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亮:非全日制學歷「就業歧視門」,為什麼?怎麼辦?

2020-09-07 界面新聞

文 | 馬亮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最近,陸續有媒體披露了非全日制學歷在各地屢屢遭遇就業歧視的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受疫情衝擊,今年就業形勢挑戰重重,而「非全」學歷求職者面臨的歧視,則使他們的就業難題雪上加霜。

對「非全」學歷求職者的歧視,反映在人才落戶、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招聘、國有企業招聘等許多方面。各地招聘單位的歧視理由五花八門,無外乎本地政府部門沒有出臺具體意見,或者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而設計政策。

教育部辦公廳早在2016年9月就下發《教育部辦公廳關於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將「雙軌制」的研究生教育「並軌」,實現全日制與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統一下達招生計劃、統一組織實施招生錄取、同一質量標準培養、統一學位證書管理,明確規定二者的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2019年12月,教育部等五部委在《關於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中再次明確,用人單位要為兩類研究生提供平等就業機會。全日制研究生是全脫產在校學習的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指採取多種方式和靈活時間安排進行非脫產學習的研究生。二者的學歷學位是一樣的,唯一區別是學習方式不同,因此用人單位不應因此而區別兩種學歷的求職者。

耐人尋味的是,儘管教育部等中央部委明文規定,但是一些地區的公共部門在招聘時卻仍然走樣,對「非全」研究生「另眼相看」。為何中央政策難以在地方落實?如何讓「非全」研究生可以在就業申請時公平競爭?

「非全」研究生的「含金量」並不低

用人單位煞費苦心地排除「非全」研究生,原因是一些用人單位所抱持的人才觀念,同研究生教育的實際情況相去甚遠。

誠然,在「並軌」前的非全日制或在職的研究生,可能學歷的「含金量」不足,或者被認為很「水」。特別是早期一些黨校等培養單位的研究生學歷,往往是低成本快速提升學歷的捷徑。這使一大批在職研究生輕鬆取得學歷,並使社會對在職研究生形成了不良印象。

近些年來,研究生的培養定位發生了根本改變,從以學術訓練為主逐步轉變到為社會輸送專業化人才。同全日制研究生相比,「非全」研究生適應了社會發展需求,使人們可以更加靈活地完成學業。比如,人們可以邊工作邊求學,或者在兼顧家庭育兒的同時獲得學位。在國內外大學日益流行的「慕課」(MOOC),使學生可以足不出戶地在線遠程學習,而修滿學分後亦可獲得對應學位。

兩類研究生的唯一區別在於,一個是整塊時間投入學習,一個是用工餘時間完成學業。糾結於全日制研究生的用人單位,更多注重的是培養過程而非結果。但是,這種看似合理的「程序正義」卻要不得,反而可能使用人單位錯失優秀人才。

如果高等學校可以為研究生頒發學位證,那麼就意味著他們通過了各項課程考核和學位論文評審,滿足了碩士學位要求。實際上,如果可以利用工餘時間完成學業,反而說明「非全」研究生可以兼顧工作、學業和家庭,是難能可貴的人才,而不是拒之門外的不合格者。

「非全」研究生為了取得學歷學位,往往要付出比全日制研究生更多的心血。能夠平衡學業、工作和家庭的不同要求,通過課程修讀而順利取得學位,應該說是不可多得的人才,理應獲得公平的對待。因此,對「非全」研究生「另眼相看」,說明用人單位的人才觀念需要更新。

實際上,企業管理、公共管理等應用學科的研究生,如果能夠在入學前和求學期間有一定的工作經歷,那麼對於結合實踐地深入學習有很大幫助。相對來說,從未走出校門的研究生,則很難深入理解應用實踐,在課程學習和研究中也往往會隔靴搔癢。

如何讓「非全」研究生公平競爭?

無論是從執行中央政策還是招賢納士的角度來看,用人單位都應該為「非全」研究生提供同臺打擂和公平競爭的機會,使其能夠和全日制研究生一較高低。對於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等公共部門來說,更加不應對「非全」研究生就業歧視,否則將會造成嚴重的不良社會影響。

企業在用人方面有較大的自主權,但是如果對「非全」研究生就業歧視,因為這種片面規定而錯失原本可以錄用的優秀人才,也是企業經營會蒙受的損失。因此,「非全」與全日制研究生的就業競爭不應是能否進入門檻的「資格賽」,而應使二者可以通過真憑實學來一較高低。

要想讓「非全」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在就業時平起平坐,就需要進一步加強政策執行和社會監督,轉變用人單位的人才觀念,打破「唯學歷論」的選人用人窠臼。

首先,承認「非全」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的同等地位,是否還有必要要求學歷?教育主管部門可以考慮進一步為「非全」研究生正名,減少學歷證的作用乃至取消學歷證,使學位證成為研究生學歷的主要或唯一證明。

實際上,舉凡很多發達國家,一般研究生都只有學位證而無學歷證,學位證即可以證明學歷。「學歷」本身就指「學習的經歷,指曾在哪些學校畢業或肄業。」除非是榮譽學位,能夠獲得學位證,就說明有此學歷。當學位證成為核查求職者資格的唯一依據時,「非全」學歷的「歧視門」也就不攻自破了。

在《文憑社會:教育與分層的歷史社會學》一書中,蘭德爾·柯林斯就指出,當文憑成為就業和社會流動的「硬通貨」以後,就可能異化並反過來傷害合理的社會流動。比如,這會導致人們的普遍過度教育,並使文憑面臨「通貨膨脹」和「貶值」風險。儘管我們不能徹底廢除文憑,但是在公平對待「非全」研究生的同時,需要進一步打破「唯學歷論」,真正讓有實力的求職者脫穎而出。

其次,應切實貫徹落實教育部等部委的政策,加大對違規歧視「非全」研究生等各類就業歧視的監督和問責,使用人單位不敢越雷池一步。從目前披露的案例來看,用人單位在招聘中歧視「非全」研究生,往往可以不清楚中央政策、沒有地方相關規定、招聘程序已結束、招聘崗位不適用政策等搪塞過去,而不需承擔必要的責任。

用人單位近乎零成本的違反政策,使政策執行遇到「中梗阻」,也使「非全」研究生遭遇有名無分的求職尷尬。只有加大督查和問責力度,才能剎住這股歪風。比如,當用人單位對「非全」研究生等求職者就業歧視時,可以將其列入「黑名單」,核減其招聘計劃並加大其用人審核力度。再如,進一步暢通言路,使求職者可以大膽舉報,並依法嚴肅查處違規就業歧視行為。

最後,應高度重視「非全」以外的其他就業歧視問題,並注意防範隱性就業歧視。非全日制學歷遭遇的就業歧視,不過是各類就業歧視中的一種而已。比如,針對女性、年長者、非211和非985高校畢業生、非本地戶籍、非完全對口專業等的各類就業歧視,不一而足。時至今日,這些就業歧視現象仍然廣泛存在,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非全日制學歷就業歧視亂象,只是各種就業歧視的冰山一角。相比於赤裸裸的就業歧視,更加可怕和令人擔心的則是隱性歧視。比如,在招聘公告中不排除非全日制學歷等條件,但是在實際篩選時則加以「系統性清除」,那麼求職者就更加會投訴無門了。因此,當招聘公告不再對「非全」研究生設定禁入門檻時,並不意味著他們就得到了公平競爭機會,而可能使他們遭遇更加隱性的傷害。認清並加強對此類隱性就業歧視的政府監管,是未來更加值得關注的課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責編郵箱:yanguihua@jiemian.com)

作者其他文章:

馬亮:清北碩博進街道辦,是人才的浪費還是善用?

馬亮:「90後」女博士直聘副教授引發熱議,恰恰說明優秀青年學者太少了

馬亮:「不擇手段」通過集中測評期的「文明城市」還算文明嗎?

馬亮:觸髮式監管機制呼之欲出,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新在何處?

馬亮: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為何注水嚴重,如何根治?

馬亮:從辦公、教育到政府治理,後疫情時代如何「半常態化」生存?

馬亮:從政企合作到技術「黑箱」,健康碼何去何從?

馬亮:我們分析了177所中國大學的機構設置,它們與美國大學有哪些異同

北京車牌調控新規:增量上做文章,更須存量上動蛋糕

馬亮:「地攤經濟」考驗城市治理的平衡術

馬亮:「一盔一帶」的政策困境與疏解之道

從績效、道德、專業三維度考察中國大學聲譽,及其與美歐的差異

馬亮:全球民眾對疫情防控打幾分?首項全球調查給各國排座次

馬亮:學位論文查重的「七宗罪」

馬亮:哪些國家的疫情防控拖了後腿?牛津團隊給全球政府一一打分

馬亮:外防疫情輸入,可採取處罰、電子手環和社區單位管控等措施

西方國家疫情防控緣何劍走偏鋒:循證決策變成了循策決證

《全球衛生安全指數》與各國疫情應對能力點評

馬亮:國務院新條例為農民工依法獲薪鼓勁撐腰

相關焦點

  • 從「教師招聘歧視非全日制學歷」談起:消除學歷歧視實現基本公平
    從「教師招聘歧視非全日制學歷」談起:消除學歷歧視實現基本公平近期,有網友通過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反映,自己是2017年後的統招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參加內蒙古鄂爾多斯古杭錦旗和準格爾旗的教師招聘時,均被「學歷不符,非全日制學歷」的理由拒絕。
  • 從非全日制研究生學歷的前世今生,看今天的非全日制學歷歧視
    近來非全日制本科、研究生就業受到歧視被熱議,因為教育部一再發文,依照囯家相關規定,非全日制學歷與全日制學歷享受同等待遇,不得歧視。究其原因還得從非全日制學歷的實行到今天的自主擇業開始說起,才能夠真正的理解為什麼受到歧視。剛開始並不是叫非全日制學歷,普遍叫法是進修學歷,首先為大家所熟知的應該是中師生以及國營企業的管理人員開始,那時候私企罕見,沒有私企願意耗費錢財去培養人才。
  • 非全日制研究生遭遇就業歧視 道歉了事?
    央廣網北京9月3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報導,近日,一位網友留言稱,自己是2017年後的統招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參加某地的教師招聘時,被「學歷不符、非全日制學歷」的理由拒絕。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採訪了一位在微博上專門為遭遇就業歧視發聲的「統招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博主小法(化名),他是這個帳號的第二任運營者,本身也是一位遭遇過就業歧視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運營微博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有類似遭遇的小夥伴。
  • 如何消除「非全日制」學歷歧視?
    ,在參加教師招聘時,被以「學歷不符,非全日制學歷」的理由拒絕。僅僅因為所持的碩士研究生學歷系「非全日制學歷」,便被相關招錄單位認定為「學歷不符」,這種做法顯然並不合理,明顯屬於學歷歧視。這種學歷歧視,不僅涉嫌侵犯勞動者的平等就業權,實際上也明顯違背了教育部的相關要求。
  • 非全日制本科就業被歧視?
    今天,我們將談論非全日制教育  長期以來,通過非全日制學歷提升學歷一直存在爭議。有人認為非全日制教育不被企業認可,在一些HR眼裡好像是虛假的,是真的嗎?  01 學信網可查學歷一律同等對待,反對任何形式的就業歧視
  • 如何消除「非全日制」學歷歧視
    「學歷不符,非全日制學歷」的理由拒絕。鄂爾多斯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對此回應稱,確實存在有關考試組織人員不了解相關政策,在資格審核時對非全日制學歷未予通過的現象,為此鄭重道歉。僅僅因為所持的碩士研究生學歷系「非全日制學歷」,便被相關招錄單位認定為「學歷不符」,這種做法顯然並不合理,明顯屬於學歷歧視。這種學歷歧視,不僅涉嫌侵犯勞動者的平等就業權,實際上也明顯違背了教育部的相關要求。
  • 非全日制研究生遭遇收到就業的歧視
    過去,非全日制學校確實有相對較低的要求,但在2017年全國改革之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學校實施了相同的考試和錄取標準,在教學和培訓中遵循相同的要求,並且學位證書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兩者的含金量沒有差異,但學習時間表不同。
  • 非全日制學歷被歧視?人民日報:反對歧視
    非全日制學歷被歧視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國家認可,但社會認可度不高,各大企業招牌都明碼標出來,不承認非全日制學歷。當然大型企業的招牌,則要求碩士研究生有相同的機會1非全日制學歷,會不會歧視?但是你要記住,非全日制的本質其實是為社會人士給提升學歷的機會,是工作人員提升學歷的鍍金,不是沒工作經驗的學生用來當壓軸的。
  • 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職被拒,是「學歷歧視」嗎?
    文 | 陳墨近日,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引發社會關注。只因畢業證上「非全日制」四個字,不少碩士研究生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有人無緣省考面試;有人報考了教師崗位,後被取消應聘資格;有基層公務員上行通道被卡住。除了應聘、升職受阻,一些地方政府發布的人才落戶、補貼政策也將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排除在外。
  • 非全日制就業遭歧視:非全日制碩博等於本科生?
    非全日制研究生與全日制有什麼區別?的確,在不少人眼中,非全日制研究生學位的含金量是比不上全日制的。否則,為什麼要開設全日制學位呢?難道是為了浪費時間?以目前高校的實際情況看,統籌後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仍然側重有一定工作年限和經驗的在職人員,這是我國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板塊,不但滿足社會不同崗位對高學歷人才的需要,也滿足了年輕人就業後仍想繼續深造的需求。這大概是很多人把非全日制研究生等同於以往在職研究生的原因之一。
  • 非全日制學歷在就業中被歧視,是無辜的嗎?是否應該取消?
    最近某些地方政府部門招工涉嫌歧視非全日制學歷應聘者上了頭條。首先,這是違規行為。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都是要公平招聘,尤其是不得歧視或者區別對待非全日制多次發文。但是此次公然不招聘非全日制人員,而且是地方相關部門招聘,帶頭破壞規則,會有非常不好的效應。其他民營企業和單位更可以公開理直氣壯的不招聘非全日制人員。第二,非全日制需要提升門檻和畢業標準。
  • 申論熱點:如何消除「非全日制」學歷歧視
    【參考解析】■ 提出觀點 僅僅因為所持的碩士研究生學歷系「非全日制學歷」,便被相關招錄單位認定為「學歷不符」,這種做法顯然並不合理,明顯屬於學歷歧視。這種學歷歧視,不僅涉嫌侵犯勞動者的平等就業權,實際上也明顯違背了教育部的相關要求。今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等五部門《關於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各級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及國有企業公開招聘要根據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聘條件,對不同教育形式的研究生提供平等就業機會,不得設置與職位要求無關的報考資格條件。
  • 非全日制學歷受歧視?人民日報: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一視同仁
    9月1日,海南中學公開招聘中,某非全日制研究生順利獲得錄取資格,並經海南中學三次公告進入體檢,但最終被取消資格。一時之間,非全日制學歷含金量的話題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你是否也碰到這樣的情況:打算充分利用好閒暇時間,提升自己的學歷,在諮詢了一些家裡的長輩、朋友後,有的人會和你說「專升本本來的認可度就不高,更何況你選擇的還是非全日制專升本,根本沒用,很多企業根本不認可」。那麼非全日制的含金量究竟怎麼樣?今天,小編就想和大家來聊聊這個話題。
  • 問教丨「非全日制」學歷歧視屢禁不止,是誰在縱容?
    我國要實現教育現代化,必須破除「唯學歷論」,消除「學歷歧視」,從關注學歷,到切實重視人才質量。對於就業中實際存在的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歧視,一種觀念認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質量確實比全日制研究生「低人一等」,用人單位明確只招全日制研究生,也是堅持招聘質量標準,提高招聘效率,不應該對此進行道德綁架。
  • 教師招聘不要非全日制學歷,怎麼就是歧視了?
    近日,有網友通過人民網領導留言板反映,自己是2017年後的統招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參加鄂爾多斯某地的教師招聘時被拒,理由為「學歷不符,非全日制學歷」。對此,鄂爾多斯相關部門致歉稱,已責令相關地區提供平等就業機會。
  • 面試熱點:如何消除「非全日制」學歷歧視?
    鄂爾多斯古杭錦旗和準格爾旗的教師招聘時,均被以「學歷不符,非全日制學歷」的理由拒絕。【引出議題】僅僅因為所持的碩士研究生學歷系「非全日制學歷」,便被相關招錄單位認定為「學歷不符」,屬於典型的學歷歧視,損害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學歷者平等參考和就業的權利。
  • 非全日制就業受歧視,多地發聲要求非全日制應一視同仁
    最近好像看到很多這樣的事件,說非全日制研究生應聘教師時受到歧視,要麼剛開始就因「非全」的帽子被拒之門外,要麼稀裡糊塗過了筆試,面試,到體檢的時候被告知是是「非全日制」研究生,不符合要求。從而引發網友熱議與很多非全研究生的不滿。
  • 僑報網評:「非全日制」學歷遭歧視?人才評價「唯學歷」痼疾當除
    非全日制畢業生就業遭歧視話題屢屢在中國就業季成為社會關注熱點。近日,有網民反映,自己是2017年後中國統招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參加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和準格爾旗的教師招聘時,被以「學歷不符,非全日制學歷」的理由拒絕。
  • 非全研究生就業遭歧視?「非全日制=本科生、課程水、混學位……」
    今年9月初,有網友反映該公司的招聘公眾號在問答環節中,明確回復了 「不招收非全日制的學生」。一時間,很多非全日制研究生表示不滿,並向湖北人社廳舉報該企業涉嫌就業歧視。儘管目前該公司的招聘公眾號已經刪除了相關文章,並清空了公眾號進行整改,但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認為,該公司的做法和HR的態度就是一種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學歷歧視。
  • 研究生就業「是非題」非全日制學歷沒資格?
    近日,各地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陸續被媒體披露,據中國青年網、澎湃新聞報導,海南、廣西、甘肅、江蘇、內蒙古等地在就業招聘、人才落戶等方面存在對「非全」學歷求職者的歧視問題,引發社會輿論關注。9月4日,教育部相關負責人回應表示,「2019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等五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已明確用人單位應為不同教育形式研究生提供平等就業、落戶機會。」雖然已有政策明確規定要杜絕學歷歧視鏈,但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媒體仍擔憂是否會存在隱性歧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