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十五 法相宗要典《瑜伽師地論》譯定日

2020-12-13 手機鳳凰網

彌勒菩薩宣說五部大論,《瑜伽師地論》是最根本的一部。(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2014年6月12日,農曆五月十五,《瑜伽師地論》譯定紀念日。

《瑜伽師地論》,共一百卷,彌勒菩薩講述,無著菩薩記錄,唐玄奘法師譯,也簡稱《瑜伽論》,是瑜伽學派的基本論書,是法相宗最重要的典籍,更是我國佛教史上最重要的論書之一。

唐太宗貞觀二十年五月十五,玄奘法師在弘福寺翻經院開始翻譯《瑜伽師地論》,二十二年五月十五譯畢,由沙門靈會、朗囗等筆受。

除去玄奘法師翻譯的百卷本,本論異譯本還有北涼曇無讖翻譯的《菩薩地持經》十卷、劉宋求那跋摩翻譯的《菩薩善戒經》九卷、梁真諦翻譯的《決定藏論》三卷,後三種都是節譯本。

三乘行人稱瑜伽師,瑜伽師所依所行的境界有十七聚,稱為瑜伽師地。本論明瑜伽師所行的十七地,故稱為《瑜伽師地論》。十七地者,就是第一五識身相應地,一直到第十七無餘依地。

《一切經音義》曰:「瑜伽,此譯雲相應。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諸法,皆名相應。境謂一切所緣境,此境與心相應,故名境相應。行謂一切行,此行與理相應,故名行相應。果謂三乘聖果,此果位中諸功德更相符順,故名果相應。師地,師謂三乘行者,由聞思等次第習行,如是瑜伽隨分滿足,展轉調化諸眾生,故名瑜伽師。師謂教人以道者之稱也,舊經中言觀行人者也。地謂境界所依所行,或所攝義,是瑜伽師所行境界,故名為地,即十七地也。」

釋迦牟尼圓寂後的一千年中,無著菩薩從阿逾陀國講堂飛升到夜摩天種,聽彌勒菩薩講這部大論,回到世間後晝日為大眾宣說。

《瑜伽師地論》譯出後,又有不少高僧撰寫相應著述,比如:《瑜伽論略纂》十六卷,唐窺基撰。《瑜伽論劫章頌》一卷,唐窺基撰。《瑜伽倫記》四十八卷(或作二十四卷),唐遁倫集撰。

玄奘(600~664),唐代高僧,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經家之一。姓陳,俗名褘,偃師人。玄奘法師於唐太宗貞觀年間西行,跋涉萬裡,於貞觀七年至印度,在印遊學多年,深受戒日王之敬重,戒日王曾為法師設大會,敕使諸國義解之徒於曲女城匯集,玄奘法師受請登床,專揚大乘論意,被尊為「大乘天」。法師於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以所獲梵本六百五十七部獻於朝,太宗使於弘福寺傳譯之。高宗永徽三年,於慈恩寺以西域之法建大塔。顯慶四年,高宗以玉華宮為寺,次年法師於該寺譯《大般若經》。麟德元年二月,命弟子普光抄錄所譯之經論,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同月五日示寂,壽六十五。玄奘法師一生事跡,詳見《大唐西域記》《廣弘明集》《續高僧傳》《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佛祖通載》諸書。

相關焦點

  • 《瑜伽師地論素解》卷一什麼是瑜伽師地?跟健身瑜伽區別是什麼?
    第一章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第一1.瑜伽師地【原文】云何瑜伽師地。謂十七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十者聞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聲聞地。十四者獨覺地。十五者菩薩地。十六者有餘依地。十七者無餘依地。如是略說十七。名為瑜伽師地【解釋】云何瑜伽師地。謂十七地。
  • 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講解
    念誦瑜伽師地論可以讓我們的人生減少痛苦和遺憾,使我們的災禍和魔難得到消減,也可以為我們化解心中的邪念和怨恨,使我們的內心更加的清明和安定,而且通過念誦瑜伽師地論還可以幫助我們增強定力,使我們在字面對任何誘惑時都能保持自己的理智和本心。那麼瑜伽師地論講解是什麼呢?
  • 怎樣才能更好的修學《瑜伽師地論》?
    十餘天前圓覺師父找到末學,說發心要建一個《瑜伽師地論》的學習群。末學自於兩個月前始入網群學習以來,較早與圓覺師父有緣認識,故能從從圓覺師父在群裡的見地及發表的知見中知道一點圓覺師父發心的緣起,引用圓覺師父震耳發聵的開示:「群裡多有學人,總認為心能自見,卻不知隨順覺性。
  • 大雁塔的日日夜夜,玄奘將「萬法唯識」哲學理念發展成了法相宗
    而法相宗,卻是原汁原味的「天竺佛法」。我曾經在大學裡幾乎花了兩年的時間,想徹底讀通《成唯識論》和《瑜伽論》,但很可惜,我的資質有限,能領會的,終究是冰山一角。不過即使是這一角,也讓我感受頗深。所謂「萬法唯識」,就是指世間萬物以及它們表現出來的生機和發展現象都是來源於我們的心識,而非事物自己的實性。
  • 我們一起來修學《瑜伽師地論》續四
    現在六門分別第二個「彰所因」,在這一段中闡述《瑜伽師地論》是【唯識宗】成立的因緣,為什麼這個時候有這樣的佛法出現?按《釋論》等雲,這句話是這個遁倫法師說的。根據就是這個《瑜伽師地論釋》,還有其他的參考書上說的。
  • 「法門龍象班」招納賢才 法門寺佛學院《瑜伽師地論》研究班招生
    玄奘大師13歲出家,出家後廣學眾多經論14年,27歲去印度學習《瑜伽師地論》,做各項準備工作和在路上來回就花了近9年的時間,在印度依止戒賢論師先後學習了3遍《瑜伽師地論》,解決了他心中的所有疑惑。法門寺佛學院《瑜伽師地論》研究班招生簡章法門寺佛學院始建於2004年,由學誠法師創建並擔任院長。《瑜伽師地論》是法門寺佛學院的重點課程,每天靜坐兩支香是法門寺佛學院的特色課程,為培養名副其實的「人天師表」和「法門龍象」,大膽嘗試對研究生教育模式進行改革,用9年時間專學《瑜伽師地論》命名為「法門龍象班」。
  • 佛學:現觀莊嚴論、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順中論
    現觀莊嚴論)的主要內容是為《般若經》中所隱含的修行次第和方法進行了解釋,並按照三智、四加行與果法身的條理,對般若全經的內涵做出詮釋,指出了空相應的落薩大乘修習是自利利他,體悟無生進而成佛道的過程。到了公元8-9世紀時,東印度波羅王朝的達摩波羅王特別推重《般若經》,解釋《般若經》的《(現觀莊嚴論》也得到了重視,直到公元13世紀佛教在印度衰落的期間,此論一向宏傳很盛,受到當時學人的廣泛重視,在印度佛學的晚期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瑜伽師地論》共一百卷,由彌勒菩薩講述,無著記,漢譯本由玄奘大師所譯。全經以作者聽聞彌勒講堂說法的經過為主要內容。
  • 農曆五月二十九 世親菩薩《唯識三十論》譯出紀念日
    《唯識三十頌》是《瑜伽師地論》要點的結晶(圖片來源:資料圖片)2014年6月26日,農曆五月二十九日,是《唯識三十論頌》譯出紀念日。《唯識三十論頌》,一卷,古印度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又作《唯識三十頌》《唯識三十論》《三十唯識論》《高建法幢論》。以三十偈頌詮釋唯識教義,乃瑜伽十支論之一。《唯識三十頌》是世親菩薩在其滅度之前,以悲愍心,將篇幅浩瀚的一百卷《瑜伽師地論》,取其菁華,濃縮成此三十頌,以方便後世眾生受持讀誦,故《唯識三十頌》可說是《瑜伽師地論》要點的結晶。
  • 西涉艱辛終不悔—我們一起來修學《瑜伽師地論》續十一
    玄奘大師以大乘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理,開示高昌王大乘根基之法要,唯持淨素,「受餘別食」。受供養後,則來到了當地的一個小乘佛法道場奇特寺,參文訪寺裡住持木叉鞠多尊者。尊者也在奘大師面前表現出了他於小乘宗見方面獨到、深入的見地,並展現其博學多聞、思路敏銳、條理清晰的智慧。
  • 《瑜伽師地論》|詳述其他唯識相關經論之的無種姓觀!
    在唯識系的經論中除了上述之《瑜伽師地論》外,其他論及「無般涅槃法」之相關經論有《大乘莊嚴經論》、《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及真諦三藏譯《攝大乘論釋》等,這些論全是無著菩薩的作品,大概是無著菩薩已說明得很詳細,而其他的論師將大部分的精神在成立唯識之論述。
  • 農曆正月十五 玄奘法師譯成《顯揚聖教論》紀念日
    顯揚聖教論(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印媛) 2013年2月24日,農曆正月十五,是玄奘法師譯成《顯揚聖教論》紀念日。《顯揚聖教論》為無著菩薩所造,是顯揚《瑜伽師地論》要義最重要的論著,古稱瑜伽論十支之一,也是唯識宗十一論之一。據《開元釋教錄》記載,唐太宗貞觀二十年正月十五日,玄奘法師於弘福寺譯成此論。《顯揚聖教論》,無著菩薩造,玄奘法師譯本共二十卷。《顯揚聖教論》是顯揚《瑜伽師地論》要義最重要的論著,古稱「瑜伽論十支」之一,也是唯識宗十一論之一。
  • 關於唯識學中的幾個問題——我們一起來修學《瑜伽師地論》續五
    再比如唯識空觀,在法理上與大乘空觀都是一脈相承的,就說本論《瑜伽師地論》及《攝大乘論》說的以「唯識無義」、「心外無境」的抉擇,無論實相唯識或虛相唯識,自空唯識或他空唯識,從一開始就已抉擇了相上一切萬有均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虛妄的、空幻的,而且唯識更是從心識自相、行相、法相等方面以佛法法理詳盡闡述了諸佛秘密心語的現觀境界。如在對極微的抉擇上,小乘承許為實有,唯識抉擇為無生。
  • 佛教『南懷瑾』《瑜伽師地論》《俱舍論》的兩兄弟菩薩!
    2、最後,他著作很多,世親菩薩的著作,等於在生的時候比他的哥哥的著作還多,學問好得很,修養修持也很高,但是,他反對大乘的路線,後來,譬如我們現在講《俱舍論》,很多的論著都是天親世親菩薩的著作,後來,他受哥哥的影響感化了,回心向大,「嘛哈呀」就是「摩訶衍」,我們念「摩訶」,實際上這個用唐音翻譯過來,叫「嘛哈呀」大乘,「嘛哈呀」就是大乘,我們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嘛哈」,在日本照中國唐朝的發音
  • 法相宗
    ,又名唯識宗或有相宗。唯識學說建立種種「法相」,以解釋宇宙人生的真理,力矯空宗末流斷滅空的偏執,故名「大乘有宗」。  唯識思想的發展,在佛教教理史上是一大邁進,從阿含、般若、中觀乃至瑜伽,逐漸開展,這是印度佛教思想愈趨縝密、圓融的過程。在公元四、五世紀,無著的《攝大乘論》和世親的《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為唯識思想的代表著作。
  • 《顯揚聖教論》現觀解:開卷·弘傳
    而《顯揚聖教論》則是無著菩薩將《瑜伽師地論》當中的精義再進行系統梳理之後,主要從菩薩乘修行的角度作的一部具有綱要性質的論典,所以在唯識宗所謂的「十一支」即十一部基本論典中,《顯揚聖教論》有「總苞眾義支」之稱。蕅益大師在《閱藏知津(第6卷-第44卷)》卷37中曾這樣評價:「此論一部,總二十卷,乃瑜伽師地論之樞要也。」
  • 為何玄奘大師創立的法相宗知者甚少?《西遊記》人物與唯識有關?
    佛教法相宗是由唐朝玄奘大師所創立,主要是以他從天竺所取回的唯識經論為基礎的大乘佛學宗派。但了解和研究這個宗派的人相較於淨土宗和禪宗來說要少得多,一方面是由於唯識理論過於深奧;另一方面是因為玄奘大師翻譯時為忠實於原經文,所譯文字就顯得艱澀難解。
  • 薛軍|民法典網絡侵權條款研究:以法解釋論框架的重構為中心|比較法...
    所謂後法典時代,主要是指在民法典編纂完成後,民法理論與實踐,在很大程度上將依託於對民法典條文與制度的闡釋而展開。民法典編纂並沒有也從未追求將民事領域所有的法律規則毫無遺漏地納入民法典之中,因此,在民法典之外不可避免地仍然存在大量的特別法、單行法規則。
  • 論玄奘的因明學成就
    奘師赴印前就已確定要到印度的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向戒賢論師學習《瑜伽師地論》,這是他西行求法的主攻方向。《瑜伽師地論》在古因明的發展史上有著顯著的地位。作為佛家邏輯的因明學,其名稱就是在此論中正式確定下來的。因明既然是《瑜伽師地論》的重要內容之一,研習因明自然成為玄奘求法的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