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性格是怎樣形成的,或許有天性,但更多的是受身邊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家庭環境的影響,它可能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家庭環境對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和人生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孩子的自信心培養和家庭教育息息相關。好的家庭教育會培養出樂觀向上、謙遜有禮、自信自強的孩子;相反,糟糕的家庭環境會讓孩子變得脾氣差、沒主見、甚至形成自卑的性格。
先天或許有影響孩子性格的因素,但成長環境才是最重要的。在什麼樣的環境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雖說「蓮出淤泥而不染」,但我們更常見的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對孩子的性格起決定性作用。
01、愛哭窮的父母,更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勤儉節約是良好的品質,但是節約不是摳門,更不是哭窮。想要孩子懂得生活的艱辛,知道勤儉節約的好處,需要的是良好的引導,而不是無病呻吟的哭窮。
很多愛哭窮的父母,並不是家裡有多窮,而是為了避免孩子養成奢侈浪費的習慣,或者是把家裡有限的財富用到特定的地方,因此扣扣索索,故意讓孩子誤以為家裡很窮,讓孩子不敢說出和滿足自己哪怕微小的物質願望。
不可否認,一些孩子會因為父母經常性的「哭窮」和「節儉」變得「懂事」,不會也不敢去花錢,哪怕有些是必須的,他們也有許多顧忌。然而,經濟上被嚴格的管控,物質上得不到任何滿足的孩子,內心的匱乏感很容易伴隨他的一生。
對孩子習慣性的「哭窮」,會讓孩子感覺自己低到塵埃裡,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行,花錢變成了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感到自卑,覺得不配擁有好東西,喜歡活在自己的幻想中,發現現實和自己不一樣,就特別敏感易怒。
在「哭窮」的環境中,童年的願望總是不被滿足,甚至還會受到訓斥,這樣的孩子很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性格上變得敏感,而自卑會陪伴孩子長大後,與他們形影不離,這些帶有自卑性格的孩子,在社會上更難自立。
02、容易暴怒的父母,讓孩子很容易產生自卑
情緒,對一個人生活,對一個家庭和諧,對一個孩子成長,都有很大影響。在暴怒的情緒下,人容易有樣學樣,或者變得膽小怕事。發脾氣,是這個世界上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東西。
發怒,是教育的最大死敵。發怒,無助於解決任何問題,只會讓矛盾更加的激化,有時看似解決了,其實只是把矛盾和憤怒積壓在一起,當到達徹底爆發的那個臨界點時,那就會比洪水猛獸更加可怕。
父母的脾氣越大,教育的效果越差。很多時候,父母認為自己是權威,孩子必須聽從自己的,所以對待孩子總是用簡單粗暴的方式,非打即罵。然而,這種教育方式,只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情緒,而感覺不到愛的存在。
在暴躁家庭長大的孩子,要麼性格懦弱,膽小怕事,哪怕遇到不公平欺壓也不敢反抗,總是習慣性的承受一切。要麼孩子也變得如父母一樣暴躁,遇事就發脾氣,以為通過暴躁能解決問題。
其實,不管是暴躁還是懦弱,都是自卑的表現,長期缺乏安全感所致。父母對未成年孩子來說,那是安全的依靠,父母的愛能讓孩子自信。然而,暴怒家庭下的孩子,失去了愛,沒有了自信,自卑就自然而然產生了。
03、被父母貶低的孩子,形成不了自信
對於大多數中國父母來說,孩子需要的是沉穩、內斂和柔和,張揚、出風頭是萬萬要不得的。所以在對比中,孩子取得成績時,往往都不是表揚孩子,而是給予孩子一些「不要驕傲」、「虛心使人進步」的忠告。
但當孩子犯錯誤時,卻總是雞飛狗跳,更是不吝嗇說一些尖酸刻薄的話來打擊孩子的情緒,「你怎麼這麼笨」、「你這樣子下去還會有什麼出息」、「這麼簡單的都做不好,還能指望你做什麼」等等。
然而孩子心智不成熟,是不會區分善意的告誡和「恨鐵不成鋼」的敲打,他們只會相信那是父母最直白的意思,是父母最真實的想法,最終把父母說過關於自己的話,變成了自己的觀念。
經常被父母貶低的孩子,在父母言行的影響下,潛意識會認為自己真的如父母所說的那樣一無是處,只有表現出父母所說的樣子才是真實的自己。因此,在這樣觀念的感召下,孩子就越來越沒有自信,變得自卑起來。
父母擔心孩子取得成績而驕傲自滿,這可以理解,但是吝嗇給予孩子表揚,用貶低的方式去「刺激」孩子,只能讓孩子變成被貶低的樣子。經常被父母貶低的孩子,會喪失自信,變得越來越自卑。
04、好的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成長的決定因素
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會讓孩子變得自信、自強、樂觀、積極,然而一個糟糕的家庭教育,會讓孩子變得內向、自卑、缺乏自信,這會影響他們未來的性格和心理,甚至影響他們一生的成就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