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愛「偷東西」的壞習慣?用完這4招,讓孩子養成良好品質

2020-09-09 可可不笑

以前聽老人說過一個民間故事,講得是一位母親,看到了自己家的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卻從來不制止,認為孩子拿的都是小東西沒有關係,結果這個孩子膽子越來越大,長大之後竟然去偷竊別人的金銀財寶,最後被抓住臨刑前,由於怨恨母親當年沒有及時教導自己,所以硬生生從母親身上咬下了一塊肉。現在想想真是唏噓不已,「小時偷針,大時偷金」這句話說得真的是一點都沒說錯。

這句民間諺語話糙理不糙,事實上現在幾乎所有父母都明白偷竊的嚴重性,所以都會嚴令禁止孩子做出那樣的行為,但是依然還有孩子會犯這樣的錯誤,我同事夏利最近就發現孩子有這樣錯誤的行為,夏利有一次帶孩子去朋友家玩,回來後突然發現孩子衣兜裡放著一個手指大小的水晶娃娃,在夏利的一再地逼問下,孩子才坦言這是玩的時候順手拿的,出現這種情況,夏利當然是嚴厲責備了孩子,孩子也邊哭邊說出了理由,原來是覺得這是小東西不是錢沒關係,而且夏利平時都不給她買玩具這才拿了。

從夏利孩子的事情看來,有的時候孩子出現偷竊行為還真的和父母有關係,儘管父母沒有那個意思,但是很有可能會「刺激」孩子做出錯誤的行為,其實他們本質上還是一個好孩子。下面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孩子到底會因為什麼原因做出「偷東西」的行為。

孩子「偷東西」背後的秘密

1,沒有建立物權意識

按照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的理論來看,處於前道德階段和他律道德階段的孩子思考模式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也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自己想怎麼樣就怎樣。所以如果父母們沒有教導好的話,他們很可能做出喜歡什麼就拿什麼的行為,而且完全不管是什麼地方。這種行為在成人看來就是偷竊,但是孩子可不這麼認為,他們之所以做出這樣錯誤的行為就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建立物權意識。

2,父母給出壞榜樣

在教育兒童之前父母首先要確定自己的言行舉止是正確的,如果父母們也是愛佔小便宜的人或者不經允許就拿別人的東西,那麼就會給孩子樹立一個壞榜樣,他們也不會明白別人的東西要經過允許才能夠動,這樣會很容易致使孩子做出偷東西的行為。

3,不了解孩子的需求

《我的橡皮筋,不給你》一書裡的一個小女孩僅僅因為有了橡皮筋就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為什麼她會這麼高興呢?就是因為她覺得有了屬於自己的東西,橡皮筋不是哥哥姐姐用剩了給她的,而是實實在在是她的。很多家長沒有發現孩子有這種需求,經常給孩子用別人用過的東西,這才導致孩子做出了偷東西的行為。

4,父母太過嚴厲,引起孩子逆反心理

嚴格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是有利的,但是過於嚴厲就會招來壞結果。孩子可能會因為父母不關心自己從而心灰意冷最後做出錯誤的行為,或者可能會因為父母的長期「壓迫」起來了逆反心理從而故意要做點錯事和父母進行對抗。

巧用這4招,讓孩子不做錯事

1,講道理、立規矩,建立孩子的物權意識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就需要在孩子身邊耳提面命的教導孩子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在用別人的東西時自己又該怎麼做。以及告訴他們商店裡的東西需要花錢才能夠買。父母們在給孩子講了這些道理之後還要落實到孩子的實際行為中去,多觀察孩子的行為,一旦出現物權意識模糊的情況,就要及時提醒孩子進行改正。

2,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利用榜樣進行教育

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父母自己的觀念是錯誤的,行為是不端的,那麼勢必不能給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因為父母自己也做了這樣的行為,在孩子看來那樣的行為就是沒錯的,是被允許的,所以他們也會有樣學樣的去模仿,久而久之就會出現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現象。要是想讓孩子不做出偷東西的行為,那麼父母們自己就不能夠做那些「偷雞摸狗」的行為,以身作則,給孩子正確的示範和健康的成長環境。

3,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適時滿足孩子的需求

別看孩子年紀還小,他們也會想要擁有自己的東西或者自己真心喜歡的東西,有的時候孩子亂買東西的毛病確實要改正,但是這也不意味著我們要拒絕以及忽視孩子的一切要求。就像《我的橡皮筋,不給你》一書中的小女孩一樣,有時候孩子需要的東西其實很普通,他們只是想要有屬於自己的東西,這種需求是合理的。除此之外,有的孩子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出現對某種事物特別熱衷的現象,如果孩子的愛好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沒有影響的話,父母們儘量去滿足也是完全可以的。

4,給孩子更多的關愛,用「愛」去教育孩子、感化孩子

所謂「物極必反」,如果父母對孩子管得太嚴、太寬,孩子會因為逆反和對抗心理故意去偷東西從而給父母惹麻煩。實際上,在孩子的教育中我們要學會「嚴慈並濟」,既要嚴格對待孩子的錯誤行為,也要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情感暴力》一書中就曾提到過:「孩子在偷東西的時候其實是在索求愛。」所以父母記得在批評孩子之餘也要多鼓勵孩子,多多向孩子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愛,以及用切實的行動展示自己對他們的關愛。

孩子做出偷東西的行為固然不對,但是有的時候父母們也要反省一下自己,看看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現了問題。最後,無論原因是出在誰身上,父母們都要謹記「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個道理,有時候恰恰是一些在我們看來「無傷大雅」的小事最終促使孩子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即便沒有做出什麼大壞事,但是正所謂「偷個雞蛋吃不飽,一個臭名背到老」,偷東西對孩子的名聲也不好,所以一旦孩子有類似「偷東西」的苗頭,那麼我們一定要把他們的錯誤行為「扼殺在搖籃裡」。

相關焦點

  • 孩子愛偷東西,怎麼辦?
    孩子愛偷東西,怎麼辦?』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指導欄目對全區所有留守兒童家長進行全方位指導共同攜手,助力孩子健康成長第七期■孩子愛偷東西,怎麼辦?本期內容孩子愛偷東西,怎麼辦?
  • 為何孩子喜歡「偷」東西?只是觀念錯誤,3招讓他們改掉壞習慣
    有一次,我們走的累了,就找個地方休息。旁邊是兒童玩樂的地方,就聽到幾個孩子在那裡一起玩耍。一個小男孩在偷拿別人的玩具,口袋裡都裝的鼓鼓囊囊的,別的孩子也在質問這個小男孩。都在說如果不還給他們,以後就不一起玩了。但是那個男孩卻作出&34;,對他們說:&34;後來這群孩子的家長都來了,包括那個小男孩的,男孩的媽媽走過來連聲道歉,將玩具還給了其他的孩子。
  • 掌握四大定律,幫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所有的習慣都有一個觸發的契機或者線索。比如說早上洗漱,它的觸發點就是你起床了,形成習慣後,當你從床上爬起來時,你就自然而然走去洗漱。2.渴求。渴求是習慣背後的動力。當你有渴求的東西,有想要達到的目的,你才有動力重複去做一件事而不感到煩躁。比如很多孩子有做作業拖拉的壞習慣,這是因為做作業很枯燥,又不能給他們想要的東西,他們堅持不了,就拖拉著不想完成。3.反應。
  • 家裡啥都不缺少,孩子卻有「偷東西」的壞習慣!父母該如何引導?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表明,許多孩子在小時候都有過類似「偷東西」的行為,有些孩子在家長的引導下及時改正了,從此也沒有再犯過,而有些孩子的行為沒有被家長發現,或者是家長引導的方式不對,孩子未加改正,成為了其人生的一大遺憾。那麼,孩子為什麼會有「偷東西」的行為呢?
  • 發現孩子偷東西怎麼辦?家長別急著訓斥,三招幫助孩子改正錯誤
    這就讓他們的物權意識變得更加模糊了,所以有一些孩子為了能夠滿足自己的欲望,就會拿其他小朋友的東西。特別是對於其他人手裡的東西,如果自己沒有見過更是會非常好奇的,這也出現了很多孩子對其他小朋友玩具特別感興趣的情況。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小孩子就很容易在衝動之下拿其他人的東西。
  • 發現孩子偷東西後,家長應該怎麼辦才好?
    我問她怎麼了,她說自己的孩子年紀輕輕的,竟然開始學會偷東西了。「上次把自己同桌的畫筆偷偷帶回家,我問她為什麼偷東西,她說這個畫筆好看!」「這次又把叔叔家的遙控小車偷偷拿回家了。」朋友很著急:孩子才3歲,怎麼就染上了偷竊的壞習慣呢?
  • 孩子一發脾氣就摔東西?四招教你對症下藥,改善孩子的壞習慣
    導讀:孩子一發脾氣就摔東西?四招教你對症下藥,改善孩子的壞習慣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一發脾氣就摔東西?四招教你對症下藥,改善孩子的壞習慣!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偷」東西不一定是學壞了,「前道德階段」父母要了解!
    孩子把偷東西當成拿東西,在他的意識裡並沒有偷這個概念,其實是孩子正處於"前道德階段"。這是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的其中一個階段。皮亞傑將孩子的道德認知發展分為4個階段:自我中心階段、權威階段、可逆階段、公正階段。
  • 如何讓孩子好好吃飯,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
    其實,孩子吃飯的這些問題都是可以通過心理學、行為學效應來改善的。好好吃飯,一直都不是件小事,父母想在吃飯這件事上省心,就要讓孩子一開始就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壞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
  • 想培養誠實的孩子,家長不妨試試從這3步開始做起,養成良好品格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常言道,誠信是金,現在很多家長都想讓孩子養成誠實守信的良好品格,確實,誠信是難得的好品質,不僅對孩子目前的學習大有好處,對孩子將來的工作發展等也有所裨益。
  • 孩子第一次偷東西後你的做法,會影響到孩子日後的道德觀
    在別人家他總是喜歡翻東西,看到喜歡的就想據為己有,想方設法的「偷」回家,媽媽意識到帆帆有這個「壞習慣」,三番四次進行批評教育卻收效甚微。今天,媽媽又發現家裡多了一隻小汽車,一定又是帆帆順手牽羊拿回來的,於是腦子裡轟地一響:這孩子太不像話了,小小年紀養成這等惡習,長大了可怎麼得了!於是,怒氣衝衝的媽媽決定嚴厲懲罰他,抓住帆帆便是一陣胖揍。
  • 一位媽媽的自述:我用這4招,改變了孩子拖拉懶散的壞習慣
    當小麗意識到這一點之後,就想盡辦法幫孩子提升專注力,想改掉孩子拖拉懶散的壞習慣。這位媽媽的自述:我用這4招,改變了孩子拖拉懶散的壞習慣,並且寫作業的質量也提高了,也正是這樣一個規則改變的孩子,寫作業拖拉的壞習慣。
  • 孩子總是找不到東西,怎麼辦?學會這4招讓孩子成為整理小達人!
    儘管平時有不斷引導和督促孩子收拾自己的物品,可惜收效甚微。每次都是以我一邊數落孩子,一邊幫著他一起整理而收場。面對孩子不愛整理的陋習,讓我跟在後面收拾個沒完,想改變現狀可又計無所出。讓孩子獨立的自我管理課」系列叢書中《整理好身邊的物品》一書,作者是日本的高取志津香,讓我受益頗多,原來整理好身邊的物品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簡單。 要想引導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整理習慣,這需要父母注意、思考的問題有很多。在平時教導孩子學會自覺整理物品的過程中,父母常會犯以下這些錯誤,而這些錯誤我幾乎全中。
  • 孩子偷東西,該怎麼教育?
    推薦語:孩子偷東西,聽上去很嚴重,不少孩子上幼兒園後都會這樣,這是因為:學齡前的孩子過於忠實自己的欲望,難以控制自己,並不代表他們是壞孩子。但作為家長,我們要知道如何引導孩子,遠離小偷小摸,來聽聽這節課怎麼說的吧?
  • 為什麼孩子總愛偷東西?孩子偷東西背後的秘密,家長都知道嗎?
    一、對於孩子「偷拿」的行為,家長請不要貼上「偷竊」的標籤「偷東西」在大人眼中這是一種不良行為,甚至是一種不道德的習慣。而對於孩子們來說,「偷」只是滿足自己需求的一個方式,和「拿」並沒有實質的區分。孩子看到朋友家的手辦,出於好奇,想摸一摸,後來一起吃飯了,孩子就順手放在了口袋裡,結果回到家被我發現了,我直接給孩子貼上「偷竊」的標籤,這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天大的誤會。所以家長們對於孩子這類行為,不要著急責怪孩子,應該先去了解孩子偷東西背後的秘密,找到孩子偷拿東西的原因。
  • 別讓孩子在暑假裡,養成這6個壞習慣
    好習慣成就一生,壞習慣毀人前程。—— 知會教育而暑假來臨,很多孩子容易在這期間養成許多壞習慣。因此,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千萬別讓孩子在暑假裡養成以下這些壞習慣。作息不規律,整天睡懶覺曾有記者就「學生暑期生活」話題,對900名學生進行了「晚上幾點入睡」問卷調查。
  • 父母對孩子的壞習慣有哪些方面呢?這有讓你更好教育孩子小方法
    一、要有自信和耐心1、小盆友已經養成了習慣,改掉習慣是一天做不到的。家長必須注意,試著去做一兩次放棄也是不行的。家長要對孩子的成長進步有信心,要耐心幫助雲同步,幫助孩子逐步提高。由於與時侯母親對他的放縱有直接關係,他最後成了江海大盜,被處以極刑。母親沒有表揚和鼓勵他第一次偷別人的東西,而是立即停下來,想想他可能還有別的生活。
  • 家長幫倒忙,孩子養成學習壞習慣
    家有兒女,教育問題就是一個繞不開的難題。一些家長在孩子的學習上費盡心血,孩子卻成績差、習慣壞;另一些家長看起來做得輕輕鬆鬆,孩子在學習上卻又自覺成績又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差呢?家長往往在孩子身上找原因,認為孩子的學習不好是因為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殊不知,學習中的壞習慣只是表象,形成的原因是複雜的,而且絕不是孩子本身的問題。
  • 孩子咬手指的6個原因家長要注意,利用這4招幫助孩子糾正壞習慣
    孩子咬手指的6個原因家長要注意,利用這4招幫助孩子糾正壞習慣引言之前發小的孩子總是咬指甲,她媽媽試了各種辦法,什麼塗苦瓜啦,塗辣椒啦,都沒能阻止孩子,於是就去了醫院,醫生說,孩子啃指甲可能是沒養成好習慣,我有可能是心理的問題。我們發展小時候喜歡咬指甲的長大了依舊改不了,基本上每兩個孩子中間就有一個咬指甲的,這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 孩子壞習慣多,善用條件反射理論,幫助孩子培養良好行為習慣
    根據條件反射理論的三個特徵,我們可以對孩子的行為習慣的養成進行合理規劃,將孩子的良好的行為習慣與一些積極向上的條件相配合,形成積極的條件反射,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身心健康發展。二、怎樣藉助該理論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