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話題再度引發社會關注。因為「非全」身份,一些畢業生在求職時屢屢受挫。「唯學歷」論阻礙著真正有能力人才的自由競爭。突破人才標準固化,需要用人單位的人才評價體系更加科學。只看學歷,只盯著「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去對求職者進行想當然的評判,省事是省事了,但這是真正為單位、為企業延攬人才嗎?
請看相關媒體的觀點。
光明日報:請跳脫出刻板印象
招聘歧視非全日制研究生學歷,不只是刻板印象的問題,還缺乏對基本事實的了解,暴露了相關單位人力部門在政策信息了解方面還存在漏洞。推動非全日制研究生與全日制研究生「同權」,符合教育趨勢,也是非全學生們的內心訴求。
中國青年報:一刀切式的否定態度太過偏激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作為繼續教育的一種,本身就代表著持續學習、終身學習的優秀觀念,理應得到全社會的尊重與鼓舞。隨著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更加專業化與嚴格化,學生的水平也會越來越高。假以時日,那些偏見與排斥自然會越來越沒有市場。
中國教育報:重典治亂,切實保護就業權益
治亂象需用重典,既然國家對「非全」研究生的就業有充足的政策保障,對那些違反政策的招聘方,尤其是涉及公職部門、國有企事業單位的,應該予以嚴肅處理,切實強化就業權益保護。
廣州日報:構建更科學多元動態的人才評價體系
當前,我們很難再憑藉單一的文憑、學歷來評價一個人的能力。需要我們構建更科學、多元、動態的人才評價體系,對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才進行規範和認可,從而打破僵化的人才評價體系,破除「唯學歷」「唯文憑」的固化思維,真正實現「不拘一格降人才」。
齊魯晚報:消除對「非全」歧視,應從「真問題」著手
要消除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業歧視,應從兩個方面發力。一方面,堅決落實教育部相關要求,真正做到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試招生執行相同的政策和標準,確保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品質;另一方面,儘快出臺有針對性的實施細則,為相關招聘事項畫出更細緻的「硬槓槓」,不容許在執行環節對非全日制有所歧視。
澎湃新聞:破除「唯文憑」論,黨政部門應帶頭
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及國有企業招聘,在營造平等就業環境的過程中具有示範和表率作用。清理各類就業歧視政策,破除「唯文憑」「唯學歷」的頑瘴痼疾,黨政部門更應該帶頭示範,做執行中央和地方政策要求的表率。
來源:正觀
編輯:梁冰
統籌: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