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每一本書,都能有紮實的收穫。 —— 奧野宣之
奧野宣之的這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昨日開始一有間隙就看,剛剛讀完。這是本意料之外的好書,作者從如何選書、購書、讀書,到如何記錄(筆記)、活用(轉化應用),系統詳盡地做了敘述。
我從初中開始受老師指引,開始喜歡上閱讀,也逐漸閱讀不同類別的書,許多年來很少有間斷。不過讀完之後的效果卻不大好,幾乎就是讀完一本扔一本,時間一長,最多也只能記住一些模糊的大概內容。實際上這就是讀書不夠精細、不夠深入的表現。多年來,我也深受其困。
奧野宣之
新聞傳媒出身的奧野宣之獨創的一元化筆記讀書法,全面涵蓋了選書、讀書、記錄等五個層面,倡導積極主動的筆記方式管理讀書生活。他在書裡談及自己的讀書體會和相關的種種,通過讀書筆記改變讀書方法、藉助讀書筆記來深化閱讀的記憶和思考,最終將讀過的書變為自己的精神財富——這其實是一個日益精進的過程。
書中最具特色的兩個部分,一是一元化的思維方法,二是簡單有效的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方法。以下做一些闡釋。
什麼是一元化筆記讀書法?
一元化的筆記讀書法,是奧野宣之的獨創,也是本書論述極多的內容,幾乎涵蓋了讀書前後的種種過程。
簡而言之,一元化筆記讀書法就是將讀書的相關信息和資料進行整合,記錄到同一本筆記本上的方法。
抽象的這樣講不大好理解,可以設想一下,就比如我們用電腦處理圖片、文檔等材料,最後都要整理並儲存到一個靈活可移動的U盤上。這個電子化的U盤就類似於奧野宣之的「信息一元化」之後的筆記本。實現筆記一元化之後,只需要簡單的翻閱自己的筆記本,相關信息就能觸發記憶,便能迅速地追索到相關信息。
信息經一元化處理之後,變得容易查找和歸檔
從整體上設定五個框架,將讀書相關信息逐一記錄:
①選書
將日常讀書看報時發現的好書,或者感興趣的書籍信息,隨手記錄到筆記本上。奧野宣之選擇在筆記本的末尾部分列一份讀書清單,簡單列明作者、書名、出版社等信息。
等到需要購書時,因為目的明確,往往就能選購到自己真正想讀、應該讀和心儀良久的書了。從而也避免了被誤導或被誘惑之下的衝動購買,而一時衝動買下的書往往不一定會去讀,反而造成不好的感覺。
採用列購書清單、做隨手筆記這樣的事前準備,我們就可以在書店裡徹徹底底地掌握主動權了。
②購書
在經過一系列的篩選縮減之後,就可以帶著這份清單去購書裡。這樣的方式,可以避免「好不容易去了一趟,卻什麼好書都沒找到」的情況,在短時間內有一次充實的購書體驗。
需要說明的一點,奧野宣之相對提倡到實體店購書,認為會加深對書本的印象,從而加深對書本內容的記憶。
③讀書
關於讀書與筆記的關係,奧野宣之的觀點很新穎,他採用一種倒逼法,將記讀書筆記作為目標去讀書。這種效果其實同於以思想輸出為目的的讀書方式,親手寫下的詞句、感想或文章,往往更能深刻理解。
④記錄
開始記錄筆記,要記錄哪些內容呢?
對自己很重要的事情,因為讀書的重點在於自己認識到哪些內容重要,要將其徹底消化掉的。這部分才是主要的,而其他的無關緊要的內容,乾脆捨棄。
記錄的同時,可以記下自己的感想,展開更多的思考,讀書筆記就變得充實起來,而這時往往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或許是靈感迸發,或許是建立了知識之間的連接。
⑤活用
靈活的記錄方式,可以貼上書評簡報,可以摘抄,也可以記錄重點或節點。簡單來說,筆記不僅僅是閱讀的複製摘抄,更是深度地加工。
「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
蔥鮪(念偉)火鍋式的讀書筆記,其特徵為:既做摘抄,也寫評論。
一般做筆記,都是簡單摘抄些金句,或者抄錄下文筆精妙的段落及詞句,很少會直接將自己的感悟和點評加入進去。
仔細思考其中的奧妙之處,才會意識到及時地將自己的思想記錄在相關內容下,不僅能更好地理解書中內容,也加深了自己在閱讀時的經驗體會。
蔥鮪火鍋式的具體形式
寫讀書筆記的日期 書名 作者名 對自己很重要的內容(摘抄) 自己對這篇文章的感想(評論)
具體應用時,還得使用不同的符號:摘抄部分用「○」表示,而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的感想和補充說明則標上「☆」,以此作為區分,交替標在每個段落前。
需要注意的是:
「○」後面是摘抄,注意不要省略,要保持原汁原味。「☆」後面則是自己的評論,寫一些對摘抄內容的感想、思考或補充說明。
這樣記錄筆記的方法,便於識別哪些是書本內容、哪些是自己的感悟,也便於之後的重讀和查閱。這種細緻的讀書方式,因為經過了精心深入的挖掘,往往印象深刻。
摘抄是很費時間的,但在讀書中摘抄的環節必不可少,因為摘抄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書本內容的記憶和理解。
不過,我們要學會「活用」。這樣的筆記方式無疑增加了更多的時間。所以,一般而言只針對那些特別重要的書籍,或者說你自己對書籍的重視程度來定。其他一些書,可做適當的簡化,並不需要生搬硬套。
如今電子化的筆記軟體設計出色,相應的工具也完備。很多人都習慣並喜歡上這種記錄方式。實際上,們不需要拘泥於一點,相反的,可以借鑑相應的方式方法,相互融合,形成自己獨特的讀書和記錄方式,靈活運用就好。
孔子曾說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讀書要讀深讀透,同樣需要相應的工具和方法。奧野宣之的超實用的筆記讀書法,經過他的實際體驗和不斷地提煉,確實有其可稱道之處。對於好的東西,我們不妨採用拿來主義,只要能促使自我提升的、完善自我認知的,都可以學為己用。這不正是讀書的好處之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