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跟風看完了《美國工廠》-虎嗅網

2020-12-20 虎嗅APP

跟風看完了最近大熱的《美國工廠》,零散談點感慨。


第一,關於該片的導演Julia Reichert和Steven Bognar。


Julia Reichert和Steven Bognar多年來一直在通過影像關注美國普通人的生活,被譽為「俄亥俄州獨立電影的教父母」。1978年,Julia的紀錄片Union Maid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1984年,紀錄片Seeing Red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


2009年,Julia Reichert和Steven Bognar拍攝了堪稱《美國工廠》前傳的the Last Truck: Closing of a GM Plant,記錄的正是福耀代頓工廠原址上,之前通用動力的Moraine工廠最後的歲月,此片獲得了2010年奧斯卡最佳記錄短片提名。據他們說,「講工廠倒閉這部片子引發的淚水,比之前以小孩對抗癌症為主題的紀錄片還要多」。



Julia Reichert的紀錄片都採用「直接電影」風格。如果你看過《美國工廠》就能體會到,什麼是「直接電影」:


「直接電影」產生於上世紀60年代初的美國,以羅伯特·德魯和理察·利科克為首的一批紀錄片人提出這樣的電影主張:攝影機永遠是旁觀者,不幹涉、不影響事件的過程,永遠只作靜觀默察式的記錄;不需要採訪,拒絕重演,不用燈光,沒有解說,排斥一切可能破壞生活原生態的主觀介入。 


DIRECT CINEMA 直接電影是一種現場拍攝、非虛構、細觀的電影類型,使用輕型的攝影機和錄音機,記錄事件實際發生的狀況,只用本身的聲音。最早出自亞伯索斯。指以寫實主義電影風格拍成的紀錄片,和「真實電影」的攝製有許多共通處,如以真實人物及事件為素材,客觀紀實的技巧,及避免使用旁白敘述等。直接電影和真實電影的唯一差別,在於直接電影視攝影機為安靜的現實紀錄者,以不幹擾、刺激被攝體為原則;真實電影則使攝影機主動介入被攝環境,時而鼓勵並觸發被攝者揭露他們的想法。 


當然,要實現「直接電影」並不容易,現實中的拍攝往往會受到許多限制。導演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說,開始福耀方面想「僱傭」他們拍一支紀錄片,但導演堅持獨立拍攝權和剪輯權。最後是福耀的CEO曹德旺點頭了,讓導演可以自由拍攝,「真正的隨意拍攝」。這樣拍出的影片才顯得生動、真實、可信。


同樣有趣的是,儘管導演的目的是避免極化,希望讓不同觀點派別的人都能有共識,但是《紐約客》雜誌評論道,這部由歐巴馬夫婦成立的「高地製片」公司支持的影片,反映了川普時代的新娛樂:講述的是經濟因素如何把國家引入政治極化狀況的故事。


在接受採訪時,導演夫婦說:


(中國)確實存在很強的使命感,一種民族性質的使命感。他們(中國人)正在崛起,在美國,大部分工人卻在從穩定的中產衰落到底線——中產的下層。感覺就是,如果你回頭去看自己的上一輩或者上兩輩,他們都比你要過得好。我們越來越糟糕,文化、國家、社會都在變糟糕。這樣的未來看不到希望,中國卻恰恰相反。


那麼,這部片子的導演是在惡毒攻擊中國嗎?建議你認真看看《紐約客》的文章。在文章結尾,作者講了個故事很說明問題。


在《美國工廠》一次展映會上,Micheal Moore也來到了現場,他在1989年完成的紀錄片《羅傑和我》,記錄了是通用汽車總裁Roger Smith為應對全球化挑戰,關閉若干工廠尤其是Moore所在的密西根州Flint工廠的故事,堪稱是《美國工廠》的先驅。


Rober and Me的拍攝現場


展映結束之後,一名大個子觀眾忽然站起來對Moore表示敬意:「你的影片對我,對我們這些生活在中西部,成長於工人家庭的孩子都有深深的影響。我們的故事通常不會出現在銀幕上,我們的聲音沒有人聽見。而你,幫我們發出了聲音。」


第二,福耀的管理方法其實沒有那麼「另類」。


大概許多評論者都出身網際網路等新興行業,看到站隊、點名等等管理手段都會感到震驚。不過我想說,這並不值得稀奇。我雖然一直在網際網路行業,但是也深度接觸過製造業、物流業等傳統行業,這些手段其實相當常見。


實際上,管理從來沒有一定之規,「有效」是最常見的訴求。網際網路公司的管理看起來人性化一些,寬鬆一些,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網際網路公司的收入較高,員工文化水平較高。許多網際網路人投身傳統行業之後,都會對人員管理問題感到頭痛。我曾有朋友去做電商,無論如何也搞不定倉庫人員的管理,最後經人指點找了個當過皮鞋廠廠長的傢伙,一周搞定。他的許多管理手段,確實讓網際網路出身的人目瞪口呆,但也不得不承認有效。


而且,這種風格也不是大陸企業所特有。前段時間看過一篇關於富士康去捷克開工廠的深度報導,詳細記述了富士康從在捷克Kutna Hora開設工廠十多年的經歷。最開始,富士康的管理照樣嚴苛,比如高強度的流水線工作,辦公區不能喝水,上廁所時間受限制,加班沒有津貼,安全保障不到位等等情況都引起了捷克工人的抗議,認為臺灣式管理風格「毫無人道可言」。


有意思的是,雖然要求同樣是要求嚴格,雖然同樣生存經營了下來,但富士康的經歷與福耀有很大不同。比如管理層,與福耀相反,投產幾年之後,富士康就逐漸用當地人替換了來自大陸和臺灣的管理人員。比如員工,福耀美國工廠的工人幾乎都是美國人,而隨著歐盟一體化的推進,富士康捷克工廠裡的員工來自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伐克等「不發達」國家,據統計總共來自29國。


同時,國籍與職位也呈現出明顯的相關性:在工廠內部,管理層主要來自蘇格蘭、捷克、中國;行政和人力主要是捷克人;流水線上的工頭大多來自捷克和斯洛伐克,工人則以「吃苦耐勞」的蒙古人居多——儘管捷克政府更偏愛把籤證發給「文化上更相近」的烏克蘭人,但富士康的管理層還是更喜歡蒙古人。


另一個區別是工會,與福耀面臨的「員工投票是否要建立工會」不同,富士康入駐的時候就被政府要求必須成立工會。一開始富士康很排斥和工會溝通,後來逐漸發現了其中的好處:政府要求企業每年要麼與員工一對一溝通,要麼與工會代表溝通;有些客戶也會要求工廠設有工會,審計部門也關心是否成立了工會……總的來看,容忍工會存在對企業來說是有若干好處的。儘管富士康婉拒了記者的採訪,但還是在郵件裡說明,「富士康已經連續五年被捷克政府評為最佳僱主前五名」。


要說明的是,工會的情況很複雜,涉及的因素很多,不能簡單比較,一概而論。最起碼的,美國和歐洲的工會文化大不相同,福耀面對的UAW的勢力也強大很多。


UAW的勢力相當大


不過,美國媒體並沒有以刻板印象來看待這部紀錄片。《西雅圖時報》8月25日的文章標題就是:『American Factory』 doesn’t represent all Chinese factories()。作者指出,勞資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問題,並不與國別重合;同樣身為中國公司的比亞迪,其在北加州蘭開斯特的工廠就與當地居民融洽相處;另外還有許多工作環境更惡劣的工廠,恰恰屬於美國、加拿大和歐洲公司。


第三,解決文化衝突的有效手段是增進交流,尤其是普通人的交流。


在整部片子裡都可以看到文化衝突。你可以看到,基本上在工作的每個環節,比如安全保障、工作方式、場所布置、計劃制訂等等方面,都有文化衝突。少數沒有文化衝突的是大家工作之外的交流,比如釣魚的交流,關於美食的交流,美方員工請中方員工請去家裡玩槍等等,這大家公認比較開心的。


影片中有個姓王的小夥子,自述剛工作就進入福耀,算是十多年的老員工了。從他的講述來看,他和美方人員相處比較融洽,也願意溝通。在影片快結束的時候,他的美國工友也說,「王把他知道的一切都教給我,對我很信任,我很感謝他,願意為了他承擔一切(大意如此)」。



「王」就是圖中這個小夥子,美國人和他打交道多是笑咪咪的,這張圖也被眾多英文報導引用


這些都說明,面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要想解決衝突、消除分歧,重要的不是擺出「旗幟鮮明」的態度,不是佔據「大義凜然」的高地,不是簡單粗暴地分界限打標籤扣帽子,而是抱定平等心態,耐心努力去理解他人。


這種現象,在年初熱門的NHK紀錄片《為中國改革開放出力的日本人》中也有引證。



上世紀70年代末上海寶鋼開始建設時,中方派遣了許多技術骨幹去日本學習,下班和周末日本員工就請他們到自己家裡吃飯娛樂。後來日方員工來中國支援建設,又被熱情的中國員工請回家做客。儘管中日兩國的文化不同,儘管當時經濟水平相差很多,但許多年過去了,大家如今回憶起那段時光,還是很懷念那種快樂。


最後,「市場」真不那麼值得崇拜。


「市場」如今得到許多人的稱讚甚至崇拜,似乎是萬能的:無數的人可以因此合作,而根本不需要知道彼此工作的細節。套用軟體工程的理論,市場完美地扮演了中間層,我們不再需要操心「市場」背後的景象,只需要按照既定的規則行事就可以。


但是包括《美國工廠》在內的無數作品都在告訴我們,「市場」這個中間層實在隔絕了太多東西。在市場上「同樣」的商品,我們不會在乎它們是否來自血汗工廠,背後是否交織了太多的無奈——影片中所暴露出來的種種矛盾,說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從根本上說,是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滿足消費需求」。而如今流行的消費主義,要靠不斷「比比比、買買買」來安慰自己和證明自我價值的潮流,反過來又強化了這種種矛盾和無奈。


不要誤會,「市場並非萬能」的反面並不是「市場一無是處」,「市場不值得崇拜」的反面也不是「市場值得唾棄」。世界是複雜的,人類的感情也是複雜的。在我看來,許多時候承認有那麼一些不完美,一些無奈,恰恰是人性的體現。換句話說,你在市場上贏了,未必值得崇拜,你在市場上輸了,或許同樣值得尊重。


從我自己來說,年紀越大越深刻感覺,人生的價值不在於有多少昂貴的外在來裝飾,而在於腦子裡裝了多少有意思的東西,內心的信念有多麼強大。沒錯,就是這樣。 


相關焦點

  • 看完《美國工廠》,我感覺不能再這樣下去了-虎嗅網
    終於找到時間看完了2019年度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美國工廠》。在1個小時50分鐘的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視聽之旅結束後,我現在特別佩服與這部紀錄片有關的三種人,又特別鄙視一種人。那麼我特別鄙視的又是誰呢?就是那些在微博、知乎、豆瓣上面大講「《美國工廠》體現了中國模式的先進性」,甚至發展到「《美國工廠》給美國人上了一課」的那些所謂觀眾。因為他們的聒噪,我差點錯過了一部難得的好作品。看完之後,我的心底充滿困惑:我們看的真是同一部電影嗎?
  • 看完《美國工廠》,我感覺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來源:虎嗅APP原標題:看完《美國工廠》,我感覺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終於找到時間看完了2019年度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美國工廠》。在1個小時50分鐘的引人入勝、發人深省的視聽之旅結束後,我現在特別佩服與這部紀錄片有關的三種人,又特別鄙視一種人。
  • 看完《美國工廠》,說說我對福耀玻璃的一點想法
    這兩天大家觀看《美國工廠》熱情很高,各種觀後感層出不窮,好像大多數討論比較多的還是對產業工人國內外收入的對比。作為投資人,我想通過觀看在此片中對美國福耀工廠從建設到運行歷程的窺見,談一點與投資相關的想法。買入福耀玻璃(SH:600660),說實話還是觀看曹德旺先生的訪談視頻開始的。
  • 中國代碼工廠-虎嗅網
    2004年的聖誕節,美國人薩拉忽然發現,她收到的39件聖誕禮物中,有25件都是「中國製造」。驚訝之餘,她開始查看家裡的其他物品,發現家裡的襪子、玩具、檯燈也統統來自中國。她不禁想到:如果沒有中國產品,美國人還能否生存下去?
  • 中國工廠的激進和美國工廠的無奈
    2016 年 5 月 31 日,特斯拉股東大會上,馬斯克說:「在過去的兩三個月裡,我逐漸意識到生產汽車的改進潛力比汽車工程本身的改進潛力要高十倍。」在馬斯克看來,要真正把工廠本身視為一款產品、一款相當垂直整合的產品去打造,把工廠中出現的問題更多的看成工程或技術挑戰去解決。
  • 一個美國工廠的自白:工會如何讓我破產!
    (一)曹德旺的美國工廠談到製造業,我們一般會想到什麼?冰冷的廠房、長時間而機械化的操作以及流水線生產的產品。製造業看起來總是不那麼「高大上」。高大上的工作場景應該是這樣的:拿著一杯熱騰騰的咖啡,坐在光線充足滿目高樓大廈的落地玻璃前,打開隨身攜帶的超薄筆記本電腦,開啟一天的頭腦風暴。
  • 《美國工廠》:關於中美工人那些說出來的和沒說的
    推出的紀錄片《美國工廠》最近在網上大火。紀錄片《美國工廠》海報。2008年,美國俄亥俄州的通用汽車工廠倒閉。2016年,來自中國的企業家曹德旺在工廠舊址上投資修建了福耀玻璃工廠,重新僱傭當地的美國工人,開始生產汽車玻璃。
  • 《美國工廠》對中國的啟示
    西坡/文 歐巴馬投拍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在太平洋此岸激起持久的討論。一部片子,各種解讀。雖然圍觀者難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但作為一部影視作品來說,它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只不過如果想要探討兩個國家的製造業發展現狀乃至全球化、自動化背景下的製造業大趨勢,這110分鐘的影像僅僅開了一個小小的頭。
  • 紀錄片《美國工廠》:在一家工廠中,有兩個不同的世界
    全球經濟的一小部分被拿了出來,為了美國總統的選舉製造一個話題。這部紀錄片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幕,無關工會,無關經濟,無關中美博弈。這一幕展現的僅僅是人類作為社群動物找到認同時留下欣慰的淚水。一個可能帶著美國媒體長期對中國的偏見、可能是不情不願乘坐十幾個小時的飛機飛到中國來參觀在中國盈利的工廠,內心帶著美國工廠一直虧損的沮喪和壓力。
  • 看奧斯卡紀錄片《美國工廠》
    前幾天看了奧斯卡得獎紀錄片《美國工廠》感觸很深,我覺得這部片子是在呼喚美國製造業的回歸。當然片子所反應的內涵很多,每個人的解讀也不同。曹德旺是我崇拜的偉大企業家,也是當代網紅。曹先生做了很多節目,我也看了好多。今天我想聊聊我的一些感想。
  • 《美國工廠》:一座中國工廠在數萬英裡之外的異域鏡像
    一種從未預料到的國際友誼,在福耀玻璃美國公司的中國籍和美籍員工之間誕生了。「他們告訴我,他們離開中國的家人,到了這裡,除了正常工資沒有任何額外收入,這讓我開始思考,並越發感謝他們到這裡來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我在他們的宿舍吃過飯,也請他們到我家來吃過飯。我們建立了一種緊密的關係,」焚化爐主管 Rob 說道,「我請他們來打槍,他們對此讚不絕口,而這讓我感到開心。
  • 《美國工廠》刷屏:他們的掙扎與希望,與超級英雄一樣扣人心弦
    影片的聯合製片人張苡芊在朋友圈解釋:「大家不要再問我了,我不在歐巴馬公司上班。」實際上,該片在完成後才被歐巴馬夫婦成立於2018年的高地製作公司(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相中,成為該公司發行的第一部影片。 《美國工廠》記錄了中國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投資玻璃工廠的故事。
  • 星巴克的這種網紅星冰粽,看完你會有想法跟風買一波嗎?
    星巴克的這種網紅星冰粽,看完你會有想法跟風買一波嗎?時代越來越發展,連食物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像粽子也不僅僅是傳統粽子了,市面上出現各種各樣的「水晶粽子」等等一些,其實水晶粽子也就是西米做成的。星巴克為了迎合中國節日,也推出了非常特別的星冰粽,那這星冰粽是什麼樣的呢?
  • 實拍工廠的製作過程,看完你還敢吃嗎
    實拍工廠的製作過程,看完你還敢吃嗎 番茄醬酸甜可口,深受大眾的喜愛,在吃炸雞或吃薯條時,更是必不可少的材料,但是番茄醬真的衛生嗎?實拍工廠的製作過程,看完你還敢吃嗎!
  • 曹德旺講述《美國工廠》背後故事
    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李曉宏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投資製作的紀錄片《美國工廠》,9日獲得第9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從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歷時近3年時間、拍攝長達1200多個小時的《美國工廠》,講述中國企業福耀玻璃在美國建廠、為當地帶來就業的故事,反映了美國「鐵鏽地帶」的經濟困境,折射了中美兩國之間的文化鴻溝。
  • 中國人在美國工廠建工廠的後果
    中國人在美國工廠建工廠的後果斌哥知識卡片(十二)作者介紹:斌哥 80後生人,現在就職於重慶某工業網際網路公司,對於這個行業也是初學者,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希望通過知識卡片的形式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知識體系
  • 紀錄片美國工廠帶給我們的啟示
    紀錄片美國工廠最近有一個由歐巴馬夫婦擔任製片人紀錄片《美國工廠》上映,引發熱議。該片歷時三年,由知名製作人朱莉婭·賴克特和史蒂文·博格納爾親自操刀。該紀錄片最大看點是福耀管理層與美國勞工聯合會之間關於福耀工廠是否要建立工會之間的爭鬥。最終,福耀在美國勞資委組織的官方投票上以60%的得票率完勝。2018年福耀美國工廠實現盈利並在集團內部表現亮眼。
  • 如何看待跟風捧殺動漫作品的行為?單憑道聽途說是錯誤的
    我想和大家探討一個問題,那就是到底如何才能評價一部動畫的好壞呢?首先,我認為如果你沒有完整的觀看過一部動漫作品,是沒有資格去評價的,有句俗語講得好,「站著說話不腰疼」,有些人針對一些動漫作品,壓根自己沒有好好地看過,就跟風黑一樣的捧殺動漫作品的行為,單憑道聽途說是錯誤的。
  • 《美國工廠》好在哪裡?
    &nbsp&nbsp&nbsp&nbsp文|王梓佩&nbsp&nbsp&nbsp&nbsp紀錄片《美國工廠》在中美兩國引發廣泛關注,筆者認為,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在「傳聲」的同時,沒有替觀眾做判斷。
  • 《美國工廠》裡的廠工有話說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新華社紐約8月30日電 熱播的紀錄片《美國工廠》令全球目光聚焦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記者近日在那個「鏽帶」城市採訪時,看到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廢棄廠址上建起中國汽車玻璃製造工廠的生動案例,為人們探索全球化下中美經貿合作的積極意義提供了絕佳範本。「我的許多同事失去了一切」回望2008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之時,代頓市未能倖免,昔日這裡通用汽車公司的一個裝配廠宣布倒閉,上萬員工下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