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本應該代表著一切美好的形象,是孩子們學習的對象,也是孩子們最為依賴的人,但是,如果媽媽是下面這類性格的話,培養出的孩子很難不自卑,也不會擁有幸福的人生。
今天就給大家講一個發生我身邊的真實事件。
我的一個朋友,自己獨自在外面上大學,一點也不想回家,我很驚訝,難道對於一個孩子來講,家不是最溫暖的港灣嗎?
我的這位朋友搖搖頭,他說:小的時候,媽媽總是讓我早點起床,如果起來的完了,媽媽就不讓他穿衣服,說這是自己花錢買的,你要是不聽她的話,就沒資格穿她買的衣服。
還有一次,下雨了,小孩子們玩心大,朋友就和小夥伴出去一起淋雨、一起踩水坑,其中有一個深一點的水坑沒過了雨鞋,打溼了裡面,這位朋友剛一回到家,被媽媽發現之後,把他打了一頓,再命令朋友把雨鞋脫下,衣服脫下,光著腳只穿著內衣站在門外,不準他進屋。
理由是:既然你不聽我的話,那我買的衣服、鞋子你都不要穿了。
迫不得已,我的朋友一路上頂著無數個行人奇怪的眼光去了舅舅家。
這樣的事情其是家常便飯,從小到大,不分場合,只要他做錯了一點事情,或者是大人心情不好,媽媽就會輕則指責,重則打罵,讓他活成了別人眼睛裡的「小可憐」,在小的時候,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自己去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讀書,這樣就不用天天見到媽媽了。
現在,他達成了願望,家這個名詞,對於他來說不是溫暖的港灣,只是帶著噩夢的回憶罷了。
無獨有偶,同樣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我教過的一個二年級學生身上。
爸媽離婚後,孩子判給了媽媽,媽媽對孩子很嚴厲,非打即罵,嘴裡喊著是為孩子好,讓孩子爭口氣,打罵孩子,是為了孩子將來成才,但結果卻造成了孩子在外面永遠都是一副怯懦的樣子,很怕自己犯錯。
真的,世上真的會有這樣一類媽媽,把自己的不幸歸到孩子身上,把孩子當做自己私有工具,發洩自己的情緒和憤怒。
在一個和這位孩子的聊天當中,他突然冒出一句話:「老師,你知道嗎,我特別希望自己是領養的,不是媽媽的親生孩子」。
我說為什麼呀
學生說:這樣的話,我就不用顧忌我是媽媽的親生孩子,不用活的這麼累了。
聽見學生這樣說,真的感覺很心酸,媽媽本來應該是孩子最依賴、最信任的人,而這類媽媽生生把自己變成了孩子心理不願意去提及的人。
也是因為媽媽的這樣教育方式,讓孩子變成自卑的人,那種骨子裡流露出來的自卑,真的很難改正。
當孩子才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相信每一個父母都發過誓,要保護好孩子的一生,要好好呵護他,誓言猶在耳,卻難有父母做到,大人們常常會因為生活中所遇到的不開心、煩惱而對孩子充滿厭煩的情緒,稍有不順,動輒打罵,把孩子當中自己不幸的發洩口。
當然情緒平復下來之後也會有後悔,有些父母會用幾顆糖、一次遊樂場玩來哄孩子的原諒,卻當孩子放心恐懼開始信任父母的時候,家長們卻又因為情緒上不能控制,把這份難得的信任生生打破,一次又一次,須知,破鏡再難重圓。
一個合格的父母首先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對孩子的傷害是無法想像的,願家長共勉,願每一個孩子都能被溫柔對待。
每天分享不一樣的教育資訊,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