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畢業證書上的「非全日制」四個字,不少碩士研究生就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連日來,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話題持續引發社會輿論高度關注。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非全」研究生反映遭遇歧視的留言,7月份一個月就高達50條。除了就業歧視,部分城市的福利政策,諸如人才引進補貼、住房補貼等,也對非全日制研究生關閉了大門。
南昌「人才10條」排斥非全日制研究生
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待遇區別問題,近年來一直備受爭議。對此,也有地方做出了調整,如河南商丘表示,已經落實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政策,並歡迎優秀學子回報家鄉。非全日制研究生,是近年來研究生學歷教育改革的產物,與以往的在職研究生學歷也有不同。教育部早已發文明確,自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國家統一下達招生計劃,考試招生執行相同的政策和標準,培養質量堅持同一要求,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就是說,全日制和「非全」統一考試、統一入學,培養標準和師資力量一樣,二者的主要區別不是含金量高低,而是學習時間安排不同。
之所以產生不公的現象,是因為一些歷史和現實原因。在過去很長時間,招聘部門普遍認為非全日制研究生「水分」很大,認為其入學門檻低,培養過程不嚴格。客觀上,這些現象確實存在,「交錢就能拿非全日制研究生學位」的事情確實也出現過。但這並不等於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不優秀,一些學習成績差、求學態度不認真的學生,也不能代表全部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因此,對所有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刀切」式的否定態度,顯然不合理。
學歷是求職者的敲門磚,也是用人單位的「用人試紙」。對求職者而言,長期的「測試」不應囿於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字面上的區別。法律既然賦予了非全日制研究生與全日制研究生相同的效力,用人單位自設門檻,必然會令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職者不滿。雖然教育部對此早有規定,但現實中一些相關政策文件,基本上也只是鼓勵基層單位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並沒有相應的懲處辦法,對那些不按照文件落實的單位與個人也難以形成約束與震懾。
如何改變非全日制研究生遭到偏見的現狀?首先要讓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報考與培養流程愈發嚴格。在全國統考的基礎上,嚴格依照相關規定讓學生完成日常學習、課程考察與學位論文的全部流程。提高非全日制的生源質量,在用人單位之間形成一種學歷認同共識,才是消除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學歷偏見的關鍵。其次,保護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政策與法規,也應該及時跟進與落實。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作為繼續教育的一種,本身就代表著持續學習、終身學習的觀念,同時也在為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理應得到全社會的尊重與鼓勵。
全日制也好,非全日制也罷,終究只是學習方式上的差異。隨著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更加專業化與嚴格化,學生的整體素質越來越高,那些偏見與排斥的聲音,自然會沒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