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大火 現實中曹德旺的美國工廠怎麼樣了

2020-12-18 網易新聞

(原標題:紀錄片《美國工廠》大火 現實中曹德旺的美國工廠怎麼樣了)

由歐巴馬夫婦擔任製片人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熱播,令曹旺德及其下屬的福耀玻璃公司成為了中美兩國民眾熱議的焦點。而福耀玻璃於8月29日公布的半年報去並不盡如人意: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102.87億元,同比微增2%;實現淨利潤15.06億元,同比大降近兩成;每股收益0.60元,比去年同期減少18.92%。

由來

耗時三年拍攝 公開了福耀美國工廠的部分機密

福耀玻璃公司與美國工廠的故事還得從上世紀說起。

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爆發,美國傳統汽車文化倡導的大排量、大體積車型在市場開始失去優勢,日系車型大張旗鼓地進入美國市場,與當時三大巨頭福特、通用、克萊斯勒同場競技。市場格局的突變讓傳統美國汽車製造商的收益迅速下降。

2009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提交了破產保護申請。俄亥俄州因為工廠的關門一下損失了50%的稅收來源,當地有4000多人瞬間失業。面對這種困境,俄亥俄州政府和莫瑞恩地區決定花大力氣招商引資,曹德旺的福耀玻璃便是他們需要的「救世主」。

彼時的曹德旺也正有在美建廠的想法。2013年,曹德旺在考察了阿拉巴馬、田納西、肯塔基和密西根等地後,最終選擇了俄亥俄州代頓市莫瑞恩區一座通用汽車廢棄的巨大廠房,他一走進這間廢棄工廠就非常喜歡,於是很快就做出了辦廠的決定。

在曹德旺確定投資意向之後,美國地方政府的稅收與補貼政策給予了福耀極大的利好,當地甚至將工廠前方的道路都改名為「福耀大道」,對新工廠的到來寄予厚望。

曹德旺在美國辦工廠的事吸引了導演史蒂文·博格納爾和朱莉婭·賴克特。他們是代頓本地人,長期關注當地工業退潮和勞資關係等議題,曾跟蹤拍攝了通用汽車俄亥俄州代頓工廠倒閉關門的過程。

最初,曹德旺本打算邀請外部團隊拍攝一部宣傳片,但和兩位導演溝通後決定「讓他們拍一部他們想拍的影片」,這一拍就是三年,紀錄片裡也公開了福耀美國工廠管理層的部分機密,出人意料的是,曹德旺本人以及福耀的管理層,不僅沒有責怪兩位導演,還提倡員工們都來看一看這部紀錄片,因為「他們認為每個人都能從片子裡學到很多東西」。

揭秘

曹德旺為什麼非要在美建廠

2014年,隨著福耀公司在美國落地,改變幾乎立竿見影的顯現出來。大量的工作機會讓當地人重新振奮起來。全新的福耀美國工廠為當地創造了近1500個工作崗位,不僅緩解了2008年通用汽車工廠關門以後遺留的就業問題,也讓美國這一代的藍領工人有了重回中等收入階層的暢想。「失去工作一年半以來什麼都沒有,當我開始在福耀上班,我很感激,想跪下來謝天謝地,這是城裡最棒的工作。」在《美國工廠》中,一位叫Bobby的藍領工人說道。

建廠之初曹德旺就給美國市場設定了2017年盈利2億美元的目標。而這時在國內卻傳出了「曹德旺是不是要跑了」的說法。對此他在回國後給記者回應到,雖然美國勞動力成本比中國高,但是在土地、電價、天然氣等方面都具有成本優勢,在稅收方面,中國製造業綜合稅務比美國高35%,「這樣算下來,在美國設廠比在中國還能多賺百分之十幾」。

除了這個原因以外,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福耀與美國通用籤訂協議時規定從2017年1月1日開始,福耀的訂單在美國供貨。玻璃為易碎品,運輸成本大,只有靠近客戶才能節約成本和避免外界因素的幹擾。事實上福耀在全國9個省份的13個製造基地,全部都是為了配套附近的整車廠,比如福耀配套上汽的工廠就位於上海市嘉定區園汽路1258號,離客戶的工廠咫尺之遙,隔壁就是上海大眾的配件倉庫。

聚焦

不同文化摩擦下的美國工廠

然而,因兩國文化不同產生的摩擦在相互接觸中日漸增多。與中國勞動者相比,美國人在工作上顯得相對懶惰,對薪酬、休息時間以及工作強度等問題頗有講究。在實際情況下,美國工人並不會像中國工人那樣積極工作,且可以長期承受高強度的工作壓力。無論是生產效率,還是抗壓能力,美國工人似乎都比不上中國工人。但是,對於自身權益的保障,美國工人往往熱衷於積極爭取。這一點在叉車工吉爾身上表現的尤為明顯,她也是前通用員工,在經歷了長期失業之後,她滿心歡喜的進入福耀,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吉爾的不滿卻愈發強烈,「我堅決拒絕駕駛叉車運送承擔規定負荷兩倍的重量貨物,叉車的強度不夠。我不會冒生命危險去工作。你要做隨你,我不幹。」吉爾認為自己是一個好工人,做事應該有規則。

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隨著「生產速度」與「產品質量」的矛盾難以調和之際,美國工人對狹小生產線,繁重的勞務、悶熱的環境和亟待改善的保障愈發難以忍受。

一位福耀的美國工人在公開演講時表示,「工人和勞工運動建立了美國,工人辛苦工作獲得自己的報酬,這是與生俱來的權力,我們獲得安全的工作環境,被公平對待,不應該被人富人和權貴挑挑揀揀。」

隨著事態的不斷惡化,這種現象已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發展以及生產效率的提升。

長期下去,即使美國本土的綜合成本費用不高,但當地工人卻欠缺了工作的持久性與積極性,反而導致企業生產效率持續偏低,對企業來說,寧可轉移至生產效率更高的地區,並付出更高的成本費用,也不願意長期留在美國。

解決

加薪、換血……福耀最終「完勝」

在連續生產不合格之後,一批代頓工廠的基層管理者被邀請到福建福清的福耀工廠觀摩,讓他們學習和接受中國的文化。

在看中國同事列隊報數,呼喊口號等軍事化得管理時,來自美國的同事們面面相覷,一聲不吭。他們似乎並不明白中國的製造業為什麼偏向於軍事化管理。

製造業本就是高度協同的、流水線的生產工藝。前一個流程的延宕與失敗,就會造成下一個流程的延宕失敗。只有高度軍事化,統一性的管理模式,才能夠使所有的環節能夠纖毫無差地交到下一道流程中。當所有的這一切都無縫對接的時候,才能夠形成流水線上的行雲流水,才能使效率得到最大化。

對此,一位中方員工語重心長地告訴美國的同事,他們每天休息8小時,每月休息四天就很好了,拿多少錢做多少事。然而他們回到美國以後想要複製這種工作模式卻又困難重重。無論管理者怎麼賣力,美國的工人永遠是一副無精打採、慢條斯理的狀態。

另一方面,福耀通過開除消極怠工情緒嚴重的員工,撤換管理層,僱傭更為年輕和願意加班的「優秀」職工,完成了大換血。同時福耀為願意妥協的中堅力量加薪,效果立竿見影,在無差別增加了2美元的時薪後,基層管理者報以熱烈歡呼。很快,認為「過度追求權益並不能當飯吃」的工人們越來越多。

2017年11月,美國勞資委決定組織一場官方投票以解決這一問題。最終,代表了1500餘名美國工人「自由意志」的投票結果,歷時兩天終於以「福耀完勝」的結果畫上了句號。自2018年開始,這家由中國人在美國開設的工廠終於開始盈利。

現狀

美國工廠現在怎麼樣?

雖然福耀全集團8月29日半年報公布的數據不盡人意,但福耀美國的成績卻有些亮眼,福耀美國的營收為19.11億元,淨利潤為1.48億元,對比2018年上半年16.81億元的營收、1.27億的利潤,分別增長13.7%和16.5%。而對於福耀全集團營收增長2%,淨利潤下滑19.43%的成績來說,美國工廠的表現可以說得上是優異了,而這樣財務成績與《美國工廠》呈現的一樣來之不易。

本文來源:北京青年報 責任編輯:羅崇緯_NB12082

相關焦點

  • 曹德旺主演,歐巴馬投資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獲奧斯卡獎的背後
    今天,是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進行頒獎禮的日子,《美國工廠》喜獲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而該紀錄片男主角的正是被稱為」中國首善「的曹德旺。01.《美國工廠》紀錄片的起源曹德旺被網友戲稱為今年唯一入圍奧斯卡的中國人。據他本人透露,拍攝時間長達4年半,從美國到中國,資料片長可放1320小時,之後被剪成115分鐘。
  • 奈飛紀錄片《美國工廠》聚焦福耀工廠 來聽聽曹德旺自己怎麼說
    最近奈飛(Netflix)公司的一部紀錄片《美國工廠》在國內刷屏。標題名為「美國工廠」,但實際聚焦的卻是美國福耀工廠的中國主人——玻璃大王曹德旺。中國人到美國做了老闆,同時帶去的還有中國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方式,被中國人管的美國工人能接受嗎?博弈也就發生了。
  • 《美國工廠》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導演中文「謝謝曹德旺」
    北京時間2月10日,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舉行,《美國工廠》獲選為第9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該影片由Steve Bognar和Julia Reichert執導,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擔任製片人,導演在領獎時特地用中文說了句「謝謝曹德旺」,後者是福耀創始人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也是本部紀錄片的主角。
  • 曹德旺講述《美國工廠》背後故事
    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李曉宏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投資製作的紀錄片《美國工廠》,9日獲得第9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從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歷時近3年時間、拍攝長達1200多個小時的《美國工廠》,講述中國企業福耀玻璃在美國建廠、為當地帶來就業的故事,反映了美國「鐵鏽地帶」的經濟困境,折射了中美兩國之間的文化鴻溝。
  • 歐巴馬監製紀錄片《美國工廠》:產業工人的未來在哪裡?
    歐巴馬監製的紀錄片《美國工廠》,主題遠遠不只是工廠。太多人把《美國工廠》看作是文化碰撞,看作是一個中國企業家在美國開製造業工廠水土不服卻力挽狂瀾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裡,美國工人和中國工人都不是贏家。這個故事不是要Make America Great Again,也不是要宣揚世界工廠的超級效率。相反,紀錄片用一種近乎直率、不加修飾的風格,同時展現了美國和中國工廠中的弊端,似乎是「一竿子得罪所有人」。
  • 歐巴馬夫婦+曹德旺,這部電影《美國工廠》自帶流量就火了!
    近日,由歐巴馬夫婦旗下影視製作公司投資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在奈飛推出,引發了觀眾們的熱議,在豆瓣電影這部影片的評分也高達8.5分。紀錄片《美國工廠》講述了普通工人在全球化中的悲歡生活——2016年10月福耀玻璃在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的代頓市投產,福耀的到來當地帶去大量工作崗位,給他們帶來了希望,但隨著兩國不同企業文化差異日漸明顯,也給他們帶來了巨大衝擊。長期居住在鎮上的紀錄片導演史蒂文·博格納爾和朱莉婭·賴克特夫婦用攝像機記錄了這一切。
  • 因為《美國工廠》又火了一次的曹德旺,這麼看待中美「信任赤字」
    作為中國「走出去」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有「玻璃大王」之稱的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在「中美建交40周年的經貿合作」議題中進行了發言,並在會後就當前一些熱點問題接受了採訪。滿意《美國工廠》,每個人能看到不同的世界隨著由歐巴馬夫婦擔任製片人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的播放,曹德旺和他的美國工廠引發了國內外的熱議。這部歷時四年多的紀錄片記錄了曹德旺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開辦工廠,遭遇了一系列由文化和制度差異引發的衝突。
  • 紀錄片《美國工廠》詳細劇情
    類型:人文社科紀錄片人物:中國工人 美國工人 曹德旺電影開始:2008年,美國代頓這個地方的通用汽車生產工廠停產了,所有該公司的工人失業了。2010年之後,福耀玻璃接收了這個工廠,創辦福耀玻璃美國公司(簡稱FGA)。一開始,所有工人都很樂觀,工作投入。這裡面有中國工人(福耀玻璃中國派遣)也有美國工人。工廠正式運營後,曹德旺來開了個開工典禮,會上有工會的代表發言,希望工會入駐FGA。
  • 看奧斯卡紀錄片《美國工廠》
    前幾天看了奧斯卡得獎紀錄片《美國工廠》感觸很深,我覺得這部片子是在呼喚美國製造業的回歸。當然片子所反應的內涵很多,每個人的解讀也不同。曹德旺是我崇拜的偉大企業家,也是當代網紅。曹先生做了很多節目,我也看了好多。今天我想聊聊我的一些感想。
  • 曹德旺美國工廠僅貢獻1%利潤,實際所得稅比中國高10%
    圖@視覺中國市界|作者張洋編輯|成靜衛《美國工廠》的主角福耀玻璃半年業績新鮮出爐,紀錄片中福耀玻璃遭遇美國當地工人抵制,現實裡公司業績也不太樂觀。2016年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決定投資10億,到美國建設玻璃工廠。曹德旺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美國的天然氣價格是中國的五分之一,汽油、電的價格是中國的一半……中國除了人工便宜,其他都比美國貴,尤其是稅收成本。」他說:「在美國投資100萬,企業可以賺60萬,而在中國只能拿到42萬,稅是58萬。」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美國工廠》觀後感
    從這個紀錄片中,能看到來至於兩個國家之間所形成的文化衝突,中國工人與美國工人在一個團隊中的自我認知的差異,由於各自的立場不同,所觀看事物的角度就會改變,在不斷的衝突與改變中摸索前行。從紀錄片的前一部分中可以看到,美國工人對於福耀工廠的未來,還是擁有者強烈的期待心理的。在那一位副總經理問道要不要在牆上掛上兩幅畫,一副中國的、一副美國的,曹德旺說:掛美國的,我們還是不要刺激他們了。在曹德旺的回答中,我們看到了曹德旺作為一個企業家的格局與胸襟。還有一幕就是說要去砍了議員腦袋的那位經理。從這兩個點能看到雙方起初的克制,還是希望能夠良好的合作的。
  • 《美國工廠》獲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曹德旺:我認真的看了三遍,客觀...
    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600660,股吧)《美國工廠》,晉身美國電影的最高殿堂。   去年一部好萊塢紀錄片《美國工廠》,讓福耀玻璃位處美國的玻璃工廠,以及福耀掌門人曹德旺進入高光時刻。影片內中美企業管理的差異,文化的衝突,讓觀片後引發的輿論熱潮在中美兩國間久未平息。
  • 歐巴馬紀錄片《美國工廠》獲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演茱莉亞·賴克特和史蒂芬·博格納爾夫婦在領獎時用中文說:「謝謝曹德旺。」 去年8月上映的《美國工廠》因本身話題性十足的題材和精良的內容迅速引發中美兩國的同時熱議,更獲得外界的一致好評。這部歷時三年拍攝的紀錄片記錄了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開辦工廠,遭遇了一系列文化和制度差異引發的衝突。 本片選用了一個中國觀熟悉的角度,來切入美國製造業衰弱的問題:藍領工人成本高,造成企業沉重負擔。
  • 曹德旺:在美國開工廠並不容易
    福耀面臨的困惑、不解和選擇,其他公司也會面臨,只是恰好有一部攝像機,記錄下這一過程,才讓我們有機會一窺曹德旺如何在美國站穩腳跟。這部攝像機出現的地點包括:工廠、宿舍、食堂、員工聚會、福耀中國工廠、專用飛機,甚至管理層機密的內部裁員討論……如此大的自由度簡直是創作者的天堂。
  • 美國工廠瀕臨倒閉,中國企業家接手盤活!這個紀錄片在奧斯卡獲獎
    據報導,第92屆的頒獎典禮於2月10日舉行,《美國工廠》榮獲了第92屆奧斯卡的"最佳紀錄長片"的大獎,這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投資發行的第一部紀錄片,拍攝歷時四年半,該片講紀錄了全球化之下最真實的中國工廠。
  • 《美國工廠》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什麼才是去美國開廠的正確姿勢?
    北京時間2月10日,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舉行。以中國福耀集團在美建廠為敘事背景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獲第9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頒獎典禮上,導演史蒂文·博格納爾、朱莉婭·賴克特用中文對曹德旺表達了感謝。
  • 獨家專訪曹德旺:美國的工會制度已經不適合製造業發展
    曹德旺再次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 近日,隨著紀錄片《美國工廠》的播放,曹德旺和他的美國工廠引發了國內外的熱議。這部歷時四年多的紀錄片記錄了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開辦工廠,遭遇了一系列文化和制度差異引發的衝突。正如《美國工廠》中,一個美國工人所言:「We are a big planet,a world somehow get divided,but we are one。」《美國工廠》中最受關注的是工會設立中雙方的角力。
  • 紀錄片《美國工廠》被媒體捧上了天,其實劇情比我們的婆媳劇狗血
    誰能想到歐巴馬卸任美國總統一職後會殺入好萊塢,當起了製作人?今年年初,歐巴馬夫婦創辦的高地製片公司在聖丹斯電影節上買下了一部名為《美國工廠》紀錄片的發行權。8月21影片在美國正式上映後,獲得了中美雙方觀眾的一致好評。豆瓣上的評分為8.4,IMDB評分7.5。
  • 奧斯卡點評之《美國工廠》:文化融合才是正道
    獲得10項提名的《愛爾蘭人》顆粒無收,只有《婚姻故事》裡的蘿拉·鄧恩獲得最佳女配角獎和《美國工廠》獲得最佳紀錄片獎。這裡就來說說這部與中國有關的紀錄片。兩年後,中國福耀玻璃集團買下了這片廢棄廠房,福耀美國工廠在此開建。剛剛拍完紀錄片《最後一輛車:通用王國的破產》並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提名的史蒂文·博格納爾和朱莉婭·賴克特夫婦提出來,想拍這個中國老闆的美國工廠的建設過程。福耀玻璃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曹德旺大手一揮,行!想拍什麼拍什麼,我們絕不幹預!
  • 謝謝你,曹德旺先生
    作者:馮超來源:商業人物(ID:biz-leaders)本周,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旗下製片公司推出的首部紀錄片《美國工廠》正式上映。當曹德旺接手通用一個衰敗的廠子時,他自然會對工會有自己的判斷。概言之,這是一個中國企業家到美國開公司,解決各種問題的故事。但是,影片中呈現的中國僱主與美國僱員之間的衝突、焦慮、文化放在當下雲波詭譎的國際關係背景下,又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影片選擇在這個時候上映,很可能也有這層考慮。看了兩遍電影後,我想對曹德旺說一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