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英教育困惑

2021-02-13 沒事兒想想 有事兒聊聊

    有的精英不是通過精英教育而形成的,而是出身於大眾化教育,甚至沒有什麼特別教育學歷,但這些不是精英的主要來源。窮人是否能夠成為精英的問題,關心的是窮人是否有機會通過精英教育而成為精英。

我想結合一點兒個人成長的經歷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坦誠地說,我現在是一個還沒有完成培養的「精英」。我的幼兒園、小學是同一個地方,我們天天走下山上學、上完課又爬上山回家;我天天看著大叔大嬸挑大糞、犁大田,他們的孩子——我的同學,你你我我相差不太多,「每天的意義是太陽東升西落,不是爬竹子,就是鬥蚌殼」,那種平等自然、同處一世界的狀態簡直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狀態,那是真正的大眾化教育。後來,我的初中是一所農村鎮中學,那時有了期中、期末考試,給了排名,學生的競爭意識有所增強,但是每個班上的學生資質都差不多,教師水平和配置方案總體也比較均衡,仍然屬於大眾化教育。

    我第一次參與到精英教育是在高中,那是在城裡。我憑著初中時期努力獲得的一點兒成績被拉進了一個叫「火箭班」的地方,還有幾位與我同一所初中畢業的同學也去了這所高中及另外一所我們的競爭對手高中。在「火箭班」、「實驗班」、「平行班」中,「火箭班」被投以了最多的關注和學校認為最好的師資。第一次資源匯集,是把表現突出的學生聚做一團;第二次資源匯集,是把所謂好的老師和機會聚在一起和前面那一群學生相遇。這就是無時無刻不在上演的教育的故事,這種故事甚至延伸到了初中、小學和幼兒園,現在,那群優秀的學生不僅被成績定義,也已經擴大到競賽、藝術和家長。

    高中三年,我和班主任就過分嚴格的班級管理進行理念對抗,和語文老師對抗作文的範式約束,反對把成績欠佳的同學「趕」到「實驗班」去,和其他班幹部集體辭職表達不滿,畢業後電話裡有些「冒昧」地「提醒」我們的校長「要真正地『為造就千姿百態的人才奠基』(高中學校辦學宗旨)」。我一直抵抗這個把我們一致化和最大化的精英教育,可我同時也極其自律、一絲不苟地做精英教育要求我做的事情,我是帶領班級高考宣誓最聲嘶力竭的那個人,是內心不滿精英教育的精英教育吹鼓手。精英教育給我提供了能夠脫離比較貧苦、閉塞的窘境的機會,可也在挑開所謂「精英」和「大眾」的資源和知識距離,抑制著我內心最原始的追求和渴望。

    高考招生的時候,中科大的老師要把我拉去「少年班」,也就是電影裡面放的那個《少年班》。這聽起來牛大了,可是和真正的「少年」比起來,我是「老爺爺」了,我不懷疑他的真誠,但我清楚我的資質,我也不想再一次抑制自己,就選擇了上海交通大學。可是,交大還是有什麼致遠學院、錢學森班、各種試點班、巴黎高科學院、密西根學院等等。直到現在,我念博士,也有什麼「博士生致遠榮譽計劃」,我才明白這個世界不把人分門別類起來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而不把人分門別類起來搞事情就像搞不了事情一樣。唯一不變的是精英教育思維和教育的精英化。

    前面的故事仿佛證明了窮人也能成為精英,但事實並非如此,我認為我只是因為比較努力而且比較幸運罷了,窮人能不能成為精英我也沒有答案。但是下面的情況我們不應該忘記:

1)我的高中同學絕大部分來自城市,或者初中、小學都具有一定水平。(我不是想要對立城市和農村,相對富裕與貧困,我愛我的同學們,我只是想把這些當成一個整體來看一看)

2)同時進入城市和農村的中學就讀,獲得公認意義下更好未來的學生比例城市大於農村。

3)一流大學農村學生和人口結構不成比例,農村學生減少。

4)許多西部地區學生儘管可以通過政策工具進入一流大學,但就我了解到我所在學院的某些年份的本科生數據而言,他們面臨學業困難的可能性更高。

5)在競賽、藝術、社會實踐、家庭教育投入上農村更是不能望城市之項背,欠發達地區弱於發達地區(當然,我並不支持把孩子培養成「超人」)。

6)這一條是我的推測:比起父母不是精英的孩子來說,有精英父母的孩子自己更有可能成為精英。

    窮人能不能成為精英,說到底是一個「公平性」問題。那這公平嗎?儘管我主張採用更加平和的心態看待世界,無論何時都保持陽光、樂觀、向上的態度,力求最大可能的公正,但就事實而言,現實世界的真實是「公平個錘子。現實世界在制度公平上做得相對比較好,但是事實公平由於財富、權力、知識、人性與個性等原因那就相去甚遠了,絕對的公平是無法達到的。不過,這不足以使我們沮喪,而應使我們更睿智和光明。

相關焦點

  • 大學生對未來感到困惑,我有兩點意見
    「我不知道我要做什麼?」。這個問題似乎已經成為剛畢業的大學生中最產生共鳴的問題。實際上,在這個時代,當信息資源相對容易並且學習多樣化時,可以說做什麼工作並不是大學生心中最糾結的問題。他們最糾結,也許這就是問題所在:我們到底喜歡做什麼?中國大學教育培養了許多精英。
  • 精英教育的劣勢
    文|威廉·德雷謝維奇摘要:本文簡要探討了精英教育對學生造成的不利影響,揭露了精英教育疏遠人性、鼓吹虛假的自我價值、提供平庸和安全的誘惑、消磨欣賞孤獨的能力等劣勢,指出大學的宗旨是塑造靈魂而不是培養就業能力。我到了三十五歲時才突然認識到我的教育可能存在一些漏洞。我剛剛買了房子,需要安裝水管,請來的管子工就站在我的廚房。
  • 怎樣理解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作為理念,強調重視對天賦人才的培養;精英教育作為階段,則是指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歷程;精英教育作為模式,是指對優秀學生的教育方式與途徑。正確而全面地理解精英教育的意涵,對於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特別是能夠應對像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黑天鵝」和「灰犀牛」事件的人才,合理布局教育,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教育理論界對精英教育的理解存在著分歧,出現了許多誤讀與誤解現象。概念是思想與行動的工具,凝結了人們認識的智慧,概念不明確或不嚴謹,往往導致實踐的混亂與困惑。
  • 教育:此「精英」非彼「精英」
    昨日晚談文化的一篇文章發出之後收到一個問題:什麼叫「精英教育?」難道教育不是為了培養優秀人才嗎?難道你文章中提到的「技能人才,勞模精神,工匠精神」都不是精英嗎?這裡有一個理解誤會,需要明確一下「精英教育」和「人民教育」的概念。「精英教育」特指一種培養「精神貴族」的教育。舊的教育思想及教育方針都是以培養受教育者脫離勞動而成為「人上人」為目標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 中小學教師職稱評定之困惑
    困惑二、教育科研,為何總是兩張皮職稱評定需要論文、教研課題。何況獲獎的教研課題、發表的論文有多少利於教育教學?困惑三、不同職稱,教師待遇懸殊職稱評定,將教師待遇分為三六九等,但大多數教師的工作難度和工作量大體相同。這不符合按勞分配的原則,是一種人為的、事實上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嚴重挫傷了中級和初級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 從素質教育和精英教育談教育公平
    當今社會,無論哪個國家都是素質教育和精英教育兩條腿走路。中國是這樣,美國也是這樣。精英教育我的理解就是少說數人能享受的高質量的教育,需要刻苦鑽研努力奮進等一系列的付出,才能達到目的。這在中國,從理論上說,進入精英教育的大門是公平的,如果不能擠進去,那只能接受素質教育了。再聊聊美國,平時國內同行都認為美國實行的是全民素質教育。
  • 精英教育之三:中國可「進口」精英教育
    經濟觀察網 信力建 /文 從入學比例上看,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國際公認標準是入學率在15%以下為精英教育,入學率在15%至45%之間為大眾化教育,超過45%為全民高等教育。除開高等教育入學率,我們的高等教育既不精英也不大眾。
  • 你被精英教育綁架了多少
    其實細想下來,優資教育也就是所謂的精英教育固然讓人嚮往。但並不是人人都是精英,更多的人只是一般人,智商也就一百多點,就算塞到所謂的精英班了,真的就是精英了嗎?同樣的,只要有那能力有那智商,就算不進精英班裡難道就真的走不出來嗎?周圍看看,雖然大把的所謂精英教育裡考上了好的大學,但同樣的普校考上的也是有不少的吧!只不過因為被精英教育裹挾下的優資生大多被精英班掐尖掐走了,所以所謂的名校升學率更高些罷了。其實,我私下裡一直想,那些進去名校的孩子就算送到普校也一定同樣會有所成就的!
  • 出國留學 ≠ 精英教育嗎?!
    我相信任誰都不願意出國留學後發現自己身在一個80%都是中國人並且是大班教學的環境中,但這種情況在國外某些大學裡面已然是一個現實。那麼,在你想出國留學或者正在準備出國留學的時候,你在關注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排名,一定要重視精英教育體系。因為精英教育體系或許才是最適合你的選擇。
  • 袁徵:精英教育的陷阱
    有篇題為《中國急需構建精英教育體系》文章說:「一個國家的科學、教育、文化的興旺,需要大智大勇的精英人才。為此,國家必須發展各級精英教育。」[1]誰來發展精英教育?多數文章主張公立學校承擔這個任務。《中國急需構建精英教育體系》的作者明確指出:「我國民間,也有一些教育機構打出精英教育的牌子,其初衷是值得肯定的。
  • 精英教育真的能為社會培養精英人才?又有多少人能接受精英教育
    作者:wuhui2020何謂精英教育?​ ​ ​精英教育,顧名思義,就是培養社會精英人士,就是所謂的高智商,高學歷,高素質人才。 ​ ​精英教育不是物質追求與享受,不是特權意識,精英的產生離不開自身艱苦的學習及各種歷練。精英教育不是指單純通過考試分數來培養「考試型」人才,而是以綜合素質提高來衡量學生的培養目標。
  • 中國精英教育的短板,卻是美國精英階層熱衷的入場券
    本文來自: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在現有的教育模式下,中國精英教育專注於提升孩子學術成績,體育教育則被大多數人視為冷門。然而,這一被中國教育圈邊緣化的項目,卻在美國精英階層受到熱捧。究其原因,是因為體育既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力,又能培養其未來職場能力,符合北美文化崇尚的所有精英特質,競技體育也因此成為美國式精英的主要養成渠道。
  • 美國「快樂教育」騙人的,「全民精英教育」在中國
    楊振寧說過這樣一段話,「我覺得整個中國目前的家長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覺得美國的中小學好,美國的教育絕對不是比中國的中學,小學,大學的教育好,我認為。把一個中學生送到美國去教育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事情。」不管是教體育,樂器,文學還是繪畫,最終都要經過選拔,而只要有選拔,就會演變為應試教育。那麼美國名校為什麼要搞素質教育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把精英家庭的學生篩選出來,正如美國常青藤,他就強調入學要考拉丁文或希臘語,為啥呢?因為公立學校不教這兩門語言。專門去學習的學生都是可以上私立學校的精英家庭的孩子。
  • 博雅教育是通往精英教育的正確選擇
    我們的世界是精英主導的——無法否認,這是事實。我們當下的社會對於各行各業精英是推崇的,他們佔據頭版頭條,他們的一言一行都引起人們的關注,但對於精英成長背後的最重要的教育方式,我們的思考卻並沒有更加深入。
  • 劉道玉:中國急需構建精英教育體系
    我國在古代有精英教育,民國時期也有精英教育,然而,進入到現當代的中國卻沒有了精英教育,這的確是令人不解的問題。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依我之見,主要是兩個問題:首先是唯意識形態思想造成的。雖然有時也能夠出現一些成績優異的學生,但他們並不是精英人才。華裔美國物理學家李政道和楊振寧先生,於1957年因發現在弱作用下宇稱不守恆定律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無疑他們堪為精英人才。因此,李政道先生是最懂得精英教育的。他曾經指出:「我一直認為,要培養出善於創新的人才,需要『一對一』的精英教育。
  • 現代教育體制下的困惑
    之所以要寫一篇有關現代教育體制的文章,還要先從筆者自身的背景說起。筆者是非985&211、非雙一流的小碩一枚。為什麼要強調三非?因為教育資源傾斜的標準,強者愈強,弱者愈弱。(這裡的強與弱指的是國家撥款的多與少)讀書已有十九載,困惑著實很多,還請各位讀者予以解惑。 中考,初中升高中,不僅僅是一次升學考試,還是考入好大學前的第一次洗禮。
  • 美國藍帶中學校長訪華 AEEA美國精英教育聯盟解讀中美教育大不同
    但是隨著獲取信息途徑的多元化,信息量的增多帶來的是如何甄別有用信息的困惑。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特點與優勢,如何結合孩子的自身情況挑選一所最適合的學校使得很多家長傷透了腦筋。AEEA美國精英教育聯盟從中美教育的區別為家長們解讀申請美國留學的正確方式。
  • 體驗了美國精英教育後,才知道西方「快樂教育」都是愚民宣傳
    我很困惑,我們第一代移民,接受高等教育,辛辛苦苦打拼,在美國立足,這就是我的」美國夢」??總覺得我追求的遠不止這些。 02 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 在常青藤學校24年之後的結論:美國精英教育讓「靈魂窒息」
    「和今天的許多孩子一樣,我當年像夢遊一樣進入了大學:選擇肯接受我的學校中名聲最大的那個,在陌生的專業中選擇最能將我帶往成功的一個。至於接受教育的目的,我根本就不去考慮。」但根據我和幾百名學生交流的情況來看,結果並非如此。我們的精英教育製造了一群聰明的年輕人,但他們焦慮、膽小、容易迷失自我,缺少學術上的好奇心,卻擁有強烈的目的性和企圖心。他們被包圍在優越感中,迷茫地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可以將自己的工作做好卻不知道為何要做。
  • 如何看待國外精英教育?看沈茂德校長這樣說
    將英才教育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 新加坡體系化、制度化的國家精英教育 是如何運行的? 跟隨他的腳步, 一同探尋新加坡精英教育高效發展背後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