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5 0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張頤武:Z世代的衝擊力
教育強國
★★★★★
最近不少西方媒體關注了「Z世代」在這次由於喬治·弗洛伊德的死所激發的持續的示威中的影響力。他們一直是示威活動的主力,始終積極參與,甚至很大程度上主導事態的進程。英國《金融時報》網站的文章認為他們所形成的新的青年的文化在這次的疫情背景下示威之中有很大的作用。這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所謂「Z世代」,也類似中國常說的「95後」,是西方對於世代的描述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從1995年到二十一世紀的最初十年出生的世代。西方的觀察認為他們有兩個特點相當重要:
一是他們是國人常說的「網生代」,也就是數字世代的第一代的原住民,他們對於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手機文化熟悉也善於運用,並在其上形成其文化。而這種文化常常是「部落化」的。
二是他們出生在西方經濟發展較為順暢的「冷戰後」的階段,是在相對普遍富裕時代成長的,基本上多數天然屬於中產群體,其消費力的影響不容小覷。並對其上幾代人發生相當的影響,也更重視自我的感受和體驗。這些特點在他們逐漸成長的過程之中都在顯現出來。
三是他們的工作生活等各個方面更重視所謂的「靈活性」和個性,各種選擇選擇等都會更注重自我的滿足。
這些年來西方貧富差距的加大,中產群體下層的經濟地位下降,社會的多重矛盾如移民和種族等等的問題也都會浮現在很多Z世代的日常生活之中。這些社會矛盾多年的積累對於Z世代的影響是相當大的。隨著這次疫情在西方的蔓延和持續,現在看來,Z世代其實受到了相當大的衝擊,疫情的持續使得社會矛盾激化,而Z世代的靈活的學習和工作的選擇往往是社會保險難以覆蓋的,所以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在疫情下的停止或靜止狀態會讓他們在生活上最先受到了影響和損害。而青年對於社會不公的感受更容易形成較為激進的社會選擇的前提。這都會成為他們的社會行動的新的背景。這次的種族問題的凸顯,其實是多重社會問題的一個扭結點,這個點是相當能夠形成社會動員的,也是相當直接的。從這個點上,西方Z世代的年輕人看到了自身的不滿能夠釋放的空間。
而Z世代的「網生代」的特性,使得他們更傾向於通過社交媒體來取得信息,獲得對於世界的看法和認識,也傾向於在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中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與自己想法類似的人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形成的更多的認同,也更容易受到網絡上的各種意見和價值選擇的影響。因此其社會觀點往往由於這種相互影響而越發激進,容易形成「極化」的形態。而這些也由於屏蔽和消除了和不同看法的人之間的相互討論而越來越傾向明顯。
很多網絡上的社交媒體其實是高度「部落化」的,和所謂的「外人」,包括家中長輩等都沒有兼容性,完全是在自己的「圈子」裡活動的。很多年長的人根本和年輕人的網際網路文化是隔絕的,年輕人使用的社交媒體工具甚至都和一般社會熟悉的有所不同,其運用自如的社交工具並不和其他人兼容。他們所分享和重視的文化往往和社會上一般的形態有相當的差異。這樣的年輕的z世代一旦形成其政治和社會看法,往往根本就如橫空出世。這些年來如美國桑德斯等人的崛起,就是以激進的姿態切合了年輕的Z世代的相當多的需求而變得影響巨大。
這種「圈子」的文化一旦釋放其政治和社會的能量,「外溢」為社會行動,往往就會構成極大的社會衝擊。而他們的「圈子」文化往往平時局限在自己的圈子之中,和外人並無往來,外人對其影響往往也並不知曉,一旦釋放其能量,就具有相當大的影響。而這些社交媒體的「圈子」往往能夠在社會行動之中發揮獨特的組織和傳遞情況信息的作用,在諸如示威等看起來自發的活動中,以社交媒體進行組織,形成聲勢和某種通過網絡的特殊的組織性。這種新的社會運動的形態其實正是Z世代所提供的。
同時,這些行動由於其具有青少年的衝動性的特點,缺少自制力,也更容易出現暴力和逾越界限的活動,其觀念也相對簡單,由於其激進就往往做強勢的二元的非此即彼選擇。有難言的憤怒和不滿,但沒有更明確的目標和具體的策略。往往有即興的、發洩式的表現,卻難有清晰的社會運動常見的更為具有影響力和說服力的動員的訴求。
年輕人的精力旺盛,有西方媒體分析其健康受到新冠疫情的威脅相對較小,在社會相對停擺的狀態下也沒有其他的更多事情,這更能夠延續其街頭行動。這也造成這些街頭行動一旦興起,往往延綿不絕,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但熱度雖高,但其具體的訴求往往具有烏託邦的色彩。這肯定會促成社會的變化,但究竟最終社會會如何發展卻依然極不清晰。不少西方分析人士看到了其社會的潛能,但似乎也體現出相當複雜的狀況。
Z世代在這次的西方的大規模示威活動中彰顯其影響,其實說明「冷戰後」的「網生代」的一代人已經在西方社會中發生獨特的影響。這個Z世代的特性和對於整個世界的影響,值得我們深入觀察和思考。
(張頤武:長安街讀書會成員、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更多精彩請點擊
長安街直播
註: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新華網、澎湃政務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註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
原標題:《「教育強國」張頤武:Z世代的衝擊力》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