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萬億噸!2020 年全球人造材料重量正式超過所有活生物重量

2020-12-15 中國生物技術網

自第一次農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已經極大地改變了地球面貌,人類通過農業和採伐等活性讓植物生物量減少了一半,與此同時,人造物體不斷產生和累積還讓地球活生物量與人造質量之間的平衡發生了轉變。

那麼,目前全世界人造材料的總重量是多少?與大自然生物體重量相比又如何?

今天,《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2020 年或標誌著人造質量超過全球活生物量的轉折點。過去 100 年裡,建築、道路、機器這類人造物體的質量每 20 年翻一番。平均而言,地球上每個人每周都會產生超過其體重的人造質量。這樣一個結果提醒我們,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正在不斷增加。

(來源:Nature

對此,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植物與環境科學系的 Ron Milo 及其同事表示,20 世紀初,人造物體的質量相當於總生物量的 3% 左右;而今天,人造質量已經超過了全球總生物量,如今的全球總生物量在 1.1 兆(萬億,下同)噸上下。按照目前的趨勢,人造質量預計將在 2040 年超過 3 兆噸,幾乎是地球總生物乾重的 3 倍。

雖然人類數量僅佔全球生物總量的 0.01%,然而,早在 3000 年前,人類就已經對地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自第一次農業革命以來,人類通過農業和採伐等土地利用變化將植物的數量從大約 2 兆噸減少至一半。隨著現代農業佔用越來越多的土地來種植作物,農作物的總質量遠遠超過了因森林砍伐損失的植物量。這些全球生物量變化影響了碳循環和人類健康。

此外,人類的其他行為(如畜牧業,狩獵和過度捕撈)極大地影響了生物多樣性。最近一項調查發現,地球上現存生物中絕大多數 (約 90%) 為植物,其次是細菌、真菌、古細菌、原生生物和動物。

21 世紀的人類活動,人造物品的生產和積累給地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隨著人類對全球影響的加速,定量評估和監測社會經濟體系的物質流動變得越來越緊迫。如何將生物量和人造質量進行比較也是一個難題。

(來源:outh Ki Awaaz)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植物與環境科學系的研究人員評估了 1900 年至今的全球生物量和人造質量的變化,並分析了兩種主要人造質量和總生物量之間的關係。其中生物量指所有活生物體的全球總質量,人類本身 (及其家畜) 也是全球生物量的一部分;人造質量指人類製造的無生命固體物質(還未拆除或停用的設備,又稱 「人造大規模廢物」)。

通過分析全球生物量和人造質量的乾重,研究人員發現,過去 100 年,人造質量快速增加,幾乎每 20 年翻一番。然而,總生物量卻沒有顯著變化。過去 5 年,人造質量已經達到每年 300 億噸,相當於每個人每周產生超過其體重的人造質量。這樣一來,人造質量和總生物量差距迅速縮小。

在 20 世紀初,人造質量僅為全球生物量的 3%。到 2020 年,人造質量已經超過全球生物量。人造質量的大部分來自建築與道路;其他的還包括塑料和機器。

圖 | 自 1900 年起,生物量乾重和人造質量曲線圖(來源:Nature

研究人員同樣比較了總生物量溼重和人造質量,積累人造質量廢物比較。人造質量廢物指已被拆除或停用的人造物質(不包括採礦,景觀改造等未使用的大塊礦石)。如果考慮到這些廢棄物,生物量乾重在 2013 年就超過了總生物量。而按溼重計算,目前總生物量約為 2.2 兆噸,人造質量將在 2030 年超過總生物量。

圖 | 自 1900 年起,生物量溼重和人造質量曲線圖(來源:Nature

此外,研究人員還比較了主要人造質量和生物量。其中主要人造質量類別為建築和基礎設施(混凝土、骨料、磚和瀝青組成),主要的總生物量類別為喬木和灌木。研究發現,前兩種主要的人造質量已於近期超過後者。類似地,全球塑料生產總量比所有陸地和海洋動物的總量還多。

圖 | 2020 年全球生物量和人造質量的關鍵組成部分(來源:Nature

研究顯示人造質量組成的變化顯示了自 20 世紀以來道路發展的趨勢,例如,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以磚塊為主的建築逐漸轉變為混凝土建築,20 世紀 60 年代瀝青開始作為主要道路材料。此外,人造質量變化與世界大戰和重大經濟危機等全球性事件有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造質量持續增加,最高每年超過 5%。這一時期被稱為 「大加速」,特點是消費增加和城市發展。

作者指出,轉折出現的具體時間取決於定義,因此估算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浮動性。使用乾重,溼重估算或對質量類別的其他定義,轉折仍可能發生在過去、當下或未來的十年。如果以目前的趨勢持續下去,到 2040 年,包括廢物在內的人造質量將超過 3 兆噸,幾乎是地球總生物乾重的 3 倍。

該研究中人造質量的積累主要來自巖石和礦物的轉化,在這個過程中,人類將近地表礦床轉化為對社會有用的方式,這樣一來,對自然棲息地、生物多樣性以及各種氣候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鑑於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較大且發展迅速,因此,當前的地質時代可重新命名為人類世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3010-5

來源:學術頭條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指出2020 年全球人造材料重量正式超過所有活生物重量
    自第一次農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已經極大地改變了地球面貌,人類通過農業和採伐等活性讓植物生物量減少了一半,與此同時,人造物體不斷產生和累積還讓地球活生物量與人造質量之間的平衡發生了轉變。那麼,目前全世界人造材料的總重量是多少?與大自然生物體重量相比又如何?
  • 【BBC英語教學】研究稱全球人造物重量將超過所有活生物重量
    科學家們說,到2020年12月底,人造物體的總重量可能會超過生物的總重量。從塑料瓶、磚頭到混凝土,人類為了建造房屋、道路和機器而生產的物體的重量每二十年翻一番。與此同時,所有生物的重量,即生物量,都略有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森林的減少。
  • 人類歷史新裡程碑,科學研究發現人造物重量首次超越所有生物質量
    人類正在急速改變地球,除了溫室氣體導致氣候暖化,所製造的物品總重量今年也將首度超越所有生物總重量。以色列斐茲曼科學研究院(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團隊估算,人造物總重量已突破生物質量(Biomass,所有生物的重量)1.1億公噸,其中建築物、道路佔人造物最多,而生物質量由於 森林砍伐和物種滅絕正在下降。研究計畫主持人米洛博士(Prof.
  • 2020年,人類製造的東西,首次超過了世界所有生物總和
    12月9日發布的一項研究表明,人類對地球的影響令人震驚,這標誌著2020年將是人造材料超過地球生物量的總和。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自1900年以來,人造材料(例如混凝土,鋼鐵和瀝青)的總質量迅速增加,當時僅佔植物生物量的3% ,動物和微生物。
  • 《自然》論文:2020年或為人造質量超過活生物量轉折點
    中新網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項環境科學研究論文指出,2020年或標誌著人造質量超過活生物量的轉折點。  該論文稱,過去100年裡,建築、道路、機器這類人造物體的質量每20年翻一番。最新研究結果提醒人們,人類對地球的影響正在不斷增加。
  • 全球人造物質超過了所有生物總量
    全球人造物質超過了所有生物總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2 20:11:37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Ron Milo團隊發現,全球人造物質超過了所有生物總量。
  • 伊利諾伊大學開發出可承受自身12000倍重量的人造肌肉
    能承受多少重量呢?恐怕再厲害也比不過這傢伙了,就是它,人造肌肉!這圖是放大後的,人家本身直徑只有 0.4 mm。你別看它細的跟根繩似的,人家可是大力士,據說可以能夠承受 12,000 倍於自身的質量。相當厲害吧。它是由伊利諾伊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系(MechSE)的研究人員們研發的,由一種由碳纖維和橡膠製成。
  • 減緩全球變暖 人人有責
    2020年氣候雄心峰會於北京時間12月12日以視頻方式舉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峰會上致辭,呼籲全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對於氣候變暖,大家的焦點在於全球變暖的主要責任是否在人類。為此,古特雷斯才呼籲世界各國領導人宣布本國進入「氣候緊急狀態」,到2030年實現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與2010年相比減少45%,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令人欣慰的是,已經有約38個國家向著減排的方向前行。不過,還有些國家在觀望,主要原因在於,懷疑人類的行為是否是引發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 鋼鐵航母中國寶武年產鋼突破1億噸!中國鋼企問鼎全球第一
    12月23日19時40分許,93歲的寶鋼第一任董事長黎明通過遠程的「一鍵煉鋼」功能,下達了鋼鐵央企中國寶武2020年第1億噸鋼的煉鋼指令。「我宣布中國寶武鋼鐵集團有限公司2020年煉鋼產量突破1億噸,『億噸寶武』今日夢圓。」在25分鐘後的「億噸寶武」達成儀式上,中國寶武黨委書記、董事長陳德榮正式宣布中國寶武跨入「億噸寶武」時代,成為了中國首家實現億噸年產量的鋼鐵集團,問鼎全球鋼企粗鋼產量之冠。這一年產量相當於24年前的全國產量。 陳德榮隨後激動哽咽,我們見證了這一跨越歷史的時刻。
  • 五星紅旗閃耀月球背後:選材超1年,重量1公斤!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航天三江九部科研人員告訴記者,這面閃耀月球的五星紅旗重量只有1公斤,在正負150攝氏度的溫差下仍能「保持本色」。  五星紅旗展示系統技術負責人程昌說,科研團隊在選材上花費的時間就超過1年,最終挑選出了二三十種纖維材料,然後通過做包括熱匹配性,耐高低溫、防靜電、防月球塵埃等在內的物理試驗,科研團隊最終決定採用某新型複合材料。  他告訴記者,這種材料既能滿足強度要求,又能滿足染色性能要求,從而保證國旗能夠抵禦月表惡劣的環境,做到不褪色,不串色、不變形。
  • 能承受自身重量的幾萬倍,這種甲蟲的硬殼是怎麼來的?
    作為昆蟲綱中最大的目,目前全世界的甲蟲有183科,超過40萬種被描述,佔全世界所有物種的25%。「堅硬的盔甲」是甲蟲的外骨骼,可承受一定的壓力,對其內部組織具有保護作用。 到底有多堅硬?
  • 2020年摩託車界馬力重量排行榜
    ※針對2020年7月上旬當時,能在日本國內購買到的市售車現行版的規格數值(依照各大摩託車廠牌在官方網站上所公布的規格)進行比較。雖然早期只有F1以及WGP戰車的馬力重量比才能低於「1.0」,一般公道版車款如果馬力重量比能夠小於1的話,通常就會被認為是「理想中」的車款,但是最近幾年卻陸續出現了許多馬力超過200ps而且又非常輕盈的1000cc超級運動車款,因此馬力重量比小於1如今也變得越來越不稀奇。
  • 年產鋼突破1億噸!鋼鐵航母中國寶武問鼎全球第一
    億噸寶武 鋼鐵航母  12月23日,中國寶武集團在上海宣布,2020年其鋼產量已超過1億噸。中國寶武正式跨入「億噸寶武」時代,成為了中國首家實現億噸年產量的鋼鐵集團,問鼎全球鋼企粗鋼產量之冠。這一年產量相當於24年前的全國產量。
  • 烘焙百分比、入模量及各材料重量的計算
    烘焙百分比與我們從學校學到的百分比%的概念不同,我們通常理解的百分比是指所有材料總和為100%,但烘焙百分比是以麵粉(使用多種麵粉,要將麵粉總和計算)為100,相較於其他材料的比例,上圖總和X=100+A+B+C+……其X勢必會大於100,有可能是200有可能是220等各種數,這個就要看配料裡面具體的數值了公式如下:原材料百分比=原材料重量÷麵粉重量
  • 全球粗鋼11月產出1.58億噸
    全球粗鋼11月產出1.58億噸2020-12-23 07:57:20   來源:富寶資訊     列印   世界鋼鐵協會數據顯示,全球粗鋼11月產出同比增長6.6%至1.58億噸。
  • 人造物的質量首超全球生物質量,這意味著什麼?
    據報導,根據今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英國《自然》雜誌上的一篇文章,來自以色列的科學家團隊估算了從1900年開始至今的全球生物量和人造物質量的變化情況,發現當人類進入到21世紀後,伴隨著人造物質量的飛升,截止到2020年,人造物質量已經超過了全球總生物量,「人類世」真的來了!
  • 《自然》:人類迎來新世界轉折點,人造質量首次超過全球總生物量
    ,2020年或標誌著人造物體質量超過總生物量的轉折點,人類已經成為塑造地球面貌的主導力量。自第一次農業革命以來,人類通過農業和採伐等土地使用方式,讓植物生物量從約2兆噸(2萬億噸)減少到目前的約1兆噸。人造物體(人造質量)的不斷產生和累積還讓生物量與人造質量之間的平衡發生了轉變。研究表明,在20世紀初,人造物體的質量相當於總生物量的3%左右;而今天,人造質量已經超過了全球總生物量,如今的全球總生物量在1.1兆噸上下。
  • 全球首個完成臨床試驗的人造生物工程角膜上市 中國團隊攻關10年
    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完成臨床試驗的生物工程角膜的上市,將為我國400萬乃至全球6000萬的角膜盲患者帶來復明的希望。(完) 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視力殘疾全球數據報告》顯示:中國共有盲人800多萬人,角膜病是僅次於白內障的第二大致盲眼病。目前世界上約有6000萬名角膜盲患者,其中我國大約有400萬。據2010年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顯示,全國角膜盲導致單眼盲人數達292.5萬,其中雙眼角膜盲有44萬。
  • 「1千克」重量即將被重新定義!你身上的肉肉重量會有變化嗎?
    科學數據都需要一個衡量基準,化學上我們把碳12原子的12分之1作為一個基準的相對原子質量來衡量其它原子的質量,在長度上我們把光在真空區域內用299792458分之1秒的時間所經過的距離定義為1米,銫133原子基態的能階間躍遷所產生的電磁波周期的9192631770倍被定義為1秒。
  • 地球60萬億億噸的重量是如何測量的?原理囊括了眾多科學定律
    ,呆了9年半的時間,就在他們的測量任務快完成的時候,外面傳來消息,說另一支只在靠近北極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考察隊,已經完成了測量,發現兩極附近的一度經線果然要更長一點,地球的南北兩極的確有點扁,所以到頭來,這支最倒黴的考察隊,花了近10年時間,獲得了一個自己不想接受的結果,而且這個結果還被別人率先發表了,的確是倒黴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