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出現波折的大背景下,近期,一部講述兩國故事的紀錄片火了。它走出了傳統影視界的範疇,走進了更廣泛受眾的視野。
這部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夫婦擔任製片人的紀錄片《美國工廠》,雖然只是講述了一家中國企業在美國投資經營的故事,但中美觀眾卻從中讀出了更多:有的人看到了中美兩國深度接觸時的劇烈碰撞,有的人感受到了美國中西部產業工人的困境,還有的人開始思索全球化帶給人類的巨變。
那麼在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又再抬頭的世界,川普政府推行美國優先政策,對華主動發起貿易戰之時,特別是美國2020年總統大選已經拉開帷幕的背景之下,作為前任民主黨總統的歐巴馬此時聚焦這一敏感話題,希望給觀眾傳達怎樣的政治語義呢?中美之間如何找到和平共存之路?
病因
美國真正的病因是什麼?這是影片想要引導觀眾去探討的。
作為前總統的歐巴馬,曾經試圖在離任後遠離政治,但是在2018年中期選舉時還是為民主黨四處奔波。2016年民主黨正是因為失去了中西部的支持而在總統大選中敗下陣來。
那麼在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已經展開,自己當年的盟友、前副總統拜登參選的情況下,歐巴馬其實是在通過此片來為民主黨助選,隱晦地告訴選民:川普政府的製造業回流政策並不能拯救美國,實際上是一個「假藥方」。
民主黨支持工會利益集團,認為川普政府不重視工會的發展,工會力量在中西部式微,致使美國工人利益受損。雖然從數據上看起來,美國產業工人的失業率降低了,但是他們仍然無法回到之前較好的生活。
從根本上看,歐巴馬認為造成美國今日困境的不是中國,而是美國自身由於勞動力成本過高,製造業比較優勢喪失,加上在川普治下在職培訓投入減少,產業工人缺乏競爭力。
歐巴馬表示,影片抓住了文化的碰撞,用一種人們熟悉的方式講述在全球化面前的適應過程。
而且放眼未來,隨著全球化加速推進,人工智慧、自動化和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美國產業工人的失業狀況可能更加惡化,趨勢如不改變,製造業回流政策也不能逆轉局面。
不同
這部影片還想告訴觀眾:中美本來就如此不同。
初次相遇總是令人愉快的。一群美國失業工人生活在絕望之中。福耀玻璃公司的開工給他們帶來了盼望已久的工作機會,這讓他們歡欣鼓舞,更讓他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憧憬。一群中國年輕人,告別了父母妻兒,來到陌生國度。他們不僅要儘快適應全新的環境和文化,而且還要加倍努力儘快開工投產。
紀錄片《美國工廠》截圖
中美是如此不同的兩個國度。兩個國家意識形態、文化傳統、發展階段皆不同。中國人從苦日子中走過來,覺得現在已經很好了,美國人從好日子中走過來,覺得現在似乎仍然今不如昔;中國人信奉集體主義,美國人堅持個人主義;中國人內斂,美國人直白;中國人敬畏權威,美國人相信規則;中國人恪守紀律,美國人自由散漫。
雖然沒有對錯,但正因種種不同,使得相處困難重重。福耀玻璃美國工廠裡發生了各種矛盾和衝突,有的短時期內可以解決,有的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找到些許答案。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過去40年的中美關係。1979年建交時,兩國由於共同的戰略利益走到了一起。美國人戴著「玫瑰眼鏡」看待中方。雖然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但是務實的美國人覺得中國充滿了希望,特別期盼進入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並希望有朝一日中國能夠更像美國,兩國不知不覺攜手步入了「蜜月期」。
但是隨著中國的發展壯大,兩國政治上更加深入了解對方,經濟上更加相互依存,美國才發現中國原來與自已如此不同,不知不覺地戴上了「有色眼鏡」,把中國看成了一個「他者」。
相處之道
我們不禁要問,那麼現在中美正確的相處之道是什麼呢?是像美方某些人士鼓吹的脫鉤嗎?自然不是。
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和產業鏈全球布局的背景下,中美在經濟層面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交融格局,脫鉤不僅不現實,還只會造成雙輸甚至多輸。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敞開臂膀,熱情歡迎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企業來華投資設廠,這給兩國企業和民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美國通用汽車與中方合作夥伴在柳州的一家裝配廠。
21世紀以來,中國主動融入全球經濟的懷抱,一批有實力的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像福耀玻璃這樣的製造業龍頭企業甚至到美國進行綠地投資。
Harbut(右)和他的中國培訓教師Charles在福耀玻璃(美國)公司夾層玻璃生產線上。
這一趨勢符合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但現在美國政府卻逆歷史潮流而動,加緊了對中國企業赴美投資安全審查,甚至有的投資項目因此被叫停。這嚴重傷害了雙方的利益,增加了中方企業的沉沒成本。
事實上,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的情況下,當川普政府「命令」美國公司尋找中國之外的替代,或者搬回美國時,絕大部分美國在華企業都說出了「不」。
彌補裂痕
那麼中美應該以怎樣的姿態與對方相處呢?應該是扭抱在一起。
全球化的歷史趨勢浩浩蕩蕩,不可逆轉,但也泥沙俱下。全球化帶來的最大負面效應是造成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甚至一個國家內部的分配不平衡。
目前美國貧富差距不斷擴大。1%的富人擁有高達全國四分之三的財富,而50%的民眾僅佔有美國1%的財富,連美國的金融家們都認為解決貧富分化問題刻不容緩,否則將傷及他們自身。
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國20世紀80年代無比輝煌的製造業淪陷了,留下的是失落的失業工人們。他們不少人與毒品為伴,甚至有的陷入絕望的死亡。這是在全球化時代,隨著高新科技和先進技術的發展所給全人類帶來的陣痛。如果不加以有效應對,可能會是長久之痛。全球將有3.75億人因為自動化將面臨失業,這正是需要包括中美兩國在內的全世界一起面對的歷史重大課題。
在此情況下,中美難道不應該攜手合作,共同應對全球化給人類帶來的諸多挑戰嗎?
正如一個美國工人在片中動情時所說,我們是一個大星球,一個有些分裂的世界。那麼中美要做的難道不是在修復自己的同時,扭抱在一起合力彌合地球的裂痕嗎?
撰文 / 袁幽薇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交流部副部長)
編輯 / 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