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中秋,筆者在一個秋風沉醉的夜晚, 以一席酒菜招待遠方來的好友kevin,「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桌上閒聊,扯到了中美教育的差距,常春藤錄取,以及中國精英子女的私塾式教育。
話題起因是因為我在網上看到了這個帖子:
以下是筆者和好友Kevin對話的整理。
【筆者】:這個帖子是不是太誇張了,惡意加深階層矛盾啊?
【Kevin】: 並沒有,大體感覺差不多。我以私塾方式輔導過幾百名中小學留美學生,其中不乏背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精英子女,大體就是教他們英語文學,學術寫作,二外等人文課程,讓他們能夠出國留學時更好的銜接美國教育。北京有很多海龜精英,特別是常春藤畢業生很多在兼職從事這個。
【筆者】:聽說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華人家長對常春藤的真是無比的嚮往。我在這邊認識幾個華裔老年夫婦,子女都是去的常春藤,畢業後就留在了華爾街。
【Kevin】: 這話說的不錯。從曾子墨當年《墨跡》的售罄,到耶魯蔡美兒的《虎媽戰歌》的大賣,可見華人家長對常春藤的趨之若鶩。尤其如今在中國的精英階層,子女本科上常春藤成為了一個基本的「入會條件」。
[Notes] 常春藤聯盟指的是美國東北新英格蘭地區以下八所學校的聯盟,因學校歷史悠久牆面上爬滿了常春藤而得名。藤校中以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執其牛耳,屬於第一梯隊。
【筆者】:聽說常春藤本科錄取的時候Asian Discrimination(亞裔歧視)越發嚴重啊,再優秀的華人小孩也很難保證錄取。聽說這邊申請藤校的華裔小孩清一色的GPA 4.0,SAT高的嚇人,興趣愛好無非鋼琴小提琴,簡歷上充滿著各種課外活動,然而這樣還經常杯具。
【Kevin】: 是的,但是這個歧視某種程度上也是由華裔自身文化導致的。大部分華裔家長自身成長於單一文化當中,夫妻雙方都是學霸學神,自然小孩學習成績不在話下。另外鋼琴小提琴和課外活動豐富也是有章可循,最後很多華裔小孩變成了流水線上的商品,缺乏個性,而這個「個性」是美國大學,尤其是藤校非常看中的。
【筆者】:「個性」這個也太玄乎了吧!?
【Kevin】: 玄乎才美妙,就因為你搞不清楚他到底需要啥,所以常常才能夠去偽存真,發現藏匿於千篇一律的申請材料中的璞玉。
【Kevin】: 所以現在中國精英階層無比的重視小孩個性的培養。
【筆者】: 我好多教授醫生朋友家的小孩,現在家裡無比的重視體育,比如擊劍,網球,高爾夫,感覺很西方化,這個估計申請時候有優勢吧。
【Kevin】: 是的,體育以前常常是華人忽視的一塊,我們總覺得自己可以靠頭腦聰明來徵服世界。然而真正工作了以後發現僅靠智商成功的例子鳳毛麟角。美國大學錄取真是非常看重體育,尤其是常春藤,錄取時首先對個人項目,比如高爾夫AJGA優勝者有獎學金優先錄取政策;其次對於學生在中學各大團體體育項目的經歷,比如橄欖球,足球,籃球,曲棍球,排球,冰球格外看重。因為美國人覺得體育有益於身心健康,能很好的培養一個人的領導力,團結合作還有抗壓能力。很簡單,你看看華爾街那些私募經理,很多都是體育健將,你想想需要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能常年在高壓環境下冷靜的領導團隊做項目,沒有強壯的體格你能扛得住麼?
【筆者】: 汗,所以為啥常春藤那麼容易在華爾街混,感情就是按照華爾街模式培養的。。
【Kevin】: 常春藤在華爾街有無比強大的校友資源,華爾街每年投行招聘都是師兄師姐回母校忽悠師弟師妹接班,很難想像他們要飛老遠跑到中部農村來招聘。
【Kevin】: 還有當然體育只是一方面,常春藤不是體校,所以體育永遠只是加分項而不是核心項。此外,常春藤錄取對校友的捐贈和推薦非常看重,所以美國一家老小全是哈佛耶魯畢業,把家庭資產捐給母校的也不少見。作為家裡第一個申請上常春藤的,核心項還是你的綜合能力啦,包括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邏輯思辨能力,知識面和批判性思維。
【筆者】: 好多能力。。。這得花多少心血培養啊。。。
【Kevin】: 其實看起來複雜,實際上培養方法很簡單,就是早日接觸西方文化,越早越好,因為這些能力都是西方文化非常看重培養的方面。你想以後更好的融入西方社會,學習精華,甚至「師夷長技以制夷」,自然就要早做打算。可惜中國學校一直都都是應試教育,灌輸和題海戰術是主流,孩子們常常不知道怎麼去批判性的思考問題,怎麼去和小夥伴們一起去探索求知,怎麼去看待這個世界。
【筆者】: 西方文化從何談起啊?
【Kevin】: 簡單來說就是外文原著,英語的,法語的,德語的,西班牙語的,甚至拉丁語的。不光看小說,也要看看詩歌戲曲哲學類藝術類評論。其實就英語而言,其實大部分中國學生原著閱讀量還遠遠沒有達到美國大學甚至中學標準。我曾在美國學比較文學,之前在北大覺得精通四五門外語,看過很多原著,水平應該可以應付美國藤校的課業。後來來美國才發現自己的閱讀量遠遠不夠,知識面很狹窄,於是勤奮在美國幾年硬是啃了幾乎所有能啃的著作,估計得有上千本,比如英語的,法語的,德語的,西班牙語的統統掃過,才覺得有底氣和美國導師談笑風生。比如紅樓夢,我看過四個外語版本,從中外比較,以及不同的翻譯中我就能發現每種語言背後文化的差異,思維的差異,和如何批判性地多角度思考紅樓夢的現實意義。
【筆者】: 你如此廣博的知識量,閱讀量和見識,一般中小學生很難達到吧。
【Kevin】: 你錯了,我見過的國內精英階層的孩子從某種程度來說不比我差,至少遠超同齡人。
【筆者】: Wow, 還有如此小神人的存在?!
【Kevin】: 給你舉幾個我的90後學生的例子。
學生甲是某煤礦大省大戶的千金,為了她的教育,父母在京城買了一四合院,母親全職家庭婦女。我遇到她的時候,她小學四年級,已經開始閱讀《傲慢與偏見》,《飄》等原著。她尤其喜歡邊讀原著,邊聽有聲書,靠這個方法,她的英語相當了得。我每次和她用英語討論的時候,我發現她說英語的時候就像換了個人一樣,特別的暢所欲言。於是我問她為什麼會如此。她說道:「Everything I read in English enlightens my soul ,which flies to sky like a bird. In English literature I realize that for years women are just mirrors in which men want to see their exaggerated reflections as they will, or women are just properties circulating in the marriage market from one male household to another, where they have to relinquish their family names. In English I breathe, but when I return to the Chinese world of cultural backwater, I feel suffocated and have to be a good girl in conformity to Chinese stereotypes defined in a silly way.」(翻譯:我所閱讀的英語的一切讓我的靈魂醒悟,如鳥兒一般飛向天空。在英語文學裡我意識到,多年來女人只不過是男人喜歡隨心所欲地在裡面看到自己誇大形象的鏡子,或者就是婚姻市場上從一個男性家庭到另一個男性家庭流通的財產,每一次流通必須放棄自己原來家族的姓氏。用英語的時候,我感覺呼吸順暢,回到中國文化的死水,我感覺窒息,必須遵守愚蠢的刻板成見,當個好女孩。)聽到這,我簡直震驚了。這簡直不是個四年級女生,這是個女權主義衛士。我說你這樣小心嫁不出去呃。她說,「you underestimate the One skill that women have been honing for centuries, that is, pretending to be silly to be likable and marriageable. I surely can not expect to find a soul mate, as my parents plan me to be a distinguished woman married well to expand their connections. That is why I have to acquire variety of accomplishments ,to be a woman my future husband grudges giving up , and what is more important , to be a woman who take s delight in her accomplishments, not to wither in being lonely.」(翻譯:你低估了數世紀來女性一直在自我錘鍊的一個技藝,那就是裝傻討男人歡喜和好嫁人。我顯然已不強求找到一個靈魂伴侶,因為我父母的就是讓我嫁入豪門,擴展他們的社會關係。這也是我為什麼要學這麼多技藝,成為一個男人視如珍寶,捨不得拋棄的女人,或者更為重要的,成為一個能孤芳自賞,不寂寞的女人。」我當時覺得這女生的覺悟太恐怖,暗自可憐我那些傻乎乎的男學生們,我說,你理想的道路,不就是宋美齡的道路麼?她吸口氣,舒緩下神經,說道,「no idea of how she chose her way. This is my choice after deliberation. Let’s call it a day. I need to go to my ballet classes.」(不知道她怎麼選的她的路,但這是我深思熟慮後的產物。我們今天就到這裡吧。我還要去我的芭蕾課呢。) 多年以後,學生甲如願以償地全獎去了美國第一梯隊的藤校。以她超過普通女生幾條大街的覺悟,去那裡是實至名歸。
學生乙是一帝都富商的千金。由於父親生意的緣故,她週遊世界,見多識廣。當然英語也是相當了得。我開始教她的時候,她大約8年級,已經看了500多本原著。由於英語文學看多了,我老覺得她似乎生活在Jane Austen 文學的世界裡,特有英國淑女範兒。除了酷愛文學,她還喜歡用英語寫作,是我為數不多的英語寫作功力遠超漢語母語寫作的學生。我有次跟她討論的時候,問她將來想幹什麼。她說,「to be a housewife.」(當家庭主婦。)我吃驚地問為什麼。她說,「Why not? I do see the advantages of being a housewife: a balanced life with three sides』 satisfaction guaranteed: the kids in need of love and care, the husband in need of support and the wife with more free time and opportunities of self-fulfillment. Imagine being a professional woman. Do you expect the male-dominated professional world to appreciate your value and thank you for dwarfing men? Or do you more enjoy complaining together with a host of professional spinsters for mental support? Not to mention the big sacrifice you make for your career: your children hardly get your sufficient care and attention.」(為什不能當家庭婦女呢?我看到的是當家庭婦女的好處。人生平衡,三方滿意:孩子得到關愛,老公得到支持,妻子有更多的時間自我實現。想想當一個職業婦女。你期待著男權社會對你價值的承認,感謝你讓男人相形見絀麼?或者你喜歡跟一群嫁不出去的老職業女性一起哀怨,互相慰籍?更不要提你為你事業做出的巨大犧牲:孩子缺愛缺關懷)我問她為啥不讓男人回家照顧孩子,你這麼優秀的女生去工作呢。她說: 「Come on. To domesticate the ambitious social animal called Man. Why not castrate him?」 (什麼,要本該有事業心的男性回歸家庭。你為啥不閹割他呢?」我問那你選擇老公的標準是什麼呢。她說:「hard to give details ,but at least we need to share mutual respect. The problem of most marriages stems from a lack of respect , especially men’s respect for women. Men tend to regard women as little cute play dolls with no power of reasoning. They discard women’s opinion as trivial , women’s observation as superficial, and women’s sensibility as morbid. When women speak, men laugh it off. I think I need to find a husband ,who at least take seriously my opinion.」(很難給出細節,但是至少我們要互相尊重對方。大多數婚姻的問題源自缺乏尊敬,尤其男性對女性的尊敬。男人傾向於把女人當作嬌小可愛的毫無理性的玩具。他們把女人的觀點當作瑣碎,女人的觀察當作膚淺,女人的敏感當作病態。當女人說話的時候,男人一笑而過。我想我至少得找一個把我的觀點當回事的老公吧。」)後來,該女生全獎也去了學生甲去的那個大學,學了文學和電影。她是91年出生的人,大學畢業就結婚生子,現在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一邊相夫教子,一邊業餘教英語和拍點小電影。算是活得比較明白快樂的一個人。
女生丙是一東北名企業家的千金,為了她在北京接受更好的教育,她爹很早便在海澱購置住宅。當時這個女生才12歲,記憶力驚人,《新概念英語》四冊背得滾瓜爛熟,《哈利波特》原著系列看了10多遍,細節信手拈來。我有次無意中問她為什麼要去美國讀書。她說她想過去過點正常的生活。這讓我很好奇什麼叫正常的生活。慢慢地,我才知道原來她父母離異,她和她母親一起生活。她對我說:「I think my mum has made a wrong choice. But it is too late to redress it. The Chinese society won’t give you a lot of margin to maneuver if you happen to be a woman, especially a woman with a kid. 「(我覺得我媽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但是太晚去糾正了。中國社會不會給一個女人,尤其一個有孩子的女人太多迴旋餘地。)
她接著說道:「The Chinese society remains unchanged with its core value: the humility of women and the highly elevated position of men. You can universally feel the double standard and the desperation for a change. The only way for my liberation is to equip myself with a western education like many predecessors did before. Rather than relying on a repressing marriage, I would be professionally successful and even ditch marriage.」(中國社會男尊女卑的核心價值觀從未改變過。你能感受到周圍無處不在的雙重標準和對改變的絕望。我唯一獲得自由的方式就是如同先輩一樣接受西方的教育。與其依賴一個壓抑人性的婚姻,不如追求事業的成功,甚至摒棄婚姻)。幾年前,該女生也全獎去了美國前三名的藤校,畢業後去了投行,事業成功,把媽媽接了過去。
【筆者】: 我勒個去,怎麼全是女生?男生到哪裡去了?
【Kevin】: 我教過300多學生,發現女生去牛校的人數遠多於男生。感覺中國女性經過千年的壓抑,在新一輪西風東漸中,爆發的潛力遠超過男性。我時常覺得,社會的發展走了一段彎路,又回來了,最終我們還是得選擇西方教育來彌補我們傳統中沒有的女性價值,才能跟世界接軌。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女生,有可能在傳統價值的薰陶中變得嬌氣和多愁善感,也有像我這些學生一樣的善用財富而走上一條與眾不同的自我救贖之路。正如一個女性作家寫得那樣,「instead of decadence ,I choose resurgence.」(與其沉淪,我選擇崛起。)
【筆者】: 天吶! 想起最近的「Me too」 運動了。覺得美國女權運動最近又開展的如火如荼,把好萊塢這個男權至上的壁壘都給攻破了。感覺女生在美國真是待遇無比的優厚呢,不說公司招人的時候不會歧視,最近facebook說可以休四個月的帶薪產假。想想最近新財富拉票醜聞,和JD東哥的花絮,感覺為天朝職場女性捏把汗。
【Kevin】: 是啊。。。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