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創作大賽#
| 寒門再難出「貴子」?
近日,政府官方回應上海臨港為何引進楊超越公司的消息,讓「楊超越成為特殊引進人才,成功落戶上海臨港」這個話題持續升溫。
楊超越作為新生偶像,被新興的上海臨港新片區引進落戶,是因為她符合特殊人才的引進標準,擁有利於臨港區發展的價值,她所具備的巨大粉絲流量能夠帶給臨港片區更大的知名度和關注度,並能從其他方面轉化為促進臨港區發展的力量。
然而部分網友們卻抓著楊超越的學歷背景,以此為陣地,拿著「放大鏡」羅列楊超越的各種缺點:「初中畢業的楊超越,有啥資格被評為特殊人才?」「她憑什麼?這讓寒窗苦讀的學生們情何以堪?」
類似言論甚囂塵上,看起來是對楊超越成為「特殊人才「的合理質疑,但無形中暴露的卻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學歷歧視與人才偏見。的確,對於楊超越的個人能力仁者見仁,網友們提出質疑理所當然,但當質疑的角度從能力跑偏到學歷,不禁令人發問:初中畢業的楊超越憑什麼不能成為「特殊人才」?
長期以來,企業用人單位和社會大眾只看重學歷,認為學歷高者綜合素質更突出,各方面能力也就越強。這種唯學歷論在我國擁有廣大而深厚的「群眾基礎」。
今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年益擴大的高校畢業生群體面臨更嚴峻的就業形勢挑戰。人們一往無前離開校園奔向社會,又在嚴峻的就業壓力下四處碰壁,如今就業環境的進一步惡化,學歷的限制又背後在推動著無數學子走向考研的戰場,在無形中讓唯學歷論再次水漲船高,成為影響學子們就業上的「指導思想」。
這些現象的背後,是當代年輕人受陳腐的思維模式滋生暗長的焦慮和迷茫,以至於將失敗都歸結在學歷的問題上,將它作為總結人生失意的「標準答案」。
一個農村家庭背景的普通女孩,短短幾年就成為擁有數千萬粉絲的流量偶像,輕而易舉地實現著普通人數十年甚至一輩子都難以實現的「階級」跨越時。巨大的落差就對人們產生最大的衝擊,我們不由發自內心地感嘆:楊超越的「運氣」到底打敗了多少人的努力?
但楊超越的成功真的只是運氣而已嗎?當很多人名校大學生面對鏡頭顯得扭扭捏捏時,這位初中畢業的女孩卻能在直播裡大方地侃侃而談,肆無忌憚的「哭著」和「笑著」,用句時髦的話,學會「表情管理」本身就是一門學問。又有人說,楊超越只是運氣好,但是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通過網絡,短視頻等方式走紅來改變人生的又豈止楊超越一個?
相比於幸運,不妨說他們比常人更懂得利用網絡,更懂得抓住時代的紅利。而筆者相信,楊超越的成功因素也絕不僅僅於此,她以縫紉廠打工女、餐廳服務員的身份,作出邁向選秀舞臺的決定,這份勇氣也本就已值得我們欽佩。
在這個被冠以「新媒體」、「短視頻」、「網紅流量」等多個頭銜的時代裡,我們的腳下,處處皆是機遇。不被陳腐的思想模式所束縛,能從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的,必然是能堅信「行行能出狀元」的人。
學歷不應當成為我們看待特殊人才的標準,一座城市、一片地域,能不拘一格,克服固有認知,以開放包容的姿態面向世界,才能獲得更好、更快的發展。同樣的,金錢和地位、學歷的高低也不應當成為評判我們自身價值的唯一準繩,我們應當學習那些敢於衝破標準、在世俗的框架下依舊披荊斬棘的精神,然後堅守自己的初心,不拘泥,不將就,以更開放、更自由的姿態走向廣闊的人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