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廳|深圳:要在世界工廠迎接萬眾創新,工人怎麼辦?

2020-12-11 澎湃新聞
深圳制匯節上的奇思妙想。

       深圳作為中國最早進行改革開放的城市,以其在全球化製造業中的地位被譽為「世界工廠」。在這個世界工廠裡,正如2013年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的策展人奧雷•伯曼所講:「不僅創造產品,也創造價值。」

從一部描述工人的戲劇說起

       作為全球產品的製造者,深圳的工人在這個世界工廠裡創造的社會價值是巨大的。但很可惜,在《世界工廠》這部被稱為「作為一種社會研究和實踐的劇場」的戲劇裡,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工人的苦難,而且僅是流水線工人的苦難,不是工人的價值。筆者認為,這部11月底在深圳演出的劇,正代表了一種由對工人的刻板印象生發的典型想像,忽略了工人內部多樣性和新一代工人的嶄新變化。

       這部來自草臺班的戲劇,在描述苦難方面是成功的。機械化大生產將人異化成一個「螺絲釘」的即視感撲面而來:唯一能證明工人依然作為人的存在的,是他們用四川話、廣東話等不同方言發出的嘈雜質問——「這是什麼樣的工廠,這是什麼樣的世界?!」工人的質問聲,在流水線上,從微弱的竊竊私語到振聾發聵的怒吼,代表來自五湖四海的工人們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暗湧於全球資本產業鏈條中強大的工人力量。

       那麼,工人是如何覺醒的?工人覺醒後怎麼辦?《世界工廠》在接下來的幾幕中,或許是出於某種原因,並未對此作答,也沒有轉向「工人自我覺醒後如何解決憤怒」的問題。

草臺班演出《世界工廠》。

       《世界工廠》營造了被全球化資本和消費主義壓迫的工人形象,工人被當做單一的受害者。我問一位到場觀看《世界工廠》的前女工,如何看待這部戲裡的工人,她說:「工人裡也有管理層的工人啊。」當我在靠近深圳新機場的一個工業區中,見到3個年輕工人腳踏最新款的智能電動代步車從我面前如少年哪吒一般「飄」過時,當我在這個工業區中7天酒店的電梯裡,見到卡拉ok店專為工友提供的憑工作證的優惠時,我想,這或許是「苦難工人」的另一面。

       該劇對工人群體內部的矛盾,包括現實中存在的男工對女工的性騷擾情況都未有觸及。演出後,有觀眾質疑主創團隊,「演員沒有在工廠打工的親身經歷,演出來的東西是否真實」;也有工人觀眾提出,是否可以去廠區演出,而被導演現場婉拒。劇末提及的「新工人」,主要以會彈吉他、會唱歌的文藝範工人為代表,並未觸及其他工人的新身份、新處境。一位來自富士康的年輕工人,在演後談中表示,自己根本算不上工人:因為以前工人被稱作「工人老大哥」廣受尊重,現在在工廠工作的這些人,連基本的尊嚴都沒有,何談受人尊重?——這一觀點來自被人們以為是「工人」的觀眾,更是透過消解「工人」身份本身,消解了「新工人」這個概念。

       這種對工人苦難形象的著力鋪陳,以及對工人多元現狀的忽略,顯示出該劇對不斷變化的「工人」生存狀況研究不足。同時,在演出中,具有文藝人、諮詢師等現實身份的演員,以工人身份與場下觀眾對話時提到「你們」;在演後談中,演員以自己的現實身份與場下觀眾對話中提到的「我們」,包括導演以距離太遠為由拒絕去廠區演出的回應,在在顯示出,該劇團在演出前後的身體轉場中顯露的身份邊界。

       汪暉在觀後的一篇文章中,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形成一種新的『我們』」的可能性」。在我看來,這種可能性在劇中劇後都有可能存在。一位90後青年工人在看過該劇之後告訴我:「這個劇是很好,的確演出了很多工人遭遇的問題。但是這個劇要演給那些白領看,給工人看一點用都沒有。工人天天接觸到的就是這些事情,你再演一遍讓他們看,只會讓他們更痛苦,要麼反抗,要麼沉默。如果這個劇告訴工人說,沒有什麼解決辦法,那麼只能讓工人更沉默。」

       可惜的是,正因這種身份邊界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與工人群體的距離感,使主創們無法很好地處理工人群體內部的身份差異,以及新舊工人身份的歷史變遷。劇中對工人形象及其身份的片面想像,也讓該劇沒能抓住藉由戲劇文本形成社會聯動的機會。

國家總理李克強深圳考察首站看「創客」。

工人的身份轉變與城市的轉型

       對劇團演員身份邊界的討論,很自然地就讓人聯繫到工人身份的轉變。智能化工業時代來臨,無可避免的一個趨勢是,工廠中越來越多的產業機器人將取代工人的工作,工廠中的工人會越來越少。

       在一次與深圳女工面對面的沙龍活動中,一位女工NGO的代表也提到了「我們」、「你們」的身份之別。在她們的感受中,工人和城市人是不同的:工人只是生活在城市邊緣的工廠區內,城市人是她們心中的「你們」,女工姐妹才是「我們」。

       流水線工人的生存環境的確惡劣。但隨著城市定位轉變、產業升級進程推進,當有一天流水線上不再有工人時,流水線工人的生存問題也將不復存在。一旦流水線工人因產業轉型分流,這種藉由「我們」身份而形成的城市邊緣人群自我保護的屏障也會被打破,弱勢群體的生存形態更加呈現個體化特徵,其生存處境會更艱難。

       而勞工問題不會就此消失。在深圳大街小巷,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非正規就業勞動者,他們在超市收銀臺前,在小吃店送外賣的路上,在按摩店的按摩床旁。他們不在流水線上,算不上典型的「工人」,但他們依舊是勞動者。當流水線工人離開工廠,也許會成為這些勞動者中的一員,也許會成為小商販、包工頭、民營企業老闆等各種創業者,整個社會一定會經歷一個大批工人從工廠離散分流、融入社會的陣痛過程。

       工人們從產品製造者到城市創業者的身份轉變,在我看來,才是「新工人」概念的真正內涵。這種工人身份的轉變,並非今天才出現,深圳的大鵬新區現在很多小老闆就是八九十年代來深圳龍崗打工的工人,他們用了二三十年時間,通過個人的艱辛努力,才完成這一身份轉變。

       與第一代深圳工人身份轉變相隨的,是深圳這三十年來的城市發展。靠近寶安工業區的前海,成為國際金融的新熱土;大亞灣核電站所在的大鵬新區,一些老工業區也已逐漸變成房地產開發項目。

       總而言之,《世界工廠》對流水線工人惡劣的生存環境等生活元素進行藝術加工,很好地再現了當代工人的苦難,不失為一部具有現實批判意義的社會戲劇。但由於忽視了工人身份轉變的歷史變遷和文化多元,對工人身份轉變的研究及呈現不足,夾雜在劇裡劇外的身份邊界,也阻礙了該劇更好地發揮其社會實踐潛力。《世界工廠》因在深圳這個「世界工廠」演出而引發的爭議和討論,也意味著該劇營造的關於「世界工廠」的想像在世界工廠的現實面前被打破了。

       在新一代工業革命的強勢推力下,工信部已在2014年12月22日表示,將大力推動工業「智能製造」發展。深圳更面臨一個從世界工廠轉型為創客天堂的巨大的社會發展機遇。在深圳這個世界工廠裡,工人被機器人所取代的時間越來越近,工人們為身份轉變的準備時間也越來越少。如果說,城鎮化要解決的是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問題,那麼,工業智能化要解決的就是工廠剩餘勞動力轉移的問題。隨著工業智能化的產業加速,這個問題會變得越來越嚴峻。

       說到智能製造,擁有大量硬體客戶的深圳安視達雲監控平臺的創始人戴振光認為,「硬體產品的生產流程是:創意-設計-開發-樣板-小批量-批量。初創的創新企業往往做的是新產品,更多是小批量的試錯。從樣板到小批量再到批量的過程是個大門檻」。

       據硬蛋網2014年11月報導,在深圳沙井和松崗的3家五金模具廠中,不僅包括長達二十年歷史、五百多人的老牌大廠,也有生存了十來年的五六人的作坊式小廠。我在深圳寶安的一個城中村裡,也曾見過一排在樓房裡開工的五金小作坊。在我看來,正是這種小作坊式的小五金廠,為大工廠的勞動力轉移提供了就業空間。同時,也正是這樣的小五金作坊,為初創階段的創客團隊的小批量產品制模提供低廉、便捷的製造服務,為初創團隊迅速進入智能製造行業提供支持。

       因此,在關注富士康這類大型製造工廠勞動力轉移的同時,也需要為這類為小初創硬體團隊提供技術支撐的小型製造廠提供政策扶持,從智能製造產業鏈條的最底層進行支持,尤其是改善一線工人的生存和發展條件,才能為深圳乃至全國的創客們提供更加完美的創業空間。

       從整個智能製造的生產鏈條看,不論是富士康這類大工廠的流水線工人,還是沙井小五金廠裡的模具工人,都在為智能製造添磚加瓦。誰說工人不是創客?不論是曾經的流水線工人,還是當下的個體創業者,他們既創造了供給全球消費者的產品,也創造了城市發展的新機遇,更創造了深圳獨有的工業文明。

       後工業時代的智能工業浪潮呼嘯而來,我們的城市治理者是否做好了應對準備?城市中的每個普通人,又是否做好了準備?雖然《世界工廠》一劇忽略了工人身份轉變的問題,但由此引發的討論,能讓我們意識到,在推動智能製造的同時,需要幫助工人在工業升級過程中有尊嚴、平穩順利地完成身份轉變,使之從苦難工人到受人尊重的社會創造者。管理者只有妥善地解決工人身份轉變問題,讓一線工人們更好地感受到城市對他們的接納和尊重,才能推動城市升級、產業轉型順利進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紀元1800》新版本居民區及市政廳布局攻略
    工人的啤酒是給10塊一個房子。一個市政廳覆蓋110個房子,供應這個啤酒給1100塊稅收。但是實際上,完全可以不供應。因為法案給的幸福度很多了。 就算弄去996都沒事。節省更多的土地造別的。 請注意這個只對工人有效。工匠是無效的。實際上只需要做魚跟工作服就足夠了。還有一個卡在這基礎上再供應魚。那最後實際上工人農民只需要工作服就好了。
  • 東莞:從世界工廠到珠三角科技創新中心
    有著「世界工廠」美譽的東莞在過去30年抓住了全球製造業轉移機遇,創造了令人矚目的「東莞奇蹟」。2015年,松山湖高新區獲批建設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下稱「自創區」),為東莞創新轉型提供了一次歷史性機遇。  松山湖高新區是東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實現高水平崛起的核心引擎,新經濟、新企業、新人才加速發展,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 深圳政企打造「返崗直通車」,迎接建築工人
    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企業復工復產,深圳市住房建設局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統籌出臺系列措施,積極引導建築勞務工人有序返崗,在深重點建築企業迅速響應,攜手打造「返崗直通車」,千方百計解決用工難的問題,加快推進重點民生工程項目穩妥有序復工。
  • 萬眾創新需打好教育「地基」
    2015年新年第一個工作日,正在深圳考察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來到柴火創客空間,體驗各位年輕「創客」的創意產品,並現場評價說:「創客充分展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力。這種活力和創造力,將會成為中國經濟未來增長的不熄引擎。」2月,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支持發展「眾創空間」的政策措施,為創業創新搭建新平臺。3月,「創客」一詞第一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 玩具巨頭關閉東莞工廠 6000餘工人面臨失業(圖)
    金融危機禍及國內經濟實體  6000餘工人面臨失業  樟木頭鎮政府接管合俊集團旗下工廠,承諾100%墊付員工工資  新快報記者 高菲 楊英傑  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不僅令A股遭受重挫,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危害也逐漸顯露。
  • 鹹素媛第一次去陳華工廠,就決定嫁給他,重返工廠和工人打成一片
    為了證明自己不是頑固子弟、花花公子、不著調的富二代,對鹹素媛頗有好感的陳華,在兩人才剛開始接觸和交往的時候就帶鹹素媛來到了自己的工廠,在很多人看來這是炫富的表現,但是鹹素媛說起來卻非常的有感觸,稱這是陳華在證明自己不是遊手好閒的人,是有能力讓她託付終身,值得信賴的人。
  • 東莞工廠招不到工人,那些打工妹都跑去哪裡了?聽她們怎麼說
    現在的工廠是越來越難招工了,每年工廠都會出現用工荒,尤其是現在的東莞工廠,更是招工特別難。以前那些打工妹是越來越少了,不少人就想知道那些工廠的打工妹現在都跑去哪裡了。東莞工廠招不到工人,那些打工妹都跑去哪裡了?
  • 找不到工人的工廠,很多都是「血汗工廠」,你們知道原因嗎?
    一、工廠風評差第一個原因就是工廠的風評差,如果你對打工有所了解的話,就應該知道,很多工人都是來自一個地區的。那麼這就造成了很多村子裡的青壯年勞動力,會通過村子裡的各個消息,了解到哪些工廠好,哪些工廠差。如果遇到了好的工廠,他們就會在自己的老鄉群裡發布消息,通知大家自己的這個工廠正在招工,有時間的都可以來。
  • 萬眾期待!花博會園區、特斯拉超級工廠、浦東足球場目前建設進展...
    萬眾期待!花博會園區、特斯拉超級工廠、浦東足球場目前建設進展如何了?浦東足球場這些萬眾期待的市重大工程目前建設進展如何?從空中航拍俯瞰,二期規模明顯大於一期,特斯拉超級工廠二期項目今年年初全面啟動建設,年內二期工廠將進入設備調試和試生產階段,以使該設施能夠在2021年第一季度之前實現全面的產能提升。
  • 深圳某工廠宿舍,工人的衣服一排排的掛在門口晾曬,別有一番風景
    深圳某工廠宿舍,工人的衣服一排排的掛在門口晾曬,別有一番風景一代又一代勤勤懇懇的打工人,獨在異鄉為異客。宿舍沒有陽臺,所以工人只好在門口這裡晾曬衣服了,住在六樓的最好,因為不用擔心樓上有水滴下來,住了一樓和二樓的最難受,衣服有可能幾天都晾不幹,因為沒有遮雨棚,所以上面的人一放剛洗的衣服 水就會滴下來,就會把已經晾乾了的衣服重新淋溼,如此反覆,所以有的人就搞了一把雨傘或者蓆子放在懸掛的衣服上面來擋住雨水。
  • 微星深圳恩斯邁工廠行紀實
    為了打破這麼多年來給廣大玩家的神秘感,近日,微星科技借著舉辦2010年微星MOA全球超頻大賽(《微星MOA 2010超頻大賽中國區決賽直擊》)之機,邀請全國各IT媒體、超頻玩家以及學生代表來到位置深圳的恩斯邁工廠進行參觀,零距離體驗一線主板的工廠運作。
  • 希望深圳成為世界創新明珠
    張景安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要讓創新成為深圳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他認為,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首先要充分發揮我國人力人才資源豐富、國內市場巨大等綜合優勢。我國有8000多萬科技人員,13億多人的消費市場,這對我國和世界都是創新與發展的巨大動力源,是當今世界最寶貴的財富。
  • 美國工廠丨中美工人的性格差異,源於兩種不同的「工廠政治」
    這是兩種不同的資本主義工廠政治之間的衝突,它們各自的形成都遵循著一定的歷史過程。兩國工人的「性格」實際上是由不同工廠政治下的意識形態所塑造出來的。中國工廠的工人們接受準軍事化的管理,對領導絕對服從。為了達到管理層要求的速度,可以違反各種勞動標準,儘管這樣做可能引起安全隱患。幾位到總部來學習的美國管理層目睹了中國工人不戴防割手套分揀碎玻璃,十分驚詫。
  • 讀李克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少不了一個眾字
    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來說,「專業人士」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市場歷練中培養成長的。「雙創」可以促使眾人的奇思妙想變為現實,湧現出更多各方面的「專業人士」,讓人力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更好地發揮我國人力資源雄厚的優勢。另一方面,採取包括「雙創」在內的各種方式,允許和鼓勵全社會勇於創造,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有助於社會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 歐巴馬監製紀錄片《美國工廠》:產業工人的未來在哪裡?
    歐巴馬監製的紀錄片《美國工廠》,主題遠遠不只是工廠。太多人把《美國工廠》看作是文化碰撞,看作是一個中國企業家在美國開製造業工廠水土不服卻力挽狂瀾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裡,美國工人和中國工人都不是贏家。這個故事不是要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也不是要宣揚世界工廠的超級效率。相反,紀錄片用一種近乎直率、不加修飾的風格,同時展現了美國和中國工廠中的弊端,似乎是「一竿子得罪所有人」。
  • 深圳多家工廠舍臭蟲遍地 工人被咬上百傷疤(圖)
    深圳新聞網9月15日報導 「晚上我睡在被套裡,拉鏈拉上,留個鼻孔出氣,蟲子直接爬上我的鼻子。」近日,兩條腿上疤痕累累的小建(化名)向本報投訴,稱在平湖街道富民工業二區一家工廠實習時每天都被一種蟲子騷擾,他懷疑是最近報導較多的蜱蟲。記者拿著小建捉來的蟲子詢問專家得知,原來是虛驚一場,此蟲是臭蟲。記者走訪了該工業區6家工廠,發現宿舍區均深受臭蟲騷擾。
  • ...萬眾創新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initiative
    7月1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以新動能支撐保就業保市場主體,尤其是支持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創業就業。(圖片來源:新華社)【知識點】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全面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應對疫情衝擊和發展環境變化,必須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要加大對創業創新主體的支持。二要鼓勵雙創示範基地建設大中小企業融通、跨區域融通發展平臺。三要鼓勵金融機構開展設備融資租賃和與創業相關的保險業務。
  • 為什麼我們考上了大學,工廠工人的工資沒有工廠工人高?
    不要說上大學應該比工廠工人的工資高,你有沒有想過什麼是大學生,四年文憑就是大學生?每天抄作業,玩遊戲,哪怕是大學生?你以為你是大學生嗎?碩士畢業後,我不敢提碩士,我把他叫做打臉,你有碩士研究的精神嗎?你什麼都沒有,你的憑什麼薪水比別人高,如果你有足夠的等級,華為,騰訊,蘇寧你可以去那裡,那裡的工資比工廠裡的高,但你合格嗎?如果是大學生,我可以非常自豪地說,因為大學生應該具備一些素質,我有熱愛祖國,基本素質和簡單的專業技能水平。看到那些說工廠裡的工人用時間換錢的人嗎。你們這些大學生呢,動動腦筋呢?你有這個等級嗎?體力?你痛苦嗎?有教育嗎?
  • 從江蘇崑山電子廠看中國工廠的工人現狀及反思
    中國工廠的現狀是怎樣的,相信進過工廠打工的人心裡都很清楚,類似世碩這樣的廠子數不勝數,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工人為了生活大多數人就是這樣走過來了。這也是為什麼世碩這件事能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的緣由,因為它反應了大多數打工者的遭遇!以前我們為了口飯吃,無奈接受。而今,中國早已是世界工廠。
  • 深圳迪士尼工廠50港元玩具人工成本僅為1元(圖)
    本報記者吳峻松攝  迪士尼香港總部 工人代表討要說法  迪士尼「代工廠」的深圳五名普通工人,認為工廠老闆「殘酷剝削」工人,拖欠五人工資、加班費等各項費用共計約65萬元。為維權,五人先後兩次將龍崗區勞動局訴至法庭,狀告其勞動保障監察行政不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