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廠》背後的政治語義,你看懂了嗎?

2020-12-20 騰訊網

在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出現波折的大背景下,近期,一部講述兩國故事的紀錄片火了。它走出了傳統影視界的範疇,走進了更廣泛受眾的視野。

這部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夫婦擔任製片人的紀錄片《美國工廠》,雖然只是講述了一家中國企業在美國投資經營的故事,但中美觀眾卻從中讀出了更多:有的人看到了中美兩國深度接觸時的劇烈碰撞,有的人感受到了美國中西部產業工人的困境,還有的人開始思索全球化帶給人類的巨變。

那麼在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又再抬頭的世界,川普政府推行美國優先政策,對華主動發起貿易戰之時,特別是美國2020年總統大選已經拉開帷幕的背景之下,作為前任民主黨總統的歐巴馬此時聚焦這一敏感話題,希望給觀眾傳達怎樣的政治語義呢?中美之間如何找到和平共存之路?

病因

美國真正的病因是什麼?這是影片想要引導觀眾去探討的。

作為前總統的歐巴馬,曾經試圖在離任後遠離政治,但是在2018年中期選舉時還是為民主黨四處奔波。2016年民主黨正是因為失去了中西部的支持而在總統大選中敗下陣來。

那麼在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已經展開,自己當年的盟友、前副總統拜登參選的情況下,歐巴馬其實是在通過此片來為民主黨助選,隱晦地告訴選民:川普政府的製造業回流政策並不能拯救美國,實際上是一個「假藥方」。

民主黨支持工會利益集團,認為川普政府不重視工會的發展,工會力量在中西部式微,致使美國工人利益受損。雖然從數據上看起來,美國產業工人的失業率降低了,但是他們仍然無法回到之前較好的生活。

從根本上看,歐巴馬認為造成美國今日困境的不是中國,而是美國自身由於勞動力成本過高,製造業比較優勢喪失,加上在川普治下在職培訓投入減少,產業工人缺乏競爭力。

歐巴馬表示,影片抓住了文化的碰撞,用一種人們熟悉的方式講述在全球化面前的適應過程。

而且放眼未來,隨著全球化加速推進,人工智慧、自動化和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美國產業工人的失業狀況可能更加惡化,趨勢如不改變,製造業回流政策也不能逆轉局面。

不同

這部影片還想告訴觀眾:中美本來就如此不同。

初次相遇總是令人愉快的。一群美國失業工人生活在絕望之中。福耀玻璃公司的開工給他們帶來了盼望已久的工作機會,這讓他們歡欣鼓舞,更讓他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憧憬。一群中國年輕人,告別了父母妻兒,來到陌生國度。他們不僅要儘快適應全新的環境和文化,而且還要加倍努力儘快開工投產。

紀錄片《美國工廠》截圖

中美是如此不同的兩個國度。兩個國家意識形態、文化傳統、發展階段皆不同。中國人從苦日子中走過來,覺得現在已經很好了,美國人從好日子中走過來,覺得現在似乎仍然今不如昔;中國人信奉集體主義,美國人堅持個人主義;中國人內斂,美國人直白;中國人敬畏權威,美國人相信規則;中國人恪守紀律,美國人自由散漫。

雖然沒有對錯,但正因種種不同,使得相處困難重重。福耀玻璃美國工廠裡發生了各種矛盾和衝突,有的短時期內可以解決,有的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找到些許答案。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過去40年的中美關係。1979年建交時,兩國由於共同的戰略利益走到了一起。美國人戴著「玫瑰眼鏡」看待中方。雖然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但是務實的美國人覺得中國充滿了希望,特別期盼進入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並希望有朝一日中國能夠更像美國,兩國不知不覺攜手步入了「蜜月期」。

但是隨著中國的發展壯大,兩國政治上更加深入了解對方,經濟上更加相互依存,美國才發現中國原來與自已如此不同,不知不覺地戴上了「有色眼鏡」,把中國看成了一個「他者」。

相處之道

我們不禁要問,那麼現在中美正確的相處之道是什麼呢?是像美方某些人士鼓吹的脫鉤嗎?自然不是。

在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和產業鏈全球布局的背景下,中美在經濟層面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交融格局,脫鉤不僅不現實,還只會造成雙輸甚至多輸。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敞開臂膀,熱情歡迎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企業來華投資設廠,這給兩國企業和民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美國通用汽車與中方合作夥伴在柳州的一家裝配廠。

21世紀以來,中國主動融入全球經濟的懷抱,一批有實力的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像福耀玻璃這樣的製造業龍頭企業甚至到美國進行綠地投資。

Harbut(右)和他的中國培訓教師Charles在福耀玻璃(美國)公司夾層玻璃生產線上。

這一趨勢符合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但現在美國政府卻逆歷史潮流而動,加緊了對中國企業赴美投資安全審查,甚至有的投資項目因此被叫停。這嚴重傷害了雙方的利益,增加了中方企業的沉沒成本。

事實上,在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的情況下,當川普政府「命令」美國公司尋找中國之外的替代,或者搬回美國時,絕大部分美國在華企業都說出了「不」。

彌補裂痕

那麼中美應該以怎樣的姿態與對方相處呢?應該是扭抱在一起。

全球化的歷史趨勢浩浩蕩蕩,不可逆轉,但也泥沙俱下。全球化帶來的最大負面效應是造成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甚至一個國家內部的分配不平衡。

目前美國貧富差距不斷擴大。1%的富人擁有高達全國四分之三的財富,而50%的民眾僅佔有美國1%的財富,連美國的金融家們都認為解決貧富分化問題刻不容緩,否則將傷及他們自身。

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國20世紀80年代無比輝煌的製造業淪陷了,留下的是失落的失業工人們。他們不少人與毒品為伴,甚至有的陷入絕望的死亡。這是在全球化時代,隨著高新科技和先進技術的發展所給全人類帶來的陣痛。如果不加以有效應對,可能會是長久之痛。全球將有3.75億人因為自動化將面臨失業,這正是需要包括中美兩國在內的全世界一起面對的歷史重大課題。

在此情況下,中美難道不應該攜手合作,共同應對全球化給人類帶來的諸多挑戰嗎?

正如一個美國工人在片中動情時所說,我們是一個大星球,一個有些分裂的世界。那麼中美要做的難道不是在修復自己的同時,扭抱在一起合力彌合地球的裂痕嗎?

撰文 / 袁幽薇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交流部副部長)

編輯 / 寧靜

相關焦點

  • 美國工廠丨中美工人的性格差異,源於兩種不同的「工廠政治」
    「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工廠標語則直接來源於上世紀三十年代陝北革命根據地的「抗大」校訓,「抗大」曾被認為是紅軍的黃埔軍校。這些帶有選擇性的呈現似乎容易使一些觀眾認為,衝突的根源仍在於兩種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對抗。事實上,一味的文化衝突論或者意識形態對抗框架遮蔽了它們背後所共有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
  • 曹德旺講述《美國工廠》背後故事
    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李曉宏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投資製作的紀錄片《美國工廠》,9日獲得第9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從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歷時近3年時間、拍攝長達1200多個小時的《美國工廠》,講述中國企業福耀玻璃在美國建廠、為當地帶來就業的故事,反映了美國「鐵鏽地帶」的經濟困境,折射了中美兩國之間的文化鴻溝。
  • 曹德旺主演,歐巴馬投資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獲奧斯卡獎的背後
    我們一起來看看關於這部影片背後的故事:2019年8月21日,由歐巴馬夫婦投資,史蒂文·博格納爾和 朱莉婭·賴克特導演的,一部不平凡的美國紀錄片《美國工廠》正式發行。在Netfilx和精選影院上映,迅速引起了廣泛關注和濃厚興趣。
  • 《美國工廠》大火,歐巴馬走上電影路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麻辣娛投8月22日上映的《美國工廠》因本身話題性十足的題材和精良的內容迅速引發中美兩國的同時熱議,更獲得外界的一致好評。年初在美國聖丹斯國際電影節首映後,反響頗佳,更是獲得紀錄片單元最佳導演獎。
  • 你真的看懂了嗎?
    你真的看懂了嗎?2016年《瘋狂動物城》上映時風靡全球,成為年度最佳動畫電影,在劇情上雖然沒有《頭腦特工隊》那麼燒腦,但是這部電影的娛樂性更強,同時劇情並不低幼,也脫離了老派迪斯尼或皮克斯的套路,電影的情節有些懸疑的因素存在,同時又有著對社會人文的話題討論,的人性、歧視、心路歷程的自我突破,很難相信這是一部動畫片,豆瓣9.5的高分也顯示出這部電影的品質之精良,造型、音樂、畫面、劇情……沒有短板!
  • 政治哲學之語義學辨正——一種知識考古學審覺
    揚州大學商學院炎冰在《政治哲學之語義學辨正——一種知識考古學審覺》中指出,辨識政治哲學的語義本態是政治哲學研究中的一項前提性、基礎性作業,該問題的解惑可以從理論、歷史和實踐三大維度展開。就詞義與概念之理論維度來說,作為合成詞的政治哲學理應包含從哲學的視角運用哲學的方式去認知和處理有關政治的問題,從政治的視角運用政治的方式去認知和處理有關哲學的問題兩個方面。前者指稱的是政治哲學特定的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即「政治的哲學化」;後者指稱的是政治哲學在整個哲學體系中的地位問題,即「哲學的政治化」。
  • 我也跟風看完了《美國工廠》-虎嗅網
    如果你看過《美國工廠》就能體會到,什麼是「直接電影」:「直接電影」產生於上世紀60年代初的美國,以羅伯特·德魯和理察·利科克為首的一批紀錄片人提出這樣的電影主張:攝影機永遠是旁觀者,不幹涉、不影響事件的過程,永遠只作靜觀默察式的記錄;不需要採訪,拒絕重演,不用燈光,沒有解說,排斥一切可能破壞生活原生態的主觀介入。
  • 第五人格:精華2寶箱開啟,新皮膚背後隱藏的故事,你看懂了嗎?
    這個事情就是新皮膚背後隱藏的故事,之前幾個賽季的寶箱皮膚雖然也很漂亮,但是背後的故事卻明顯有些蒼白,而這次精華2寶箱的新皮膚背後隱藏故事卻十分精彩,值得玩家推敲。那麼這些皮膚背後隱藏故事,你看懂了嗎?不過仔細梳理這個賽季新皮膚背後隱藏的故事,我們能明顯感覺到官方對於劇情的重視。以上就是趣遊君帶給您的第五人格精華2寶箱開啟,新皮膚背後隱藏的故事,那麼您都看懂了嗎?歡迎留言跟我們一起交流,喜歡我們的文章記得點讚、收藏和評論喲
  • 《美國工廠》背後:不提供就業崗位的製造業,還重要嗎?
    整合 | 羅東近期,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夫婦擔任製片人的紀錄片《美國工廠》(Netflix出品)在網上引發了熱議。企業管理方式、中美文化差異,以及全球化新變革等,是圍繞《美國工廠》討論較多的話題。美國是十九、二十世紀的製造業大國,到了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大規模出現產業向外轉移,到本世紀尤其是2008年以來,包括「福耀」建廠地代頓在內的一批工業城市出現工廠關閉風潮。而從生產角度看,無法避免的自動化實際上才是最大的致命衝擊。
  • 語義的網絡:以「意識的物質性」一文為例
    其採用語義網絡分析技術(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對紐約兩個關鍵歷史時期的政治網絡變化進行了分析。這種通過將文本和網絡分析相結合,來探究社會、經濟和政治立場與人們閱讀內容之間相關關係的研究方法,是大數據時代文獻研究的獨特方式。
  • 美國疫情風暴背後的政治博弈——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外交研究...
    美國緣何錯失疫情防控時間窗口,聯邦政府和和州政府為何持續衝突,疫情風暴背後有怎樣的政治體制運轉邏輯和政治力量博弈?為此,本網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美國外交研究室主任袁徵。問:《紐約時報》近日刊髮長篇報導《川普為何忽視警告、一錯再錯》,復盤美國新冠疫情暴發過程中美國政府的表現。
  • 從美劇看懂美國大選:選舉過程有哪些「套路」?
    從美劇看懂美國大選:選舉過程有哪些「套路」? 從美劇看懂美國大選(22:39) 總統競選對於許多政治美劇而言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 看完《美國工廠》,我感覺不能再這樣下去了-虎嗅網
    就是那些在微博、知乎、豆瓣上面大講「《美國工廠》體現了中國模式的先進性」,甚至發展到「《美國工廠》給美國人上了一課」的那些所謂觀眾。因為他們的聒噪,我差點錯過了一部難得的好作品。看完之後,我的心底充滿困惑:我們看的真是同一部電影嗎?為什麼我完全沒有看到什麼「中國模式的先進性」,更沒覺得給美國人上了什麼課呢?
  • 美國笑話,你能看懂多少?
    美國人。第二則:Doctor: "I'm sorry but you suffer from a terminal illness and have only 10 to live."醫生:我很抱歉,你得了絕症,只有可以活10了。
  • 中國工廠的激進和美國工廠的無奈
    特斯拉的自動化之路工廠的產能一直是馬斯克心頭上的「痛」。度過了艱難的2018年的特斯拉,急於在中國建廠的背後,實際上是原先的工廠無法滿足產能需求。與特斯拉在中國建廠相對應的是,曹德旺在美國建立的玻璃廠。前段時間,以《美國工廠》命名的紀錄片刷屏,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美國工廠在時隔三年之後再次引發無數爭議。2016年,彼時曹德旺宣布10億美元在美國建廠的時候,大家都以為「曹德旺要跑了!」
  • 《美國工廠》:保持「求同存異」心態,是全球化時代的取勝良方
    複雜的情緒背後是嚴酷的現實,工廠的關閉直接導致了當地兩千多個家庭失業,因為美國人大多缺少儲蓄習慣,他們的生活頓時陷入困境。時薪30美元的工作消失了,很多人只能被迫去做時薪9美元的工作,更多的人完全找不到工作,整個社區充斥著悲觀和焦慮。
  • 美國肯德基工廠大揭秘:用豐田生產看板方式,逆襲麥當勞、漢堡王
    小姐姐有話說: (文末附東方出版社製造業圖書:精益製造系列,全網價格最低,品類最全,正版官方發布) 你喜歡吃肯德基嗎?
  • 美國拒絕批准進口中國KN95口罩,美媒:決定背後有「政治原因」
    「病例激增口罩短缺,但美國拒絕中國的KN95口罩」,美國新聞網站BuzzFeed3月29日的報導稱,KN95口罩是N95口罩的中國替代品,但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拒絕允許其進入美國。文章質疑FDA這一決定背後有「政治原因」。
  • 《美國工廠》對中國的啟示
    西坡/文 歐巴馬投拍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在太平洋此岸激起持久的討論。一部片子,各種解讀。雖然圍觀者難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但作為一部影視作品來說,它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只不過如果想要探討兩個國家的製造業發展現狀乃至全球化、自動化背景下的製造業大趨勢,這110分鐘的影像僅僅開了一個小小的頭。
  • 想去美國留學嗎?來看看美國留學toefl
    提到美國留學申請的要求,普遍都要求語言考試的成績,其中託福考試是每個院校都非常看重的成績,那麼美國留學toefl你了解多少呢? 美國留學toefl介紹 託福TOEFL是由美國教育測驗服務社(ETS)舉辦的英語(課程)能力考試。2005年開始,新託福IBT(Internet Based Test)逐步地取代了機考(CBT)紙筆試(TOEFL PBT),2006年在全世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