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廠》就是歐巴馬給美國製造業開的死亡診斷書。
撰文/連清川
《美國工廠》是今年截至目前最牛逼的紀錄片,沒有之一。不是因為它講的是中國,而是因為它既深入到了製造業的細微之處,又觸達到了整個世界新經濟的宏大命題。
這是歐巴馬在作為總統時未曾實現的美國夢的一個延續,難怪這是他的製作公司拍出來的第一部片子:把當政客時沒有講完的話,講全乎了。
如果你沒有看到其中的諸多細節,你根本無法了解這部片子的內在意涵。
一般來說,理解《美國工廠》有三個角度:
1,美國勞工真特麼懶,這是最無聊也最低層次的理解;
2,在中國式發展道路的擠迫下,美國製造業難以為繼,這是比較高明的見解;
3,中美之間的文化衝突,難以化解。這就是字面意義,沒太多想法。
我認為歐巴馬要講的也是三件事:
1,美國製造業已經死透透了,拯救它是川普的幻想,這也是歐巴馬在當總統時候想要扭轉的一件事;
2,中國式發展道路,它的美國勞工政策,是符合整個全球化的發展思路的,螳臂當車者死。美國人的經濟發展思路沒有進化;
3,無論是勞工的美國道路還是中國道路,最終都是死翹翹的,只有歐巴馬道路,才是實現美國夢,乃至全世界勞工夢的唯一出路(sigh,我覺得他說的對耶)。
下面一一通過具體細節來說。
1.美國製造業為什麼死翹翹了?
大家應該不會記得在整個片子中,單一場景時間最長的兩段戲了:一段是美國中層管理到福清的福耀總部參觀;另一段是一群美國工人在討論如何杯葛福耀。
第一段我們晚點再說。先說第二段。
紀錄片差不多把俄亥俄州眾議院議員史崔宏的演講都拍下來了。他反正blabla說了一大段,美國的勞工傳統是塑造了美國之所以成為美國的偉大傳統,所以UWA(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幹預,在福耀成立工會,是保障大家利益的終極武器。
像歐巴馬這樣的政壇老油條一定會笑出聲來。這種「傻缺」議員就是在給自己找不痛快。民意難測,如果真的成立工會,福耀撤出,憤怒的失業公眾會立馬把史崔宏給撕碎。所以聰明的政客一定是在產業和公眾之間尋找平衡。歐巴馬年輕時在芝加哥基層當過長久的社工,非常清楚這一套遊戲。
但「傻缺」的不是他一個,在福耀代頓項目竣工儀式上,俄亥俄州參議員薛羅德·布朗也不合時宜地提出了工人要成立工會的正當性,當時在臺下的曹德旺臉上立馬就掛不住了。
還有一些細節。
安全檢察員在工廠裡跑來跑去,測量各個地方的溫度,然後問一個工人:你在裡面呆了多長時間?十分鐘?是一次十分鐘還是一天十分鐘?一次十分鐘,這不行……
一位叉車操作員說:他們讓我用叉車抬起兩倍重量的東西。我跟他們說,你們要幹你們幹,我不幹,那個叉車根本不夠堅實到如此地步。
一位老大媽說:這個工作本來是兩個人的活,現在就讓我一個人幹,他們其實就是要找我工作效率的毛病,要把我裁掉。
一個中層管理在福清的總部看到一群老人家帶著沒有防護作用的手套在揀玻璃,「臥槽,這特麼是瘋了吧」。
從中國去的工人小王喃喃自語說:他們沒那麼舒服啊。在這裡幹完,他們還要去打第二份工。
這說明什麼?不像很多中國觀眾所說的那樣,美國勞工不夠勤勞勇敢。打兩份工,對他們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
那麼為什麼不好好在福耀裡幹活?因為按照福耀總部的文化,加班未必有加班費。即便有加班費,也未必趕得上第二職業能夠給他們帶來的薪資那麼豐厚。
大家都要養家餬口,辛勤勞作沒問題,可是憑什麼加班,卻得不到更高的報酬呢?
他們嘰嘰歪歪那麼多的事情,溫度也好,叉車也好,防護手套也好,就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勞動必須是安全的,任何有損身體健康的勞動都是耍流氓。
為什麼哭著喊著要工會?美國幾十年來的勞工抗爭歷史已經充分證明了勞工組織的有效性:個體勞工在資本家的面前只能受到碾壓,所以必須捆綁在一起,有一個代表他們的組織來談判,才是最基本的保障。
為什麼政客要那麼熱衷到福耀來搞勞工運動:因為選票啊。2200名工人,再加上幾萬相關的親屬、朋友,那就是幾萬的選票啊。俄亥俄州人口才多少?1000多萬。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說這一切都是正當的話,福耀美國工廠為什麼在最後的投票中大比例獲勝了?
一個老員工說:我在通用15年,一次工傷都沒有。可是在福耀才幾個月,我就已經工傷了。可是通用關閉了,記得嗎?
一個女員工說,她因為積極參與建立工會,介紹電視採訪,參加工會會議,所以被裁掉了。她感覺天都塌了。可是就在不久前,她才因為在福耀工作,重新搬回她失去的公寓,獲得了獨立。她忘了嗎?
工會建立的失敗沒有別的原因,因為所有的人都害怕再次失業。比起在工作中受到損傷的風險來說,一年、甚至四年沒有工作,無法承擔家庭的責任,無法獲得經濟獨立,是一件更加恐怖的事情。
美國製造業死翹翹的原因不是別的,是因為它的政治和福利政策。
由政客、勞工組織、反勞工組織、安全保護、環境政策等一系列的政策所構成的一整套成熟的制度,已經是製造業的成本極其高昂。
工人的權利意識、安全意識、生產流程意識、分工意識、民主意識、工會意識、平等意識,這都是製造業的隱性成本。在開工之初,一個美國工人拉著曹德旺的手說,下次到我家來吃barbecue。領導的手也是你隨便拉的啊?哪個中國工人這麼不開眼,明天就領盒飯了。
福利政策更是如此,勞動保護、醫療政策、休假制度、加班薪資……不是在這個過程中所需要投入的金錢,而是勞動效率的損失,根本無法計算。福清工廠的一個哥們說:一個月八天休假,這也太過分了。呃……
製造業需要什麼?低成本的勞工薪資,整齊劃一的管理模式,隨叫隨到的奉獻意識,軍事化的作息制度,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戰鬥精神,不眠不休的工作作風……
利潤是有天花板的,所以只有成本的無限降低,才是製造業的王道。在中國福清的福耀總部,看到的,才是製造業本來應有的面貌。
美國人為什麼那麼懶?不是懶,而是近百年來的勞工鬥爭歷史,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勞動制度。低技能的勞動機會,在全球化時代,已經不適合美國這麼高昂的勞工制度成本了。這就是美國企業為什麼要把勞工、服務等等這些低附加值工作全部都離岸操作的原因啊,你以為他們傻啊。
川普壞就壞在這裡,作為一個資本家,他其實早就知道美國製造業必死無疑的了。但是他看到了大量製造業勞工失業的憤怒和不滿,於是他利用了這種情緒。
《美國工廠》就是歐巴馬給美國製造業開的死亡診斷書:狗帶(go die)吧。
2. 福耀美國工廠為什麼最終還是贏利了?
因為中國發展模式啊。
中國工人小王在片子裡經常抽菸。在宿舍裡他說,這是我一天裡最享受的一刻了。
在片子的最後階段,他抽著煙看著窗外,這個世界再美好不過了。
這是中國人的幸福:日子蒸蒸向上,付出的勞動得到了報償。他怎麼能不心滿意足,心懷感激?他為什麼要抱怨手上被燙傷的痕跡?他為什麼要抱怨無休無止的加班?他為什麼要抱怨妻兒分離的那麼一段短暫歲月?
他人生中所有的一切,都在福耀的工作中,通過他的努力,一一得到了實現。這難道不是奮鬥的幸福終點嗎?脫離農村的困苦,建立美滿的家庭,收穫個人的成就。「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麼。」
在片子中從中國來的工人,以及在福耀總部中工作的工人,幾乎沒有抱怨。我傾向於相信這是大部分的實情。曹德旺是一個素有名聲的企業家,慈善事業也做得很大,片子裡看到的他篤信佛教。在這樣的企業家的工廠中工作的人,怎會受到殘忍的虐待?
改革開放之初草創時期的勞工艱難處境,在經過四十年篳路藍縷的艱辛歲月之後,已然鮮有見聞了。富士康出現的成面積的跳樓事件,並不是因為富士康有意虐待他們,而是單一枯燥單調的工作摧毀了他們的心理健康——這是製造業必然承受之痛。
說回在單一場景上最為漫長的一段細節:美國中層來到中國參觀。震撼了他們的兩個場景:下班之後的軍事化的下班操;尾牙。
為什麼中國的製造業裡偏向於軍事化管理?早期的海爾,中期的海底撈,和現在的福耀。
因為製造業是高度協同的、流水線的生產工藝。前一個流程的延宕與失敗,就會造成下一個流程的延宕與失敗。只有高度軍事化,統一性的管理模式,才能夠使所有的環節能夠纖毫無差地交到下一道流程中。當所有的這一切都無縫對接的時候,才能夠形成流水線上的行雲流水,才能使效率得到最大化。
世界上還有什麼組織,能夠無條件地服從命令聽指揮?只有軍隊。
軍事化管理的原因並不是張瑞敏、曹德旺、董明珠這些人有著帝王幻夢,而是因為這是提升製造業最高效率的最效率方法。
尾牙的狀況是非常瘮人的。當一群美女把後現代的技術語彙,用最傳統的山東快板,且歌且唱地詠頌出來的時候,人的自由意志已然完全消失在統一性的大海之中了。她們恐怕誰都無法理解其中的幾乎任何一個詞語,但是她們卻如此嫻熟地把這一切以前現代的歌舞一字不落地背誦出來:多麼魔幻現實主義。
可是從來沒有見過這個陣仗的美國人匆匆跑了出去,他抽泣了!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這是喜悅的眼淚,為你們而流。
為什麼?喜悅個啥?每一個參加過中國式尾牙的人都充分且必要地理解其中的虛偽矯飾與無聊。
美國人被感動的原因是:在一個玻璃生產這麼無趣的行業中,所有的工人、管理層和老闆們,居然親密無間地坐在一起吃了一個年夜飯,多麼像一家人!而且他們如此充滿激情地熱愛著自己的工作!而且他們那麼年輕,朝陽,未來都在他們的手上!
在美國的工廠裡,除了私人關係,怎麼可能有如此融洽的人際關係,怎麼可能有如此昂揚向上的精神,怎麼可能有如此充沛的希望與未來。
每個中國工廠都要對員工進行brainwash。製造業裡容不得個性,也容不得異類,也容不得討價還價。只有當所有的人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的時候,製造業才有可能在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獲得利潤。
陳近南說:外面那些人都是笨蛋,要用宗教來迷惑他們。幸福生活就是他們的宗教。在福清總部裡的女工,一天上12個小時班,見不到兩個孩子,一年回去一兩次,都只為了未來的幸福生活,和孩子們的前途。
這是中國人顛撲不破的宗教。這也是福耀的宗教。這是所有中國製造業的宗教。
福耀美國工廠為什麼還是贏利了?因為福耀破除了美國近百年的勞工制度,把一個美國工廠建設成為幾乎是中國工廠。
美國工廠的勝利不僅僅是福耀的勝利,而且是中國式製造業的勝利。低成本、高效率,嚴管控,少福利。
全世界贏利的製造業,都必須是這個模式。越南、孟加拉、菲律賓、加勒比,不能採用低成本高效率的製造業,都是死路一條。
中國的製造業發展模式,放之四海而皆準。
這是符合產業規律,符合市場規律,符合全球化規律的。那些天真而感傷的liberalist和福利主義者,他們所不知道的是:製造業,要麼如此,要麼死。
這是歐巴馬給製造業開的一劑藥方:中國模式。
3. 製造業的未來是什麼?
曹德旺到美國去之前,是做過詳細的功課,算過詳細的帳的。
昨天三聯周刊裡曹德旺的自述裡有詳細的算帳過程,抄錄如下:
首先,中國有增值稅,美國沒有。其次,雖然美國的人工成本很高,佔營業成本的40%,中國這一項僅佔20%,但是中國企業繳納的保險比例很高,美國是按照應付工資的11%繳,佔營業成本的4.4%,我們的「五險一金」按照應付工資的40%繳,佔營業成本的8%。雖然我們的工資比它便宜一半,但這樣算下來,我們比美國又貴了接近4%,再加上汽車玻璃的增值稅,這就在12%左右。第三,美國能源價格比中國低,天然氣價格是中國的1/5,電只有中國40%的價格,汽油價格只有中國的一半,運輸成本和物流成本都比較低。那些基礎材料,價格又便宜4%~5%,總體算下來便宜16%~17%。如果我把玻璃從國內運到美國去,運費使成本還要再增加15%~20%。
但是曹德旺千算萬算,卻沒有也無法計算制度成本。這些制度成本,在各級官員向GDP看齊的中國,基本上都會被消弭於無形。
在片子中,工會主席何世猛是曹德旺的妹夫,所有的工人都是工會成員。工會是全力支持企業工作的福利部門,而不是與企業家作對的權力機構。這很符合中國的國情。
曹德旺其實隱約地有些後悔到美國投資。他在和劉道川的一次會議中這麼說道:哎呀誰叫我們到這邊投資,投資完它就是費心。劉道川尷尬地笑了。
在最初的10個月中,美國工廠損失了4000萬美元。這當然不包括給反勞工組織LOI所支付的100萬美元。
我相信曹德旺當然也並不是心疼這100萬。事實上,從投資的初期開始,這些文化的磕碰就已經在發生了。在考察施工工地的時候,曹德旺就發現開的門的方向不對,修改一道門,3.5萬美元。
接下來考察應該是前臺的位置,曹德旺說,天花板做低了,臺子做高了。但負責施工的美國公司說,這是法律要求的。曹德旺還是要改,對方就很為難。
曹德旺訕訕地說:你們以後就不要急著施工,做完了又得改,還要花錢。
這恐怕超出了美國設計(或施工?)公司的理解範圍了。那門不是挺好的嗎?那臺子是按照美國的法律要求做的,能有啥問題?
風水啊,兄弟。你理解不了。
連一道門的方向,一個臺子的高低,美國人都理解不了,如何能要求他們能夠理解曹德旺的經營哲學?同樣地,連一道門、一個臺子的法律,曹德旺都理解不了,你如何能要求他理解美國的制度哲學,工會哲學?
所以,這個碰撞是與生俱來的。按照制度經濟學的說法,這些都是交易成本。
所以,當最初大家帶著美好的意願出發時,曹德旺說,我們要辦成一個美國的工廠;而俄亥俄州給了福耀數千萬美元的各種補助之後,大家終於還是活成了對方討厭的樣子。
美國員工最初是心存感激的。有因此而重獲了財政獨立的,有終於能夠養家餬口的,有難離故土而心存感念的,到最後都變成了民族和文化的衝突。
一位女員工說,他們來到這裡,卻不想遵守這裡的法律。我不想來上班,就像進了中國一樣。一位男員工在食堂裡暴躁地說:這裡是美國,為什麼天天給我看中國的小孩(的視頻)?
這就是製造業的終極兩難。為了節省成本,你得把工廠開到當地去,並且僱傭當地的員工,適應當地的文化。但是最終的問題在於,製造業是一個需要高度的文化一統性的產業,它要求的是整齊劃一,要求的是苦幹實幹。
曹德旺最後一次在片子中出現,是一個管理人員帶著他看各個崗位,機器已經在替代人的工作了。他說,這裡我要裁掉4個人,那裡幾個人最終也都不在了。
機械化、AI化、機器人化,這並不是天方夜譚,而是瞬間的事情。在美國建廠才三年之後,福耀的美國工廠已經開始準備大規模地使用機器替代人工了。
那麼,這些被機器替代掉的人去哪裡?
沒有答案。
但這個答案歐巴馬在當總統的時候就已經給過了。
他認為製造業早就已經是一種落後產業了,在美國這樣的土地上是必然不能長久的。所以,他在倡導新能源、新經濟的時候,已經在倡導新勞工。也就是,把全美的勞工全部返場去進行升級培訓,成為能夠操控電腦、指揮機器人的新勞工。
智慧勞工,是歐巴馬解決美國鐵鏽地帶下崗再就業的武器。
如果這個試驗可以成功,不僅僅是在鐵鏽區,事實上,美國可以從此擺脫製造業的困境:用少量的智慧勞工,就能夠既使製造業保留在美國,又可以使美國的勞工擺脫低收入、低保障的困境。
歐巴馬要解決的,是美國的百年大計。他比柯林頓戈爾的那一代新自由主義政客更加進了一步,不僅全球化,而且公正,更像民主黨。他要整體解決美國傳統經濟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問題:以新能源解決美國能源依賴問題,以新經濟解決美國長治久安的核心競爭力,而以智慧勞工,解決勞動外包所產生的勞工就業嚴重不足問題。
這就是歐巴馬的美國夢。
可惜美國人是短視的。在2008年兩房泡沫產生了金融危機之後,美國人急需解決的就是當下的經濟困境和就業率不足問題。他們等不到歐巴馬的長治久安,他們要的,就在現在。
川普乘虛而入。他所利用的,恰恰是《美國工廠》裡被下崗的那批人幻滅與焦急的情緒,要通過最原始的手段,強行把製造業以原來的方式留在美國。
然而福耀的經歷卻給美國人上了深刻的一課。事實上,美國製造業的實際成本和制度成本,早就拖垮了類似於通用這樣的傳統產業。新經濟所摧毀的,不但是類似於通用這樣的舊產業的生命力,而且摧毀了包括UWA、工會這樣的舊制度。
福耀和中國模式的崛起,給美國人上了致命的一課。這才是《美國工廠》的微言大義。
在全球化的生產體系格局之下,任何一個國家想要固步自封地以舊產業、舊制度來維持原有的富庶和威嚴,都已然是痴人說夢。
所以,我一直固執地認為,歐巴馬是美國歷史上一位非常偉大的總統,歷史終將證明他的價值。但是他太超前了,他太decent了,以至於美國的現在,還配不上他。
事實上,歐巴馬所描繪的機械化工廠,難道僅僅對美國有意義嗎?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用工荒是什麼?在中國已經如火如荼的AI是什麼?低端加工產業流向越南、柬埔寨是什麼?
任何一個國家都要有升級需求。曹德旺已經在美國開始做機械化生產了,他在中國難道不會做?那麼,我們這個比美國更加龐大得多的勞工市場,將走向何處?
當更多的國家走向機械化工廠的時候,曹德旺們的利益計算,將會是什麼?資本、人才、資源,將會如何流動?
這是科技發達帶給我們的想像力,未來都尚在不可知之數。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你豈知這不是一個烏託邦,巴別塔?世界上有70億人,願意為了三餐一宿而貢獻自己的勞動和時間的,還有大把人在。
川普的成功並不是沒有必然性的。在眼光遠大的歐巴馬和鼠目寸光的川普之間,他們仍然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川普。世界從來都不是由英雄豪傑所構成的,世界總在偉大和猥瑣之間交叉螺旋前行。
歐巴馬未完的美國夢,和川普虛假的美國夢之間糾纏著,而橫亙在中間的現實,就是曹德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塵土與艱辛。
他在片子裡發出了一個天問:其實我自己弄不清楚,到底是有功之人呢,還是有罪之人?
這個天問在這樣的片子顯得格外突兀。數萬員工在他蔭蔽之下,有飯吃,有工做,自然是善莫大焉;但是製造業是如此消耗人的時間和精神,以至於人都成為了機器的一部分,這不是摧殘人性嗎?
是那些細微的管理、鬥爭與前行,還是那些弘大的規劃、夢想與慈悲,才是這個世界最終所需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