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之門外 誰來給「非全」歧視亮紅牌

2020-09-10 中國青年網

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話題,近期經媒體報導後,引發社會輿論高度關注。媒體追蹤報導發現,有的地方修改了此前發布的招聘公告,刪除了「全日制」要求,而有的地方維持之前的招聘條件要求,拒絕「非全」的維權訴求。

如海南省儋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9月8日通過儋州市政府官網發布了《2020年儋州市事業單位考核招聘工作人員公告(第二號)》:根據教育部辦公廳等五部門《關於進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下文簡稱《通知》)的規定,將此次考核招聘報名條件「全日制研究生」修改為「研究生」,報名時間及崗位其他條件按《2020年儋州市事業單位考核招聘工作人員公告(第一號)》不變。

此前,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委辦公室、鄂爾多斯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杭錦旗和準格爾旗的教師招聘拒絕非全日制學歷一事致歉,稱確實存在有關考試組織人員由於不了解《通知》,在資格審核時對非全日制學歷未予通過。

目前看來,明確不得歧視「非全」的規定已經有了,但執行《通知》似乎就憑各地自覺。不自覺執行,考生就「自認倒黴」;即便被媒體曝光,態度好一點的地方,會承認沒有注意到《通知》,向考生致歉,但招聘已經結束,不可能再來;而態度不好的地方,根本不承認有學歷歧視,有的稱本地區招聘的是緊缺人才,不是常規的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招聘,有的稱用人單位可自主設置招聘條件。

照此情形,類似歧視行為可能在其他地區出現;即使是已經被曝光存在歧視行為的地方,說不定來年招聘依舊會有這類歧視。有些用人單位不公開地在招聘公告中排除「非全」,在具體招聘時,也會暗中執行只要「全日制」的招聘要求,隨意找一個理由就把「非全」拒之門外。

對在招聘公告中,明確把「非全」排除在外的招聘,如果不能依據就業促進法與教育部等部門的規定,查處用人單位存在的歧視行為,那麼,推進就業公平、消除就業歧視就無法完全落實。要知道,面對用人單位的就業歧視,很多求職者因為找不到確切證據而無法維權。在招聘公告中白紙黑字寫明不要「非全」,是確鑿無疑的歧視,求職者如果無法維權,就成了咄咄怪事。

怎麼改變這種尷尬的境況?監管部門必須履行職責。對於目前媒體曝光的歧視「非全」做法,監管部門要根據媒體曝光的線索,啟動對地方的督查,要求地方糾正錯誤,並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比如,有的地方聲稱報名已經結束,不能重新組織報名,監管部門應責令地方修改報考條件,重新組織報名。對於地方以用人單位自主權來回應質疑,應明確告訴地方:單位自主招聘也必須遵守法律規定。

消除對「非全」的歧視,不僅關係到「非全」學生的就業,而且,也影響到這一教育形式的未來發展。有一些網友認為用人單位不要「非全」沒毛病,否則怎麼體現全日制的價值,而且,「非全」的培養質量也確實存在一定問題。這是把學歷分為三六九等的「唯學歷論」,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只是教育形式不同而已,兩者並不存在高低之分。如果因為教育形式不同,就認為「非全」低人一等,那麼,這不但影響受教育者選擇「非全」,也會影響「非全」的質量保障,會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我國於去年年初發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要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要實現各級各類教育的高質量普及。很顯然,如果對非全日制這種終身學習的重要教育方式加以歧視,就難以構建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也難以實現各級各類教育的高質量普及。對於學歷歧視,全社會應該以高度的敏感性,以對每一位受教育者負責任的態度,去消除學歷歧視,而不是縱容學歷歧視。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拒之門外 誰來給「非全日制」歧視亮紅牌
    原標題:拒之門外 誰來給「非全」歧視亮紅牌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話題,近期經媒體報導後,引發社會輿論高度關注。媒體追蹤報導發現,有的地方修改了此前發布的招聘公告,刪除了「全日制」要求,而有的地方維持之前的招聘條件要求,拒絕「非全」的維權訴求。
  • 拒之門外,誰來給「非全」歧視亮紅牌
    摘要中青評論消除對「非全」的歧視,不僅關係到「非全」學生的就業,而且,也影響到這一教育形式的未來發展。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話題,近期經媒體報導後,引發社會輿論高度關注。媒體追蹤報導發現,有的地方修改了此前發布的招聘公告,刪除了「全日制」要求,而有的地方維持之前的招聘條件要求,拒絕「非全」的維權訴求。
  • 「非全」研究生教師應聘遭歧視!一字之別差距有多大?
    ,非全學歷」被教師招編拒之門外,「非全受歧視」上榜!對此,廣大網友也紛紛為非全正名。,非全和全的研究生,在學歷上沒有任何區別。但很多用人單位並未改變「非全」的觀念,甚至完全不承認非全碩士學位。有色眼鏡的用人單位,平等競爭的機率遠小於歧視所帶來的機率。例如,教育部發布通知,要求保障非全碩士的就業機會,不得以此為由。
  • 「非全歧視」
    內蒙古自治區選調生招錄不允許「非全」研究生報考;南昌「人才10條」排斥「非全」研究生;海南中學,「非全」研究生考教師被取消資格;山東濟南,「非全」研究生不能辦理「泉城人才交通卡」……這是對「非全」研究生的歧視嗎?應該如何消除歧視?請看以下評析。偏見也有現實基礎■青的蜂在我看來,「非全」研究生並非不夠優秀,不允許「非全」報考也的確是一種偏見。
  • 向就業歧視say NO,非全日制研究生報考黃金期來啦
    前幾天,一則新聞把非全日制研究生幾個字眼推向了大家關注的重點。事件是這樣的,一個非全日制的碩士研究生報考內蒙古地區的教師招聘,被拒之門外,原因竟是,學歷不符,用人單位不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關於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就業歧視,霎時間成為全民輿論的焦點。首先,小編要明確說的是,教育部對於非全日制研究生學歷是絕對認可的。
  • 「非全」學歷歧視,可以休矣 遭遇「零投檔」,職校何去何從
    沙洲新聞:因為「非全」研究生身份,一些畢業生在求職時屢屢受挫,或者壓根兒就被排除在報名階段,或者在面試時被以各種藉口拒絕。近期經媒體報導後,引發社會輿論高度關注。點評: 教育部有關文件早就規定,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由國家統一下達招生計劃,考試招生執行相同的政策和標準,培養質量堅持同一要求,學歷學位證書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
  • 「非全」研究生遭就業歧視?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學歷偏見要不得
    只因畢業證書上的「非全日制」四個字,不少碩士研究生就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連日來,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話題持續引發社會輿論高度關注。在人民網領導留言板上,「非全」研究生反映遭遇歧視的留言,7月份一個月就高達50條。
  • 非全研究生考教師被取消資格,非全日制找工作是否受到歧視?
    都知道,無論是專科,本科還是研究生,都是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的區別。而非全日制因為其學習方式的不同等問題,在社會上找工作時也往往受到歧視。近日,就有這樣一件事引發網友的關注。>問題在於該同學覺得剛開始已經諮詢過獲得相關資格,也進入體檢環節,最終卻因為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身份被取消資格,覺得受到了歧視
  • 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職被拒,是「學歷歧視」嗎?
    文 | 陳墨近日,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引發社會關注。只因畢業證上「非全日制」四個字,不少碩士研究生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有人無緣省考面試;有人報考了教師崗位,後被取消應聘資格;有基層公務員上行通道被卡住。除了應聘、升職受阻,一些地方政府發布的人才落戶、補貼政策也將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排除在外。
  • 教師招聘拒絕非全日制研究生,「非全」歧視何時休?家長們也有擔憂
    由此可見,教育部對於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發展也十分重視,為他們的就業保駕護航。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非全」歧視就完全消除了,這種現象依然存在。教師招聘拒絕非全日制學歷,「非全」歧視何時休?家長們也有擔憂。
  • 「非全」碩士就業不應被歧視
    近日,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話題再度引發社會關注。因為「非全」身份,一些畢業生在求職時屢屢受挫,或者壓根兒就被排除在報名階段,或者在面試時被以各種藉口拒絕。更有甚者,一名「非全」求職者在某省中學的招聘中本已取得筆試面試雙第一的成績,最後被校方一研究,以「不符合招聘資格」為由將其禮送出「校」。
  • 非全日制就業受歧視,多地發聲要求非全日制應一視同仁
    最近好像看到很多這樣的事件,說非全日制研究生應聘教師時受到歧視,要麼剛開始就因「非全」的帽子被拒之門外,要麼稀裡糊塗過了筆試,面試,到體檢的時候被告知是是「非全日制」研究生,不符合要求。從而引發網友熱議與很多非全研究生的不滿。
  • 馬亮:非全日制學歷「就業歧視門」,為什麼?怎麼辦?
    對「非全」學歷求職者的歧視,反映在人才落戶、公務員招錄、事業單位招聘、國有企業招聘等許多方面。各地招聘單位的歧視理由五花八門,無外乎本地政府部門沒有出臺具體意見,或者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而設計政策。糾結於全日制研究生的用人單位,更多注重的是培養過程而非結果。但是,這種看似合理的「程序正義」卻要不得,反而可能使用人單位錯失優秀人才。如果高等學校可以為研究生頒發學位證,那麼就意味著他們通過了各項課程考核和學位論文評審,滿足了碩士學位要求。實際上,如果可以利用工餘時間完成學業,反而說明「非全」研究生可以兼顧工作、學業和家庭,是難能可貴的人才,而不是拒之門外的不合格者。
  • 「非全」歧視引熱議,中立解讀非全與全日制研究生
    話說回來,歧視其實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同是碩士要看是否雙證,同是雙證碩士要看學碩還是專碩,同是專碩要看全日制還是非全,同是全日制學碩要看第一學歷,同是本科要看統招還是成人,同是統招本科要看學校好壞…… 有人覺得不公平,也有人覺得這才是公平,畢竟各個學歷的難度不同,享受的成果不同也無可厚非。
  • 非全日制研究生遭歧視無緣教師招聘,用人單位無視政策害人不淺
    前兩天跟大家聊過關於徐某筆試面試都是第一卻被拒錄的事,沒想到今天又看到關於非全日制研究生過了面試卻在入職當天被拒之門外的熱搜。我們今天就在聊聊這個事。首先,之前說的事可以說是專業確實沒有明確,但是這次沒得洗,就是用人單位無視政策歧視非全日制研究生。我們先簡單說一下這次的事,有了解的就當複習吧!
  • 「非全日制研究生」被歧視背後是什麼?
    研究生培養方式改革之後誕生的非全日制研究生,被一些地方政府和用人單位區別於全日制研究生,人為當成「另類」,可以說是為就業歧視又增添了新的品種。更加讓人關注的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在享受地方相關人才政策和就業方面受到歧視並非個案。在深圳案例曝光之前,全國已經有多起類似的案例。
  • 「不好意思,我們不招非全」: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遭歧視?
    作為北京某大學2018級法律碩士研究生,方思(化名)在求職時備受冷眼,由於讀的是 " 非全 " 研究生,多數律所、省考的崗位她都沒有報考資格," 想不通,同樣是統招統分的在讀研究生,非全日制的為何不被承認?"相信很多非全畢業的學生在求職時多多少少都會遇到點這種「學歷歧視」的情況,用人單位在JD上明顯標註「只招收全日制碩士」,對非全根本不感冒。
  • 評論1+1:「非全」碩士就業不應被歧視
    因為「非全」身份,一些畢業生在求職時屢屢受挫。「唯學歷」論阻礙著真正有能力人才的自由競爭。突破人才標準固化,需要用人單位的人才評價體系更加科學。只看學歷,只盯著「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去對求職者進行想當然的評判,省事是省事了,但這是真正為單位、為企業延攬人才嗎?請看相關媒體的觀點。
  • 非全日制研究生同樣取得雙證,應聘中屢遭拒絕,「歧視」不可取!
    就這樣六個字就使得一大批畢業生被拒之門外。 此外,在近期發生的一件事中也體現了這一點,酒泉某研究生在應聘工作時由於自己是非全日制畢業生而被拒絕聘用。無奈之下將此事反映給當地教育局,而教育局則回應:尊重單位意見。
  • 問教丨「非全日制」學歷歧視屢禁不止,是誰在縱容?
    有意思的是,對於這種明顯違反國家規定,涉嫌學歷歧視的做法,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機關黨委工作人員卻回應稱,「原則上各部門應當按照教育部的通知精神來組織招聘,但具體的招考計劃制定是由招考部門自己決定的,招考部門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設定招聘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