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涉艱辛終不悔—我們一起來修學《瑜伽師地論》續十一

2020-12-23 高山流水蘊禪音

因出差幾天,未能銜接分享,向各們有緣表示歉意。我們接著《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繼續分享。

率土懷疑,莫有匠決,就是針對《涅盤經》上說這個當、現二常而論的。當時依《十地經論》這一學派的唯識一脈,已然因對「當、現」不同理解及抉擇分為南北兩道,率土懷疑是指這種對兩種不同抉擇的疑惑已然波及當時整個中國的佛教界,而莫有匠決則是說明當時無論哪南北哪一派都未對這一問題作出具有肯定性說服力決斷而平息紛爭。

玄奘宿因有慶,早預緇門這一句是玄奘大師自已表白過去「宿因」栽培種植過不少善根,能夠出生中國,得遇佛法,「早預緇門而於年少時即能出家入寺院道場參學佛法。負笈從師,年將二紀,有各種機緣能背著書,各處去參訪名師,到現在算起業差不多有二紀即二十年之久了。從史料也是可以推算,奘大師十一歲出家,到二十七歲西行印度,應是十七年之久,約為二紀。

名賢勝友,備悉諮詢,這是說明奘大師嚴謹治學求道的態度和精神。對當時漢地所有有名望的這些賢者,和具德具慧的大德道友、善知識等等,不恥下問,備悉諮詢,都親自登門去供養承事,躬親請益,悉次所疑。

大小乘宗略得披覽,對當時漢地有傳承的大小宗乘各法脈法理概「略」皆已「披覽」學習參研。

未嘗不執卷躊躇,捧經侘傺,玄奘大師在修學參研時也未嘗沒有出現過手捧經典法卷遲疑彷徨、猶豫不決的迷茫,執卷躊躇,捧經侘傺」就是對在依經典參研時對當時出現的究竟是「現常」還是「當常」的問題、究竟是以「法性」為依持還是以「阿賴耶識」為依持的問題等問題迷惑不解的猶豫狀態。捧著經書的時候「躊躇」、「侘傺侘傺作失神解。

望給園而翹足,想鷲嶺而載懷,這裡給園是指給孤獨園,鷲嶺指靈。說明奘大師翹首以盼、嚮往佛陀成道、布道的聖土那種神往的有心情,渴望能到印度求法,希望在佛陀親自傳法的聖地有大德能對漢地佛法出現的紛爭和疑慮給予圓滿的解釋,作出權威的聖裁。想鷲嶺而載懷,這裡的載懷即是滿足心願的意思。

願一拜臨,啟申宿惑,願意參拜西方印度各位大德,啟申宿惑,「啟申」即是開啟明解的意思,使自己的長期以來的疑惑得到開啟明解。

我們再接下去略解《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二第二頁的內容:

明日,王請過宮備陳供養。而食有三淨,法師不受,王深怪之。法師報此慚教所開,而玄奘所學者,大乘不爾也,受餘別食。食訖,過城西北阿奢理兒寺(唐言奇特也)。是木叉鞠多所住寺也。鞠多理識閒敏,彼所宗歸。遊學印度二十餘載,雖涉眾經而聲明最善。王及國人鹹所尊重,號稱獨步。見法師至徒以客禮待之,未以知法為許。謂法師曰:此土《雜心》、《俱舍》、《毘婆沙》等一切皆有,學之足得,不煩西涉受艱辛也。法師報曰:此有《瑜伽論》不?鞠多曰:何用問是邪見書乎?真佛弟子者不學是也!法師初深敬之,及聞此言,視之猶土。報曰:婆沙、俱舍本國已有。恨其理疏言淺非究竟說。所以故來欲學大乘《瑜伽論》耳。又《瑜伽》者,是後身菩薩彌勒所說。今謂邪書,豈不懼無底枉坑乎!

這一整段,故事敘事性較強,故不作逐文逐句詳解,僅作故事梗概介紹。

說是次日奘大師接受高昌王的供養,供養宴席中出現了三淨肉等食材,奘大師則拒絕不受,使得高昌王龍顏不悅深深責怪奘大師的不賞臉。奘大師則給高昌王開示經教中關於持葷腥戒的義理,表示並非是自己拒卻大王盛情。因為高昌王所學佛法,正是屬於小乘一脈,於小乘中,食三淨肉是佛開許的。玄奘大師以大乘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理,開示高昌王大乘根基之法要,唯持淨素,「受餘別食」。

受供養後,則來到了當地的一個小乘佛法道場奇特寺,參文訪寺裡住持木叉鞠多尊者。尊者也在奘大師面前表現出了他於小乘宗見方面獨到、深入的見地,並展現其博學多聞、思路敏銳、條理清晰的智慧。木叉鞠多尊者因其於印度修學二十多年,雖然廣涉佛法經藏,但以其聲名口碑為最佳,以其深厚的修養,在高昌國受到廣泛的尊重,並在國內享有「獨步」的尊稱。

木叉鞠多尊者見奘大師過來,以客禮待之,並未以自己享有的盛名而居高臨下,這說明尊者的修行素養。尊者告訴奘大師,說高昌國《雜心》、《俱舍》、《毘婆沙》等佛法大論應有盡有,只要把這些大論學研貫通即已足矣,沒有必要再到印度去受西涉艱辛

奘大師則問尊者寺中有《瑜伽論》嗎?應知無著菩薩與世親菩薩為親兄弟,無著造《瑜伽論》而世親造《俱舍論》,《瑜伽師地論》為大乘經典,《俱舍論》大小乘共許。但在小乘原始教派中,始終對大乘佛法不以為然,斥為邪說。所以,鞠多尊者就問奘大師怎麼會問邪見之書?並說真佛弟子不會去習研《瑜伽師地論》等大乘邪見等教典。

玄奘大師起初對尊者也是極其尊重,但聽到尊者如此知見後,則視之猶土就回答尊者說,您所說的那些論著,在我大唐中國也有完整傳承,但是我卻覺得這些論著「理疏言淺非究竟說,所以特意西行印度為求大乘佛法《瑜伽師地論》,此論屬後身菩薩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所宣,今尊者謂以邪書,不怕因謗佛謗法而受因果嗎?

當年鳩摩羅什法師他在龜茲國的時候也學習大乘佛法,可是到了這個時候,龜茲國、高昌國似乎就剩下小乘佛法了,大乘佛法則失傳或者不被當地眾生接受認可。可見這小乘佛法的力量還是很大,能夠使令大乘佛法失傳或於眾生失信。在錫蘭即現在斯裡蘭卡這地方也有過大乘佛教的傳承,如《楞伽經》據說就是佛於錫蘭宣講的。但同樣是很遺憾,大乘佛教到今天並未傳承下來,南傳小乘佛法。

我們從《玄奘法師傳》上了解到,玄奘法師到印度去的目的何在?至少是去求完整的《瑜伽師地論》的法寶及傳承,這是非常肯定的。

現在再來回味這句話,悼還源之梗流。可見在菩提大道上,追求佛法即「還源」的真理,這徵途中會遇到多大的困難。即使到了今天,大乘佛法在我國漢藏兩地皆繁榮昌盛,而又有多少學人舍大乘而趨小乘,又有多少學人學大乘而心小乘,更有多少學人學佛法而成外道。悼還源之梗流」,難道只是胸懷天下蒼生的大乘菩薩之悲嘆?而我們也在佛前發過「無上佛道誓願成」誓言的學子,不應有掃除「梗流」之志去荷擔如來之家業嗎?

《瑜伽師地論》與我們同行!感恩各位的聆聽,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我們一起來修學《瑜伽師地論》續四
    現在六門分別第二個「彰所因」,在這一段中闡述《瑜伽師地論》是【唯識宗】成立的因緣,為什麼這個時候有這樣的佛法出現?按《釋論》等雲,這句話是這個遁倫法師說的。根據就是這個《瑜伽師地論釋》,還有其他的參考書上說的。
  • 怎樣才能更好的修學《瑜伽師地論》?
    是故,末學雖才疏學淺,自覺惶慚,仍不怕被噴在此搬磚,談點怎樣學好《瑜伽師地論》這一佛法巨著以及維護好這一修學清淨道場的一點建議,供諸位同修參考。一、共同遵守好本群的群規,尊重分享員群主圓覺法師及各位大德善知識的法供養及辛勤勞動。末學此一期間雖在打七禪修,不能直接參與群裡學習及討論,但也於課間偶而關注群裡動態。
  • 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講解
    念誦瑜伽師地論可以讓我們的人生減少痛苦和遺憾,使我們的災禍和魔難得到消減,也可以為我們化解心中的邪念和怨恨,使我們的內心更加的清明和安定,而且通過念誦瑜伽師地論還可以幫助我們增強定力,使我們在字面對任何誘惑時都能保持自己的理智和本心。那麼瑜伽師地論講解是什麼呢?
  • 關於唯識學中的幾個問題——我們一起來修學《瑜伽師地論》續五
    今天討論一下學習本論過程中的一些問題。第一個問題,看了上面的分享,或許有同修會問:在昨天有說到賓頭盧尊者和彌勒菩薩分別為無著菩薩開示了大小乘佛法的空觀,那麼這個小乘佛法的空觀和大乘的空觀有什麼差別和不同?小乘的空觀就是比較注重於人我空,觀無人我,觀察色受想行識都是無常,我不可得。
  • 「法門龍象班」招納賢才 法門寺佛學院《瑜伽師地論》研究班招生
    興教寺三藏院內的玄奘大師和圓測法師、窺基法師兩位弟子塑像法門寺佛學院是中國第一所宣講《瑜伽師地論》的佛學院,已有三屆研究生畢業。歡迎有緣人一起來學習玄奘大師用血汗乃至生命取回來的《瑜伽師地論》。院長學誠法師一、修學期限和內容:第一階段(3年):聞慧,學習《瑜伽師地論》第二階段(3年):思慧,復講《瑜伽師地論》第三階段(3年):修慧
  • 《瑜伽師地論素解》卷一什麼是瑜伽師地?跟健身瑜伽區別是什麼?
    第一章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第一1.瑜伽師地【原文】云何瑜伽師地。謂十七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十五者菩薩地。十六者有餘依地。十七者無餘依地。如是略說十七。名為瑜伽師地【解釋】云何瑜伽師地。謂十七地。
  • 佛學:現觀莊嚴論、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順中論
    現觀莊嚴論)的主要內容是為《般若經》中所隱含的修行次第和方法進行了解釋,並按照三智、四加行與果法身的條理,對般若全經的內涵做出詮釋,指出了空相應的落薩大乘修習是自利利他,體悟無生進而成佛道的過程。到了公元8-9世紀時,東印度波羅王朝的達摩波羅王特別推重《般若經》,解釋《般若經》的《(現觀莊嚴論》也得到了重視,直到公元13世紀佛教在印度衰落的期間,此論一向宏傳很盛,受到當時學人的廣泛重視,在印度佛學的晚期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瑜伽師地論》共一百卷,由彌勒菩薩講述,無著記,漢譯本由玄奘大師所譯。全經以作者聽聞彌勒講堂說法的經過為主要內容。
  • 遐徵求道息群諍——我們一起來修學《瑜伽師地論》續十
    菩提流支和勒那摩提都是來自印度的梵僧,這兩個梵僧,都把世親菩薩根據《華嚴經十地品》而作的《十地經論》共同進行了翻譯並弘揚。但在弘法的過程中,菩提流支形成了以佛性為新燻而成的習所成種的《十地經論》北道流派,而勒那摩提則是認為佛性自性住種性為本有的南道流派,所以就形成南北兩道知見、觀點、立宗的分歧。
  • 農曆五月十五 法相宗要典《瑜伽師地論》譯定日
    彌勒菩薩宣說五部大論,《瑜伽師地論》是最根本的一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2014年6月12日,農曆五月十五,《瑜伽師地論》譯定紀念日。《瑜伽師地論》,共一百卷,彌勒菩薩講述,無著菩薩記錄,唐玄奘法師譯,也簡稱《瑜伽論》,是瑜伽學派的基本論書,是法相宗最重要的典籍,更是我國佛教史上最重要的論書之一。唐太宗貞觀二十年五月十五,玄奘法師在弘福寺翻經院開始翻譯《瑜伽師地論》,二十二年五月十五譯畢,由沙門靈會、朗囗等筆受。
  • 佛教『南懷瑾』《瑜伽師地論》《俱舍論》的兩兄弟菩薩!
    2、最後,他著作很多,世親菩薩的著作,等於在生的時候比他的哥哥的著作還多,學問好得很,修養修持也很高,但是,他反對大乘的路線,後來,譬如我們現在講《俱舍論》,很多的論著都是天親世親菩薩的著作,後來,他受哥哥的影響感化了,回心向大,「嘛哈呀」就是「摩訶衍」,我們念「摩訶」,實際上這個用唐音翻譯過來,叫「嘛哈呀」大乘,「嘛哈呀」就是大乘,我們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嘛哈」,在日本照中國唐朝的發音
  • 《瑜伽師地論》|詳述其他唯識相關經論之的無種姓觀!
    在唯識系的經論中除了上述之《瑜伽師地論》外,其他論及「無般涅槃法」之相關經論有《大乘莊嚴經論》、《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及真諦三藏譯《攝大乘論釋》等,這些論全是無著菩薩的作品,大概是無著菩薩已說明得很詳細,而其他的論師將大部分的精神在成立唯識之論述。
  • 靜波法師:如何跟善知識修學?答案在這裡
    根本生信 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一定要有信心和恭敬心。《華嚴經》中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信無垢濁心清淨,滅除憍慢恭敬本,亦為法藏第一財,為清淨手受眾行」。信心是希望,是佛法的根源,是修道的根源,一切功德的根本,所有的功德都是從這個地方生長出來的。
  • 論玄奘的因明學成就
    《瑜伽師地論》在古因明的發展史上有著顯著的地位。作為佛家邏輯的因明學,其名稱就是在此論中正式確定下來的。因明既然是《瑜伽師地論》的重要內容之一,研習因明自然成為玄奘求法的必修課。  玄奘在童年時期就接受了父親所給予的儒家教育,懂得向尊者看齊,成年後,又繼承了中國古代士人不遠萬裡求學問道的優良傳統。國內的遊學已經使他窮通諸部,聲譽大著。一到佛國,更是如魚得水。
  • 《顯揚聖教論》現觀解:開卷·弘傳
    不過直到兩年後,唐太宗又親閱了《瑜伽師地論》,被其中精深的義理與廣大的境界所折服,才最終完成這篇「遲到」的序言,這就是有名的《聖教序》。《佛祖統紀》記載太宗的讚嘆之詞:「佛教廣大,猶瞻天瞰海,莫極高深。九流典籍若汀瀅方溟渤耳。世言三教齊致,此妄談也。」而《顯揚聖教論》與《瑜伽師地論》之間正有著很深的淵源。
  • 定慧一體止觀雙修?定慧等持止觀雙運?你究竟還要歧途上走多久呢
    那麼一方面會給你自己實修「止觀」帶來障礙;另一方面則說明你真的缺乏實修「止觀」的經驗。或者說,你持有這樣的見地,很有可能就沒有實修過一次「止觀」!我們這裡要明確指出的是,止觀法門對於佛法初學者來說,就必須先修「止」!那麼什麼是止呢?我們又要止個什麼呢?其實就是止息我們的心!更為精準的講,止息的是我們的「意」,也就是大家經常口裡所說的「妄念」!
  •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注》評介
    法久弊興,公元15世紀,至尊宗喀巴大師應運而生,多聞實修,慎重戒律;廣攬一切顯密經論,總匯印藏各派教授,以正見抉擇所學,建立圓滿修學體系。尤以《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為修行次第所依,整飭戒律,肅清流弊。藏傳佛教根基得以建立,佛法久住至今而不晦者,厥功至偉。《廣論》之弘傳極廣,不囿格魯,新舊各派俱重研習;傳香巴拉國亦恭請供養,依教奉行。
  • 《瑜伽師地論》內明處(18):想差別施設建立相(17)初頌攝(17)句(16)唯大乘說(3)二無我性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又有二種無我性,是指補特伽羅無我性,及法無我性。《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云何貫穿補特伽羅無我性?謂由唯一相,可得所顯故。《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云何貫穿法無我性?謂唯由一相,可得所顯故。此中,可得者,謂即於彼事道理可得,聖智所行。」法無我性指法的名句文是不自在的,說花也不是真的有花,因此稱為法無我性。」無我是顯示不自在、沒有主宰性,是被因緣控制,所以是無我的。空比較強調沒有,根本就沒這件事情,比如說我空,根本沒有我,哪裡還可談到有我?
  • 《菩提道次第廣論》·下士道 | 卷四 第38課
    這些內容是根據《瑜伽師地論》的《菩薩地》中的內容摘錄的。 【卯三、時間差別】恆常時中,於如是等隨應而行,若遇佳節及大時會,當隨力能修妙供養。在平時應當始終按照要求如理如法、應時隨分地進行供養,如果值遇佳節殊勝日或者大法會,應當盡力修習善妙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