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持人:丁建庭 郵箱:nfrbpl@126.com
編者按 只因畢業證書上有「非全日制」四個字,不少研究生在求職上遇到了困難。內蒙古自治區選調生招錄不允許「非全」研究生報考;南昌「人才10條」排斥「非全」研究生;海南中學,「非全」研究生考教師被取消資格;山東濟南,「非全」研究生不能辦理「泉城人才交通卡」……這是對「非全」研究生的歧視嗎?應該如何消除歧視?請看以下評析。
偏見也有現實基礎
■青的蜂
在我看來,「非全」研究生並非不夠優秀,不允許「非全」報考也的確是一種偏見。但正如許多用人單位只招985、211一樣,這種偏見是客觀存在的,即使不在條款上予以體現,也可能會存在一種「隱形偏見」。用人單位在內心標準上的傾斜,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合理」的偏見。
時至今日,許多企業仍然只招985、211,這合理嗎?對於學生來說,當然不合理,非211也有很多優秀學生,211裡也有很多混子,「一刀切」顯然不妥。但對企業來說,這可能就是合理的,從概率上來說,211的優秀學生顯然更多一些,這能幫助企業減少人力成本。
同樣,不可否認,「非全」研究生入學門檻較低,培養過程不夠嚴格,被一些人當作了「鍍金」的手段。雖然自2017年起,「非全」和全日制研究生統一招錄、統一培養,質量差別不大,但在用人單位心目中,已經形成了刻板印象。而且,第一批「非全」研究生眼下剛剛畢業,用人單位不了解政策,或者不相信所謂「差別不大」,都是有可能的。
與其怪用人單位,不如自我奮發圖強,以過硬的本領讓表面歧視和隱形歧視真正消失。
破除歧視任重道遠
■陳廣江
事實上,教育部早已發文明確,自2017年起,全日制和「非全」研究生由國家統一下達招生計劃,考試招生執行相同的政策和標準,培養質量堅持同一要求,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也就是說,全日制和「非全」統一考試、統一入學,培養標準和師資力量也一樣,二者主要區別不是含金量高低,而是學習時間安排不同。
儘管如此,要想扭轉偏見、消除誤解,依舊任重道遠。一些「非全」研究生表示,他們以本科生的學歷找工作還容易些,努力考取的碩士學位竟成了找工作的絆腳石,仿佛讀了個「假碩士」。「非全」研究生求職之痛的背後,是根深蒂固的就業歧視。用人單位應注重應聘者的實際能力,不管全日制還是「非全」,理應給考生一個公平競爭、證明自己的機會。
保障「非全」研究生享受平等就業權,還需高校、用人單位和各職能部門共同發力、久久為功,努力改變慣性歧視,逐漸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