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廠》對中國的啟示

2020-12-20 經濟觀察網

西坡/文 歐巴馬投拍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在太平洋此岸激起持久的討論。一部片子,各種解讀。雖然圍觀者難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但作為一部影視作品來說,它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只不過如果想要探討兩個國家的製造業發展現狀乃至全球化、自動化背景下的製造業大趨勢,這110分鐘的影像僅僅開了一個小小的頭。評論者還需警惕影視這一媒介天然具有的誤導性,鏡頭下的真實未必是公共政策所需要的真實,那些被有意展示的細節可能缺乏代表性。

在我看來,《美國工廠》及其引發的解讀和聯想缺少了一個重要的維度——縱向維度,換句話說,缺少歷史感。它著重表現中國工廠與美國工廠、中國工人與美國工人、中國企業高管與美國企業高管的差異,但是它沒有解釋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的那家通用汽車工廠是如何走向末路的,也沒有分析福耀玻璃是如何從福清這個小地方走向世界的。

有觀眾可能會說,答案就在片子裡:美國工人工資高、要求多、「懶散」、不愛加班;中國工人工資低、紀律性強、勤快、愛加班。這麼一比較,誰更有市場競爭力似乎一目了然。但這種淺層的答案經不起繼續追問。

哪個國家的製造業有競爭優勢,不能只簡單比較工人工資。發達國家不一定都會經歷去工業化的進程,比如德國。更不是越窮的國家就越適合蓋工廠,否則以中國近年來的工資水平,製造業崗位早就應該全跑到印度、越南、非洲了。

在工資之外,一個國家的政策取向、營商環境、基礎設施以及企業家的主觀能動性,都與製造業的興衰息息相關。假如一個地方道路不通、電力不足、腐敗橫行,工資再低對資本也沒有吸引力。

在理想的情況下,一個國家是可以在越來越富裕、工人福利越來越好的同時保住製造業的。因為工人同時也是消費者,他們的工資會重新進入經濟循環。更好的教育本該帶來更高的勞動效率,孕育更多的創業者。綜合起來,良性循環有可能建立起來的。

如果說美國國內出現了產業空心化,引發經濟、社會和政治上的連鎖反應,進而對國際經貿秩序造成衝擊,那麼這一趨勢也沒有什麼「歷史必然性」。進步本身不會變成自身的阻礙,一定是哪裡出了岔子,才打破了良性循環。

逆向查找原因的話,既不能怪美國工人「不肯吃苦」,也不能怪中國工人「太能吃苦」。不論勞資博弈還是經濟全球化,都有漫長的歷史可以追溯。美國應該以更開闊的視野從自身尋找原因。就拿中國工廠的「逆襲」來說,別忘了,當年外資進入中國既不是做慈善也不是被強迫,而是為了追逐利潤。「美國工廠」對中國工廠最大的啟示自然便是,當中國的工資水平越來越高、比我們更欠發達的國家蠢蠢欲動想要「補位」時,拿什麼保住我們的製造業?「吃苦」是最靠不住的一項品質,事實上現在許多年輕人寧可送快遞、送外賣也不願進廠,就已經相當於用腳投票了。如果時薪夠高,中國工人也不會一直甘願加班,誰不喜歡吃喝玩樂呢?

全世界的勞動者還都面臨著同一個新興競爭對手,也就是《美國工廠》裡最後出現的沒有臺詞的角色——機器人。在人工智慧時代,把眼光只放在工人工資和工作時長上,或許會像馬克沁機槍發明之後還大力發展騎兵一樣可笑。人們必須重新思考,什麼是將來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首當其中的無疑會是教育。無論被其他國家工人還是被機器人搶走飯碗的工人,都需要接受培訓重新上崗。在校學生大軍也需要接受引導適應全新的未來。

勞動力下崗再就業,實際比想像中的更困難。講述通用汽車工廠關閉如何影響社區的《簡斯維爾》一書中講到,失業後進入當地一家技術學院接受培訓的工人只有1/3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甚至低於未重返校園的失業工人,後者有1/2找到穩定工作。這個數據令人感到絕望,但絕不意味著職業培訓不重要,而是說明要幫助這些中途掉隊的人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預言中的未來工廠不是烏託邦,而是對社會方方面面巨大的挑戰。我們必須未雨綢繆,才能應對正轟隆隆開過來的明日列車。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

相關焦點

  • 紀錄片美國工廠帶給我們的啟示
    紀錄片美國工廠最近有一個由歐巴馬夫婦擔任製片人紀錄片《美國工廠》上映,引發熱議。該片歷時三年,由知名製作人朱莉婭·賴克特和史蒂文·博格納爾親自操刀。演講截圖影片講述了自2009年通用汽車在俄亥俄州代頓工廠倒閉關門,直接導致當地政府損失50%的稅收來源,當地居民4000多人瞬間失業之後,當地政府加大全球招商力度,最終引入中國福耀玻璃投資建廠的過程
  • 中國工廠的激進和美國工廠的無奈
    與特斯拉在中國建廠相對應的是,曹德旺在美國建立的玻璃廠。前段時間,以《美國工廠》命名的紀錄片刷屏,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美國工廠在時隔三年之後再次引發無數爭議。2016年,彼時曹德旺宣布10億美元在美國建廠的時候,大家都以為「曹德旺要跑了!」
  • 《美國工廠》:一座中國工廠在數萬英裡之外的異域鏡像
    前來拯救他們的既不是神明,也不是美國政府,而是一個來自社會主義國家,不遠萬裡造訪這座鏽帶 (Rust Belt) 城市的中國商人:福耀玻璃的董事長曹德旺。中國的「玻璃大王」將在代頓市恢復因通用汽車工廠關門而損失的就業,而來自福建省福清市的熟練工也將空降莫蘭,手把手教這些美國失業藍領製作擋風玻璃的技術和方法。
  • 富士康美國工廠投資百億卻步履維艱!
    一、富士康的海外投資失意根據金十數據和中國經營報的報導,為了重振製造業,2017年底美國採取了減稅等多種方式,目的就是吸引海外企業赴美建廠。其中,蘋果代工廠富士康也成為美國招徠的對象之一。按照富士康2017年宣布的投資計劃來看,在美國威斯康星州當地工廠投資共計100億美元建設10.5代液晶顯示屏(LCD)工廠,並為當地至少增添1.3萬個工作崗位。在這種情況之下,當地政府為了激勵發展,特意為富士康批准了一筆高達40億美元的稅收優惠和補貼。不過這個計劃不到一年就變卦了。
  • 海外床墊發展史給中國企業的啟示
    [億歐導讀] 不管是海外品牌在本土的高集中度優勢,還是海外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高度整合,相信對於眼下的國產床墊品牌都有諸多啟示。上海,海外床墊品牌在中國開始的地方這便是海外床墊品牌在中國的開始了。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除了白紙黑字的申報,還有楊樹浦路的工廠,席夢思對中國床墊行業的歷史頗有著墨。雖後期因二戰也曾退出中國市場,但不可否認的是,很長一段時間裡大部分中國人將「彈簧床」命名為「席夢思」。
  • 《美國工廠》的微言大義:中國模式給美國人上了致命的一課
    《美國工廠》就是歐巴馬給美國製造業開的死亡診斷書。撰文/連清川《美國工廠》是今年截至目前最牛逼的紀錄片,沒有之一。不是因為它講的是中國,而是因為它既深入到了製造業的細微之處,又觸達到了整個世界新經濟的宏大命題。
  • 美國工廠丨中美工人的性格差異,源於兩種不同的「工廠政治」
    《美國工廠》在某種程度上把衝突呈現為兩種文化之間的衝突,如紀錄片中的培訓老師對中國員工所強調那樣——中國人勤勞團結,美國人自由懶散。這是兩種不同的資本主義工廠政治之間的衝突,它們各自的形成都遵循著一定的歷史過程。兩國工人的「性格」實際上是由不同工廠政治下的意識形態所塑造出來的。中國工廠的工人們接受準軍事化的管理,對領導絕對服從。為了達到管理層要求的速度,可以違反各種勞動標準,儘管這樣做可能引起安全隱患。幾位到總部來學習的美國管理層目睹了中國工人不戴防割手套分揀碎玻璃,十分驚詫。
  • 和平隊與美國在非洲的軟實力及對中國的啟示
    (本文來自《當代世界》4月刊 作者:李文剛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社會文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 和平隊是20世紀60年代初甘迺迪政府向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派遣志願者以改善美國國家形象、加深美國對外界的了解、傳播美國文化和價值觀的一項重要外交政策,它在美國與蘇聯冷戰進入高潮的大背景下出臺,帶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並服務於美國國家利益
  • 美國電力產業結構轉變歷史經驗與中國啟示
    美國電力產業結構轉變歷史經驗與中國啟示 2016-01-06 來源:本站編輯
  • 《美國工廠》:保持「求同存異」心態,是全球化時代的取勝良方
    講述福耀選擇全球化布局的原因,探究全球化時代中國製造業的面臨的挑戰,尋找有益的啟示。二、普通工人的生活故事,用超越極權政治的人性視角,探索得到更好的答案《美國工廠》的拍攝周期涵蓋了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也搜集到了中美工人觀察大選的場景。眾所周知,川普最終贏得了大選並抨擊中國搶走了工作,主張將製造業帶回美國。
  • 中國比亞迪美國蘭卡斯特工廠首部純電動大巴交付
    中國比亞迪美國蘭卡斯特工廠首部純電動大巴交付     圖為布朗州長中新社發 毛建軍 攝   中新社洛杉磯4月28日電(記者毛建軍)當地時間4月28日,首部在美國蘭卡斯特比亞迪電動汽車工廠組裝製造的電動大巴車下線並交付使用,加州州長布朗、中國駐洛杉磯總領館代總領事卞立新、洛杉磯郡郡政委員安東諾維奇、蘭卡斯特市市長雷克斯-帕裡斯等上百名嘉賓與工廠員工見證了新車下線與交付儀式。
  • 全能的中國工廠
    說到中國工廠,就不得不說剛剛獲得第9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美國工廠》,雖然名為「美國工廠」,但講述的是中國玻璃大王曹德旺的福耀集團在美國重開通用汽車工廠的故事。 「美國工廠」福耀玻璃(美國)FGA一開始由美國白人經理人所管理,中層管理者為中國調來的技術人員,工人則為Dayton本地各種族裔的低收入人群或曾經的中產階層。後期因曹德旺判定美國管理者無法達到生產目標,改聘任熟悉中、美的華人為FGA最高執行人。這也讓美國工人更加斷定他們是在「中國工廠」打工,而不是本土化的「美國工廠」。
  • 《美國工廠》好在哪裡?
    鏡頭從建廠時倉庫門朝向的風水、安裝煙霧報警器的位置這種「小事」著眼,慢慢聚焦到兩國員工不同的工作生活狀態,再到美國員工對中國工廠半軍事化管理的驚異。美國分公司的管理層也曾嘗試將中國總部的管理模式照搬到美國,但這樣的強行融合未能達到預期目的。&nbsp&nbsp&nbsp&nbsp是否建立工會是貫穿本片的暗線。
  • 中國工廠推遲復工,美國玩具巨頭「沒貨了」~
    據外媒消息,MGA娛樂公司(MGA Entertainment)位於中國的部分工廠最遲要3月開工,受此影響的大多將是其針對2020年聖誕節的玩具。資料顯示 ,MGA娛樂公司80%的產品都是中國製造,由約50家中國工廠生產。此次疫情已經嚴重擾亂了其品牌在中國的生產,包括其全球發行、囊獲2019年「玩具奧斯卡」之稱的TOTY Awards四項大獎的「LOL Surprise」系列玩具。
  • 《美國工廠》的故事,濃縮了中國製造業出海的所有理由和困境
    《美國工廠》火了。這部由歐巴馬夫婦擔任製作人、Netflix 發行的電影,詳細記錄了「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國中部的俄亥俄州,投資改建一座福耀玻璃工廠的故事。這座之前屬於通用汽車的廢棄工廠被改造成了福耀的玻璃工廠,同樣被「改造」的,還有工廠裡的工人。
  • 工廠從中國搬回美國,這家帽商遭遇的困境折射了什麼?
    搬回美國後,Bollman的製造成本上升 位於亞當斯敦(皮特凱恩的首府,隸屬英國)的工廠負責了約20%Kangol的生產,其餘的工廠分布在英國、義大利、中國臺灣、中國大陸和越南。 Bollman在2001年收購了Kangol。 像塞繆爾·L·傑克遜、布拉德皮特和格溫·史蒂芬妮這樣的名人都是Kangol帽子品牌的粉絲。
  • 紀錄片《美國工廠》被媒體捧上了天,其實劇情比我們的婆媳劇狗血
    但是與觀影人一片和諧評價截然相反的,是紀錄片所記錄下的一家中國工廠在美國開疆闢土的全過程,文化碰撞、利益互掐,可以說整部電影和「和諧」二字毫不沾邊。甚至比中國的婆媳劇還狗血。電影的導演為史蒂文·博戈納爾和茱莉亞·賴克特。促使他們拍攝這部影片的原因,還要從2009年他們的另一部紀錄片說起。
  • 玖龍紙業美國Fairmont工廠已向中國出口再生漿
    3月1日消息,ND Paper公司Fairmont漿廠的再生漿產品已經開始銷往中國。據悉,該工廠的再生漿使用混合廢紙和OCC生產。 ND Paper是玖龍紙業位於美國的子公司,於去年收購了西維吉尼亞州年產21.8萬噸再生漿的Farimont工廠和其他三家美國工廠:位於威斯康辛州的Biron工廠,以及緬因州的Rumford工廠和Old Town漿廠。 根據計劃,ND Paper將投資3億美
  • 美國貧窮小鎮盼來中國工廠 工人把中文名寫在工作帽上
    觀察者網在6月報導過中國企業在美國建廠,當地評價稱把其「從農業社會進入了工業社會」。15日,美國之音中文網刊登了題為《美國貧窮小鎮盼來中國工廠》為題,報導了全球最大的精密銅管生產企業——金龍精密銅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金龍集團」),在美國阿拉巴馬州的工廠建成投產的半年後,這座小鎮發生了什麼變化,中國工廠如何改變了當地居民的生活。
  • 解析投資:從《美國工廠》看福耀玻璃引領中國製造
    8月21日,歐巴馬夫婦投資出品的首部電影《美國工廠》正式上映,影片聚焦一起著名的中美經濟事件,講述2014年底,中國福耀玻璃斥金在代頓市買下通用汽車的廢棄工廠,用來製造擋風玻璃和汽車車窗玻璃,福耀的到來,無疑給當地帶來了就業機會,助力當地的經濟復甦,但卻也引發了很多衝突,福耀為改善此狀況做出了不小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