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無一用是書生」、「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在古時候人們對於學習就褒貶不一。
回過頭來看看現在社會其實也一樣,雖然說大學生的基數隻佔全國人口的少部分,但是還是出現了大學生一抓一大把的現象,有人就會疑惑十二年寒窗苦讀的意義在哪裡?
最後還是從零開始給其他人打工,或許他的老闆學歷還不如他。
所以努力學習就是沒有意義的事嗎?
社會變遷的衝擊:努力學習不是唯一出路
在早些年,我們父輩那個年代不管是學有所成還是學無所成,只要你上了大學,你就已經端上了一個鐵飯碗,等到大學畢業之後,直接分配工作。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在那個社會的背景下,人們覺得上大學一定是鐵飯碗。
在他們固有的思維中便是上了大學工作是包分配的。
哲學中的發展觀指出世界是永恆發展的,事物是在不斷螺旋式前進和上升的。
現如今社會在不斷的變革在不斷的發展,受到衝擊的人群,也包括了大學生,就業形勢一年比一年嚴峻。
雖然可供選擇的機會多了,但是這種選擇也是參差不齊,不光是努力學習就可以達到彼岸的,到達彼岸的方式越來越多,社會也越來越包容。
在某些時候我們認為努力學習就必須有所成就,所以看到無所成的就會覺得努力學習也沒有意義。
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努力學習不是唯一的出路。
它不是唯一的出路,是比較好的出路
努力學習真的沒有意義嗎?
三毛曾說過你走過的路,看過的書已經融合在你的骨子裡和思想中,你說的話做的事很多都在體現著你的學識閱歷。
前段時間有幸看到一篇文章,它講的是1991的希望工程機緣巧合下拍攝了一張圖片,圖片裡小女孩的眼神充滿了對學習的渴望。
小女孩叫蘇明娟,在不斷的努力學習中,她終於走出了大山,最後成為了一名為人民服務的政府人員,回報著社會。
還有一篇讓我感觸極深,講的是一位雲南大山深處的女校長—張桂梅,用及其嚴格的作息時間還有學習態度來要求自己的學生,最後山裡的孩子很大部分都走出了大山。
所以努力學習是沒有意義的嗎?不,它是有意義的,現目前來說努力學習是對於寒門子弟最好,和相對公平的出路了。
努力學習本身是有意義的,對於不同處境下的人,努力學習給你帶來了什麼意義都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否認大部分社會資源的擁有者是極少數金字塔頂尖的人,但是你可以看看他們有幾個不是名牌大學出身。
不僅要努力學習,更要有意義學習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思維定勢」,也稱「慣性思維」,它是指個體根據已有的處理問題的經驗和方法來處理不同情境下的同一個問題,當問題情境不一樣時,依舊會採用之前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方式。
努力學習努力讀書,那是無可厚非的,可是我們如果被書中的思維所定式了,那麼你努力學習的意義可能就是理論型選手。
努力學習是一種應該帶入自己的思維和見解的一個過程,只有活學活用,學以致用,你的努力學習才有意義。
奧蘇貝爾根據個體所使用的學習資料工具與個體現存的知識結構的關係,將學習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
他認為有意義學習是指個體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將所學習到的知識與自己現有的認知模型建立起新的關係的一個過程。
只有主觀知識結構和客觀的知識同時都具備了才會發生有意義學習。
換而言之有意義學習才應該是努力學習的結果。
總而言之,努力學習本身是一個有意義的事,我們不能因為它帶來的結果來進行片面的評價,相比於結果過程有時候也比較重要,那麼人人都會死去,你就認為所有人都是無意義存在嗎?
只是有時候努力學習所創造的價值沒有達到世人所期待的那樣,可是如今時代在轉型,努力學習對於寒門子弟確實是一個比較好的出路,畢竟「知識改變命運」。
很多成功人士都印證了這句話,只不過在努力學習的時候想要變得有意義,就需要你轉變思維,學以致用,才能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