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內明處(18):想差別施設建立相(17)初頌攝(17)句(16)唯大乘說(3)二無我性

2021-01-14 大象佛學圖書館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




又有二種無我性,是指補特伽羅無我性,及法無我性。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云何貫穿補特伽羅無我性?謂由唯一相,可得所顯故。此中,可得者,謂即於彼三事愚夫所遍計緣生諸法中,常住實性不可得故,愚夫所計我異相性道理可得。」補特伽羅無我性,是指有情的色受想行識裡面,並沒有一個有主宰性的我,稱為無我性。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云何貫穿法無我性?謂唯由一相,可得所顯故。此中,可得者,謂即於彼事道理可得,聖智所行。」法無我性指法的名句文是不自在的,說花也不是真的有花,因此稱為法無我性。」


無我是顯示不自在、沒有主宰性,是被因緣控制,所以是無我的。空比較強調沒有,根本就沒這件事情,比如說我空,根本沒有我,哪裡還可談到有我?法空乃在說明,這個法根本不是真實的。

 

韓清淨《披尋記》:「復有二空性等者:補特伽羅唯假安立,應觀為空,而於三世唯行唯法唯事唯因唯果諸相可得,應觀不空;是名補特伽羅空性。又法自體,隨名假立,應觀為空,假有所依,其事非無,能觀不空;名法空性。二無我性,隨應準釋。聲聞地說:由無所得行趣入空行,由不自在行入無我行。(陵本三十四卷十五頁)如是空無我性差別應知。」「復有二空性等者:補特伽羅唯假安立」,什麼叫做補特伽羅的空性?補特伽羅是印度語,中國翻為有情,又名為人等,補特伽羅唯假安立,不是有個實體的、常恆住、不變異的「我」在生死裡邊無量劫來,在生死裡邊流轉,不是這麼一回事。只有個假名字,說這個眾生在生死裡流轉,只有假名字,沒有實體性的,所以叫假安立,假設、安立的,不是真的。這樣子「應觀為空」;它沒有實體性,所以應該觀察它是空的,沒有實體性就叫做空。


「而於三世唯行唯法唯事唯因唯果諸相可得」但是補特伽羅從無始劫來過去世,到現在世,到未來世,這樣子流轉。「唯行」就是遷流變化,生滅變化,生滅而又相續,這樣子叫做「行」;有生滅變化,而又相續不斷叫做行。而於過去、現在、未來的果報,本來沒有,因為煩惱及業招感而有遷流不息的五蘊諸行,有已散滅,是名唯行。


「唯法」,就是但有個名句文而已。但有個名句文表達這件事而已。世間上一切法都是但有假名字而已。又此五蘊諸行,只是無明緣行乃至觸緣受等唯法所顯,由受而有愛,由愛而有取,唯愛取二支之唯法能潤,由取而有有,唯有支之唯法所潤,由有而有生與老死,唯法所顯、唯法能潤、唯法所潤名唯法。


「唯事」假名字裡面說的這些蘊界處,這一切法,都是虛妄不真實的,叫做「事」。又此五取蘊,唯是業的異熟果,名唯事。


「唯因、唯果」這是總說了,總說前面「行」、「法」、「事」。色、受、想、行、識也好,眼、耳、鼻、舌、身、意也好,總而言之是現在的一念心,心裏面一動,這就是「因」了,它就有能力去招感果報。「果」呢,還是這一念心,由這一念心變成種子,種子一現行又是分別心。有了虛妄分別心,它又會再動,又動、又變,又造成了一個因,都是虛妄分別。這樣說呢,我們依據名句文的「事」,就是虛妄分別,這裡面沒有真實性,都沒有真實性的。又此五取蘊,由牽引因及生起因而得,是名唯因;又此五取蘊,包括自體果及受用境界果,是名唯果。


「諸相可得」,能得到什麼,就是這些虛妄的境界,這裡邊沒有真實的我可得。但是這虛妄的境界還是有,所以「應觀不空」,要觀察這虛妄境界不能再空,空了,這因果不能安立了。只是唯行乃至唯果諸相可得,無有作者及以受者,應當觀察緣起不空。「是名補特伽羅空性」,這樣不離緣起觀察即蘊離蘊無我,是名補特伽羅空性。

 

「又法自體」,這底下解釋「法空性」。「法空性」怎麼講呢?「又法自體,隨名假立」其實和前面也是相同的,法的自體,就是「隨名假立」。前面說什麼叫做「法」?就是語言文字,就是一切法的名字,這都是假立的名字。一切法都是有個名字,只是個假立的名字,假立的名字沒有真實的體性。又意識所緣的一切有為法、無為法的自體,隨順名言假立為此為彼。「因緣過去而不舍離」,色受想行識和山河大地,世間上一切的法,都包括在內,這一切果報的法,都是剎那生、剎那滅,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就是種子的力量,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一剎那就現出一切法了,這種子是剎那滅的,一剎那一切法滅了,一剎那又生了,是阿賴耶識裡面種子的力量,頓生頓滅,就是這麼一回事。內心心動的時候燻成的種子,種子是因,種子生現行就是果了。果報,也不能離開種子,剎那生、剎那滅。而實在再明白一點說,說種子生現行,也就是心的分別。一切法的本身是空無所有的,所以心若是不分別的時候,一切法都是不可得。說那裡有個牆,只是個假名字,並不是有真實的牆在那裡,就是這樣的意思。「隨名假立」的,安立個名字,就是什麼,就是這個意思。


「應觀為空」,應觀它沒有真實性,應當觀察名言安立的法為空。「假有所依,其事非無」假有所依、因緣所生、離名言的實物,不能說完全沒有。所依止的「事」雖然是虛妄,但是還是有,不能說他是沒有。「應觀不空」,應觀察它不是空的,「名法空性」。


「二無我性,隨應準釋。」前面講的是補特伽羅空性、法空性。「二無我性」,也是隨著前面這兩個空性的解釋就明白了。


「〈聲聞地〉說:由無所得行趣入空行,由不自在行入無我行。」空和無我的道理怎麼講呢?再引〈聲聞地〉來解釋,「由無所得行趣入空行」,「由不自在行入無我行」。「由無所得行趣入空行」,執著的薩迦耶見、我,這只是執著而已,沒有「我」的體性,叫無所得行。無所得行就入於空。其實這也是我空,所謂空也就是「我空」。觀察五蘊,有六根六境六識,假名為我或我所,除此以外沒有所執著的我,我是空的。「由不自在行入無我行」,色受想行識,每一法也都是因緣所有,它不能獨自存在的,也叫做無我行。觀察五蘊是由業感得的果,受業緣所控制,是從緣所生的,不能自在,所以五蘊是無我的,名由不自在行入無我行。


如果你若說是「由不自在行」是講成是我空,「無所得行」講成是法空,若那樣講,義理也是通,但是有點不順,因為在小乘佛法裡面,它不講一切法都是空的,不這麼講。但是這「無所得行」,我本身是無所有的,叫無所得行。這就是離開了色受想行識之外,有一個常恆住、不變異的我,現在告訴你,那個「我」是沒有的,這叫做「無所得行趣入空性」。那麼現在還有一個色受想行識呢,色受想行識是不自在的,所以叫「無我行」。「自在」是「我」,色受想行識,色也不自在,受想行識都不自在,不自在故名「無我行」。(陵本三十四卷十五頁)「如是空無我性差別應知。」空行與無我行空都是修我空觀,但空是空無我體,由體不可得名空,無我是沒有我的作用,由用不自在名無我;由空無所得行能破離蘊計我,無我不自在行能破即蘊計我。這是空行與無我行的差別。如〈聲聞地〉所說。

 



延伸閱讀:


1、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二十一(之下):「人無我言由唯一相可得者,則人無我所顯真如道理是有,故云可得。謂於根、塵、識三事愚夫遍計常住實我不可得。我異性相道理可得者,無我真如性異妄我道理可得。問曰:空與無我差別云何?解云:蘊中無我名空,蘊體非我名為無我。」


2、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二十一(之下):「法無我,言謂由一相乃至聖智所行者,因法無我所顯真如聖智所行,是故可得。問:法空與法無我有何差別?解云:依他、圓成無彼橫計決定性法名法空,即彼二性非情執有,名法無我。又解:依他因緣之法,猶如幻化無決定性,名為法空;圓成實性妙離有無,名為法空;此二性非是執性有體有用,名法無我。故《攝論》云:若執諸法有體、有用名為法我;明法無彼定性體用,名法無我。」


3、《大乘義章》卷第一:二無我義四門分別(釋名一,辨相二,約宗分異三,就人辨定四)。


[釋名]二無我者,一人無我,二法無我。人無我者,經中亦名眾生無我,亦名生空,亦名人無我,亦名人空,亦名我空。眾法成生,故曰眾生,生但假有,無其自性,是故名為眾生無我。眾生性相,一切皆無,說之為空。寄用名人,無我與空,義同前釋,性實名我,陰中無我故曰我空。法無我者,亦名法空。自體名法,法無性實,名法無我,諸法性相,一切皆無,名為法空。此即二種,俱名為空,齊號無我,若別分之,空與無我,隱顯互彰。


若依《毘曇》,陰非是我,名為無我,陰非我所,說之為空。


《成實》法中,眾生空者,名之為空。法體空者,名為無我。故彼論中,觀生空者,名為空行。觀法空者,名無我行。


問曰:何故眾生空者,說為空行,不名無我?釋言:眾生著我之中,有十六種,所謂我人眾生壽命養育知見,如是一切,若說空行,通攝十六我人等空,故名空行。若言無我,不攝餘空,為是不論。


若依《維摩》,眾生空者,名為無我,法體空者,名之為空。故彼經言,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法空,故空與無我眼目之異,左右名之皆得無傷,名義如是。


[辨相]第二門中,生法二空,相對辨異,各有四門,一辨惑情,二對情彰理,三顯法實,四對實彰用,先就生空四門分別


1、言惑情者,計我心也,計我之心,開合不定。


或總為一,謂五見中,我見心也。


或分為二,二有兩門,一總別分二。總就眾生計有我人,名為總計,別計諸陰以為我人,名為別計。二即離分二,就陰計我,名之為即,計有常我遍一切處,名之為離。又就向前即陰計中,復有即離,指色為我,名之為即,餘為我所,名之為離。


如是一切,或分為四。一者即陰,如優樓佉所計我也,指陰為我,陰滅我亡。


二者離陰,如僧佉人所計我也,離陰有我,陰滅我存。若說離陰計我者,何故經言眾生計我終不離陰,彼起傍陰,故說不離,然不指陰以為我,故說為離也。


三亦即亦離,如先尼計常我離陰,猶如虛空遍一切處,陰滅我存,作我即陰,陰滅我亡。


四不即不離,如彼犢子道人所計,五陰和合更有我生,就陰辨我,故云不離,而我非陰,故曰不即。然今世人,建立有體假名之我,大況似此,彼亦取其佛經之言,故為此計。如經中說,眾生佛性,不即六法,不異六法。言六法者,所謂五陰及與我也,彼依此言故說有我,然佛法中,所說我者,諸陰和合,假名集用,故名為我,彼立定實,所以是患。


或隨陰別說之,為五人計不同,或有宣說色陰為我,或受或想或行或識,或說十六,如大品說,一我、二眾生、三壽者、四命者、五生者、六養育、七眾數、八人、九作者、十使作者、十一起者、十二使起者、十三受者、十四使受者、十五知者、十六見者,此義如後十六我中具廣分別。


又隨陰別所立不同分為二十,如一色中,人計不同,差別有四。有人計雲,即色是我,此是一也。或有計雲,色非是我,色是我所,此是二也。說何為我,而雲色者是其我所,彼乃指其受等四陰,以之為我,未須分別我所起處,分別起處,在後六十五種我中,今此且可總相言耳。或有計雲,色者是其我之窟宅,我居其中,此是三也。或有計雲,我者是其色之窟宅,色住其中,此是四也。四中初一,是其我見,餘三是其我所見也。如色既然,受想行識,類亦齊爾。五陰各四,四五便有二十種計。此二十中,五是我見,十五是其我所見也。若具分別所起處者,便有六十五種計我,如一色中有其十三,即色是我,以之為一,色是我所,離分為四。有人計彼受陰為我,色陰是彼受我所有,如人有物,如是差別,乃至有人計識為我,說色以為識我所有,如是說色與彼受想行識之我以為所,故便分四種。通前為五,或有說色,與彼受想行識之我以為窟宅,復分為四,通前為九。或有宣說受想行識四陰之我為色窟宅,復分為四,通前十三。此十三中,初一我見,後之十二是我所見。如色十三,乃至行識類亦同然。五陰之上,各有十三,通合有其六十五種。六十五中,五是我見,即陰而計,六十我所,異陰計也,綺互相望,以為異陰,非全陰外,多人別計有六十五,非是一人,惑情如是(此一門竟)。


2、次對惑情,以辨道理。聖慧觀察,知但是陰無別我人。故《地持》云:聲聞緣覺,見陰離陰,我不可見。諸行緣起,生滅和合陰與離陰。無我人性,即是理也(此二門竟)。


3、次辨其實,見陰生滅,即是實也。故《維摩》言:既除我相,當起法相。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生滅是其法之實相,故云實也(此三門竟)。


4、所言用者,依前五陰假名集用,便有人天男女等別,此之假用有而非患,是故聖人,常隨世俗,說有我人眾生壽命。

 


上來四門,辨其生空,次明法空,於中四門,


1、[辨惑情]先辨其情。於前生空分齊之中,所立法實及以假用,執相取定,望彼法空,悉名惑情,以此同是法著我故(此一門竟)。


2、[對情彰理]次辨其理。菩薩正觀知前所取畢竟無法,不但無性,相亦不有,無法即是遣情之理(此二門竟)。


3、[顯法實]次辨其實。既空情情相,妄想心息,便見真實如來藏性自體法界秘密法門,是其實也(此三門竟)。


4、[對實彰用]次辨其用。依前真實如來藏體,緣起集成生死涅盤,是其用也。如經中說,十二因緣,皆一心作。又雲,三界一心作。復言,法身輪轉五道,名曰眾生,此是真實起生死也。又如經中,如來藏性,顯成法身。如是等義,起涅盤也,無我體相,麁況如是。

 

[約宗分異]第三門中,約宗分異。於中有二,一定其宗別,二約宗辨異。言宗別者,宗別有四,一立性宗,二破性宗,三破相宗,四顯實宗,此四如前二諦章中具廣分別(此一門竟)。


次約宗辨異。初宗之中,但明生空,不說法空。雖說生空,但說陰上無彼凡夫橫計我人,目之為空,未說眾生因緣虛假無性之空。


第二宗中,具明二空,五陰及生,攬別成總,是因和合,因和合中,空無定性名眾生空,不同前宗陰上無人名眾生空,苦空無常等,集成諸法,名法和合,法和合中,空無定性,是其法空。問曰:五陰因和無性,云何得名眾生空乎,釋言,五陰是我所法,從內作名,故曰生空。又復一切總因別起,通名眾生,彼生無性,故名生空。


第三宗中,亦具二空異於前宗。言生空者,前宗直就因和合中虛假無性,名眾生空,不空假生,今此宗中,假生亦無,故名生空。如似空中無事見人,當知,彼人無人為人,人即非人,不待以陰離分破壞方為無人,如是一切,故《維摩》云:菩薩觀生,如第五大第六陰等。言法空者,前宗之中,但說諸法苦無常等和合無性,故名法空,不說空無假名諸法,此宗所說,假法亦空故云法空,如空中華,無華為華,華即非華,不待以彼苦無常等離分破壞方為無花,諸法如是,故《維摩》云:如燋谷互須陀見等,不但無性,相亦非有。


第四宗中,亦具二空,與前復異,於中且以兩門分別,一依持門,二緣起門。若論依持,妄想法空,名眾生空,所依真寂,名為法空,良以妄想眾生所起,故妄想空名眾生空,所依真實,是法自體,法體寂,故名為法空。若就真實緣起門,說真如體寂,名為法空,緣用寂滅,名眾生空,真體寂者,真實法界,恆沙佛法,同一體性,互相集成無別自性,故曰體寂。如說諸法以之為常,隨義分別,諸法之外,無別常體,我樂淨等一切諸門類,亦同爾,無有一法別守自性,是故諸法一切皆寂,此法體寂名法空也。緣用寂者,彼如來藏緣起,集成生死涅盤一切諸法,用相寂滅,名眾生空,良以作用緣集在人,是故用寂名眾生空,宗別如是。


[就人辨定]第四門中,就人辨定。人謂聲聞、緣覺、菩薩。菩薩之人,具解二空,聲聞緣覺,經論不同,《毘曇》《地持》《十地論》等,說聲聞人但得生空,緣覺亦爾。《成實論>中,說聲聞等有得二空不簡利鈍。《大智論》中,說利根者具解二空。


如先尼等鈍根之者,單解生空,是義云何?釋言:此等各有所以,於中略以三門釋之。一明如來所說不同,二明聲聞根有利鈍所解各異,三正會其言。所說不同者,如來於彼立性宗中,唯說生空,後三宗中,具說二空,如上所辨。根利鈍者,聲聞人中,根有三品,謂下中上。此三品人,聞彼初宗立性之教,但解生空,以此教中未曾宣說法體空,故聞第二宗破性之教,鈍者但能悟解生空,中上二人,通解二空,聞第三宗,中下二人,但解生空,利人俱解,聞第四宗,三品之人,同解生空,不解法空,以彼但於眾生所起情相法中悟解空故。


次會其言,《阿毘曇》者,據彼初宗,是故宣說一切聲聞但解生空,《成實》執彼第二宗中,中上之人能解二空,過分說言,一切聲聞,莫問利鈍,同解二空,《成實》有此過分之失。《大智論》中,據第三宗,說彼鈍者但解生空利解法空,此乃中下,同名鈍根。《十地》《地持》據第四宗,是故宣說聲聞之人但解生空,妄想法中而得空故,亦可從彼初宗為言。無我之義,略判如是。

http://cbetaonline.dila.edu.tw/zh/T1851_001


相關焦點

  • 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講解
    丙九、不相違有差別門復有二緣,故說此論:一為開闡隨轉、真實二種理門,令知二藏、三藏法教,不相違故。二為開闡因緣、唯識、無相、真如四種理門,令修觀行,有差別故。乙二、釋論正文今此論體,總有五分:一、本地分,略廣分別十七地義;二、攝決擇分,略攝決擇十七地中深隱要義;三、攝釋分,略攝解釋諸經儀則;四、攝異門分,略攝經中所有諸法名義差別;五、攝事分,略攝三藏眾要事義。此論既有如是五分,何故但名瑜伽師地?就初立名,故無有失。
  • 關於唯識學中的幾個問題——我們一起來修學《瑜伽師地論》續五
    而大乘空觀,比如在般若經典裡說到十六種或十八種或二十種空觀,唯畢竟空、自性空、性自性空、勝義空是大乘果地空觀;《楞伽經》講到七種空觀,以一切法離言空、第一義聖智大空為性果空,彼彼空為無義空,其他空為相因空。所以,同是修行四聖諦、四念住等三十七道品,大乘與小乘在究竟法理上知見的抉擇是有不同的,小乘仍停留在有上,而大乘則是以空、無相、無生的究竟勝義去抉擇。
  • 佛學:現觀莊嚴論、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順中論
    到了公元8-9世紀時,東印度波羅王朝的達摩波羅王特別推重《般若經》,解釋《般若經》的《(現觀莊嚴論》也得到了重視,直到公元13世紀佛教在印度衰落的期間,此論一向宏傳很盛,受到當時學人的廣泛重視,在印度佛學的晚期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瑜伽師地論》共一百卷,由彌勒菩薩講述,無著記,漢譯本由玄奘大師所譯。全經以作者聽聞彌勒講堂說法的經過為主要內容。
  • 「法門龍象班」招納賢才 法門寺佛學院《瑜伽師地論》研究班招生
    你想出離三界嗎?你想通達佛法嗎?你真想修行嗎?只需要九年時間就可以找到答案。玄奘大師13歲出家,出家後廣學眾多經論14年,27歲去印度學習《瑜伽師地論》,做各項準備工作和在路上來回就花了近9年的時間,在印度依止戒賢論師先後學習了3遍《瑜伽師地論》,解決了他心中的所有疑惑。
  • 唐思鵬先生:唯識學建立之緣起
    [15]而《解深密經》中「心意識相品」就是講的八種識,「一切法相品」講三自性,「無自性相品」講二種無我法,至於相、名、分別、正智、真如的五法,《楞伽經》說攝於三自性中,如云:「名相及分別,二種自性攝,正智與如如,是則圓成相。」[16]此中的「名」由遍計所執自性攝,《解深密經》卷二云:「云何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法名假安立自性差別,乃至為令隨起言說。」 [17]「相」及「分別」由依他起自性攝。
  • 《瑜伽師地論》|詳述其他唯識相關經論之的無種姓觀!
    在唯識系的經論中除了上述之《瑜伽師地論》外,其他論及「無般涅槃法」之相關經論有《大乘莊嚴經論》、《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及真諦三藏譯《攝大乘論釋》等,這些論全是無著菩薩的作品,大概是無著菩薩已說明得很詳細,而其他的論師將大部分的精神在成立唯識之論述。
  • 怎樣才能更好的修學《瑜伽師地論》?
    如《瑜伽師地論》則是綜合三藏十二部經典全面系統完整的論述佛法,人天乘、聲聞緣獨覺等小乘、大乘各地到究竟佛果,本論均無缺無餘全部系統論述。是故,末學雖才疏學淺,自覺惶慚,仍不怕被噴在此搬磚,談點怎樣學好《瑜伽師地論》這一佛法巨著以及維護好這一修學清淨道場的一點建議,供諸位同修參考。
  • 西涉艱辛終不悔—我們一起來修學《瑜伽師地論》續十一
    法師報曰:此有《瑜伽論》不?鞠多曰:何用問是邪見書乎?真佛弟子者不學是也!法師初深敬之,及聞此言,視之猶土。報曰:婆沙、俱舍本國已有。恨其理疏言淺非究竟說。所以故來欲學大乘《瑜伽論》耳。又《瑜伽》者,是後身菩薩彌勒所說。今謂邪書,豈不懼無底枉坑乎!這一整段,故事敘事性較強,故不作逐文逐句詳解,僅作故事梗概介紹。
  • 《瑜伽師地論素解》卷一什麼是瑜伽師地?跟健身瑜伽區別是什麼?
    第一章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第一1.瑜伽師地【原文】云何瑜伽師地。謂十七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十五者菩薩地。十六者有餘依地。十七者無餘依地。如是略說十七。名為瑜伽師地【解釋】云何瑜伽師地。謂十七地。
  • 佛教『南懷瑾』《瑜伽師地論》《俱舍論》的兩兄弟菩薩!
    2、最後,他著作很多,世親菩薩的著作,等於在生的時候比他的哥哥的著作還多,學問好得很,修養修持也很高,但是,他反對大乘的路線,後來,譬如我們現在講《俱舍論》,很多的論著都是天親世親菩薩的著作,後來,他受哥哥的影響感化了,回心向大,「嘛哈呀」就是「摩訶衍」,我們念「摩訶」,實際上這個用唐音翻譯過來,叫「嘛哈呀」大乘,「嘛哈呀」就是大乘,我們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嘛哈」,在日本照中國唐朝的發音
  • 我們一起來修學《瑜伽師地論》續四
    現在六門分別第二個「彰所因」,在這一段中闡述《瑜伽師地論》是【唯識宗】成立的因緣,為什麼這個時候有這樣的佛法出現?按《釋論》等雲,這句話是這個遁倫法師說的。根據就是這個《瑜伽師地論釋》,還有其他的參考書上說的。
  • 遐徵求道息群諍——我們一起來修學《瑜伽師地論》續十
    大乘不二之宗,析為南北兩道。紛紜諍論凡數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玄奘宿因有慶早預緇門,負笈從師年將二紀。名賢勝友備悉諮詢,大小乘宗略得披覽。未嘗不執卷躊躇捧經侘傺,望給園而翹足,想鷲嶺而載懷,願一拜臨啟申宿惑。「去聖時遙,義類差舛,遂使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為南北兩道。
  • 何以說《阿含經》總攝八萬四千法藏?簡述《阿含經》的重要性!
    有些學者甚至認為,它是佛陀為不堪領受大乘法義的小乘行人而施設的方便。本文旨在論述《阿含經》的重要性,文章分成三部分:一、介紹什麼是「阿含經」;二、敘述《阿含經》是一切佛法的基礎;三、道出學習《阿含經》的重要意義。什麼是「阿含經」?「阿含」是巴利文"āgama"的音譯,義為「傳來」或「傳承」,意指由佛陀傳承下來的教法。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嚴格地說,如果沒有這些大乘經典,今天意義上的佛教八宗就無從圓滿建立。換言之,如果沒有大乘修多羅藏,也就沒有今天的「中國佛教」之存在!——其為中國佛教的大根大本,可以明見。對於「大乘是佛說」的論證和強調,正是為了維護中國佛教的慧命,保持中國佛教的特色。
  • 馮煥珍教授:《大乘起信論》「非佛教」嗎——關於「《起信論》非...
    而所謂不了真如法就是「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指不知「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用禪宗二祖慧可的話說就是不知「萬法即皆如」。《起信論》中的迷方喻向我們曉喻的也是這個道理。若約真如而言,正可說真如為主、無明為客。這是從迷悟說真如為無明依,而非從染淨說真如為無明依。
  • 科學 | 佛學對「真實」所涵攝的義蘊(一)
    《瑜伽師地論·菩薩地真實品》分真實義為二種、四種。二種者: 一、「依如所有性諸法真實性」,略稱「真實性」或「如所有性」,指一切現象普遍共具的真常不變的體性,即如(tatha)、真如(tathata)、實相。木村泰賢《大乘佛教思想論》解釋說: 諸現象不變的真相,或使現象所以如此的,不變不動的法則叫真如。
  • 《顯揚聖教論》現觀解:開卷·弘傳
    相傳,《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所說,而由無著菩薩所記,是無著菩薩在三個月的時間當中,每晚入定上升至兜率天聆聽彌勒菩薩開示,也有說法是彌勒菩薩下降至當時無著菩薩住處,為無著菩薩及眾人所開示。《瑜伽師地論》流傳至中國之後,本土先後有幾家疏解傳世,具有代表性、且流傳至今的包括窺基大師的《瑜伽師地論略纂》、清素法師的《瑜伽師地論義演》、遁倫法師的《瑜伽師地論記》等,到了近代,更有韓清淨居士作《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廣引諸論,抉發精義,閎富豐瞻,蔚為大觀。相反,《顯揚聖教論》則自從玄奘大師譯出之後,直至近代,始終沒有一個注釋本。
  • 什麼叫做大乘和小乘?
    所以通常作這樣主張的人,他是說不出來大乘跟小乘具體的修證差別,只有可能含糊籠統地說:「哎呀!對於厭世觀念很濃的人,就說解脫生死的法門啊!然後這樣就叫作聲聞的小乘。然後對於根器深厚而又悲願化世的聽眾,那這樣就是菩薩的大乘。」可能他又轉著又會說:「事實上佛法又分為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