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從中國搬回美國,這家帽商遭遇的困境折射了什麼?

2020-12-19 雨果網

2016年,美國歷史最悠久(149年)的帽子製造商Bollman Hat公司花了100萬美元將其在中國的Kangol制帽廠搬到了美國。但是由於美國的勞工成本較高,該公司的利潤一直在下降,現在他們生產的每一個Kangol袋鼠徽帽都處於虧損狀態。

Bollman Hat公司在2016年沒有為員工提供分紅,這是該公司在31年來首次未能給員工持股計劃做出貢獻。

搬回美國後,Bollman的製造成本上升

位於亞當斯敦(皮特凱恩的首府,隸屬英國)的工廠負責了約20%Kangol的生產,其餘的工廠分布在英國、義大利、中國臺灣、中國大陸和越南。

Bollman在2001年收購了Kangol。

像塞繆爾·L·傑克遜、布拉德皮特和格溫·史蒂芬妮這樣的名人都是Kangol帽子品牌的粉絲。去年,Bollman把位於中國的工廠搬到了賓夕法尼亞州,該公司的高管聲稱,這是為了給美國製造業創造就業崗位。

但勞動力成本上升,利潤下降等原因,讓這家擁有149年歷史的Kangol公司正在走下坡路。

Bollman的總裁兼執行長Don Rongione表示:「這肯定比我們以前想像的挑戰要來得更大。」

Bollman希望一旦美國工人熟悉了製作Kangol帽子的流程時,產品會有更快的周轉速度。而Bollman所經歷的這些挑戰也說明了為什麼最初勞動密集型服裝製造業會離開美國。

自1990年以來,美國服裝製造業的就業率下降了85%,這是所有製造業中下降幅度最大的。降低成本的服裝公司紛紛將工廠轉移到亞洲,以尋求廉價勞動力。Bollman在賓夕法尼亞州需要為每個工人每小時支付約11美元,而在中國為2.6美元。

那為什麼還要把工廠搬回美國呢?

在一個趨勢快速變化的行業中,「產品的交付速度至關重要。」Rongione說。

其他美國服裝公司也試圖在這方面變得更靈活。據美國服裝鞋業協會統計,自2009年以來,美國服裝生產增長了50%。這是因為一些鞋類和服裝製造商決定接受更高的勞動力成本,以換取更多的庫存控制權,並更加靠近其美國客戶。

例如,美國人氣戶外休閒鞋品牌KEEN在2010年開始在波特蘭的工廠開始生產鞋子;運動服裝巨頭Under Armour去年在巴爾的摩開設了一家高科技研究中心。

Bollman的供應鏈高級副總裁Nate Herman表示:「顯而易見,如果你在美國有一家工廠,你就能更容易對市場趨勢做出反應,產生小批量的產品,並將產品快速上市。」

根據Reshoring Initiative(一個致力於將工廠崗位帶回美國的非營利組織)的數據顯示,去年,本地公司回歸以及外國公司投資所創造的製造業就業人數,在近幾十年來第一次超過了因美國公司遷往海外造成的失業人數。

然而,雖然越來越多的自動化使得在美國生產變得更便宜,但需要的工人數也減少了。因此,即使服裝製造商紛紛推出更多美國製造的襯衫和鞋子,該行業正在流失的職位也比它正在創造的就業機會多。去年,就業人數只超過了13.1萬人,遠低於1973年最多時候的140萬人。

此外,97%以上的美國服裝仍然由國外生產。

紐約時裝技術學院的Steven Frumkin表示:「時代變了,由於生產效率和設備改進的原因,這個行業永遠不會僱用跟以前一樣多的人。」

但Bollman仍然認為它可以靠美國工人和古老的生產方式取得成功。

Bollman通過Kickstarter籌集了超過10萬美元,將數十臺針織機從中國運送到賓夕法尼亞州,然後翻新了這些已經用了近80年的古老機器(用於編織Kangol帽子使用的面料)。美國工人也不得不需要學習如何縫製、刺繡和塑造出獨特的帽子。作為其流行款式之一的Wool 504,零售價為48美元。

Bollman帽子的美國生產成本是亞洲的兩倍

搬回美國近一年後,Bollman每頂帽子的整體成本仍然是其在亞洲的兩倍,部分原因是賓夕法尼亞州的工人無法在一天內生產出同樣多的帽子,因為他們的經驗還比不上原本在中國工廠的工人。但是,帽子的成本原本是在亞洲的三倍,該公司表示其生產效率還會持續改善。

歷史悠久的Bollman幾乎生產過各種風格的帽子,從軟氈帽、porkpie帽到圓頂禮帽和貝雷帽,逆境對它而言並不陌生。在過去十年,來自國外的競爭使其賓夕法尼亞州的工廠被迫裁員,而Bollman的國內生產量也從2005年的320萬隻下降到去年的約46萬隻。這個經歷促使Rongione啟動了一個「American Made Matters」倡導團體,鼓勵美國消費者購買美國製造的產品。

Bollman在2001年收購Kangol時已經將生產已經搬到了中國。

Rongione表示,Bollman必須開始依靠美國製造的Kangol帽子盈利,否則它最終必須將工廠再次轉移到海外。但CEO說他仍然樂觀。

榮基說:「目前我們還沒取得成功,但是我們很有信心能在將來取得勝利。」

(編譯/雨果網 康傑煒)

相關焦點

  • 蘋果計劃把工廠搬回美國!現在怎麼樣了?不給中國送錢了嗎?
    對於蘋果在中國建立生產線這件事情來看本身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這卻引起了美國本土一些企業的不滿,此外也是由於華為事件的不斷升溫,意見,同時美國政府也希望本土的一些科技領域的公司,回到美國進行生產或者創造,不給中國在科技上有太多的幫助!
  • 曹德旺講述《美國工廠》背後故事
    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李曉宏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投資製作的紀錄片《美國工廠》,9日獲得第9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從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歷時近3年時間、拍攝長達1200多個小時的《美國工廠》,講述中國企業福耀玻璃在美國建廠、為當地帶來就業的故事,反映了美國「鐵鏽地帶」的經濟困境,折射了中美兩國之間的文化鴻溝。
  • Under Armour的CEO:我們要抱總統大腿,搬回美國
    近日,美國體育巨頭Under Armour CEO Kevin Plank 在CES上表示,過去幾年,不少鞋類製造商都將工廠從歐洲、美國移往勞動力價格低廉的亞洲,但將製造業搬到勞動力便宜的地方,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是不可持續的。不少美國消費者都更傾向於本土生產的產品,美國製造更吸引他們。UA不僅僅要將就業機會帶回美國,同時還要在全球範圍內收縮供應鏈,將更多的產業帶回美國。
  • 這家特殊的美國工廠:不準員工上廁所,上班要穿「尿不溼」
    這家特殊的美國工廠:不準員工上廁所,上班要穿「尿不溼」!眾所周知,在國外總有一些特殊的規定,確實讓人哭笑不得,比如說,今天筆者要介紹的一家美國工廠,就有很奇怪的一個規定:不準員工上廁所!咋一聽,這確實讓人難以明白,為啥工廠不準員工上廁所呢?
  • 《美國工廠》的微言大義:中國模式給美國人上了致命的一課
    可是就在不久前,她才因為在福耀工作,重新搬回她失去的公寓,獲得了獨立。她忘了嗎?工會建立的失敗沒有別的原因,因為所有的人都害怕再次失業。比起在工作中受到損傷的風險來說,一年、甚至四年沒有工作,無法承擔家庭的責任,無法獲得經濟獨立,是一件更加恐怖的事情。美國製造業死翹翹的原因不是別的,是因為它的政治和福利政策。
  • 《美國工廠》的故事,濃縮了中國製造業出海的所有理由和困境
    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越來越多的大企業選擇離開美國,將勞動密集型的製造工廠放到中國、東南亞,降低人力成本。隨著製造業和重工業的衰落,美國中西部以及五大湖區的大量城市的開始出現經濟衰退,進而導致失業率上升,人口下降,這些城市連在一起,形成了被稱為「鐵鏽帶」的落後區域。
  • 《美國工廠》背後的政治語義,你看懂了嗎?
    這部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夫婦擔任製片人的紀錄片《美國工廠》,雖然只是講述了一家中國企業在美國投資經營的故事,但中美觀眾卻從中讀出了更多:有的人看到了中美兩國深度接觸時的劇烈碰撞
  • 有外企選擇將工廠搬離中國,而松下又投資兩億在中國建廠,為何?
    來源:知頓ZhiDun我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目標依然是成為製造業強國。我國依靠著勞動力、資源以及土地等價格優勢,在本世紀初成功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工廠,而在這期間,眾多的外資企業開始湧入我國承接製造業。
  • 歐巴馬《美國工廠》聚焦中美差異
    本報特約記者 呂 克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旗下公司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如圖)將於本周三在流媒體平臺網飛(Netflix)上線。這部紀錄片由獲奧斯卡提名的導演史蒂文·伯格納和朱莉婭·萊切特執導,聚焦於2014年發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一次著名事件:中國福耀玻璃在美國本土建廠,原本打算帶動當地經濟和促進工人就業的企業投資,卻引發一系列管理和文化層面的摩擦。法新社19日報導稱,這部紀錄片是歐巴馬夫婦創立的製作公司首次發行的電影作品,今年初在美國聖丹斯國際電影節上首映時大獲好評。
  • 只要工廠願意從中國撤離,「搬家費」全包?日韓也開始行動了
    美國表示,只要有工廠願意撤離出中國,那麼,工廠的「搬家費」白宮會全部全包了!聽聞這一消息後,日本、韓國等國也開始行動了。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每個國家的工廠企業一定會有其他國家的企業在裡面的,這是經濟交流的影響。
  • 美國:大學開學在即 學生陸續搬回宿舍
    來源:視覺中國當地時間2020年8月10日,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開學在即,學生陸續搬東西回宿舍住。
  • 《美國工廠》一部非常好看的記錄片
    中國工人Wong終於體會到美國人的不易,美國人民也不是真的只工作8個小時,再沉重的體力勞動之後,還是要打另一份兼職-所有人都要為了生活犧牲。突然想到,那個從妹妹地下室搬出來的叉車工人吉爾, 按照福耀最開始的時薪12美元,滿打滿算,480 美元,一個月公寓的租金。
  • 中國科大不能搬回北京,不如與上海科技大學合併
    少年時代,我幾乎每年過年都要回東陽看望慈祥的外婆,因此能聽說東陽的方言。說到家鄉,很自然講起東陽名產火腿和木雕。嚴校長平易近人,氣氛輕鬆融洽。我也從緊張的神情中解放出來,心想這次出差值得,虧得鼓足勇氣,沒有放棄難得的機會。嚴校長從家鄉的話題轉向了科大的狀況。科大下遷快兩年了。他無時不刻地牽掛著科大的困境和未來。
  • 美國這家「神秘工廠」,員工上班期間不允許上廁所,穿紙尿褲工作
    美國這家「神秘工廠」,員工上班期間不允許上廁所,穿紙尿褲工作說到軍工廠,很多人都知道裡面是生產一些與軍事相關的東西,包括飛機大炮,甚至高尖端的武器,而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會對自己的軍工廠進行嚴格的保密和守衛。
  • 宜家將關閉美國唯一工廠!是川普的鍋?年產300萬件家具工廠主材是...
    摘要 【宜家將關閉美國唯一工廠!是川普的鍋?年產300萬件家具工廠主材是中國出口的刨花板】7月17日,瑞典家具零售巨頭宜家(IKEA)宣布將於今年12月關閉其在美國的唯一工廠,並將生產線轉移回歐洲。宜家表示,關廠將有助於其降低生產成本。
  • 《美國工廠》:一座中國工廠在數萬英裡之外的異域鏡像
    門口的中國人許多華人,無論身在美國的移民,還是中國的企業家和創業者,都對福耀玻璃赴美建廠的故事不能更熟悉。2014年,福耀買下了通用汽車遺留在俄亥俄州莫蘭生產線所在地,用一年左右時間將其改建成了這家中國玻璃巨頭在美國的第一個陣地。
  • 歐巴馬紀錄片《美國工廠》獲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
    來源:金融界網站北京時間10日消息,第2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當地時間周日晚舉行,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夫婦投資製作的《美國工廠》獲最佳紀錄長片獎。去年8月上映的《美國工廠》因本身話題性十足的題材和精良的內容迅速引發中美兩國的同時熱議,更獲得外界的一致好評。 這部歷時三年拍攝的紀錄片記錄了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開辦工廠,遭遇了一系列文化和制度差異引發的衝突。
  • 《美國工廠》對中國的啟示
    在我看來,《美國工廠》及其引發的解讀和聯想缺少了一個重要的維度——縱向維度,換句話說,缺少歷史感。它著重表現中國工廠與美國工廠、中國工人與美國工人、中國企業高管與美國企業高管的差異,但是它沒有解釋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的那家通用汽車工廠是如何走向末路的,也沒有分析福耀玻璃是如何從福清這個小地方走向世界的。
  • 搬工廠和搬家差不多?你肯定不懂搬工廠的痛!
    搬家作為一個生活中最令人頭疼的事情之一,其中的艱辛大概只有搬過家的人才深有體會。但除了搬家是令人頭疼的事之外,還有一件事,大致是在搬家的基礎上又跨越了一個難度,那就是搬工廠。眾所周知,工廠中的器械多數都是大型且又笨重的,且搬工廠的難度較大,並非如同搬家中的難點一樣。
  • 美國疫情嚴重,在美臺灣人紛紛帶孩子搬回臺「避難」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美國疫情尤為嚴重,有些住在美國的臺灣人因為孩子無法上學,只能在家視頻上課,平時也不太能外出,因此決定搬回臺灣,讓孩子能過正常的生活。國民黨「立委」蔣萬安說,他身邊有不少朋友從美國搬回臺灣,決定先住個半年或一年,之後視美國的疫情發展情況再看是否搬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