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歐巴馬拍的《美國工廠》,才知道美國的工人有多糟糕

2020-12-20 國立諮詢

導讀:「指責員工,而不是指責管理制度,是人類最容易犯的一大毀滅性錯誤。」

——傑夫·薩瑟蘭

去年歐巴馬拍的《美國工廠》上映,講述了福耀玻璃美國工廠的故事。多年前,在俄亥俄州的通用莫瑞恩工廠廢墟上,曹德旺的團隊建起了玻璃廠,與美國那些一言不合就上街罷工的工人們,走過了一段從衝突到磨合,再到企業盈利的歷程。都說美國工人很難管,懶散、紀律差、愛罷工;結果證明,美國工人並非「油鹽不進」。

01  一、美國工人真的糟糕嗎?

幾十年前發生了一件極其類似的事情。

1982年,通用汽車關閉了加州佛蒙特市的一家工廠,因為當時通用汽車的管理層認為這個工廠的工人堪稱整個美國最糟糕的工人:

「他們上班時飲酒,或者壓根兒不去上班,或者想方設法對汽車搞一點小破壞,比如,把一個可樂瓶子放到車門裡面,這樣發出的異響會讓客戶感到恐慌和生氣。」

1984年,豐田聯合通用重開這家工廠。通用汽車的人告訴豐田的管理層這個工廠的工人很糟糕,但管理人員很優秀,豐田應該重新聘用這些管理人員。

豐田不信。

豐田通用聯合工廠

豐田不僅沒有重新聘用原來的管理人員,反而重新聘用了原來的大部分工人,甚至還送一些工人去日本進修,讓他們學習豐田生產系統。

該工廠的精密度和瑕疵率很快就達到了日本工廠的水平,而通用汽車在美國其他地區的工廠從來沒有達到過如此高的質量標準。。

工人還是那群工人,更換的不過是組織工人的機制。

同樣的,美國福耀玻璃廠僱傭的是美國工人,但是帶來了中國管理機制

他們開展了「一帶一」機制(一個美國人和一個中國人組成學習和技術交流小組),組織十幾名美國員工到中國參觀福耀的姐妹工廠,逐漸減少文化衝突;並抽調經驗豐富的中國專家來指導、培訓美國工人,向他們傳授技術,很快攻克了人才關。

事實證明,美國工人的確沒有問題,至少僱傭美國工人問題沒那麼大。可是,很多企業包括通用也在說美國的工人很糟糕,其中又有什麼隱情?

02二、工會「猛於虎」

當地時間2017年11月9日,對於福耀美國工廠來說,可謂驚魂一刻,因為經過兩天的緊張投票,終於工人們以868票對444票,近乎2:1的比例否決了成立工會的動議。

而美國工人之所以讓企業傷透腦筋,主要原因就在於工會制度。在接下來的時間,福耀與美國汽車產業工人聯合會(the United Automobile Workers union)之間的博弈從未停息。

「工會猛於虎」,汽車工業最有發言權。特斯拉深諳「前車」之鑑,馬斯克從不僱傭有工會背景的員工,因此在特斯拉加州工廠的門口,常有前來抗議的工會成員逗留。該司有僱員說過:

如果我們工會化,特斯拉就會破產。

在美國,工會制度原本是為了保護工人的利益,但是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已經發展到經常凌駕於企業之上。他們步步緊逼謀求工人利益,但這不僅無法激勵工人們努力工作,反而會助長懶散、罷工;正因如此,通用、福特等老牌汽車工廠對工人們要求的待遇、福利逐漸難以承受,經營效益每況愈下。

這說明了什麼呢?工人本身沒有問題,但一出問題最先遭到指責的往往是工人;機制很有問題,但機制問題常常被忽略

人類的這種傾向並不是偶然的,而是在行為心理學實驗中一再顯現。它甚至還有個專業的名稱:「基本歸因錯誤」。

即當你指責別人時,你會說別人的性格有問題。你被別人指責時,往往不是從自身性格方面找原因,而是從客觀方面找原因,即認為是「情境因素」促使自己那麼做的。

這種傾向如果在企業管理中蔓延,會對企業經營造成什麼影響呢?

在企業實際管理中,每個人都見過動不動就歸咎於個人的情況,每個人都曾經在某個時候淪為管理者指責的對象。

明明是制度漏洞導致歸責不清,卻怪員工推諉扯皮;明明是機制的動力不足,卻責備員工不努力;明明是制度本身難以執行,卻怪員工執行力不行;明明是機制不合理,卻責怪離職員工不忠誠...

敏捷開發模式創始人傑夫·薩瑟蘭(Jeff Sutherland)曾說:「指責員工,而不是指責管理制度,是人類最容易犯的一大毀滅性錯誤。」對於一家上規模的企業來說,這種傾向是危險的。

03三、人不管,機制管

說到底,人是制度的產物,如果缺乏科學的機制設計,靠管理人員自上而下的管控似乎無法解決機制上的問題,反而會形成上下博弈。

就像企業和工會之間,一旦開始博弈,就只會有兩個結果:企業強,則勞工得不到保障;工會強,則企業運行出故障。

因此,現代企業要做的不是製造博弈,而是消除博弈。

舉個例子,自運行理論創始人戴天宇教授在《無為而治》提到,景德鎮市陶瓷企業生產中有兩道關聯工序:磨坯和補水。

陶瓷坯體在磨製後,還需逐個補水,即用清水上上下下塗抹一遍,以達到消除磨痕、去除坯屑、平滑坯面的效果。這兩道工序中任何一道出現問題,只有等到上釉或燒制以後才能發現。到這時,殘次品已經形成,追責就成了問題

處罰磨坯的,磨坯的喊冤,說是補水的責任;處罰補水的,同樣喊冤。兩個都處罰,都罵老闆是壞老闆。典型的推諉扯皮,但是這樣的員工能說他是壞員工嗎?

為了徹底釐清責任,管理者一般會加崗一名質檢員在中間用放大鏡檢查,但是這樣一來生產進程該如何保證?大型陶瓷廠又該多付出多少人工成本?

於是戴老師設計了一項機制:讓兩道工序一家人幹,在人事招聘制度中加入一條規定:「磨坯、補水,必須招工一對(夫妻最佳)。」自然地,原來的質檢員也就成為多餘。至今,這條規定還頻頻出現在景德鎮主流陶瓷廠的招聘公告中。

因此,戴老師說:「沒有愚蠢的員工,只有蠢到聰明人都無法執行的機制。」

相關焦點

  • 歐巴馬監製紀錄片《美國工廠》:產業工人的未來在哪裡?
    歐巴馬監製的紀錄片《美國工廠》,主題遠遠不只是工廠。太多人把《美國工廠》看作是文化碰撞,看作是一個中國企業家在美國開製造業工廠水土不服卻力挽狂瀾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裡,美國工人和中國工人都不是贏家。郊區別墅、漂亮的小轎車、全職主婦、送孩子上大學,這一切,都是美國上一代藍領工人唾手可得的。但是08年經濟危機不但摧毀了金融業的美夢,也讓很多美國製造業工廠開始關門、裁員。僅僅這家通用汽車工廠關門,就使得10000多人失業。
  • 歐巴馬《美國工廠》聚焦中美差異
    本報特約記者 呂 克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旗下公司發行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如圖)將於本周三在流媒體平臺網飛(Netflix)上線。這部紀錄片由獲奧斯卡提名的導演史蒂文·伯格納和朱莉婭·萊切特執導,聚焦於2014年發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一次著名事件:中國福耀玻璃在美國本土建廠,原本打算帶動當地經濟和促進工人就業的企業投資,卻引發一系列管理和文化層面的摩擦。法新社19日報導稱,這部紀錄片是歐巴馬夫婦創立的製作公司首次發行的電影作品,今年初在美國聖丹斯國際電影節上首映時大獲好評。
  • 《美國工廠》:關於中美工人那些說出來的和沒說的
    這樣一來,這個有兩千多工人的工廠,成了中國和美國這兩個超級大國的一個交匯點。由於中美雙方在工業模式、企業管理、文化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再就業的美國工人當中,有很多人逐漸開始由感恩到抱怨,工資太低,加班,受了工傷,不被尊重等等;而中國的老闆和管理者們卻充滿無奈,由於美國的工人生產效率太低,工廠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 《美國工廠》大火,歐巴馬走上電影路
    除了影片本身,大家也頗為關注的一個話題是:《美國工廠》的出品公司「高地」背後的掌舵者是前總統歐巴馬夫婦,作為《美國工廠》的製片人,歐巴馬夫婦也成為第一對離開白宮後,踏入影視圈的高級政要。歐巴馬和米歇爾:拍電影只是想講一個好故事實際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外界都不知道歐巴馬夫婦參與到《美國工廠》這部電影中來,也包括電影的兩位導演賴克特與博格納爾。
  • 《美國工廠》刷屏:他們的掙扎與希望,與超級英雄一樣扣人心弦
    2014年,福耀集團投資的汽車玻璃工廠落地俄亥俄州代頓市,兩百多名中國熟練工人要教會兩千多名美國工人掌握新技能。語言、文化的差異使他們的相處插曲不斷,理解與偏見並存。 「歐巴馬轉行拍電影」「歐巴馬的第一部電影」等標題賺足大眾眼球。影片的聯合製片人張苡芊在朋友圈解釋:「大家不要再問我了,我不在歐巴馬公司上班。」實際上,該片在完成後才被歐巴馬夫婦成立於2018年的高地製作公司(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相中,成為該公司發行的第一部影片。
  • 《美國工廠》的微言大義:中國模式給美國人上了致命的一課
    這是歐巴馬在作為總統時未曾實現的美國夢的一個延續,難怪這是他的製作公司拍出來的第一部片子:把當政客時沒有講完的話,講全乎了。如果你沒有看到其中的諸多細節,你根本無法了解這部片子的內在意涵。大家應該不會記得在整個片子中,單一場景時間最長的兩段戲了:一段是美國中層管理到福清的福耀總部參觀;另一段是一群美國工人在討論如何杯葛福耀。第一段我們晚點再說。先說第二段。紀錄片差不多把俄亥俄州眾議院議員史崔宏的演講都拍下來了。
  • 曹德旺主演,歐巴馬投資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獲奧斯卡獎的背後
    我們一起來看看關於這部影片背後的故事:2019年8月21日,由歐巴馬夫婦投資,史蒂文·博格納爾和 朱莉婭·賴克特導演的,一部不平凡的美國紀錄片《美國工廠》正式發行。在Netfilx和精選影院上映,迅速引起了廣泛關注和濃厚興趣。
  • 看了《美國工廠》,你就讀懂了中美企業文化差距有多大
    歐巴馬夫婦在接受採訪時聊到拍攝初衷,他的妻子米歇爾說,這些走在街頭上的製造業的工人,「那就是我的家庭背景,那就是我的父親。他們應該有自己發聲的渠道,從真正意義上為自己發聲」,而歐巴馬也表示,這部紀錄片可以讓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觀點,幫助人們了解不能理解的事情,「讓人們走出自己的世界,體驗和理解別人的生活」。
  • 歐巴馬夫婦+曹德旺,這部電影《美國工廠》自帶流量就火了!
    近日,由歐巴馬夫婦旗下影視製作公司投資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在奈飛推出,引發了觀眾們的熱議,在豆瓣電影這部影片的評分也高達8.5分。紀錄片《美國工廠》講述了普通工人在全球化中的悲歡生活——2016年10月福耀玻璃在美國中西部俄亥俄州的代頓市投產,福耀的到來當地帶去大量工作崗位,給他們帶來了希望,但隨著兩國不同企業文化差異日漸明顯,也給他們帶來了巨大衝擊。長期居住在鎮上的紀錄片導演史蒂文·博格納爾和朱莉婭·賴克特夫婦用攝像機記錄了這一切。
  • 《美國工廠》一部非常好看的記錄片
    巧合的是,曹德旺進入了美國也是因為捲入了美國的歷史進程。2008 年,歐巴馬政府救助通用汽車,其中就有通用汽車必須提高零件國產化率有關。有了歐巴馬的製造業回流計劃,2010 年,通用才會要求供貨商的福耀去美國生產,即使成本還是偏高,那時還沒有人預見到關稅戰。
  • 從《美國工廠》中的現實與未來,看美國2020年大選
    回到2016歐巴馬夫婦參與製作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在中美都引起了巨大的關注。這部片子讓中國人和美國人都陷入了沉思。不得不說歐巴馬的文宣團隊比希拉蕊的文宣團隊強一百倍。但也必須要指出,《美國工廠》畢竟是民主黨拍攝的優秀政治宣傳片。為什麼會有這麼個宣傳片呢?因為大背景是「鐵鏽帶」的工人階級再也不給民主黨投票了。
  • 我也跟風看完了《美國工廠》-虎嗅網
    跟風看完了最近大熱的《美國工廠》,零散談點感慨。第一,關於該片的導演Julia Reichert和Steven Bognar。導演在接受《金融時報》採訪時說,開始福耀方面想「僱傭」他們拍一支紀錄片,但導演堅持獨立拍攝權和剪輯權。最後是福耀的CEO曹德旺點頭了,讓導演可以自由拍攝,「真正的隨意拍攝」。這樣拍出的影片才顯得生動、真實、可信。
  • 曹德旺講述《美國工廠》背後故事
    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李曉宏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投資製作的紀錄片《美國工廠》,9日獲得第9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獎。歐巴馬第一時間在社交媒體上表達欣喜之情:「祝賀《美國工廠》的兩位導演朱莉婭和史蒂文,影片講述了一個波折感人的故事,展現了經濟動蕩對人類產生的劇烈影響。」兩位導演則在領獎時用中文表達感謝:「謝謝曹德旺!」「同意拍攝這個紀錄片,當初少有人願意做這個事情。因為美方攝製組要求公司無保留地公開一切。」
  • 《美國工廠》:一座中國工廠在數萬英裡之外的異域鏡像
    但工廠後來也因為種種理由,面臨了美國職業安全和衛生管理局22萬美元的罰款。一條條語法稍有問題的中英文標語,被刻印在工廠各處,引起了當地工人的注意。但他們並不真的在意這些,畢竟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無比務實。
  • 奧斯卡點評之《美國工廠》:文化融合才是正道
    兩年後,中國福耀玻璃集團買下了這片廢棄廠房,福耀美國工廠在此開建。剛剛拍完紀錄片《最後一輛車:通用王國的破產》並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提名的史蒂文·博格納爾和朱莉婭·賴克特夫婦提出來,想拍這個中國老闆的美國工廠的建設過程。福耀玻璃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曹德旺大手一揮,行!想拍什麼拍什麼,我們絕不幹預!
  • 美國水管工與歐巴馬辯論美國夢成全國明星
    歐巴馬則說,艾爾斯與這場選舉無關,今後也不會與他有交往。麥凱恩還指責歐巴馬對民主黨眾議員劉易斯近日將麥凱恩比作種族主義分子的言論不予反駁。歐巴馬則說他的陣營當時即發表聲明,不認同劉易斯所作的比喻。此外,雙方還相互指責對方在競選廣告中傳播針對對方的負面信息。麥凱恩批評歐巴馬是美國有史以來花最多錢進行負面選舉的候選人。
  • 《美國工廠》對中國的啟示
    西坡/文 歐巴馬投拍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在太平洋此岸激起持久的討論。一部片子,各種解讀。雖然圍觀者難免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但作為一部影視作品來說,它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只不過如果想要探討兩個國家的製造業發展現狀乃至全球化、自動化背景下的製造業大趨勢,這110分鐘的影像僅僅開了一個小小的頭。
  • 人活著就是要幹活——《美國工廠》
    圖片來源紀錄片截圖昨晚看了部紀錄片——《美國工廠》最近很多人提到這個片子,也許是歐巴馬夫婦投資拍攝的,也就增添了更多的宣傳噱頭。110分鐘的片子,我在bilibili上看的,講述曹德旺,這個中國富商接手美國俄亥俄州一座廢棄的通用汽車工廠,改為玻璃製作工廠並僱請上千位美國人在這裡工作的真實故事。2008年通用公司陷入破產危機而關閉,這裡的工廠就像是個巨大的混凝土空殼,2015年有了它的新主人——中國零部件供應商福耀玻璃。
  • 美媒影評:歐巴馬夫婦為中國富豪曹德旺美國工廠拍紀錄片(2)
    住在代頓郊外的資深電影人史蒂文·博格納爾(Steven Bognar)和朱莉婭·賴克特(Julia Reichert)夫婦記錄了通用汽車工廠關閉時的情況。在2009年的短片《最後一輛卡車:關閉一家通用汽車工廠》(The Last truck: Closing of a GM Plant)中,他們展現了最後一輛卡車下線的畫面。
  • 《美國工廠》背後的政治語義,你看懂了嗎?
    這部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夫婦擔任製片人的紀錄片《美國工廠》,雖然只是講述了一家中國企業在美國投資經營的故事,但中美觀眾卻從中讀出了更多:有的人看到了中美兩國深度接觸時的劇烈碰撞