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坡/文 歐巴馬投拍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在太平洋此岸激起持久的討論。一部片子,各種解讀。雖然圍觀者難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但作為一部影視作品來說,它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只不過如果想要探討兩個國家的製造業發展現狀乃至全球化、自動化背景下的製造業大趨勢,這110分鐘的影像僅僅開了一個小小的頭。評論者還需警惕影視這一媒介天然具有的誤導性,鏡頭下的真實未必是公共政策所需要的真實,那些被有意展示的細節可能缺乏代表性。
在我看來,《美國工廠》及其引發的解讀和聯想缺少了一個重要的維度——縱向維度,換句話說,缺少歷史感。它著重表現中國工廠與美國工廠、中國工人與美國工人、中國企業高管與美國企業高管的差異,但是它沒有解釋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的那家通用汽車工廠是如何走向末路的,也沒有分析福耀玻璃是如何從福清這個小地方走向世界的。
有觀眾可能會說,答案就在片子裡:美國工人工資高、要求多、「懶散」、不愛加班;中國工人工資低、紀律性強、勤快、愛加班。這麼一比較,誰更有市場競爭力似乎一目了然。但這種淺層的答案經不起繼續追問。
哪個國家的製造業有競爭優勢,不能只簡單比較工人工資。發達國家不一定都會經歷去工業化的進程,比如德國。更不是越窮的國家就越適合蓋工廠,否則以中國近年來的工資水平,製造業崗位早就應該全跑到印度、越南、非洲了。
在工資之外,一個國家的政策取向、營商環境、基礎設施以及企業家的主觀能動性,都與製造業的興衰息息相關。假如一個地方道路不通、電力不足、腐敗橫行,工資再低對資本也沒有吸引力。
在理想的情況下,一個國家是可以在越來越富裕、工人福利越來越好的同時保住製造業的。因為工人同時也是消費者,他們的工資會重新進入經濟循環。更好的教育本該帶來更高的勞動效率,孕育更多的創業者。綜合起來,良性循環有可能建立起來的。
如果說美國國內出現了產業空心化,引發經濟、社會和政治上的連鎖反應,進而對國際經貿秩序造成衝擊,那麼這一趨勢也沒有什麼「歷史必然性」。進步本身不會變成自身的阻礙,一定是哪裡出了岔子,才打破了良性循環。
逆向查找原因的話,既不能怪美國工人「不肯吃苦」,也不能怪中國工人「太能吃苦」。不論勞資博弈還是經濟全球化,都有漫長的歷史可以追溯。美國應該以更開闊的視野從自身尋找原因。就拿中國工廠的「逆襲」來說,別忘了,當年外資進入中國既不是做慈善也不是被強迫,而是為了追逐利潤。「美國工廠」對中國工廠最大的啟示自然便是,當中國的工資水平越來越高、比我們更欠發達的國家蠢蠢欲動想要「補位」時,拿什麼保住我們的製造業?「吃苦」是最靠不住的一項品質,事實上現在許多年輕人寧可送快遞、送外賣也不願進廠,就已經相當於用腳投票了。如果時薪夠高,中國工人也不會一直甘願加班,誰不喜歡吃喝玩樂呢?
全世界的勞動者還都面臨著同一個新興競爭對手,也就是《美國工廠》裡最後出現的沒有臺詞的角色——機器人。在人工智慧時代,把眼光只放在工人工資和工作時長上,或許會像馬克沁機槍發明之後還大力發展騎兵一樣可笑。人們必須重新思考,什麼是將來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首當其中的無疑會是教育。無論被其他國家工人還是被機器人搶走飯碗的工人,都需要接受培訓重新上崗。在校學生大軍也需要接受引導適應全新的未來。
勞動力下崗再就業,實際比想像中的更困難。講述通用汽車工廠關閉如何影響社區的《簡斯維爾》一書中講到,失業後進入當地一家技術學院接受培訓的工人只有1/3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甚至低於未重返校園的失業工人,後者有1/2找到穩定工作。這個數據令人感到絕望,但絕不意味著職業培訓不重要,而是說明要幫助這些中途掉隊的人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預言中的未來工廠不是烏託邦,而是對社會方方面面巨大的挑戰。我們必須未雨綢繆,才能應對正轟隆隆開過來的明日列車。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