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5 1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
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走入城市
在廣大農村也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群體
留守兒童
今天沙灣區婦聯特別推送
『讓愛留守』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欄目
對全區所有留守兒童家長進行全方位指導
共同攜手,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第七期
■孩子愛偷東西,怎麼辦?
本期
內容
孩子愛偷東西,怎麼辦?
案例
小林上四年級,他學習成績好、性格活潑,喜歡與同學交往。有一天體育時,同學們都到操場上課去了,只有小林因為肚子痛一個人呆在教室休息。
下課後,同學們回到教室,有幾位同學發現自己帶來的蠶不見了。科學課上,同學們發現小林多了好幾條蠶,但是他不承認自己偷了別人的東西,而且還編謊話來欺騙同學。
後來,在班主任的教育引導下,他才承認自己借體育課裝病偷拿了同學的蠶。同時,他還承認自己曾經偷過班級書櫥內的書、同學的文具老師辦公桌上的練習卷等等。
分析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錯誤,學生犯錯誤與他們平時的行為習慣有著密切的關係。小林的這種偷竊行為,在小學生中比較常見。學生犯錯誤,如何教育是關鍵。類似小林的這種偷竊行為,大致有以下原因:
1、較強的佔有欲
嬰幼兒對自己喜歡的東西都想佔為己有,隨著年齡增長,這
樣的行為會越來越受到約束和教育。如果孩子從小就有愛奪拿別人東西的壞習慣,家長沒有及時制止並教育這樣的行為,使得孩子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錯誤的行為,就可能進一步強化這一壞習慣。孩子的佔有欲望不斷的增強,只能通過偷拿他人的物品來滿足自己的佔有欲。
2、受好奇心驅使
小學的孩子有強烈的好奇心,這些好奇心除了指引孩子去探索外,也會驅使他們去做一些本不應該做的事情。如果這些行
為得不到有效的制止,會給他們的心理發展埋下隱患,會覺得這種事情很好玩,而且又不會有人來責備他們,直到被人抓住時卻又為時已晚。
3、受虛榮心驅使
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小學生之間常常有攀比的現象,他們的會相互比較衣著、用品等,相比之下,一些經濟條件差一點的孩子心中會產生羨慕和嫉妒的情緒,會想方設法提高自己的穿著及所用物品的檔次,而偷竊往往是達成目標的最快、最簡單的方法。
4、發洩負面情緒
有些小學生偷竊是故意為之,他們通過偷盜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或者釋放壓力,表達對同學或其他人的不滿。
避免孩子偷竊行為,家長可以這樣做:
1、重視「第一次」的教育
無論出於怎樣的目的,孩子發生了偷竊行為,家長都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對孩子進行嚴厲的批評和耐心的說服教育。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是不受歡迎的行為,必須努力改正。
如果及時改正,老師、同學和家人同樣會喜歡和信任他,如果不及時糾正,將會失去許多朋友,也會受到嚴厲的懲罰。父母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不當眾訓斥孩子,既要讓孩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又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愛和期待。
2、剛柔並濟
面對孩子的偷竊行為,不能一味的嚴厲責罰,也不能簡單說教。當孩子出現偷竊行為時,父母或臨時監護人應該恩威並用,即嚴厲懲罰和耐心教育相結合,讓孩子明白任何人都無法獲得自己想要的所有東西,只能適度滿足;任何人都不能非法佔有他人的東西,偷竊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偷竊行為會給他人和自己帶來惡劣影響,要學會取之有道。
3、獎懲並用
心理學研究表明,對某種行為直接予以獎勵或懲罰是行為矯正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對於有多次偷竊行為的孩子,父母在對其教育的基礎上可以和孩子約定,如果在一定時間內不發生偷竊行為,就可以獲得精神和物質的獎勵,鼓勵他們繼續保持不發生偷竊行為的狀態。
當孩子在一定時期內又發生了偷竊行為,父母應給予精神上的譴責以及物質和活動方面的限制,目的在於抑制偷竊行為。對孩子的懲罰要適度,也要防止臨時監護人對孩子格外寵愛或對孩子粗暴打罵等行為,導致獎勵與懲罰的措施不能落實。
4、引導孩子自我管理
留守小學生的父母首先要幫助孩子認清偷竊行為的動機是什麼、有哪些沒有滿足的需要,其次要幫助孩子找出最容易導致其偷竊行為產生的情境,最後再幫助孩子找出克服偷竊行為的方法。
教育孩子通過自我檢查,或主動請老師和同學經常提醒自己,主動向臨時監護人報告等等,幫助自己改變偷竊行為。
原標題:《孩子愛偷東西,怎麼辦?》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