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進行頒獎禮的日子,《美國工廠》喜獲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而該紀錄片男主角的正是被稱為」中國首善「的曹德旺。
01.《美國工廠》紀錄片的起源
曹德旺被網友戲稱為今年唯一入圍奧斯卡的中國人。據他本人透露,拍攝時間長達4年半,從美國到中國,資料片長可放1320小時,之後被剪成115分鐘。我們一起來看看關於這部影片背後的故事:
2019年8月21日,由歐巴馬夫婦投資,史蒂文·博格納爾和 朱莉婭·賴克特導演的,一部不平凡的美國紀錄片《美國工廠》正式發行。在Netfilx和精選影院上映,迅速引起了廣泛關注和濃厚興趣。
該片講述的是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在美國俄亥俄州開廠的故事,這部創業奮鬥的紀實電影,揭露了曹德旺在美國創業的艱辛歷程,中西文化思想的懸殊博弈。
金融危機猖獗的2008年12月23日,大名鼎鼎的通用汽車俄亥俄州代頓工廠倒閉,導致2000多名工人失業,叫苦不迭,一個嚴重依賴汽車工業的社區頓時黯淡無光。
直到2015年,送來」救命稻草「的不是美國本土企業家,而是萬裡之外的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汽車玻璃供應商-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
當時介紹曹德旺買下通用公司舊址,是俄亥俄州招商局Kristin Tannner女士。她還告訴曹總,通用公司曾拍了一部叫《最後一部卡車》,該影片下線的時候,通用公司倒閉時,員工驚天動地的大哭,是個悲劇。
現曹德旺買下重新恢復生產,希望他能接受知名導演的建議,拍一個喜劇片。」這才有了《美國工廠》紀錄片電影的誕生。
02.曹德旺去美國開廠的原因
很多人對曹德旺不繼續在中國開廠,而去美國開廠感到好奇,甚至出現不和諧的聲音。我們先從曹德旺接受採訪時說的話開始分析:
曹德旺說:」2010年,福耀玻璃跟通用汽車,有個戰略合作協議,承諾2016年必須有工廠在美國,選址時剛好碰上比較適合的就買下了。我是對美國政治、文化、市場觀察了20年後才下的手。「
從曹總接受採訪的視頻發言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他去美國開廠的三個原因:
一來他已經在國內開了很多廠;二來汽車玻璃配件運輸困難,靠近客戶方是更明智的選擇,生產汽車玻璃的主要耗材,比如說電和燃氣那邊更具性價比。三來綜合中外的企業環境比較,運輸費和稅費等,在美國開廠比在國內開廠的利潤高40%左右。
總之,曹德旺是個謹慎的人,既然能觀察20年後才下手,那必定是深思熟慮過的。即便去美國開廠,也不影響他的愛國之心。
在曹德旺70歲接受採訪時說道:」我1995年移民美國,拿了美國綠卡,到2005年我發現福耀兩個字將會是中國汽車的代名詞。這時候我跟美國人講,我把綠卡還給你,不要了。全家撤出一個不留,3個孩子,老婆全部撤回去。「
當主持人問:「他們沒意見嗎?」
曹德旺答:「有意見,留在這裡,不能繼承我的財產,我們不能移民的。我們曹家移民,中國人沒有玻璃,記者採訪說最近很多企業家移民海外。我跟他講你不要擔心,選擇移民的都不是企業家,是小老闆。真正成家的有抱負的,他不會移民,他是人物,必須向歷史負責。我再說一次,我70歲了,幾十年奮鬥的結晶,我不會不守晚節。我的根在中國,做一個真正有更改的人,他必須堅守中國這個底線。'
03.福耀玻璃公司在美國的艱辛
曹德旺這個救星以招商引資的形式,來到了美國的俄亥俄州。而他的到來,一下子解決了上千名失業的美國公民,再就業的問題,使他們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這要是換在以前,誰能想像這般場景,猶如變形記的主角互換,發生在人們眼前。
然而「蜜月期」的新鮮感一過,之後大大小小的矛盾也漸漸浮出水面。中國的管理者發現,中國式的管理當地人並不買帳,幻想能獲得的各種便利也並非唾手可得,當地員工也因收入對這顆「救命稻草」嚴重不滿。
因為中國人引以為傲的任勞任怨,加班加點,卻成了大洋彼岸工人師傅們眼中的不重視自身權益,不會為自己多做爭取。
於是美國工人求助於當地的工會,意圖讓工會為自己撐腰,說「在通用一個小時掙29美元,現在時薪只有12.84美元」。
然而就是那不可持續的29美元,讓一個百年企業垮塌。他們更沒意識到,三個月的29美元那叫救濟,三年乃至三十年的12.84美元才是永續的收入源泉。結果在當地工會的幹預助力之下,甚至引發罷工危機。
中國人不明白,給你發工資還不能靠譜一點幹活,8小時工作制,周末雙休你還不滿足。
而投產4年,這家工廠依然不能盈利,拳頭產品汽車玻璃遲遲達不到產量和質量的要求,引來國際上眾多汽車廠家的嘲笑。工人與工廠,產品供需,薪水收入,一損俱損,騎虎難下。
總之,曹德旺面前有兩個選擇:一是承認失敗,悻悻離去。二是排除萬難,絕地重生,這個時候這位福建農民出身的企業家,展現了不服輸的氣魄和手腕。
邀請了當地的專門機構來跟工會對話,解決鬧事的刺頭,更換管理不力的高層。邀請優秀員工代表,來到中國廠去參觀,感受我們的集體主義和勞動精神。
在曠日持久的交手之後,最終工會勢力退去,員工們也彌合了分歧,福耀玻璃取得了勝利。更好的消息是2018年工廠開始艱難盈利了,逐步改善的承諾,獎勵骨幹到中國上海遊玩。
其實任何企業經營,當紅利褪去競爭激烈時,盈利則屬於更擅長成本控制,精打細算的亞洲企業,這就是現實。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若喜歡,歡迎轉發分享,關注我,不迷路,看更多真實事件,明天為大家帶來曹總的慈善事跡和創業故事,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