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學歷歧視,可以休矣 遭遇「零投檔」,職校何去何從

2020-09-15 中工網

沙洲

新聞:因為「非全」研究生身份,一些畢業生在求職時屢屢受挫,或者壓根兒就被排除在報名階段,或者在面試時被以各種藉口拒絕。近期經媒體報導後,引發社會輿論高度關注。

點評: 教育部有關文件早就規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國家統一下達招生計劃,考試招生執行相同的政策和標準,培養質量堅持同一要求,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儘管有明文規定,但是,不少用人單位還是把「非全」求職者拒之門外。這種就業歧視不消除,那麼,推進就業公平就無法完全落實。要扭轉這樣的局面,有關部門需對典型的就業歧視事件予以嚴肅公開處理,要求地方糾正錯誤,並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以便引導社會輿論。

「全日制」與「非全日制」迥異的就業境遇,更折射出「唯學歷論」這一社會痼疾。如今,學習型社會、終身學習已非概念,而是每個人、每個用人機構必須正視的社會現實。用人單位需要摒除傲慢與偏見,不能只看學歷,只盯著「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簡單評判,而是要構建更加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突破人才標準固化,延攬人才。

我國於去年年初發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要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要實現各級各類教育的高質量普及。消除對「非全」的歧視,不僅關係到「非全」學生的就業,而且,也影響到這一教育形式的未來發展,關係到人們對我國構建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的信心。

新聞:今年高職招生落下帷幕,據媒體報導,今年多省高職院校的投檔分數高企,很多高職院校投檔分數超本科線。然而,這邊熱門高職院校投檔分水漲船高,那邊仍有多所院校無人問津,遭遇零投檔,旱澇兩極分化嚴重。

點評:隨著「雙高計劃」「升級職業大學」「擴招」等各項利於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的發布與落實,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走上高速發展的軌道。大量優秀生源湧入高職院校,多省高職院校的投檔分高企,正是從國家到地方因勢利導,考生順勢而為的選擇。

本科分數投檔意味著不少高職院校生源質量的提高,但與此同時,人們也看到,高職院校「旱澇兩極」情況嚴重,今年很多高職院校生源仍不理想,一些省份大量院校遭遇零投檔,尤其民辦院校缺額較大。

有些院校會出現這種極端情況,或許與高考生源總數逐年減少,招生計劃總數逐年增多有一定關係,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自身的辦學質量達不到學生的期待,辦學口碑不佳,才會遭遇「零投檔」的尷尬局面。

高職院校應該針對招生中的「零投檔」問題,分析自身辦學的原因,而不是簡單地歸於生源問題、區域問題。沒有生源,意味著遭遇生存危機,這倒逼一些高職院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結合社會需求,做好特色專業建設,堅持特色發展,靠品牌專業為院校吸引更多的生源,在國家的戰略引領下打造持續健康、陽光發展的教育之路,有效地提升學校競爭力。

其實,遭遇生源危機的不僅有高職院校,一些普通本科高校同樣也出現了類似危機。在這個過程中,高校若不積極提高教學質量,不走特色辦學之路,最終因招不到學生而遭淘汰,也在意料之中。

相關焦點

  • 馬亮:非全日制學歷「就業歧視門」,為什麼?怎麼辦?
    文 | 馬亮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最近,陸續有媒體披露了非全日制學歷在各地屢屢遭遇就業歧視的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受疫情衝擊,今年就業形勢挑戰重重,而「非全」學歷求職者面臨的歧視,則使他們的就業難題雪上加霜。
  • 消除學歷歧視,破除本科學歷限制,難道中國職校生的福音到來了?
    許玲委員表示,如今的職校生在公務員招考和國有企業招聘中所遇到的學歷歧視情況尤為凸顯,一些單位在戶口,住房和入學等待遇方面,對職校生與普通高校畢業生實施的是不同的政策,而這並不利於中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有地方招考時甚至會列出個名校名單,非這些學校的學生一概不要。
  • 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職被拒,是「學歷歧視」嗎?
    目前在就業市場上,特別是應屆生就業市場,不論是體制內還是社會化企業,往往以學歷作為工作資格的限制,或作為決定薪資高低的標準。有人認為:性別、戶籍自己不能決定,挑性別、挑籍貫當然是歧視,但學歷是可以通過自己努力拿到的,應聘者沒做好,HR當然可以認為「您學歷不符合崗位要求」。如果對學歷不能有偏重,那對當年刻苦讀書的面試者們則是不公平的。學歷篩選不是「學歷歧視」。
  • 非全日制研究生遭遇就業歧視 道歉了事?
    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採訪了一位在微博上專門為遭遇就業歧視發聲的「統招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博主小法(化名),他是這個帳號的第二任運營者,本身也是一位遭遇過就業歧視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運營微博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有類似遭遇的小夥伴。
  • 非全日制學歷被歧視?人民日報:反對歧視
    非全日制學歷被歧視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國家認可,但社會認可度不高,各大企業招牌都明碼標出來,不承認非全日制學歷。當然大型企業的招牌,則要求碩士研究生有相同的機會1非全日制學歷,會不會歧視?,但這兩者用行業來講就是可以買,只需要花時間考試和做題就行了,2.多數人不知道非全日制學歷的類別,因此被很多機構拿來矇騙學院提供方便3.自考太難,寬進嚴出,自己學不會或者不願意花時間,所以唱衰自考
  • 「非全歧視」
    內蒙古自治區選調生招錄不允許「非全」研究生報考;南昌「人才10條」排斥「非全」研究生;海南中學,「非全」研究生考教師被取消資格;山東濟南,「非全」研究生不能辦理「泉城人才交通卡」……這是對「非全」研究生的歧視嗎?應該如何消除歧視?請看以下評析。偏見也有現實基礎■青的蜂在我看來,「非全」研究生並非不夠優秀,不允許「非全」報考也的確是一種偏見。
  • 「非全」研究生遭就業歧視?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學歷偏見要不得
    只因畢業證書上的「非全日制」四個字,不少碩士研究生就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連日來,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話題持續引發社會輿論高度關注。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非全」研究生反映遭遇歧視的留言,7月份一個月就高達50條。
  • 從非全日制研究生學歷的前世今生,看今天的非全日制學歷歧視
    究其原因還得從非全日制學歷的實行到今天的自主擇業開始說起,才能夠真正的理解為什麼受到歧視。剛開始並不是叫非全日制學歷,普遍叫法是進修學歷,首先為大家所熟知的應該是中師生以及國營企業的管理人員開始,那時候私企罕見,沒有私企願意耗費錢財去培養人才。
  • 「非全」碩士就業不應被歧視
    近日,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話題再度引發社會關注。因為「非全」身份,一些畢業生在求職時屢屢受挫,或者壓根兒就被排除在報名階段,或者在面試時被以各種藉口拒絕。更有甚者,一名「非全」求職者在某省中學的招聘中本已取得筆試面試雙第一的成績,最後被校方一研究,以「不符合招聘資格」為由將其禮送出「校」。
  • 三本院校遭遇零投檔 民辦高校瀕臨破產
    一個詞彙頻頻映入眼帘——「零投檔」。部分省份「二本」、「三本」院校降分錄取仍然招不滿學生,甚至遭遇無考生填報的尷尬,面臨「生源危機」。  有專家指出,如果僅僅是個別年份出現生源下降,可以歸因為適齡人口數量的下降,但是,如果一些高校連續多年遭遇生源不足,那麼,就要從更深層次去分析原因。「生源危機」倒逼發展轉型,某些「弱勢」高校路在何方?
  • 「非全」歧視引熱議,中立解讀非全與全日制研究生
    從去年到今年,「非全日制」遭遇歧視的問題就在業內發酵。2017年9月首屆非全日制入學,最短2-3年年限,2019-2020年正是第一屆非全日制研究生畢業的時期。
  • 「非全」研究生教師應聘遭歧視!一字之別差距有多大?
    ,非全學歷」被教師招編拒之門外,「非全受歧視」上榜!而就在剛剛,「多地發聲要求非全學歷一視同仁」再次衝上熱搜榜前十!並且從2017年開始,非全碩士可以和全日碩士一樣獲得雙證,非全和全的研究生,在學歷上沒有任何區別。
  • 中國教育報:「非全」碩士就業不應被歧視
    既然都是「嚴進嚴出」,實際的教育過程和質量與全日制學生別無二致,無怪乎很多遭遇就業歧視的「非全」研究生感嘆:「同樣參加全國統考,同樣的國家線,同一標準質量培養,有些『非全』同學甚至三年都在脫產學習,僅僅因為畢業證上多了『非全日制』四個字,就被各種區別對待。」 出現這樣的情況,與社會形成的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刻板印象有莫大關係,用人單位雖不明說,但在其心裡,「非全」與「全日制」差著等級。
  • 拒之門外,誰來給「非全」歧視亮紅牌
    摘要中青評論消除對「非全」的歧視,不僅關係到「非全」學生的就業,而且,也影響到這一教育形式的未來發展。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話題,近期經媒體報導後,引發社會輿論高度關注。媒體追蹤報導發現,有的地方修改了此前發布的招聘公告,刪除了「全日制」要求,而有的地方維持之前的招聘條件要求,拒絕「非全」的維權訴求。
  • 拒之門外 誰來給「非全」歧視亮紅牌
    目前看來,明確不得歧視「非全」的規定已經有了,但執行《通知》似乎就憑各地自覺。不自覺執行,考生就「自認倒黴」;即便被媒體曝光,態度好一點的地方,會承認沒有注意到《通知》,向考生致歉,但招聘已經結束,不可能再來;而態度不好的地方,根本不承認有學歷歧視,有的稱本地區招聘的是緊缺人才,不是常規的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招聘,有的稱用人單位可自主設置招聘條件。
  • 2021年考研在即,非全研究生遭「學歷歧視」,你會選擇嗎?
    「學歷歧視」,還有必要讀嗎?  2021年考研時間已確定,考試恢復正常,本來是件高興的事,可是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頻繁遭「歧視」,讓不少人考研的熱情冷卻了許多!高校非全日制研究生畢業求職不被認可,無法享受同等社會福利等問題都折射出一個問題:「非全日制」學歷認可度不高,學歷歧視問題依然存在。
  • 如何消除「非全日制」學歷歧視?
    ,在參加教師招聘時,被以「學歷不符,非全日制學歷」的理由拒絕。僅僅因為所持的碩士研究生學歷系「非全日制學歷」,便被相關招錄單位認定為「學歷不符」,這種做法顯然並不合理,明顯屬於學歷歧視。這種學歷歧視,不僅涉嫌侵犯勞動者的平等就業權,實際上也明顯違背了教育部的相關要求。
  • 如何消除「非全日制」學歷歧視
    「學歷不符,非全日制學歷」的理由拒絕。鄂爾多斯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對此回應稱,確實存在有關考試組織人員不了解相關政策,在資格審核時對非全日制學歷未予通過的現象,為此鄭重道歉。僅僅因為所持的碩士研究生學歷系「非全日制學歷」,便被相關招錄單位認定為「學歷不符」,這種做法顯然並不合理,明顯屬於學歷歧視。這種學歷歧視,不僅涉嫌侵犯勞動者的平等就業權,實際上也明顯違背了教育部的相關要求。
  • 非全日制研究生遭遇收到就業的歧視
    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央視新聞,北京,9月3日,據中央廣播電視臺《中國之聲》報導,網友最近留言說,他是一名兼職研究生,經過2017年,並且正在參加某項招聘本地教師的活動,他們被以「學歷不一致和兼職學歷不一致」為由拒絕。
  • 僑報網評:「非全日制」學歷遭歧視?人才評價「唯學歷」痼疾當除
    非全日制畢業生就業遭歧視話題屢屢在中國就業季成為社會關注熱點。近日,有網民反映,自己是2017年後中國統招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參加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和準格爾旗的教師招聘時,被以「學歷不符,非全日制學歷」的理由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