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3日,距離聖誕節前夜只剩一天。
俄亥俄州代頓市 (Dayton, OH) 本應歡快、祥和的氣氛,被一樁新聞蒙上了一層陰影。
位於當地市郊莫蘭 (Moraine) 的通用汽車工廠自從2005年就已開始減產,取消員工班次。
情況不斷惡化。2008年下半年,停產的通知終於到來。到了12月23日,這座曾經只需要58秒就能組裝下線一臺雪佛萊皮卡的產線,已經一臺車都生產不出來,使得重度依賴這座工廠的當地就業,迎來史無前例的打擊。
截圖來自紀錄片《最後一臺卡車:通用汽車工廠關門實錄》,導演史蒂文·伯格納和朱莉亞·萊哈特人們聚集在舊工廠門口,開始了祈禱。他們感謝神明,感謝祂給予他們陽光和寒冷的空氣,同時祈求祂的指引,度過艱難的日子。
他們的命運隨著通用汽車莫蘭組裝車間的關門而走向沒落,卻又在六年之後迎來驚天逆轉。
前來拯救他們的既不是神明,也不是美國政府,而是一個來自社會主義國家,不遠萬裡造訪這座鏽帶 (Rust Belt) 城市的中國商人:福耀玻璃的董事長曹德旺。
中國的「玻璃大王」將在代頓市恢復因通用汽車工廠關門而損失的就業,而來自福建省福清市的熟練工也將空降莫蘭,手把手教這些美國失業藍領製作擋風玻璃的技術和方法。
這將是一場盛大的、有著國際人道主義色彩的全球化運動,只不過方向與過去數十年間所發生的版本完全相反:曾經因為國際分工成為全球經濟鏈條最末端的中國工廠和工人,如今搖身一變成了美國藍領的老闆和主管。
「我們將融合兩種不同文化,中國的文化,和美國的文化,」一位福耀玻璃美國公司的美籍宣講人員穿行在求職者的中間,向他們告知著即將到來的新工作。
然而那時的他可能沒有想到,要在一座美國的工廠裡,真正融合這兩種文化,遠比將純鹼、石灰石和石英砂熔化在一起要困難的多。
令中國主管引以為豪的敬業精神、集體主義和應運而生的工作效率,在美國失去了它們的吸引力;取而代之的,是既要安全生產,也要高薪福利的工會化訴求。
一座工廠,兩種文化,爭議就像廠裡一臺臺連排的焚燒爐一樣,終於沸騰了。
以上,就是最近在 Netflix 上映的紀錄片《美國工廠》所講述故事的起點。這部紀錄片由導演史蒂文·伯格納和朱莉亞·萊哈特等人花費多年製作,由美國前總統和前第一夫人歐巴馬夫婦的公司協助發行,今年年初首映。
門口的中國人
許多華人,無論身在美國的移民,還是中國的企業家和創業者,都對福耀玻璃赴美建廠的故事不能更熟悉。
2014年,福耀買下了通用汽車遺留在俄亥俄州莫蘭生產線所在地,用一年左右時間將其改建成了這家中國玻璃巨頭在美國的第一個陣地。福耀玻璃美國公司由此誕生,允諾為當地創造數量接近通用汽車車間的就業,因此得到了當地政府數千萬美元的財稅補貼支持。
這座曾經屬於通用汽車的工廠,在2008年成為了美國工業最慘澹的時代開始的標誌。福耀的到來讓這裡重新煥發了多年以來從未有過的活力。2016年,曹德旺一度成為了代頓市最受歡迎的中國人,就連工廠門口的路也改成了他在30年前所創辦的這家公司的名字。
市和州政府按照僱傭人頭、開業年限等指標向福耀玻璃美國公司發放補貼,如果僱傭人數超過1,500人,允諾的補貼總值可能超過3,000萬元。儘管曹德旺後來透露在美國建廠的總投入超過6億美元,但至少在改建、設備購置階段,補貼和福耀的前期投入基本持平。這一切,為的都是在當地創造就業。
每一個曾經因失業而房子被銀行贖回、家庭離散、無力就醫的當地人都對他感到由衷欽佩和感激,仿佛「Chairman」(董事長)才是真正的救世主。
「入鄉隨俗」,曹德旺說著,拒絕了中國籍副總裁王俊明(音)在行政樓大廳掛一副中國長城的建議。儘管他對著發布會上數十名當地名流和上百首批美國工人,表示「他愛這片土地」,但任何人都絕對不能搞錯:他投資了這裡,這裡屬於他。
曹德旺可以以任何理由,比如風水,這一大部分美國人特別是中西部鏽帶區人民無法理解的玄學概念,對工廠作出任何改變,比如高度和位置不令他滿意的室內消防警報器,以及斥資3.5萬美元購置並準備安裝、但在曹德旺看來「朝向不對」的倉庫大門。這一情況都在紀錄片中有所體現。
但工廠後來也因為種種理由,面臨了美國職業安全和衛生管理局22萬美元的罰款。
一條條語法稍有問題的中英文標語,被刻印在工廠各處,引起了當地工人的注意。但他們並不真的在意這些,畢竟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無比務實。哪怕時薪只有十年前的通用汽車時代水平的一半,只要這裡有他們的工作,能夠讓他們維持生計,只要福耀能帶給他們一絲回歸市郊中產階級的希望,他們可以接受任何的語言和文化。
他們努力地學習基本的中文交流語句和生產術語,邀請中國籍員工到他們家裡來,聚會、燒烤、釣魚、打槍,就像家人一樣。一種從未預料到的國際友誼,在福耀玻璃美國公司的中國籍和美籍員工之間誕生了。
「他們告訴我,他們離開中國的家人,到了這裡,除了正常工資沒有任何額外收入,這讓我開始思考,並越發感謝他們到這裡來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在他們的宿舍吃過飯,也請他們到我家來吃過飯。我們建立了一種緊密的關係,」焚化爐主管 Rob 說道,「我請他們來打槍,他們對此讚不絕口,而這讓我感到開心。「
然而好景不長,中國管理層和當地工人的嫌隙開始發生。
因為多塊下線的擋風玻璃,在福特、通用、豐田、本田等客戶的面前碎裂,一場本來想要獲取客戶信心的展示活動成了當地工人口中的「shit show」。而這一情況,導致了福耀玻璃美國公司工廠在開工的頭兩年都無法實現盈利。
這一切很難歸咎給一方。中國籍管理層和美方員工都有責任,也都認為主要責任屬於對方。
中國籍管理層以及他們派到美國工廠裡的中方員工和美國高管認為,當地員工的「手指粗大」幹不了細活,而且幹一會兒就要休息一會,導致不但質量不令人滿意,產量也上不去;而美方員工則認為,中方強迫他們加班加點,護具卻未能配齊,給他們提供足夠安全和舒適的工作環境。
一位工齡接近30年的美方員工表示,自己在通用20多年時間從未發生過工傷,而到了福耀玻璃美國公司,第一年就被碎玻璃劃破了大腿,導致輕度殘疾。主管還在和攝像師解釋著為什麼會發生碎裂,就聽到工廠另一邊發生了事故,一位員工只佩戴著基本的護目鏡和手套,拿著一塊還沒有完全碎掉的玻璃走了出來,身上的衣服染著血跡。
雙方之間的矛盾已經很難調和,幾名美方員工向美國職業安全和衛生管理局投訴,隨後,汽車產業工人聯合會 (以下簡稱UAW),這個美國最大的汽車業工會組織也開始介入。
如果不真的把「文化融合」的承諾提上日程,福耀的中方高層和福耀玻璃美國公司的美籍高管們,將不得不面對他們最害怕的情況:工會支持者和同情者逐漸擰成一股繩,導致福耀玻璃美國公司工會化。
福耀玻璃美國公司沒有像曹德旺所說的那樣,「入鄉隨俗」,而是相反,派了美方中、高層人員去到福耀在中國總部和工廠參觀。
在可愛的小女孩表演的集體舞和幾對新人在年會上的集體婚禮前,一位美方出訪人員被震撼得在鏡頭面前說不出話來,流下了不知道是感動還是什麼的淚水,「我感到,我們是一個……巨大的星球。一個有些分裂的世界……但我們仍然是一體的。」
回到了美國,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屬於美方員工享受休息時間的用餐區域即將被改造成生產區域,電視上播放著中國的工業園裡福耀員工家屬和他們的孩子在遊樂區域嬉戲的視頻,看起來和平的視頻卻完全沒能平息美方員工的憤怒。
這是因為他們的的待遇大體沒有發生更積極的變化。而那些和工會走得近的支持者,已經被中方員工和少數美方管理人員盯上。這些人的照片在中方員工的微信裡傳閱,以便清楚該跟誰合作、不該跟誰合作,從而讓那些不配得到合作的人儘早因為效率低下而被終止用工合同。他們的職能,被福耀採購來的機械臂所逐漸取代。
最終,福耀玻璃美國公司的第一次、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工會化嘗試,在444票支持對868票反對的投票結果中被判定失敗。福耀玻璃廠方完勝UAW。
不過,因為對抗工會不力,美籍高管們還是被解僱了。走馬上任的是在美國呆了20多年,對工會鬥爭無比熟悉華人總裁劉道川。他適時地發出了所有人時薪從$12漲到$14的提議,並且宣布優秀員工也能參加公派旅遊,去到上海,一座中西部鏽帶人民未曾想過的中國大都會,住五星級的凱悅酒店,在55層的天空泳池享受福耀給他們的人生。
剛從家人的地下室搬到獨立公寓沒多久的叉車操作員 Jill,在被解僱前上過電視、去過市議會發表工廠待遇的抗議,也開著叉車一次又一次推倒裝著碎玻璃的容器以宣洩憤怒。
焚化爐主管 Rob 也被解僱了,理由是操作電腦的速度太慢。在紀錄片裡,他說過去的兩年仍然令他難以忘懷,並沒有感覺到和中國朋友的緊密聯繫消失了,儘管他的中國籍工友並不一定有同樣想法。在他們的眼中,效率大於友誼。
在解僱了數百名當地員工,並轉而採用機械臂等更加高級的自動化設備後,福耀玻璃美國公司終於在2018年實現了盈利。
曾幾何時,美國的汽車製造業是全球自動化的龍頭,如今,它的產業工人正在體會到不自降身價就不可避免地被自動化淘汰的時代進程。
他們的國家和他們的人生,曾經因為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絕對領袖地位而無比健康。而現如今美國的製造業的沒落已經無法逆轉,這一批曾經的中產階級,美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絕對中堅力量,感受到了他們的國家所創造和領導的國際分工體系的反噬。
全球化大刀,終於逆轉了方向,砍向他們的脖頸。
透明、溫和、入微,講述反向全球化的故事
紀錄片《美國工廠》在全球特別是中國大陸境內引發熱烈反響,儘管它並未在中國正式上映。
在和美國前總統巴拉克·歐巴馬和前第一夫人米歇爾·歐巴馬的對話中,兩位導演史蒂文·伯格納和朱莉亞·萊哈特透露了觀看本片需要理解的一個重要的視角,那就是——不要有預設視角。
「當我們決定拍一個故事的時候,我們不是『故事就是這樣,我們去拍吧』這樣,而是會說,我們的社區裡正在發生一些事情,比如這個工廠倒閉了,對於社區看起來不是很好,但故事是什麼不由我們決定。我們應該先去附近的酒吧,跟大家聊一聊,喝杯啤酒,傾聽他們想說的東西。」
萊哈特說,和她一起長大的人們,很少會出現在電影裡,他們的聲音很難被聽到。總體來講,出生於工人家庭,父親是工會成員的她,並沒有感覺到生活有多麼的艱難;但當她發現,周圍的人們已經失去了那種曾經的榮光,權益無法被保障,她感覺到有一種使命感,應該為這些身邊的人賦予發聲的能力,讓他們的現狀能夠被更多不同族群、背景和立場的人們所看到。
福耀玻璃本身在紀錄片的開放,足以令人印象深刻。福耀玻璃美國公司為影片製作方完全敞開了大門,使得他們可以出現在工廠裡的任何地方,跟蹤採訪包括曹德旺、美方高管、美國和中國基層員工在內的所有人,以確保所有人的立場、觀念都得以在這部電影中得到表達的機會。
(需要明確的是,製作方做到這一點並沒有依靠歐巴馬家庭及其團隊的背書。這一點稍後詳述)。
每一個人都是坦誠的。每一個被採訪對象都可以毫無保留地進行表達,無論他們堅持何種立場。福耀玻璃美國公司的美籍副總裁戴維·布羅斯選擇了站在中國老闆背後,甚至在鏡頭前說氣話要「殺了」在工廠落成慶典上鼓吹建立工會的州議員。
從這一角度來看,這部紀錄片實屬難得,特別是在中美關係急轉直下的當前,為我們還原了兩個國家、兩種文化、在勞資關係中的兩種直接對立的觀念,在矛盾衝突現場的真實樣貌。
前排從左到右:導演兼製片人朱莉亞·萊哈特、聯合製片人張苡芊;後排從左到右:福耀玻璃美國公司工人鮑比·艾倫、導演兼製片人史蒂文·伯格納、工人吉爾·拉曼迪亞、工人王赫(音)就像福耀所生產的玻璃,和生產它的過程一樣,《美國工廠》的鏡頭,是高度透明的,也是有溫度的。
通過這部紀錄片,我們能夠清楚地看到處在生命轉折點的美國失業產業工人的焦慮,對任何一個機會都不放過的努力,也能看到當他們的從小到大的價值觀遭到史無前例挑戰時的那種猶豫和困惑,能看到他們無論選擇了投票支持還是反對工會,都是出於自己命運自己掌握的那種態度;
同樣,通過它,我們看到了在大部分時間裡和美方員工有不同訴求的中方管理層,如何遊走在複雜的勞資關係中,有效地利用美國的經濟制度和法律框架,在雙方利益都有犧牲之後實現了暫時的和平;
我們還看到了同時具有美國人朋友和公司政策執行者兩種衝突身份的中方基層員工,一邊想要和幫助美國人、和他們成為朋友,一邊又因為績效要求和思鄉而不得不採取強硬方法的苦衷。
《美國工廠》是一部入微的片子,表面看起來是在講述兩種文化並不順利的融合過程,投射在幾個親歷者身上的影子。實際上,導演也用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掙扎,他們的希望,讓許多從未擁有過聲音的人,特別是那些因為全球化而失去工作的美國產業工人產生共鳴。
在一些人眼中,《美國工廠》講述的是一個關於工作,關於養家餬口,以及自己爭取自己的權益、尊嚴和榮耀的故事。
米歇爾·歐巴馬在和導演的對話中提到,「這部電影講的其實就是我的故事,我的父親。就像電影裡的人們,他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就是這份工作,能夠穿著工廠制服走在車間裡,支付帳單,送我們去上大學的能力。」
在一些人看來,這還是一個通過中國企業在美國投資建廠創造就業,用帶有些許國際人道主義情懷的敘事手段,講述中國國力增強,資本對外輸出的故事。文化的隔閡、衝突,只是副產品。
另外,通過美國人,特別是俄亥俄州代頓市的居民們,事件親歷者的視角,《美國工廠》其實還展現了一個全新的、由中國主導的全球化進程,帶來了一群門口的中國人,以及大洋彼岸那一套效率至上的觀念,在美國的紮根和流行。
兩位導演本身是代頓市人,距離福耀玻璃美國公司工廠車程不到半個小時。正如萊哈特的介紹,他們長期關注當地的工業退潮和勞資關係等議題。本片的一些畫面,正是來自二人在2008年共同製作的《最後一臺卡車:通用汽車工廠關門實錄》,在某種意義上也可當作《美國工廠》的「前傳」來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是由 Participant Media 獨立製作的。該公司創辦於2004年,在圈內久負盛名,製作的影片獲得了73次奧斯卡獎提名,得獎18次,包括講述《波士頓環球報》揭露天主教性醜聞的《聚焦》一片、著名紀錄片《食品公司》(Food, Inc.)、《第四公民》(Citizenfour) 等。
《美國工廠》製片團隊告訴矽星人,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後,Netflix 收購了該片的在線播放發行權。由歐巴馬夫婦創辦的高地製片公司 (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 和 Netflix 有複雜的合作協議,只在影片製作的後期才參與進來,擔負了一定的發行工作。
因此,一些中文媒體關於本片「歐巴馬製片公司首作」的報導,在很大程度上並不屬實。
《美國工廠》在今年聖丹斯電影節還榮獲了美國紀錄片項目的導演獎,在RiverRun國際電影節上榮獲最佳紀錄長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