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美國工廠》中,有中美兩種文化背景下的差異、衝突、友誼

2020-12-20 影迷愛追劇

這部紀錄片講述了曹德旺先生在美國開工廠之後發生的一些事情,這其中有中美兩種文化背景下的差異、衝突、友誼。中國工人以勤勞 吃苦耐勞 謙和 低調 中庸著稱,我們大部分國人都會希望自己有份踏實穩定的工作,養家餬口,讓家人幸福,給下一代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美國工人相對更加自由,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品質,他們希望每天工作8小事,雙周末,有個很好的就餐休息環境。

如果休息也算工時就更好了,他們希望能夠成立個工會來保障自己的權益。顯然,美國工人普遍在效率方面遠低於中國工人,而人力成本又遠高於中國工人。因此,這成為僱主與僱員之間的主要矛盾。 其次,我們先通過American factory managers們在中國工廠的參觀交流看看福耀玻璃這家公司的文化背景。福耀玻璃是中國製造業私企之一,主營汽車玻璃的製造,全球市場份額達到70%。

從年會表演的節目 、公司內部裝修布置來看 ,公司保留著典型的老牌企業的風格 ,崇尚 毛鄧思想 ,實施軍事化的管理和考核 。在工會帶領大家參觀時 ,字幕對工會 領導人 的備註是 董事長曹德旺的小叔 ,一個家族式企業體現出了在中國另一特色 「 關係 」的地位和作用 ,這 也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工會是和企業管理層同一戰線,而美國工會和管理層是對立面。

曹德旺本人對於在美分廠建立工會的態度非常乾脆 ,「 工會進來,我就關門 。」 於是, 在圍繞著老曹這條方針的基礎下 ,我方管理層展開了於美國工會的抗爭 ,第一提高工人薪酬 。 第二加強輿論攻勢 ,第三及時清除廠裡的親工會分子 。沒過多久 ,就把這次工會的萌芽扼殺 在搖籃之中 ,解決了工會的福耀在第二年順利進入盈利模式 ,給廣大美國老牌資本家們上了 生動鮮活的一課 。這場工會之亂提醒我們 :極端的個人主義 ,則社會無發展 ,極端的集體主 義,則民眾不幸福,這兩者之間的斡旋平衡,是所有政體的課題。

相關焦點

  • 《美國工廠》中的文化差異引熱議,兩國觀眾的評價也值得一看
    這兩天,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投資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引發了很多討論,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有些人看到了積極的一面,有些人更關注消極的一面,有讚揚,有反思,有抨擊。既然這部影片是關於文化差異的,那麼兩國觀眾對於它的評價,也值得一看。
  • 以前總想出國,待在美國的想回來,《美國工廠》解構下的中美衝突
    《美國工廠》講述了2014年美國建立工廠的中國福耀玻璃集團的經歷。福耀集團的出現,拯救了當地產業衰落帶來的失業群體,促進了代頓市的產業復興。但是,在剛剛走上正軌的福耀美國分部,卻開始出現接二連三的衝突與矛盾。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來看,《美國工廠》所體現的矛盾與衝突,是中國和美國在文化維度方面的不同導致的。
  • 美國工廠丨中美工人的性格差異,源於兩種不同的「工廠政治」
    《美國工廠》在某種程度上把衝突呈現為兩種文化之間的衝突,如紀錄片中的培訓老師對中國員工所強調那樣——中國人勤勞團結,美國人自由懶散。「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工廠標語則直接來源於上世紀三十年代陝北革命根據地的「抗大」校訓,「抗大」曾被認為是紅軍的黃埔軍校。這些帶有選擇性的呈現似乎容易使一些觀眾認為,衝突的根源仍在於兩種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對抗。事實上,一味的文化衝突論或者意識形態對抗框架遮蔽了它們背後所共有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
  • 歐巴馬《美國工廠》聚焦中美差異
    這部紀錄片由獲奧斯卡提名的導演史蒂文·伯格納和朱莉婭·萊切特執導,聚焦於2014年發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一次著名事件:中國福耀玻璃在美國本土建廠,原本打算帶動當地經濟和促進工人就業的企業投資,卻引發一系列管理和文化層面的摩擦。法新社19日報導稱,這部紀錄片是歐巴馬夫婦創立的製作公司首次發行的電影作品,今年初在美國聖丹斯國際電影節上首映時大獲好評。
  • 看了《美國工廠》,你就讀懂了中美企業文化差距有多大
    福耀美國工廠的開業,讓很多當地的員工看到了新的希望,但當企業真的開工後,中美企業文化的差異就體現出來了,其中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要不要設工會。曹德旺事先提出,工會影響工作效率,「如果設工會,我就不辦了。」可以說,圍繞著「工會之爭」成為了影片的主線。
  • 《美國工廠》,一扇中美溝通之窗
    《美國工廠》,一扇中美溝通之窗■新華社記者 鄭漢根美國紀錄片《美國工廠》近來在網上熱播。
  • 紀錄片《美國工廠》:在一家工廠中,有兩個不同的世界
    首先,這部記述了資本主義、宣傳、衝突的價值觀和勞工權利,在情感上和政治上都十足尖銳的影片。只是這個星球發展中的一個小故事,然而卻是各種文化衝突的焦點。全球經濟的一小部分被拿了出來,為了美國總統的選舉製造一個話題。
  • 因為《美國工廠》又火了一次的曹德旺,這麼看待中美「信任赤字」
    作為中國「走出去」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有「玻璃大王」之稱的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在「中美建交40周年的經貿合作」議題中進行了發言,並在會後就當前一些熱點問題接受了採訪。滿意《美國工廠》,每個人能看到不同的世界隨著由歐巴馬夫婦擔任製片人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的播放,曹德旺和他的美國工廠引發了國內外的熱議。這部歷時四年多的紀錄片記錄了曹德旺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開辦工廠,遭遇了一系列由文化和制度差異引發的衝突。
  • 歐巴馬紀錄片《美國工廠》獲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演茱莉亞·賴克特和史蒂芬·博格納爾夫婦在領獎時用中文說:「謝謝曹德旺。」 去年8月上映的《美國工廠》因本身話題性十足的題材和精良的內容迅速引發中美兩國的同時熱議,更獲得外界的一致好評。這部歷時三年拍攝的紀錄片記錄了中國企業家曹德旺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開辦工廠,遭遇了一系列文化和制度差異引發的衝突。 本片選用了一個中國觀熟悉的角度,來切入美國製造業衰弱的問題:藍領工人成本高,造成企業沉重負擔。
  • 曹德旺講述《美國工廠》背後故事
    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李曉宏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投資製作的紀錄片《美國工廠》,9日獲得第9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從2015年2月至2017年12月,歷時近3年時間、拍攝長達1200多個小時的《美國工廠》,講述中國企業福耀玻璃在美國建廠、為當地帶來就業的故事,反映了美國「鐵鏽地帶」的經濟困境,折射了中美兩國之間的文化鴻溝。
  • 《美國工廠》裡的廠工有話說
    他同時了解到,中國工廠包吃包住,工人們過著集體生活,這和美國的情況非常不一樣,也讓他對中美文化差異有了更深體會。公司還設有員工困難幫扶基金,幫助生活上有困難的工人,向符合申請條件的工人提供500-3000美元補貼。
  • 《美國工廠》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什麼才是去美國開廠的正確姿勢?
    北京時間2月10日,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頒獎禮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舉行。以中國福耀集團在美建廠為敘事背景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獲第9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頒獎典禮上,導演史蒂文·博格納爾、朱莉婭·賴克特用中文對曹德旺表達了感謝。
  • 奧斯卡點評之《美國工廠》:文化融合才是正道
    獲得10項提名的《愛爾蘭人》顆粒無收,只有《婚姻故事》裡的蘿拉·鄧恩獲得最佳女配角獎和《美國工廠》獲得最佳紀錄片獎。這裡就來說說這部與中國有關的紀錄片。如今,中國企業走出國門開廠越來越多,但走出去的過程卻是艱難的。
  • 中美大學生激辯「價值衝突」 文化差異引「碰撞」
    圖為活動現場的中美兩國學生代表。 張一辰 攝  中新網西安5月15日電 (記者 張一辰)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與世界各國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繫日益緊密。15日下午,在陝西師範大學,來自中美兩國大學生就本國「文化符號」、教育和就業等問題,進行了一場辯論交流。  據了解,此次中美大學生對話交流以「走出全球化的價值衝突」為主題,旨在通過兩國大學生的思想「碰撞」,搭建起中美大學生的互動平臺,加深對彼此文化的了解。
  • 《美國工廠》:關於中美工人那些說出來的和沒說的
    這樣一來,這個有兩千多工人的工廠,成了中國和美國這兩個超級大國的一個交匯點。由於中美雙方在工業模式、企業管理、文化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再就業的美國工人當中,有很多人逐漸開始由感恩到抱怨,工資太低,加班,受了工傷,不被尊重等等;而中國的老闆和管理者們卻充滿無奈,由於美國的工人生產效率太低,工廠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 紀錄片《美國工廠》被媒體捧上了天,其實劇情比我們的婆媳劇狗血
    誰能想到歐巴馬卸任美國總統一職後會殺入好萊塢,當起了製作人?今年年初,歐巴馬夫婦創辦的高地製片公司在聖丹斯電影節上買下了一部名為《美國工廠》紀錄片的發行權。8月21影片在美國正式上映後,獲得了中美雙方觀眾的一致好評。豆瓣上的評分為8.4,IMDB評分7.5。
  • 《美國工廠》:全球化浪潮下的一場碰撞
    當不同歷史進程的兩種模式碰撞《最後一輛車:通用王國的破產》是博格納爾和賴克特拍攝的另一部40分鐘紀錄片,從工人的視角去看待通用汽車關閉工廠後的變化。這使得《美國工廠》帶上了點續傳的氣息,不同的是,《最後一輛車》由於沒有得到高層許可,只能講述工人的聲音,而《美國工廠》在得到曹德旺的許可後,能夠全方面展示工廠中各個階層的聲音。導演正是好奇這在片「通用」的廢墟之上,一個中方投資的美國工廠究竟會發生什麼故事,才有了這部紀錄片的拍攝計劃。
  • 中美文化的差異
    中國與美國,是世界上的兩大強國,可以說這兩大國,幾乎主宰了世界秩序。而這兩大國,在文化上的差異很大。為什麼會有文化上的差異,當然這有很多原因,比如地理原因,氣候原因,民族原因,地緣政治等等。但實際上,這些都可以算作次要原因,而中美文化的差異在哪裡?又是什麼原因導致這種差異,這就是本文今天要為大家分析與介紹的話題。首先,中美文化最大的一點差異,就是對誠信與謊言的態度。中國文化認為誠信是個中性詞,有些人認為誠信是種美德,另一些人認為誠信是憨,是傻,並不值得推崇。
  • 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美國工廠》觀後感
    從這個紀錄片中,能看到來至於兩個國家之間所形成的文化衝突,中國工人與美國工人在一個團隊中的自我認知的差異,由於各自的立場不同,所觀看事物的角度就會改變,在不斷的衝突與改變中摸索前行。從紀錄片的前一部分中可以看到,美國工人對於福耀工廠的未來,還是擁有者強烈的期待心理的。在那一位副總經理問道要不要在牆上掛上兩幅畫,一副中國的、一副美國的,曹德旺說:掛美國的,我們還是不要刺激他們了。在曹德旺的回答中,我們看到了曹德旺作為一個企業家的格局與胸襟。還有一幕就是說要去砍了議員腦袋的那位經理。從這兩個點能看到雙方起初的克制,還是希望能夠良好的合作的。
  • 《美國工廠》:一座中國工廠在數萬英裡之外的異域鏡像
    「我們將融合兩種不同文化,中國的文化,和美國的文化,」一位福耀玻璃美國公司的美籍宣講人員穿行在求職者的中間,向他們告知著即將到來的新工作。然而那時的他可能沒有想到,要在一座美國的工廠裡,真正融合這兩種文化,遠比將純鹼、石灰石和石英砂熔化在一起要困難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