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廠的激進和美國工廠的無奈

2020-12-20 AI報導

在上海最南端靠海的位置,夾在奉賢和臨港之間,毗鄰上汽榮威上海工廠,一座相當於121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白色建築巍峨矗立在那裡,這個「白色的帝國」就是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

從今年1月份開始建設到7月份工廠主體基本完工,這個代表了中國基建速度的超級工廠將竣工,馬斯克對此非常滿意。

在2019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馬斯克稱:「從沒見過這樣的建設、審核速度。」

特斯拉的自動化之路

工廠的產能一直是馬斯克心頭上的「痛」。

度過了艱難的2018年的特斯拉,急於在中國建廠的背後,實際上是原先的工廠無法滿足產能需求。

這還得從2016年的一次會議上說起,當時,激進的馬斯克在會議上宣布,特斯拉將在2018 年將產能提升至 50 萬輛/年。

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馬斯克將希望寄託於自動化工廠,其中一項重要的措施就是抽調Model 3 項目研發團隊,組建「Model 3 全自動生產線」項目研發團隊。

2016 年 5 月 31 日,特斯拉股東大會上,馬斯克說:「在過去的兩三個月裡,我逐漸意識到生產汽車的改進潛力比汽車工程本身的改進潛力要高十倍。」

在馬斯克看來,要真正把工廠本身視為一款產品、一款相當垂直整合的產品去打造,把工廠中出現的問題更多的看成工程或技術挑戰去解決。

馬斯克稱之為 The machine that makes the machine(製造機器的機器)。為此,特斯拉收購了兩家自動化公司 Grohmann Engineering 和 Perbix。

2016年11月8日,特斯拉宣布收購了德國自動化機器製造公司Grohmann Engineering。旨在強化其工程和製造能力。

2017年11月10日,特斯拉宣布收購Perbix,據悉,在此之前,Perbix已經與特斯拉合作了三年,負責為特斯拉生產各種自動化工具,包括生產特斯拉汽車中驅動轉子的自動化工具。

馬斯克甚至構想了下一代全自動化工廠藍圖,將之命名為無畏艦(Dreadnought)。「Dreadnought 和任何汽車生產線都不一樣,它是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化工廠。不必在產線周圍安排工人,否則這些工人會拖慢生產速度,事實上,整個生產線不會有工人參與。工人會被工程師取代,而工程師的職責是對製造機器人進行維護、升級和應對異常情況。」

他表示,在相同的佔地面積,Dreadnought 的產能將達到傳統產線的 10 倍。儘管以當時甚至是現在的技術水平,這樣的產線被認為是無法落地的,但來自 Model 3 巨大訂單壓力,讓馬斯克推動特斯拉自動化產線團隊在 2018 年將之落地。

在多種傳感器、計算機視覺、機器人學、自動化、軟體工程、機械、電子電氣等多個學科的人才團隊參與設計下,最終打造的Dreadnought 由 5 個車間、超過 1000 臺製造機器人、0 個工人組成,包括了數十個子產線:100% 全自動化的四大工藝產線和一條超級複雜的零部件傳送帶網絡。

但是,運行效率卻並沒有達到預期,產線出現各種問題。據悉,最誇張的一次,由於零部件傳送帶停止工作,100 輛駛下產線的 Model 3 沒有裝右大燈,特斯拉最終為這些車型返工裝上了大燈。

特斯拉不得不拆掉了那條產線,轉而推出了新的半自動化、更多人工介入的產線。馬斯克對自動化產線改進的期望也急轉直下,對所面臨的挑戰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Dreadnought 有著極其複雜的電氣、機械和軟體方面的挑戰,設計這樣的產線和推出一款全新車型的難度沒有什麼區別。」特斯拉全球銷售與服務總裁 Jon McNeill 說。

事實上,早在2017年8月,自動化產線的問題就已經開始出現:在首批Model 3的生產中,產線上的機器人仍然做不到可靠的識別和抓取不同顏色的線束,並將之放在傳送帶上輸送到所需的車間。最終還是由大量人工介入打造了首批 30 輛 Model 3。

但當時馬斯克認為這是供應商方案難以調整和改進,並要求自動化團隊接管了整條產線所有環節的研發工作,期望通過自主研發更深刻的理解問題出在哪裡,如何更好地解決。

Model 3 產能爬坡計劃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2019 年 1 月 2日,特斯拉發布 2018 年 Q4 產能及交付公告,顯示Model 3 產能徘徊在 4500 輛/周。整整 6 個月,Model 3 產能爬坡停滯不前。

雖然馬斯克承認了過度自動化的錯誤,但在2018年的一次財報電話會議上,馬斯克表示,上海超級工廠將建設汽車四大工藝生產線、動力電池模組和 Pack 產線。需要指出的是,馬斯克曾特別提到,相比 Gigafactory 1,上海超級工廠的自動化程度將提升一個量級。

特斯拉在美國加州費利蒙工廠和內華達州的超級工廠Gigafactory 1,他們都位於人力成本很高的區域,為了實現自動化生產,特斯拉做了很多努力。

根據馬斯克的敘述,上海工廠將會成為超越 Gigafactory 1,成為特斯拉全球最先進、自動化程度最高的工廠之一。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上海的Gigafactory 3採用的是半自動化,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當地的人力成本低,相比全自動生產仍然便宜。

超級工廠帶來的產業鏈

離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大概1個小時30分鐘的車程,就是發那科上海工廠,在1月份特斯拉宣布在上海臨港建廠之後,發那科也在4月3日宣布在上海建立「超級智能工廠」,總投資約15億元人民幣。

一直以來對中國市場本土化布局略顯保守的發那科宣布在這個時候落地上海,不知是巧合還是有著某種內在的聯繫,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特斯拉超級工廠的建成,一定會帶來相關產業鏈企業的落地。

從目前曝光的視頻來看,特斯拉超級工廠可以看到的自動化設備是發那科和KUKA的機器人。

從特斯拉Gigfctory 1 工作的機器人來看,主要有三種:自動引導車(AGV)可以根據地面磁鐵或導航信標來移動或改變路徑,可以安全避開人類和障礙物,順暢無阻地穿梭於工廠中。另外一個機器人是自動駕駛智能車(AIV);第三種就是機械臂了。據悉,特斯拉加州的全自動工廠,已經安裝了近500臺KUKA機器人。

有業內人士指出,特斯拉供應鏈以日本和臺灣地區的企業為主,美國企業為輔。在中國國產以後,相當一部分的採購會在中國本土進行,對於中國供應商是很大的機會。

這些年,上海一直致力於將自身打造為高端製造中心,這也是為什麼上海政府能夠給特斯拉這麼低的價格的原因之一,工廠面積86萬平米,9.73億人民幣,幾乎是白菜價。

對於特斯拉而言,中國本土化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馬斯克認為,中國進口特斯拉電動車的價格仍然非常昂貴,包含了進口稅、運輸成本和高昂的勞動力成本。他算過一筆帳:目前特斯拉的售價組成為:中國售價=美國售價 x 匯率 + 運輸與裝卸費 + 關稅和其他稅 + 增值稅。

如今在中國建廠,若免去關稅和大量運輸成本,至少可以讓特斯拉電動車在中國的售價下降三分之一。加上在中國買新能源汽車的購置稅減免補貼,也許30萬左右就能買到特斯拉。

曹德旺為什麼要在美國建廠?

與特斯拉在中國建廠相對應的是,曹德旺在美國建立的玻璃廠。前段時間,以《美國工廠》命名的紀錄片刷屏,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美國工廠在時隔三年之後再次引發無數爭議。

2016年,彼時曹德旺宣布10億美元在美國建廠的時候,大家都以為「曹德旺要跑了!」

關於去美國建廠原因,曹德旺當時稱中國製造業人工成本正在上漲,加之運輸成本和稅收等相對較高,在美國設廠的成本其實比中國高不了多少。曹德旺還說,他做汽車玻璃要用浮法玻璃,做浮法玻璃要用天然氣,美國天然氣的價格是中國的四分之一,電價是中國的70%。

對於美國其他資源的價格,他介紹說,土地是不要錢的,不但土地不要錢,廠房也是「不要錢」的。「我們買的廠房,14萬8千3百平方米,花了1500萬美金,政府給補貼1600萬美金,相當於沒有花錢。」

但是在紀錄片《美國工廠》中暴露出來的是,福耀工廠在美國招的工人因為文化衝突、不服管教、勞動效率低、工會等各種問題一開始並沒有讓曹德旺在美國的工廠實現盈利。

紀錄片的結尾意味深長:FGA將流水線自動化代替了人工。經理面露微笑,向曹德旺介紹他的自動化藍圖:

「這邊本來有一個人,(現在)這邊都沒人了。我下次要做的就是把這四個人取消掉,每一條線的兩個人取消掉。自動化就是要標準化,這個做完以後,包裝和上片的兩個人就沒有了,可以用機械臂來操作。……這個正在做驗證,我們希望七八月份的時候,把這些人去掉,我改成機器來打磨。現在沒辦法,因為他們太慢了。」

最後的字幕是:福耀美國公司2018年開始獲利,僱傭2200名美國工人,200個中國工人。

《美國工廠》沒有紀錄的殘酷真相是:在美國政府極力倡導的「製造業回歸」背後,是美國昂貴的勞動成本和自動化的衝擊。

警惕「去工業化」之風

前段時間,習近平總書記在調研中表示,中國必須搞實體經濟,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自力更生是我們奮鬥的基點。

習近平強調,我們現在製造業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但要繼續攀登,靠創新驅動來實現轉型升級,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在產業鏈上不斷由中低端邁向中高端。一定要把我國製造業搞上去,把實體經濟搞上去,扎紮實實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

「與其他行業相比,在國際競爭中製造業的重要性更大。」這是曹德旺的感悟。在他看來,美國的去工業化是其成為了是全球第一的工業強國之後,而現在,中國還沒有成為世界第一的工業強國就已經出現了去工業化趨勢,這點值得引起警惕。

中國的「去工業化」信號首先就表現在高校畢業生的流向上:2018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820萬人。從就業狀況來看,新興行業(金融和IT業)成為高校畢業生最主要的行業選擇,製造業就業規模連年下跌。

此外,就是資金的流向也發生了傾斜:我國實體經濟的投資回報率太低, 使企業家不願意投身於實體經濟部門,為了追逐更高的利潤, 投資人只好把大量資金投入房地產和金融市場等領域, 這給實體經濟的輸血和造血帶來巨大的困難。

2018年10月25日,福布斯發布了2018福布斯中國400富豪榜。通過榜單可以發現,上榜的中國富豪多從事房地產、醫藥、化工、電子商務等行業,其中從事房地產的富豪最多,達到84人。

有業內人士指出,從中國目前「製造業大而不強」的情況來看,還不完全具備「去工業化」的條件,同時,縱觀世界其他強國,在「去工業化」後,紛紛提出了「再工業化」、「製造業回歸」等政策。

這兩年,為了恢復製造業大國地位,不管是歐巴馬還是川普,圍繞「製造業回流」戰略推出一系列相應支持政策。各州政府也是積極響應,下了非常大的力氣。

據悉,福耀美國工廠所在的俄亥俄州代頓市莫瑞恩區政府和俄亥俄州政府都承諾,只要福耀僱用的美國員工超過1500人,政府就每年給福耀發幾十萬美元的補貼,僱得越多發得越多。

「人們說工業化之路艱難,從美國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再工業化的路更難。曹德旺表示,「1995年我開始嘗試投資美國,1000萬美元到1998年幾乎虧光,主要原因是投資戰略錯位。親歷在美國建大型企業之後,除了反省中美之間文化、經濟的差異,我認為更應該思考兩個問題:中國工廠的優勢和美國工廠的優勢各自在什麼地方?我們如何保持在製造業方面的優勢?」

從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憑藉著大量的高效且廉價的勞動力,吸引了包括美國在內的大量海外資本來投資開辦工廠;與此同時,美國老工業區的工廠開始裁員甚至倒閉,形成了一些被稱為「鐵鏽帶」的逐漸走向衰落的老工業區。

過去,中國製造業在人工成本、土地價格等方面的優勢已經變得相對不那麼突出了。在中國,為了把人工成本降下來,福耀已經增加了大量自動化生產設備。

曹德旺認為要保持中國製造業的優勢,當前主要應該做兩個方面的努力:首先,要將稅種設計、稅負設計與國際接軌,讓製造業企業更有活力;第二,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處於中下水平,必須進一步提高自己在本行業本領域的技術優勢與競爭優勢。

可以肯定的是,經濟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逆的趨勢,而自動化對就業市場帶來的勢不可擋又所向披靡的衝擊也是不可避免的。不管是馬斯克主動選擇自動化也好,還是曹德旺的美國工廠被動選擇自動化,這都說明,製造業真的已經走在了轉型的十字路口。

文章來源:高工機器人

作者:廖文清

圖片來源:網絡

乾貨獲取方式

相關焦點

  • 《美國工廠》對中國的啟示
    在我看來,《美國工廠》及其引發的解讀和聯想缺少了一個重要的維度——縱向維度,換句話說,缺少歷史感。它著重表現中國工廠與美國工廠、中國工人與美國工人、中國企業高管與美國企業高管的差異,但是它沒有解釋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的那家通用汽車工廠是如何走向末路的,也沒有分析福耀玻璃是如何從福清這個小地方走向世界的。
  • 《美國工廠》:一座中國工廠在數萬英裡之外的異域鏡像
    前來拯救他們的既不是神明,也不是美國政府,而是一個來自社會主義國家,不遠萬裡造訪這座鏽帶 (Rust Belt) 城市的中國商人:福耀玻璃的董事長曹德旺。中國的「玻璃大王」將在代頓市恢復因通用汽車工廠關門而損失的就業,而來自福建省福清市的熟練工也將空降莫蘭,手把手教這些美國失業藍領製作擋風玻璃的技術和方法。
  • 我也跟風看完了《美國工廠》-虎嗅網
    在《美國工廠》一次展映會上,Micheal Moore也來到了現場,他在1989年完成的紀錄片《羅傑和我》,記錄了是通用汽車總裁Roger Smith為應對全球化挑戰,關閉若干工廠尤其是Moore所在的密西根州Flint工廠的故事,堪稱是《美國工廠》的先驅。
  • 《美國工廠》:關於中美工人那些說出來的和沒說的
    紀錄片《美國工廠》海報。2008年,美國俄亥俄州的通用汽車工廠倒閉。2016年,來自中國的企業家曹德旺在工廠舊址上投資修建了福耀玻璃工廠,重新僱傭當地的美國工人,開始生產汽車玻璃。這樣一來,這個有兩千多工人的工廠,成了中國和美國這兩個超級大國的一個交匯點。由於中美雙方在工業模式、企業管理、文化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再就業的美國工人當中,有很多人逐漸開始由感恩到抱怨,工資太低,加班,受了工傷,不被尊重等等;而中國的老闆和管理者們卻充滿無奈,由於美國的工人生產效率太低,工廠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 關閉美國工廠 宜家調整生產線
    隨著維吉尼亞州丹維爾工廠的關閉,宜家在美國的生產線也宣告終結。成本是唯一原因,對於這家來自北歐的零售家居巨頭來說,「不太友好」的美國已不適合再待下去了。更何況,如今宜家還處於關鍵的業務調整期。從試水電商,到租賃業務,再到重組裁員,年逾古稀的宜家正在朝著新消費時代邁出試探性的步伐。
  • 《美國工廠》的故事,濃縮了中國製造業出海的所有理由和困境
    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越來越多的大企業選擇離開美國,將勞動密集型的製造工廠放到中國、東南亞,降低人力成本。隨著製造業和重工業的衰落,美國中西部以及五大湖區的大量城市的開始出現經濟衰退,進而導致失業率上升,人口下降,這些城市連在一起,形成了被稱為「鐵鏽帶」的落後區域。
  • 全能的中國工廠
    說到中國工廠,就不得不說剛剛獲得第9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美國工廠》,雖然名為「美國工廠」,但講述的是中國玻璃大王曹德旺的福耀集團在美國重開通用汽車工廠的故事。 電影《美國工廠》宣傳片獨立電影人Steven Bognar和Julia Reichert所製作的《美國工廠》,記錄了2009年通用汽車公司GM關閉在俄亥俄州Dayton的流水線工廠後,世界最大的汽車玻璃廠商——福耀集團
  • 紀錄片《美國工廠》:在一家工廠中,有兩個不同的世界
    首先,這部記述了資本主義、宣傳、衝突的價值觀和勞工權利,在情感上和政治上都十足尖銳的影片。只是這個星球發展中的一個小故事,然而卻是各種文化衝突的焦點。全球經濟的一小部分被拿了出來,為了美國總統的選舉製造一個話題。
  • 《美國工廠》好在哪裡?
    鏡頭從建廠時倉庫門朝向的風水、安裝煙霧報警器的位置這種「小事」著眼,慢慢聚焦到兩國員工不同的工作生活狀態,再到美國員工對中國工廠半軍事化管理的驚異。美國分公司的管理層也曾嘗試將中國總部的管理模式照搬到美國,但這樣的強行融合未能達到預期目的。&nbsp&nbsp&nbsp&nbsp是否建立工會是貫穿本片的暗線。
  • 《美國工廠》:全球化浪潮下的一場碰撞
    工人重新找到了工作,當地的就業得到了充足的保障,哪怕時薪遠不及之前30美金;而曹德旺也決心遠赴重洋,讓美國人見識一番中國企業是如何取得成功的。這裡似乎即將煥發生機,所在的路段也被命名為「福耀大道」,但事情的發展,似乎和所有人的想像都截然不同......
  • 《美國工廠》: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故事
    改革開放為什麼中國製造業所向披靡?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成本優勢,這是相比美國的比較優勢。中國勞動力成本便宜,而且中國工人有強大的執行力和奉獻精神。雖然福耀玻璃在行業處於優勢地位,但這個行業利潤薄。一方面,美國工人年齡偏大,體能當然不能和年輕人相比,而中國工廠工人相對年輕,動手動眼能力差距擺在這裡;另一方面,美國工人受勞動保護程度更多一些,假期也更多,也更懶散自由……這些因素累積起來,單位勞動生產率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這對玻璃行業這樣的微利行業產生的影響甚至可以說實際致命的。
  • 非常「奇葩」的工廠,上班期間不能上廁所,無奈只得穿尿不溼上班
    自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現今人們的生活都逐漸的富裕,於是很多人都喜歡旅遊這種休閒娛樂方式,中國旅遊業的發展也給中國的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收益。中國不僅旅遊業比較發達,而且工業比較發達,中國有著很多的大型工廠,而且這些工廠也為我們中國的經濟創造了巨大的財富。
  • 奈飛紀錄片《美國工廠》聚焦福耀工廠 來聽聽曹德旺自己怎麼說
    最近奈飛(Netflix)公司的一部紀錄片《美國工廠》在國內刷屏。標題名為「美國工廠」,但實際聚焦的卻是美國福耀工廠的中國主人——玻璃大王曹德旺。中國人到美國做了老闆,同時帶去的還有中國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方式,被中國人管的美國工人能接受嗎?博弈也就發生了。
  • 《美國工廠》的微言大義:中國模式給美國人上了致命的一課
    《美國工廠》就是歐巴馬給美國製造業開的死亡診斷書。撰文/連清川《美國工廠》是今年截至目前最牛逼的紀錄片,沒有之一。不是因為它講的是中國,而是因為它既深入到了製造業的細微之處,又觸達到了整個世界新經濟的宏大命題。
  • 因為《美國工廠》又火了一次的曹德旺,這麼看待中美「信任赤字」
    滿意《美國工廠》,每個人能看到不同的世界隨著由歐巴馬夫婦擔任製片人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的播放,曹德旺和他的美國工廠引發了國內外的熱議。這部歷時四年多的紀錄片記錄了曹德旺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開辦工廠,遭遇了一系列由文化和制度差異引發的衝突。
  • 紀錄片《美國工廠》詳細劇情
    類型:人文社科紀錄片人物:中國工人 美國工人 曹德旺電影開始:2008年,美國代頓這個地方的通用汽車生產工廠停產了,所有該公司的工人失業了。2010年之後,福耀玻璃接收了這個工廠,創辦福耀玻璃美國公司(簡稱FGA)。一開始,所有工人都很樂觀,工作投入。這裡面有中國工人(福耀玻璃中國派遣)也有美國工人。工廠正式運營後,曹德旺來開了個開工典禮,會上有工會的代表發言,希望工會入駐FGA。
  • 美國工廠丨中美工人的性格差異,源於兩種不同的「工廠政治」
    《美國工廠》也許是一部令人啼笑皆非的紀錄片。儘管兩位導演的立場是含蓄的,且影片涉及不少美國工人生活艱難的段落,但在它平實的拍攝風格和技巧下面,仍然透露著一種難以掩飾的喜劇感。這種喜劇感首先來源於勞資雙方的會錯意。一方面,中國資方赴美開廠,試圖輸出先進經驗來「拯救」美國失業工人,扭轉美國人對中國人的印象。
  • 《美國工廠》與工人命運:我們能否逃脫全球化「撒旦的磨坊」
    多年之後,廢棄廠房被中國企業福耀工廠購買,投資6億美元,並帶來百名中國工人,為訓練當地美國工人,以建立起一個全球最大的汽車玻璃單體生產的工業基地。紀錄片從通用關閉工廠的一幕開始,到新福耀工廠的揭幕儀式,從中美工人接觸初期的美好預期,到兩個群體之間在效益不達標的壓力下,產生各種摩擦和衝突,向人們講述了在全球化背景下這個小鎮的故事。
  • 中國工廠推遲復工,美國玩具巨頭「沒貨了」~
    據外媒消息,MGA娛樂公司(MGA Entertainment)位於中國的部分工廠最遲要3月開工,受此影響的大多將是其針對2020年聖誕節的玩具。資料顯示 ,MGA娛樂公司80%的產品都是中國製造,由約50家中國工廠生產。此次疫情已經嚴重擾亂了其品牌在中國的生產,包括其全球發行、囊獲2019年「玩具奧斯卡」之稱的TOTY Awards四項大獎的「LOL Surprise」系列玩具。
  • 中國比亞迪美國蘭卡斯特工廠首部純電動大巴交付
    中國比亞迪美國蘭卡斯特工廠首部純電動大巴交付     圖為布朗州長中新社發 毛建軍 攝   中新社洛杉磯4月28日電(記者毛建軍)當地時間4月28日,首部在美國蘭卡斯特比亞迪電動汽車工廠組裝製造的電動大巴車下線並交付使用,加州州長布朗、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代總領事卞立新、洛杉磯郡郡政委員安東諾維奇、蘭卡斯特市市長雷克斯-帕裡斯等上百名嘉賓與工廠員工見證了新車下線與交付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