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監製的紀錄片《美國工廠》,主題遠遠不只是工廠。
太多人把《美國工廠》看作是文化碰撞,看作是一個中國企業家在美國開製造業工廠水土不服卻力挽狂瀾的故事。
但是,這個故事裡,美國工人和中國工人都不是贏家。
這個故事不是要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也不是要宣揚世界工廠的超級效率。
相反,紀錄片用一種近乎直率、不加修飾的風格,同時展現了美國和中國工廠中的弊端,似乎是「一竿子得罪所有人」。
一方面,影片似乎在諷刺美國工人的低效、散漫、工會的胡攪蠻纏;又似乎在諷刺中國嚴苛管理的高效工廠,工人們追求效率,犧牲家庭。
我卻更關注影片結尾的點睛之筆。
藍領夢碎,中國企業家能拯救他們嗎?
影片一開始,就沉浸在陰沉的氣氛中,2008年年底,位於俄亥俄州代頓市的一家工廠倒閉了。
關張儀式上,工人們表情凝重。這是美國藍領最後的輝煌時代的終結。
這裡曾經是美國通用汽車的廠房,在美國汽車行業呼風喚雨、稱霸全球的年代,這裡的工人都是驕傲的藍領中產。
郊區別墅、漂亮的小轎車、全職主婦、送孩子上大學,這一切,都是美國上一代藍領工人唾手可得的。
但是08年經濟危機不但摧毀了金融業的美夢,也讓很多美國製造業工廠開始關門、裁員。僅僅這家通用汽車工廠關門,就使得10000多人失業。
代頓地處俄亥俄州西南部,萊特兄弟在這裡發明了人類的第一架飛行器,給人類插上了翅膀。
可是萊特兄弟沒想到的是,多年後,家鄉成為了一個失業率居高不下的「鐵鏽帶廢城」。
所謂鐵鏽帶,最初指的是美國東北部-五大湖附近,也就是傳統工業衰退的地區,現可泛指工業衰退的地區。
一個中國企業家給這個鐵鏽城市帶去了希望:曹德旺。
曹德旺是汽車玻璃大王,他創立的福耀集團是全世界汽車玻璃的唯一寡頭。
而不單算汽車玻璃,就全球玻璃市場而言,福耀集團也名列前茅,市場佔有率為21.9%,排名世界第二,國內市場佔有率則高達63%。(2017年數據)
這樣的前提下,曹德旺在代頓工廠停業六年之後,在2015年決定接手這家工廠,將其改造成玻璃製造廠。
曹德旺投資美國,當然不是為了給美國工人送溫暖,本質上,還是因為有利可圖。
曹德旺在接受國內媒體採訪時,曾經表示代頓工廠項目美國政府給予的補貼金額總額會達到1700萬美金。
而曹德旺購買前通用的廠房則只要1500萬美金,相當於廠房白送了,還倒貼200萬美金請他來。
不過,這些補貼都是有附加條件的,比如招工人數、招工培訓、工資實際發放數額要求等。
福耀集團也曾經在俄羅斯投資設廠,曹德旺坦言,在美國投資比在俄羅斯效率更高,政府配合度更好。
對美國政府而言,解決工人能力和就業問題迫在眉睫,對曹德旺而言,美國低廉的地租、能源費用等可以獲得更高的利潤率。
玻璃運輸費用很昂貴,在美國設廠,無疑將極大降低運輸成本。
看起來很美。
如此誘人的硬體條件背後,最令福耀玻璃擔憂的條件只有一個:美國人工費用比中國貴許多,美國工人的工資和福利將佔到總營業額的40%多。
且美國工人維權意識很強,長期和企業主進行談判,人力資源成本很高。
不管怎麼樣,曹德旺依舊被視為會拯救代頓的企業家,紀錄片裡,他走下飛機的一瞬間,無比高大:
即使,福耀集團可以給到工人的工資仍然不及2008年之前通用給的時薪的一半:
福耀集團依然是代頓最炙手可熱的僱主。
一條街道也被命名為福耀大道。
曹德旺被媒體圍堵,接受採訪時他還表示:我真的很愛代頓、愛俄亥俄州。
福耀集團的招聘會也吸引了很多人才:
工人們也很高興,雖然薪酬不如往日,但是至少有工作了。
一切似乎都向著好的方向走去。
福耀玻璃遭遇美國勞工組織「狙擊」
然而,除了薪酬不如通用,福耀玻璃提供的工作環境、安全標準似乎也不如通用。
這令習慣了優渥、安全、規範工作條件的美國工人難以適應。
工人們抱怨設施的不足:
拒絕執行不規範的操作:
福耀內部很快也出現了一些工傷事件,這令美國工人愈加不滿。
最終,工人們開始準備進行工會投票。如果大部分員工同意設立工會,那麼工會組織才會進入福耀玻璃。
一些積極分子開始在福耀玻璃工廠內為工會宣傳。
美國的工會非常專業,參加工會是需要繳納會員費的,工會代表美國工人和僱主進行談判,爭取利益。但是不要在這裡誇大了工會的力量。
美國工會實際上已經積貧積弱很多年。半個世紀之前,美國工會在私營企業的覆蓋率一度達到三分之一。
然而如今,私營企業的工會會員比例只有6.4%,即使加上公共部門,也只有10.7%的美國員工屬於工會會員。
曹德旺直言:「 我們不願意看到工會在這裡發展,因為工會影響勞動效率,直接造成損失。」
他甚至說:「工會進來,我關門不做了。」
最終,福耀玻璃靠著支付百萬美元給美國的反工會諮詢組織「勞資關係研究所」,而成功在投票中阻止了工會的進入。
那些工會的「信徒」員工也逐漸被福耀玻璃剝離,福耀在這一輪工會反擊戰中,勝出了。
雖然福耀逐步給剩下的員工加薪了,但是薪酬水平仍然遠遠不及之前的通用汽車。
畢竟,對於失業已久的工人而言,有工作總比沒有工作強吧?
對於不少代頓居民來講這也是唯一的選擇,尤其是那些40歲以上、失業已久的藍領工人。
未來在何方
影片中,福耀美國工廠的一些美國管理人員也來中國參觀福耀中國工廠。
他們被中國工廠的高效震驚,卻也被中國工人們犧牲個人生活的精神震驚。
而影片裡,曹德旺的一番話,更是破有深意。
曹德旺說,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是有功績呢,還是罪人。
這是他對於工業化對環境影響的一種反思。
然而,目光回到代頓美國工廠裡,福耀玻璃正計劃進一步裁員,用機械取代工人的崗位。
機械手臂不但可以自動化,甚至作業更加標準,更不會有勞資糾紛。
曹德旺和公司高管漫步在工廠裡,高管對著正在勞作的美國工人說:
沒辦法,他們太慢了。
隨著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今天的產業工人其實已經比幾十年前「快」了很多,但是和機器比起來,永遠是「慢」的。
況且是養尊處優的美國藍領工人呢?
工人們不懂中文,也許並不知道,過幾個月,他們也許就被「優化」掉了。
而影片最後,一群群工人在工廠門口打卡上下班。
中國工人和美國工人的畫面交織著。
無論在世界的哪裡,他們靠勞動掙得美好生活,和他們的父輩一樣。
而影片最後的字幕卻讓人感到沉重。
全球三億七千五百萬人,必須在2030年前,因為自動化而去找全新的工作。
其實不光是產業工人,如果你的技能極大依賴於公司,離開了公司你的技能就無處可用,那麼你在就業市場上就都是危險的。
截至2018年6月底,我國四大銀行員工數與2017年底相比,減少已超過3.2萬人。
統計顯示,2015年至今,四大行員工減少高達7萬。
金融行業的減員,主要發生在基層網點,崗位主要是技術含量不高的櫃員崗位。
「金融民工」這個戲謔的說法,卻有著深刻的含義。
沒有技術含量、依賴公司系統的員工,在任何行業,都是「民工」啊!
單純從中美製造業工廠文化對比去看這部紀錄片,就太淺顯了。
《美國工廠》切入點是中國企業家赴美開工廠,其實背後揭開的是製造業工人的困局,也是對其他行業的啟迪。
美國藍領工人輝煌不再,鐵鏽帶還在持續延伸。
即使製造業回流到美國,但是機械化、自動化也會取代大量美國工人。
而一個美國企業也正在中國開工廠,上海臨港,特斯拉中國超級工廠正在以飛速建設著。
就連「鋼鐵俠」馬斯克也感嘆,從沒見過這樣的速度。
特斯拉工廠追求的也是自動化,馬斯克聲稱,要把工廠當做一個產品去打造,讓工廠具有最高的效率。
馬斯克稱之為 「製造機器的機器」(The machine that makes the machine)。特斯拉已經為此收購了兩家自動化公司。
時代和命運交織在一起,科技一路高歌猛進,人們也要不斷適應新的就業環境。
不斷向前走去。
不能停歇。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美國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