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全日制畢業生就業遭歧視話題屢屢在中國就業季成為社會關注熱點。近日,有網民反映,自己是2017年後中國統招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在參加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和準格爾旗的教師招聘時,被以「學歷不符,非全日制學歷」的理由拒絕。
有關方面雖然致歉並承諾將對相關人才提供平等就業機會,但在努力消除學歷歧視這麼久後,還是無法正視統招非全日制學歷,不能保證相關就業,實在令人唏噓。而招聘歧視非全日制研究生學歷,不只是刻板印象的問題,也缺乏對基本事實的了解。
非全日制研究生,是近些年來中國研究生學歷教育改革的產物,與以往在職研究生學歷也有不同。事實上,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只是學習方式不同,學歷學位上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畢業生在中國教育學信網上查看自己的學歷、學位證書(圖片來源:上海澎湃新聞)
為了防止學歷歧視現象的泛濫,今年2月,中國官方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業工作進行了強調。拋開執行的時間差而言,早在2016年,中國教育部印發《關於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對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學歷證書的「同等性」原則進行了明確。
把全日制看作「正規軍」,非全日制看作「雜牌軍」,是長期以來社會上一直存在的某種程度的學歷歧視。這其中,還存在著高層次學歷對低層次學歷的歧視、名校對普通學校的歧視。
可眾所周知,學歷不等同於能力。放任學歷歧視,與「唯才是舉」的價值導向嚴重不符。
誠然,不同高校存在的不同教育模式致使畢業生存在一定差異,但也不能否認一點——英雄莫問出處,各處都能出英雄。
對就業而言,更多時候學歷只是一個「敲門磚」,最終還需實踐來檢驗能力。並且,在公招過程中存在排他性的歧視性條件,其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具有超強的示範性和破壞力。其實,學歷只一個參考,社會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學曆本身。
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職之痛的背後,是根深蒂固的就業歧視,也是人才評價機制「唯學歷」痼疾。維護公平的就業求職環境,需要用人單位營造平等就業環境,而實現學歷平等,首先要消除學歷歧視。保障「非全」研究生享受平等就業權,需高校、用人單位和各職能部門共同發力、久久為功。(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