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
李嶠
解落三秋葉,
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
入竹萬竿斜。
風真是神奇的事物,它既能吹落秋天裡金黃的樹葉,又能吹開二月春天裡美麗的鮮花。它既能刮過江面掀起千尺巨浪,又吹進竹林,使千千萬萬的竹子傾斜。
寫這首詩的人叫李嶠,生卒年644~713 ,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也就是現在的河北人。李嶠少有才名,十五歲精通《五經》,二十歲考中進士。他初授安定縣尉,因在制舉考試中以甲等擢第,調任長安縣尉,在畿尉中與駱賓王、劉光業齊名,皆以文章著稱。此後三度拜相,其先後歷仕五朝,開元二年(714年),李嶠又遭到監察御史郭震的彈劾,被追究韋後之亂時「身為宰相,不能匡正」的罪責。他雖已致仕,仍被貶為滁州別駕。後來,李嶠又被改任為廬州別駕,不久病逝於任上,終年七十歲。
李嶠在高宗年間曾隨軍徵討嶺南僚亂,併入僚洞宣撫,成功招降叛軍。又不懼酷吏淫威,上疏為含冤入獄的狄仁傑等大臣辯冤。他在武則天晚年時,又與桓彥範先後上奏皇帝,建議為在酷吏政治中含冤而死的大臣洗冤昭雪,最終得到皇帝的批准。
在文學方面,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並稱「文章四友」。
是啊,風真是神奇的事物。它總是無孔不入,人們得意時會因它而更加愉悅,失意時人們會因它而倍感失落。自然的風有如此魔力,而世風世俗的魔力並不遜色多少,甚至還有過之而無不急。尤其是世風日下的時候,往往人言可畏。不論你做什麼,總會有人別有用心地去歪曲你的想法,更可氣的是,你還無法申辯。因為一旦申辯,那幾乎就等於承認了,畢竟在他們看來,「解釋就是掩飾,掩飾就是事實」。所以你會發現,闢謠一詞,在現在的社會,和事實一詞幾乎可以劃等號。越是闢謠的事情,最後往往都是真的。比如富士康裁員,比如某某公司合併等等諸如此類。而在生活中,你往往無法解釋。因為知道實情的人,永遠是少數派。這首詩的作者李嶠,明明是一個敢於上書直言替人辯冤的好官,最後卻也被史官落得個「趨炎附勢」的罪名。
面對別人的誤會,或者流言蜚語的侵擾,你其實無需解釋,只要行得正站得直,總有一天,會清者自清。不過遺憾的是,很少人都真正做到不解釋,最後偏見往往佔據上風,而事實的真相卻早就煙消雲散,沒人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