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蔡師傅初次接觸脫口秀是在零幾年,地點也很特別,是在一家不知名的網吧中。
國人對於單口喜劇(stand-up comedy)的初印象大多來源王自健的《今晚80後脫口秀》,或者之後讓李誕、池子走紅的《吐槽大會》。但早在1990年,香港演員黃子華就從西方將這種表演藝術引入華人社會,並取名「棟篤笑」,因為當時中文並沒有「stand-up comedy」的任何譯名。
有趣的是,「棟篤笑」在20多年後成就了另一位脫口秀演員。要不是蔡師傅在無意中翻看到黃子華的視頻,也許不會有他後來與脫口秀的淵源。時至今日,黃子華依舊是蔡師傅最喜歡的脫口秀演員。
從Jc到蔡師傅
2014年,身陷創業壓力的蔡師傅開始迷上脫口秀,並將其作為釋放壓力的方式。
當然,彼時蔡師傅也是為頗具表達欲望的文藝青年。生活中諸多的不如意,感情生活的起伏,以及事業的停頓,急需一扇窗口去釋放。2016年,蔡師傅找了幾位志同道合的脫口秀愛好者,每個人準備了幾分鐘的內容,選了個咖啡廳完成了自己的「脫口首秀」。「我記得當時來了20多個觀眾,都是表演者找的朋友——我找的最多,我起碼請了10多位朋友來撐場子。」
沒有梗,不好笑,只是表達觀點,這是蔡師傅對3年前自己表現的評價。當時蔡師傅的脫口秀藝名還叫「Jc」,是Joe Cai的縮寫,來源於他的英文名和中文姓。在沒有樣板、沒有教材、沒有場地,甚至沒有演員的20016年,成都脫口秀市場起步一度十分艱難。
但比成都脫口秀市場更讓蔡師傅洩氣的是,不管是來自廣西的地域黑梗,還是與前女友的俗套劇情,這些「入門級」的段子,都沒能引起觀眾強烈的反響。本地的脫口秀演員羅丹曾在一篇文章評價到蔡師傅「姿態高」,甚至在冷清的演出結束後直接退出了演員群,「不知道是在氣自己,還是氣觀眾」。
成年人總要為生計奔波,脫口秀不僅不掙錢,有時演出的來迴路費都要倒貼,所以蔡師傅的脫口秀生涯曾一度暫停。但擱淺不下對脫口秀的喜愛,又在機緣巧合下認識了現在過載俱樂部的主理人。「從2017年秋天開始,我一邊組織演出,一邊自己也上臺練。」蔡師傅說這是沒有辦法的選擇,因為他再不上場,真的就沒有演員了。
蔡師傅的轉變似乎是從2018年開始的。在那一年,他開始認可自己脫口秀演員的身份,正式將藝名改為「蔡師傅」,段子也變得愈發好笑。用他的話來說,就是開始「炸場」。在同行的脫口秀演員看來,蔡師傅「段子」變得好笑的標誌性事件是,他開始講述自己外賣騎手的經歷。
從脫口秀演員到外賣騎手
蔡師傅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從脫口秀演員到外賣騎手的「傳奇」經歷。因為這兩種身份反差太大,因此不少的媒體找到蔡師傅,將其作為噱頭和新聞點。「我不喜歡這樣。」蔡師傅頗有些無奈。
今年8月,蔡師傅以開場嘉賓的身份亮相了一場脫口秀商演。值得一提的是,那場演出的神秘嘉賓是李誕。蔡師傅在接受一家媒體的採訪時提到了這段經歷,對方反問:那你第二天還要去送外賣嗎?蔡師傅回了句當然,之後出現了類似「前一天與李誕同臺,第二天還要送外賣」的標題。其實,無論是脫口秀還是文章,觀眾總喜歡這樣的反差。
蔡師傅開始送外賣是在2017年底,創業留下的資金虧空,以及脫口秀前景的黯淡無光,都是要面對的現實。送外賣辛苦,但總歸收益不錯,蔡師傅很快月入過萬,還獲得了「鑽石騎士」稱號。而其中的奇葩經歷,正好成為脫口秀的素材。
「有一次送餐路上,接到顧客電話,對方是個女生,說:『我看地圖上,你怎麼離我越來越遠啊?』聲音還有點委屈。我一下慌了,我前女友分手也是這樣說的,你好像離我越來越遠了。」蔡師傅講到這裡時也會微微停頓——因為他知道觀眾會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