他有如此崇高的境界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他培訓的學生蘇文杰、李紀高參加湖北省第二十一屆中小學、幼兒園美術書法作品展獲優秀獎;他的學生在「方寸天地寫孝義」—孝感市首屆中小學生書法大賽活動中,獲一等獎2人(吳夢、蘇雅)、 二等獎1人(李飛揚)、三等獎3人(蘇格格、蘇暢、李瀟),優秀獎4人,學校被評為「優秀組織獎」;他組隊代表沉湖鎮參加漢川市組織的寫字競賽,獲金獎3人(蘇靜、張嘉欣、楊紫珊) 、 銀獎5人(聶瑤、夏維、吳思瑤、曾雨晨、李雅琳) 、 銅獎5人; 他多次被評為「優秀輔導教師」;學生書作也被多家刊物刊載。
傳承國粹 願辦義務書法培訓班
蘇廣紅是1988年頂父親之職 , 走上了三尺講臺,主要教授書法課。為讓學生們在線條墨色的變化中,發現書法的魅力,感受中國文字書寫藝術,提高審美能力,同時也提高自身文化素養。他總是在不懈努力,為了上好每一堂課,傳承國粹,他在備課上狠下功夫。貼書法作品、草擬講義、為學生制定學習計劃,沒有絲毫倦怠和鬆懈。他教學嚴謹細緻,打開他的筆記本,每堂課都有記錄、有講義、有點評、有課後反思。可在他看來,書法這門藝術博大精深,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學好的,一個星期一節書法課遠遠不夠,他想起父親生前對他說的話,也想到父親曾經也是李花小學的一名老師,於是他有了利用每日的休息時間和節假日義務辦書法培訓班,儘自己的綿薄之力回報學校的想法。他的這一想法得到了妻子及學校領導的支持。
扶貧助學 用情大寫精彩人生
蘇廣紅說幹就幹,他利用學校一間閒房,清理修整了一些殘缺不齊的桌椅,建起了義務書法培訓班。緊接著開始在學校裡尋找愛好書法的學生,把他們組織起來,手把手開始教學。這些學生年齡不等,基礎不一。蘇廣紅就從教授硬筆開始,再教毛筆。他要求每一個學生每天都要書寫一定數量的字。他對學生非常嚴格,從握筆姿勢到下筆的形態以及字的結構,每一筆每一划都力求精益求精。蘇廣紅說,小學階段是練習書法的最佳時期,時間比較充裕,可這個階段的學生也容易三分鐘熱度。學生們剛開始興趣很濃,學習一段時間之後,覺得練習書法是枯燥無味的,他就跟學生講,書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只有慢慢體會,才能感悟到書法的魅力。在教學的過程中,蘇廣紅想辦法辦競賽、開展覽,讓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慢慢地,學生們也能靜下心來學習,字也寫得越來越好。他為此而感欣慰。
蘇廣紅在家訪時獲悉有些學生想來參加培訓,但家庭經濟困難,買不起筆墨紙硯。一向助人為樂的他當即表示,只要學生們願意去培訓班學書法,筆墨紙硯他來提供。就這樣,一向講誠信的他說到哪做到哪。他每天利用早晨、中午和下午休息時間幫孩子們開小灶,他輔導的孩子,全部的筆墨紙硯都是他自掏腰包,一年算下來(包括教師、學生作品裝裱等費用)差不多要花一萬多元。他每次上課都會布置作業,每次作業都要仔細審閱,便於準確掌握每個學生的現狀和問題,每期培訓班從握筆開始講起,到學生們交出一幅幅工工整整的「作業」,他感到累並快樂著。寒來暑往、光陰似箭,書法培訓班一辦就是二十年,他始終堅守著諾言「義務培訓,分文不取」。他希望傳統的毛筆書法能在人們生活中得到普及。他目前最大的願望便是將這一傳統文化瑰寶傳承下去,讓中華書法的深厚魅力在世界的舞臺上熠熠生輝。他願用自己手中的毛筆,傳承中國獨有的書法藝術,「大寫」自己的精彩人生。(讓東清劉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