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首描寫風的詩,很有名,人們都很熟悉。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嶠寫的。在說這首詩之前,說說詩人李嶠吧。李嶠是趙州贊皇人,與同鄉蘇味道齊名。蘇味道很多人都知道,就是蘇軾的老祖宗。李嶠是宮廷詩人,經常寫詠物的詩詞。
李嶠早年進士及第,歷任安定小尉、長安尉、監察御史、給事中、潤州司馬、鳳閣舍人、麟臺少監等職。武周時期,依附張易之兄弟。中宗年間,依附韋皇后和梁王武三思,官至中書令、特進,封為趙國公。唐睿宗時,貶為懷州刺史,以年老致仕。唐玄宗時,再貶滁州別駕,遷廬州別駕。開元二年(714年)病逝於廬州,終年七十歲。
李嶠生前以文辭著稱,與蘇味道並稱「蘇李」,又與蘇味道、杜審言、崔融合稱「文章四友」,晚年成為「文章宿老」。先後歷仕五朝,趨炎附勢,史家評價以貶義居多。
風
唐代 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風,能使晚秋的樹葉脫落,能催開早春二月的鮮花,它經過江河時能掀起千尺巨浪,刮進竹林時可把萬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這首詩直接點名了主題,寫出了風的動態和靜態。主要描寫的是風,說出了對風的一種依賴和恐懼之感。風是無形的,是空氣流動而形成的。同時他又是有形的,一陣微風吹過,小草微笑著向人點頭,花兒在風中搖曳著,想著辦法逗人開心,炊煙也跟隨著跳起了舞蹈,柳枝輕拂著樹下的遊人。
風也有自己的感情和情感,當她開心的時候,會伴隨著細雨慢慢飄落。春天來了,風吹過了千秋萬壑,春風拂面,就像精靈一樣,它吹醒了冬眠的柳條,吹來了翩翩起舞的燕子,吹醒了漫山遍野的鮮花,吹綠了沉睡的小草,也春暖了人們的心田。
楊絳在散文中對風有這樣的描寫:「為什麼天地這般複雜地把風約束在中間?硬的東西把它擋住,軟的東西把它牽繞住。不管它怎樣猛烈地吹;吹過遮天的山峰,灑脫繚繞的樹林,掃過遼闊的海洋,終逃不到天地以外去。或者為此,風一輩子不能平靜,和人的感情一樣。」
如一股流水,嫌兩岸縛束太緊,它只要流、流、流,直流到海,便沒了邊界,便自由了。風呢,除非把它緊緊收束起來,卻沒法兒解脫它。放鬆些,讓它吹重些吧;樹枝兒便攔住不放,腳下一塊石子一棵小草都橫著身子伸著臂膀來阻擋。窗嫌小,門嫌狹,都擠不過去。牆把它遮住,房於把它罩住。但是風顧得這些麼?沙石不妨帶著走,樹葉兒可以卷個光,牆可以推倒,房子可以掀翻。再吹重些,樹木可以拔掉,山石可以吹塌,可以捲起大浪,把大塊土地吞沒,可以把房屋城堡一股腦幾掃個乾淨。聽它狂嗥獰笑怒吼哀號一般,愈是阻擋它,愈是發狂一般推撞過去。誰還能管它麼?地下的泥沙吹在半天,天上的雲壓近了地,太陽沒了光輝,地上沒了顏色,直要把天地搗毀,恢復那不分天地的混飩。 人生道路上,我們總會遇到風雨。如果我們能夠逆風而行,能夠勇敢面對人生道路上的風雨,就能做到「一蓑煙雨任平生」,就能夠遊刃有餘,就能取得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