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美國工廠》被媒體捧上了天,其實劇情比我們的婆媳劇狗血

2020-12-20 皮皮電影

誰能想到歐巴馬卸任美國總統一職後會殺入好萊塢,當起了製作人?

今年年初,歐巴馬夫婦創辦的高地製片公司在聖丹斯電影節上買下了一部名為《美國工廠》紀錄片的發行權。

8月21影片在美國正式上映後,獲得了中美雙方觀眾的一致好評。豆瓣上的評分為8.4,IMDB評分7.5。各路媒體更是不吝讚揚,把它捧上了天。

但是與觀影人一片和諧評價截然相反的,是紀錄片所記錄下的一家中國工廠在美國開疆闢土的全過程,文化碰撞、利益互掐,可以說整部電影和「和諧」二字毫不沾邊。甚至比中國的婆媳劇還狗血。

電影的導演為史蒂文·博戈納爾和茱莉亞·賴克特。促使他們拍攝這部影片的原因,還要從2009年他們的另一部紀錄片說起。

2008年經濟危機讓美國通用汽車在12月宣布倒閉。

通用汽車工廠所在的俄亥俄州的代頓市瞬間多出了2000個實業家庭,曾經熱鬧的工廠被鐵鏈鎖死,欣欣向榮的地區一夕之間淪入死寂。

史蒂文和茱莉亞用鏡頭記錄下了通用的最後一刻,出品了紀錄片《最後一輛車:通用王國的破產》。

通用倒閉後的第七年,一家來自中國公司將工廠選在了通用原址上。

這家公司叫福耀集團,是中國最大、全球第二大的汽車玻璃製造公司。

或許你沒聽過這家公司,但你一定聽說過它掌門人的名字——「玻璃大王」曹德旺。

一家中國公司在美國的土地上興起,而且站在了往昔美國工業巨頭的屍體上,如此戲劇性的發展自然再次引起了史蒂文和茱莉亞的注意。

福耀為了擴大影響力,對媒體的到訪自然樂於接受,甚至希望能聘請他們拍攝一部講述福耀擴張的影片。但是這背離了史蒂文記錄事實的初衷。最終福耀雖然被婉拒,但是還是給了史蒂文極大的拍攝權限。

這才有了如此真實又中立的一部電影——《美國工廠》。

一、初建:福耀宛如天神降臨

影片之所以叫《美國工廠》而不叫《中國工廠》,一方面是因為講述的是福耀將廠址選在了美國,另一方面,是因為美國福耀僱傭了大量的美國勞動力。

通用破產後,代頓市的許多人都從中產階級一夕之間變成了無業人員,甚至在漫長的7年中,依然沒能找到合適的工作。此時帶著2億美元、1000多個崗位而來的福耀在當地人眼中簡直就如同天神降臨。

通用曾經的老員工對於能再次回到熟悉的地方工作,雖然早已物是人非,但還是說:「我很感激、很幸福」。

被僱傭的美國員工,看著新廠從無到有,由衷感慨:「我們期待開始生產。」

從中國被調配來的中國員工在培訓中被提醒:「美國人很直率、很務實,你們能相處得很好」。

一切都是百廢待興、萬眾期待的模樣,此時的福耀就如同一個受所有人寵愛的孩子,仿佛美國這塊土地會成為它的快樂搖籃。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二、強烈的文化碰撞

福耀的危機,其實從董事長曹德旺第一次來視察廠區建設時就已經露出了端倪。

在這段短短的巡視歷程中,有3個場景令人難忘。

第一個,是曹德旺在看到已經建設完成的廠房大門的時候,突然毫無理由地要求:「門要換個方向。」

第二個,工作人員詢問是否在開幕典禮上搭一個防止風雨的雨棚,曹德旺自信滿滿地對著一群美國人說:「相信我,10月的天氣會和今天一樣好。」那一刻,仿佛他才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然後憑藉個人判斷,曹德旺取消了天氣預防計劃。

第三個,公司的標語出了語法問題,當地人一看就是中式英語,但是連建好的大門都能說改就改的公司卻仍然堅持著不肯改動幾個小小的牆上標語。

這些其實都是小細節,但是都反映了大問題——這位想在美國施展拳腳的老闆有足夠的魄力和自信,但是這份自信在美國這個人人提倡平等的土地上可能會讓福耀受挫。

三、血腥的利益糾葛

果不其然,當公司真正開始營業,所謂的「美國公司」的真容開始暴露,其實他只是一家披著星條旗外衣的中國公司。

為什麼這麼說?

首先,在管理制度上,傳統的美國公司都堅持以人為本,一天只安排8小時的班,所以大部分美國工廠效率低下。

但是在福耀,公司希望所有人都能以中國工廠為學習榜樣,要求所有員工每周只休息兩天,每天工作12小時。

管理層甚至有人說:「我不在乎美國人怎麼想,你要告我隨便你,但是周六全部都得來。」

而且在福耀,公司為了追求效益,會要求員工用鏟車去鏟超過使用標準重量的玻璃,但在美國員工看來,這種有風險的事,他們是拒絕的。

其次,則是薪水衝突。曾經的通用,一小時的時薪是29美元,而在福耀,只有12.84美元。有員工直言,到了福耀工作後,他失去了「買鞋自由」。

管理理念和收入預期的衝突很快升級,美國員工紛紛想讓工會進入福耀。對此,福耀所有中國員工如臨大敵。

因為工會的宗旨是為工人爭取權益,因此很多企業主把工會稱為無法擺脫的幽靈。

一旦工會進入福耀,意味著他們會以生產安全、員工福利為由開始幹預公司決策。

對此曹德旺的態度很明確:「工會進來,我就不做了!」

而另一邊,美國員工的態度也很堅決,每天都有人冒著被辭退的危險舉牌呼籲大家加入工會。

就這樣,一場決定是否讓福耀加入工會監管的投票大會被擺在眼前。

雙方都如臨大敵,美國員工開集會、發傳單希望大家能投贊成票,福耀花重金請來專門的遊說機構,各種威逼利誘,讓大家投反對票。

最後,儘管很多美國人心在工會,卻因為抵不過公司的施壓而投了反對票,福耀以60%的反對票全面勝利。

但是令人沒想到的是,曾經,雙方還在為員工福利鬥得你死我活,2年後,卻又有大批員工被福耀掃地出門。

這一次,不是因為倒閉,相反地,福耀經過兩年的經營,轉虧為盈,在美國真正站穩了腳跟。

但不知是大勢所趨還是工會事件讓曹德旺意識到了員工的麻煩性,總之福耀開始走上自動化的道路,越來越多的工人被機器人奪走了工作。

福耀在美國的成長史,就如同中美貿易的縮影,文化差異、利益糾紛是不可能繞過去的坎,各有各的思慮,各有各的考量,沒有對錯,卻終究會有輸贏。

或許我們能從福耀的勝利中得到些啟示。

文/皮皮電影編輯部:宮償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皮皮電影(ppdianying)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相關焦點

  • 紀錄片《美國工廠》詳細劇情
    類型:人文社科紀錄片人物:中國工人 美國工人 曹德旺電影開始:2008年,美國代頓這個地方的通用汽車生產工廠停產了,所有該公司的工人失業了。2010年之後,福耀玻璃接收了這個工廠,創辦福耀玻璃美國公司(簡稱FGA)。一開始,所有工人都很樂觀,工作投入。這裡面有中國工人(福耀玻璃中國派遣)也有美國工人。工廠正式運營後,曹德旺來開了個開工典禮,會上有工會的代表發言,希望工會入駐FGA。
  • 紀錄片美國工廠帶給我們的啟示
    紀錄片美國工廠最近有一個由歐巴馬夫婦擔任製片人紀錄片《美國工廠》上映,引發熱議。該片歷時三年,由知名製作人朱莉婭·賴克特和史蒂文·博格納爾親自操刀。該紀錄片最大看點是福耀管理層與美國勞工聯合會之間關於福耀工廠是否要建立工會之間的爭鬥。最終,福耀在美國勞資委組織的官方投票上以60%的得票率完勝。2018年福耀美國工廠實現盈利並在集團內部表現亮眼。
  • 「劇情很狗血」:英語怎麼說?
    前面我們說過了,「狗血」實際上表示「陳腐老套的」,我們可以用下面四個單詞來表示:1. clichén. 陳詞濫調 這不是英語原生單詞,來自於法語(你會看到字母e上面有個小撇),念成 :/kliːˈʃeɪ/ 。cliché 是一個名詞,在特定語境下可以直接表示「狗血劇情」。
  • 流媒體網飛《美國工廠》紀錄片獲得第9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
    首頁 > 快訊 > 關鍵詞 > 網飛最新資訊 > 正文 流媒體網飛《美國工廠》紀錄片獲得第9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
  • 歐巴馬監製紀錄片《美國工廠》:產業工人的未來在哪裡?
    歐巴馬監製的紀錄片《美國工廠》,主題遠遠不只是工廠。太多人把《美國工廠》看作是文化碰撞,看作是一個中國企業家在美國開製造業工廠水土不服卻力挽狂瀾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裡,美國工人和中國工人都不是贏家。這個故事不是要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也不是要宣揚世界工廠的超級效率。相反,紀錄片用一種近乎直率、不加修飾的風格,同時展現了美國和中國工廠中的弊端,似乎是「一竿子得罪所有人」。
  • 紀錄片《美國工廠》:在一家工廠中,有兩個不同的世界
    首先,這部記述了資本主義、宣傳、衝突的價值觀和勞工權利,在情感上和政治上都十足尖銳的影片。只是這個星球發展中的一個小故事,然而卻是各種文化衝突的焦點。全球經濟的一小部分被拿了出來,為了美國總統的選舉製造一個話題。
  • 看奧斯卡紀錄片《美國工廠》
    前幾天看了奧斯卡得獎紀錄片《美國工廠》感觸很深,我覺得這部片子是在呼喚美國製造業的回歸。當然片子所反應的內涵很多,每個人的解讀也不同。曹德旺是我崇拜的偉大企業家,也是當代網紅。曹先生做了很多節目,我也看了好多。今天我想聊聊我的一些感想。
  • 歐巴馬紀錄片《美國工廠》獲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演茱莉亞·賴克特和史蒂芬·博格納爾夫婦在領獎時用中文說:「謝謝曹德旺。」 去年8月上映的《美國工廠》因本身話題性十足的題材和精良的內容迅速引發中美兩國的同時熱議,更獲得外界的一致好評。這部歷時三年拍攝的紀錄片記錄了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開辦工廠,遭遇了一系列文化和制度差異引發的衝突。 本片選用了一個中國觀熟悉的角度,來切入美國製造業衰弱的問題:藍領工人成本高,造成企業沉重負擔。
  • 狗血劇情大集合!
    《上流戰爭Penthouse》迎來第一季大結局,這部劇狗血又瘋狂,是「狗血劇教母」金順玉的最新力作。順玉的作品,沒有最狗血只有更狗血!以下是金順玉作品的狗血劇情盤點,《皇后的品格》120公斤胖子減肥變崔振赫,《妻子的誘惑》點痣回歸搶老公,好瞎但又好上癮!
  • 紀錄片大火 現實中曹德旺的美國工廠怎麼樣了
    (原標題:紀錄片《美國工廠》大火 現實中曹德旺的美國工廠怎麼樣了)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美國工廠》觀後感
    從這個紀錄片中,能看到來至於兩個國家之間所形成的文化衝突,中國工人與美國工人在一個團隊中的自我認知的差異,由於各自的立場不同,所觀看事物的角度就會改變,在不斷的衝突與改變中摸索前行。從紀錄片的前一部分中可以看到,美國工人對於福耀工廠的未來,還是擁有者強烈的期待心理的。在那一位副總經理問道要不要在牆上掛上兩幅畫,一副中國的、一副美國的,曹德旺說:掛美國的,我們還是不要刺激他們了。在曹德旺的回答中,我們看到了曹德旺作為一個企業家的格局與胸襟。還有一幕就是說要去砍了議員腦袋的那位經理。從這兩個點能看到雙方起初的克制,還是希望能夠良好的合作的。
  • 《美國工廠》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什麼才是去美國開廠的正確姿勢?
    北京時間2月10日,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舉行。以中國福耀集團在美建廠為敘事背景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獲第9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頒獎典禮上,導演史蒂文·博格納爾、朱莉婭·賴克特用中文對曹德旺表達了感謝。
  • 《美國工廠》:關於中美工人那些說出來的和沒說的
    紀錄片《美國工廠》海報。2008年,美國俄亥俄州的通用汽車工廠倒閉。2016年,來自中國的企業家曹德旺在工廠舊址上投資修建了福耀玻璃工廠,重新僱傭當地的美國工人,開始生產汽車玻璃。在這件事上,一向和顏悅色的曹德旺顯示出企業家的堅決果斷,決不讓步。而美國的部分工人按照既定的工作思維,堅持要組建工會。中方這邊採取化整為零逐個擊破的辦法,把想要組建工會的積極分子儘量開除。鬥爭的結果似乎是中方這邊獲勝,自2018年開始,這家由中國人在美國開設的工廠終於開始盈利。應該說,這是一部既在立場上相對客觀,又絕對話裡有話的紀錄片。
  • 奈飛紀錄片《美國工廠》聚焦福耀工廠 來聽聽曹德旺自己怎麼說
    最近奈飛(Netflix)公司的一部紀錄片《美國工廠》在國內刷屏。標題名為「美國工廠」,但實際聚焦的卻是美國福耀工廠的中國主人——玻璃大王曹德旺。中國人到美國做了老闆,同時帶去的還有中國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方式,被中國人管的美國工人能接受嗎?博弈也就發生了。
  • 紀錄片《美國工廠》:一個典型的製造業故事
    美國社會的工人們他們弘揚人權,但反觀中國確實真實存在著一群勤勤懇懇工作的員工,他們忍受著重壓的生活,只想把用時間換來的金錢去讓生活過得更好,我不否認美國人對權力的爭取,但在美國為他們營造出的「人權規則」背後是那些被美國壓迫的第三世界國家。
  • 美國工廠瀕臨倒閉,中國企業家接手盤活!這個紀錄片在奧斯卡獲獎
    據報導,第92屆的頒獎典禮於2月10日舉行,《美國工廠》榮獲了第92屆奧斯卡的"最佳紀錄長片"的大獎,這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投資發行的第一部紀錄片,拍攝歷時四年半,該片講紀錄了全球化之下最真實的中國工廠。
  • 看到《狼殿下》是陳玉珊製作,臺詞狗血劇情老套的原因終於找到了
    看到《狼殿下》是陳玉珊製作,臺詞狗血劇情老套的原因終於找到了——引言。《狼殿下》開播6天,網播熱度穩居第一。劇中男女主的愛恨情仇還沒能引來太多人的關注,其狗血橋段和土味臺詞卻是頻頻出圈。劇中的很多情節都是那麼的似曾相識。
  • 曹德旺主演,歐巴馬投資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獲奧斯卡獎的背後
    今天,是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進行頒獎禮的日子,《美國工廠》喜獲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而該紀錄片男主角的正是被稱為」中國首善「的曹德旺。01.《美國工廠》紀錄片的起源曹德旺被網友戲稱為今年唯一入圍奧斯卡的中國人。據他本人透露,拍攝時間長達4年半,從美國到中國,資料片長可放1320小時,之後被剪成115分鐘。
  • 歐巴馬《美國工廠》聚焦中美差異
    本報特約記者 呂 克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旗下公司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如圖)將於本周三在流媒體平臺網飛(Netflix)上線。這部紀錄片由獲奧斯卡提名的導演史蒂文·伯格納和朱莉婭·萊切特執導,聚焦於2014年發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一次著名事件:中國福耀玻璃在美國本土建廠,原本打算帶動當地經濟和促進工人就業的企業投資,卻引發一系列管理和文化層面的摩擦。法新社19日報導稱,這部紀錄片是歐巴馬夫婦創立的製作公司首次發行的電影作品,今年初在美國聖丹斯國際電影節上首映時大獲好評。
  • 《美國工廠》與工人命運:我們能否逃脫全球化「撒旦的磨坊」
    文 | 馬麗(社會學家)、李晉(思想史學者)紀錄片《美國工廠》最近在中美公共媒體上都引發出很多討論。位於美國老工業區「鐵鏽帶」(Rust Belt)的代頓(Dayton),曾是通用汽車公司的一個重要基地。但在2008年,通用宣布關閉工廠,導致數千工人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