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教育之三:中國可「進口」精英教育

2020-12-14 經濟觀察網

經濟觀察網 信力建 /文 從入學比例上看,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國際公認標準是入學率在15%以下為精英教育,入學率在15%至45%之間為大眾化教育,超過45%為全民高等教育。除開高等教育入學率,我們的高等教育既不精英也不大眾。

 古代皇家宮廷、貴族城堡、地主莊園,現在成為名勝古蹟,遊客人流如織,很少人有興趣去體驗古代貧民生活。我們現在所稱的古代文化,無論文字的還是非文字的,通常只是上層精英留下的作品,貧民階層的遺產乏善可陳。古代文明由少數精英所創造,有人由此事實推論出社會應該賦予精英特殊地位,這種觀念被稱作精英主義。由柏拉圖開啟的古典歐洲精英主義有強烈的貴族傾向,把家庭出身、社會地位和財產作為衡量精英的標準,儒家的精英主義更看重個人修養和學識。

 科舉制度可看作儒家精英主義的政治實踐。科舉制度之前漢魏南北朝搞的是察舉制,和現在企業人才招聘類似。察舉制度的好處是兼顧學識與修養,但是效率較低,候選人群有限,平民百姓很難入朝廷法眼,士大夫家庭有先天優勢,於是強者恆強,階層分化嚴重。

 科舉制度相反,遴選效率高、範圍廣,但是科舉考試的知識面很有限,人身修養就更難考核了。科舉制度延續千餘年終於在1905年被廢,主要是僵化的科舉考試內容與現代社會越來越脫節。如果逐步調整科舉考試內容,向當今的公務員考試過渡,也許社會變革會平穩一些。在沒有建立更好的精英遴選機制之前,倉促廢除科舉造成嚴重後果,之後半個世紀充斥著軍人幹政,軍閥混戰,同時青年才俊湧入軍隊,又使傳統文化迅速陷入斷代危機。

 如果說廢除科舉與滿清覆滅之間的因果關係還存在爭議的話,那麼恢復高考在開啟改革開放當中的標誌性意義則是全民共識。高考和科舉在遴選精英方面的功能是一致的,大專以上文憑自動獲得幹部身份,1990年代以後才增設公務員考試,分擔高考的功能。恢復高考為政府輸送了大批後備幹部,緩解了幹部斷層危機,這是恢復高考和恢復高等教育的顯著成果。

 高考與公務員考試雖然分立,但是大學為政府機構與各種公營機構輸送人才的教育職能沒有改變。市場經濟發展起來之後,需要人才的機構五花八門,大學卻以公務員為標準,千篇一律地培養人才。公務員第一要務是服從,而機構領袖則需要開拓創新的膽識,這種高等教育與需求之間的錯位,連面向政府都顯局限,更遑論包括企業在內的民間組織了。晚清遭遇的人才問題,現在再次出現。

 改革開放初期由於對科技人才的渴求,一些重點大學先後開辦了少年大學生班,將全國的早慧兒童集中起來培養。30多年後總結,不說失敗吧,至少是辜負了當初的殷切期望。能夠考入少年班的孩子智商無疑都是出類拔萃的,這批高智商兒童成就未如理想,不是他們個人的遺憾,而是民族的損失,損失無法估量。

 大學方面承認,培養少年大學生經驗不足。實際上何止是培養少年大學生方面經驗不足?中國有著世界上最龐大的高中畢業生基數,國內大學畢業生水平卻不敢恭維。偶然有幾個冒了尖,還很難說是大學教育的貢獻,或許是大學課堂沒有把天性抹殺乾淨的結果。全國頂尖學府清華北大曾被戲稱為「留美預科班」,現在面臨港澳臺新的競爭,再過些時日「留美預科班」恐怕也難保。教育收費改了又改,不合時宜的教育程式卻紋絲不動。有位理工科少年大學生僅僅因為哲學不及格,拿不到本科畢業證。陳丹青教授因為不滿學校對研究生的無理要求而辭教,按學校規定美術專業研究生的高等數學必須及格,高等數學在美術創作中有什麼用?

 這種僵化的高等教育模式用在通識教育上或許還行,絕不適合精英教育。精英教育應該多樣化、個性化,強化領導能力和社會責任感,這方面在國內看不到改善的前景。權宜之計是將高教經費按在校生人數補貼給所有高校,讓財政的甘霖普灑在國內學生頭上,老老實實做好大眾教育。

 中國的精英教育可以像進口奢侈品一樣交由外國高校承擔,甚至不用出國,香港、澳門和臺灣就可以分擔很大一部分。近年港澳地區高校發展迅猛,跟大陸市場需求拉動關係極大。尤其是香港特區,高等教育才起步短短十多年時間,就從一個「文化沙漠」崛起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教育之都,在大學排名榜上,港大、香港科大等數間大學遠超清華、北大。跟清華、北大不同,這個成就是在沒有花費一分錢中央財政撥款的情況下取得的。香港回歸祖國十多年,香港的驕傲也是中國的驕傲,讓香港培養中國精英一點也不丟份。 

作者簡介:信力建, 中國民辦教育家,中國民辦學校第一人,在多家媒體開有專欄。

「何為理想大學」專題由經濟觀察網、搜狐評論、中德文化網聯合策劃,搜狐新聞社區和新華社區組織互動並協助推廣。

專題文章:

何為理想大學之一:為什麼要有大學?

何為理想大學之二:變革中的德國大學

高等教育的目的:教育在當今時代的作用

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二:教育病根在哪裡?

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三:大學是什麼?

高等教育的目的之四:教育,為了什麼?

精英教育之一:勇於實現更大的自主

精英教育之二:中國需要養成君子之大學

相關焦點

  • 中國精英教育的短板,卻是美國精英階層熱衷的入場券
    本文來自: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在現有的教育模式下,中國精英教育專注於提升孩子學術成績,體育教育則被大多數人視為冷門。然而,這一被中國教育圈邊緣化的項目,卻在美國精英階層受到熱捧。究其原因,是因為體育既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力,又能培養其未來職場能力,符合北美文化崇尚的所有精英特質,競技體育也因此成為美國式精英的主要養成渠道。
  • 劉道玉:中國急需構建精英教育體系
    在書中,他系統地論述了每一個社會都必然存在精英群體,認為精英階層包括三個部分:知識分子、官僚和管理者。而知識分子是產生精英的主要來源,因為他們始終是社會改革和發展的先導。一個國家正確的政策應該是,不是消滅精英,而是要為精英的成長營造更寬鬆的環境。一個國家的科學、教育、文化的興旺,需要大智大勇的精英人才。為此,國家必須發展各級精英教育,而精英理論正是實施精英教育的理論基礎。
  • 怎樣理解精英教育
    了解來龍去脈,從而正確理解精英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為教育理念的精英教育,是指重視英才教育的觀念精英是一個日常用語,並非專業名詞或教育學中的專門術語。精英一般指最寶貴的人才。其英文為「elite」,可作名詞與形容詞使用,可作褒義、中性、貶義三種理解或使用。
  • 袁徵:精英教育的陷阱
    本文嘗試從精英的標準、教育的目的和學校的任務三個方面對流行的精英教育主張進行分析,發現了一些難以解決的理論困難。作者認為,人們對公立學校的受教育權是普通權利,而對私立學校的受教育權是特殊權利,所以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發展精英教育的資格完全不同。
  • 教育:此「精英」非彼「精英」
    昨日晚談文化的一篇文章發出之後收到一個問題:什麼叫「精英教育?」難道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優秀人才嗎?難道你文章中提到的「技能人才,勞模精神,工匠精神」都不是精英嗎?這裡有一個理解誤會,需要明確一下「精英教育」和「人民教育」的概念。「精英教育」特指一種培養「精神貴族」的教育。舊的教育思想及教育方針都是以培養受教育者脫離勞動而成為「人上人」為目標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 高校「精英教育」不適合當下中國(圖)
    中國大學步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後,便有不少的議論,認為現如今大學生能力水平下降,本科教育整體水準亟待提高。但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步伐並沒有因此而停滯不前。當然,相反的觀點也不時出現。日前廈門大學決定在大學本科學生中開設高爾夫球必修課,據廈大校長稱,此舉乃是在倡導新的「精英教育」。
  • 所謂的精英教育,到底是怎麼樣的?
    繼《摔跤吧,爸爸》後,最近又一部以教育為題材的印度神片在中國火了,電影《起跑線》將精英教育又一次拉上了社會大講堂,一時間聚焦了以教育為題眼的所有中國家長的併發症:升學困難、資源緊張、競爭激烈、文化圈層、教育鄙視鏈等等,引發了中國家長的強烈共鳴。
  • 從有教無類到精英教育,中國需要學而思
    尼山學院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民間教育機構。當時的中華大地,禮樂崩壞,作為那個年代少數通「禮」的文化人,孔子那叫一個痛心疾首啊!可是面對這局面,夫子也沒辦法。為了孩子的教育,從古到今,從中到外,從國家到個體,莫不重視。中國教育史,有文獻記載的可追溯到堯舜禹時代舜所設庠。而從夏商周起,歷朝歷代都有一套相對完備的教育體系。
  • 美國「快樂教育」騙人的,「全民精英教育」在中國
    楊振寧說過這樣一段話,「我覺得整個中國目前的家長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覺得美國的中小學好,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是比中國的中學,小學,大學的教育好,我認為。把一個中學生送到美國去教育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事情。」再來看看對中國教育常見的批評是,我們應試教育強調考試成績給孩子的學習壓力很大,你看這樣一對比,美國的教育體制簡直就是完美。學的少,玩的多。這讓無數的中國家長無比嚮往。
  • 從素質教育和精英教育談教育公平
    當今社會,無論哪個國家都是素質教育和精英教育兩條腿走路。中國是這樣,美國也是這樣。先說說咱們中國,雖然提倡素質教育喊了多年,但是從小學的重點學校重點班一直延續到大學的211、985。這些都是精英教育的見證和產物。
  • 評論:職業教育也是精英教育
    受「勞力者地位不高」「藍領待遇比白領低」的觀念與現狀影響,我們往往把學術教育看成是「精英教育」,而把職業教育培養的「藍領」排除在「精英」之外。其實,一些發達國家如德國就有將近80%的年輕人接受的是職業教育。早在五年前,「中國工人」曾作為群體入選美國時代周刊年度人物,入選理由是:千千萬萬個勤勞堅韌的中國「藍領」,不僅為中國經濟,也為世界經濟的復甦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博雅教育是通往精英教育的正確選擇
    三個問題切入,深入淺出地向觀眾講解了霧霾的危害、產生原因、治理困難以及經驗教訓等等,伴之以大量的現場採訪和數據分析,其中的複雜數據往往用簡單通俗的話來總結,甚至採用了動畫的形式向公眾傳達,如此低門檻的紀錄片,讓人不再覺得晦澀難懂。
  • 我的精英教育困惑
    有的精英不是通過精英教育而形成的,而是出身於大眾化教育,甚至沒有什麼特別教育學歷,但這些不是精英的主要來源。窮人是否能夠成為精英的問題,關心的是窮人是否有機會通過精英教育而成為精英。我想結合一點兒個人成長的經歷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 精英教育真的能為社會培養精英人才?又有多少人能接受精英教育
    作者:wuhui2020何謂精英教育?​ ​ ​精英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培養社會精英人士,就是所謂的高智商,高學歷,高素質人才。 ​ ​精英教育不是物質追求與享受,不是特權意識,精英的產生離不開自身艱苦的學習及各種歷練。精英教育不是指單純通過考試分數來培養「考試型」人才,而是以綜合素質提高來衡量學生的培養目標。
  • 精英教育的劣勢
    讀 行 世 界 ,優 雅 留 學   學貫中西不易留學只是教育之選項
  • 「精英教育」真的適合當前中國教育發展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國外所謂的「先進教育」開始進入我國,並且被一些教育專家鼓吹誘導,在我國家長階層仿佛投進了一顆炸彈,大道理一套一套的讓人聽的振聾發聵,一些自認為聰明或者自認為跟上時代進步的家長開始積極奔走,甚至盲目的相信只要施行「精英教育
  • 「拼爹」的美國精英教育
    書中提供大量數據與實際案例,通過爬梳常春藤與美國上流政治文化社會的關係,分析美國「高考」制度細節內幕,為讀者繪就了一幅精準而生動的美國精英教育路線圖。「教育移民」和「高考移民」在中國廣遭詬病的擇校費,美國也並不罕見。
  • 一站式國際精英教育蓉城諾曼第
    中國精英教育的倡導者、孔子第76代傳人、世界孔子基金會主席孔令濤先生在成都把孔裔國際教育集團所倡導的國際化精英教育版圖從15-18歲擴展到3-18歲,完成了在中國獨樹一幟的「一站式國際教育」。
  • 法式精英工程師教育「落戶」上海
    法式精英工程師教育「落戶」上海 2015-12-02 15:30:4512月2日電 (記者 許婧)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師學院(以下簡稱交大-巴黎高科學院)2日宣布通過法國工程師職銜委員會認證和歐洲工程教育認證,可直接為畢業生頒發法國工程師文憑,這也標誌著法國精英教育遠渡重洋「落戶」到上海。
  • 出國留學 ≠ 精英教育嗎?!
    那麼,在你想出國留學或者正在準備出國留學的時候,你在關注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排名,一定要重視精英教育體系。因為精英教育體系或許才是最適合你的選擇。精英教育體系源自歐洲,與公立大學進行大眾化教育的理念不同,精英教育最初可以說是為了社會精英階層的子女而設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